詹石窗、張雷:老子「保道不盈」說發秘——《道德經》第十五章思想解讀

2021-02-14 易和書齋

《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這個記載不見於正史,其中有許多神秘性的描述,對於一般人而言實在難於置信。不過,字裡行間卻透露出道家人物常常置身混濁之中的情狀。

講到這裡,我們可以稍微總結一下: 老子從不同側面形容修道之士的基本情狀。既寫修道之士的內心省思,也寫其應對世俗的活動,既暗示「命功」,也警示「性功」。

三、弊而新成

老子形容修道之士的情狀,展示了一個社會層面,就 是「濁」。雖然他主張「和光同塵」,置身於混濁的人間世,但並不是說要讓修道之士被染缸給染濁了,而是要移風易俗,引導社會由濁返清。他說: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意思是講: 誰能夠讓混濁的環境不再惡化,慢慢變得清澈美好? 誰能夠讓人們居住的社會安定長久,而逐漸獲得新生? 

這兩句話,老子以反問的形式啟迪人思考,告訴後世的修道者: 和光同塵,不等於同流合汙,而是以修道者的濟世情懷,通過各種可能的形式啟迪人了悟。

從「體用哲學」的角度講,濁與清相對,動以靜為根。清靜是體,濁動為用。人情無不喜清而厭濁,難靜而易動,所以有清靜之教。然而,由濁到清,並非驟然而成; 由動到靜,亦非一朝一夕。修道之士,救濟社會,淨化人心,需要有耐性,老子這兩句話都用了一個「徐」字,所謂「徐」就是慢慢來,不要著急。

對此,清代宋常星解釋說:修道之士,不必急於求清,能夠在混濁的環境裡堅持不懈地開展教化引導工作,最終總會看到「清明世代」的到來。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與人和洽相處,不要自我顯示特異之處; 在人世間周旋,也不要自我張揚有什麼特長。只要自己內心安靜,耐住寂寞,久而久之,一湖之水就會沉澱下來,由濁而清。不能妄動,而是需要安寧靜養,恪守常道,如此就能夠變化陰陽,和合事態。

按照宋常星的這個解釋,老子這幾句話已經由個人的修養轉到了社會治理方面來了。一個領導者治理社會應該遵循什麼思路? 老子接著說: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此道」這兩個字是老子對本章的總結。這就是「微妙玄通」之道。要領悟「此道」,全在一個「虛」字。能謙卑而不自滿,就能過川流而不遭險,居凡俗而能救弊,達到推陳出新的效果。為什麼這樣呢? 這牽涉最後四個字「弊而新成」的版本校勘與理解。

關於最後四個字,王弼注本、河上公本等眾多古本皆作「蔽不新成」,但帛書《老子》甲乙本則作「敝而不成」。易順鼎、高亨先生懷疑「不」乃「而」之誤,任繼愈先生與陳鼓應先生採納之,更定為「故能蔽而新成」,釋意「去故更新」。我覺得符合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學精神。如果說「不欲盈」表達了執政者應有的心境與策略,那麼「弊而新成」就是生生不息,最終像母雞孵卵那樣,時機成熟了,小雞就衝出蛋殼,作為一個新生命而存在宇宙空間。

四、保道不盈與十月圓胎

老子論說常常是一語雙關。他講修身的時候,同時蘊含著治國的法度; 講治國的時候,又可以引出修身的程序。行文的象徵表達具有模糊性,給後人的詮釋留下了很大的空間。所以,我們看到元代的道士鄧錡,就從「內丹易學」的角度進行解讀。

鄧錡解釋說:老子形容修道之士的七種狀態,體現的是《易經》八卦九宮的數字進退。它首見於先秦古道經《列子·天瑞》篇: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衝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易無形埒」是說「易」在最初是沒有形狀的。言外之意是: 易乃是一種氣化的存在,它無形無狀,氤氳激蕩,慢慢才有了形狀。於是,陰陽相推,凝聚而為「一」; 上下鼓蕩,「一」發生變化而運轉到「七」的位置; 陰陽感應,由「七」又運轉到了「九」的位置,這個「九」乃是變化的終極 ;物極必反,於是「九」又回復到了「一」的位置。「一」是形狀變化的開始,清陽之氣上浮而為天,濁重之氣下沉而為地,中和之氣便成為人,所以天地蘊含著精華,萬物由此變化而生。

《列子·天瑞》篇這段話,實際上是易學「洛書」九宮八卦圖式的描述。相傳大禹治水的時候,因為長期勞累,曾經得了偏枯病。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一隻鳥走著奇怪的步伐,大禹模擬了鳥的腳步,形成了三步九跡,這就是「九宮八卦陣」的起源。易學家把九宮看作一個人站立的態勢,頭上戴著「九」,腳上踩著「一」,左邊位置是「三」,右邊位置是「七」,「二」與「四」就像人的兩個肩膀,「六」與「八」就像人的兩隻腳,「五」就在人的腹部位置。

九宮數字排列,是有方向的。當一個人站立時,面朝南方,左手位置就是東方,右手位置就是西方,背後就是北方,兩肩代表西南與東南,兩腳代表西北與東北。再配上金木水火土「五行」,水居於北方,對應的數字是「一」;金居於西方,對應的數字是「七」; 火在南方,對應的數字是「九」; 木在東方,對應的數字是「三」; 土居於中央,對應的數字是「五」。

所謂「易變而為一」是說真氣起於北方之「一」而「一變而為七」是說真氣由北方運轉到了西方,「七變而為九」是說真氣由西方運轉到了南方。「九變者,究也,乃復變而為一」,是講「九」是運化的極點,最終又回到 了「一」的位置。

鄧錡解釋老子《道德真經》,把九宮數字與老子《道德經》第十五章講的「七若」配合起來,其根據何在呢?  原來,老子講的「若冬涉川」暗示了五行之「水」,因為「川」就是「水」的具象,由「若冬涉川」,經歷了若干時節,到了「若濁」的位置。為什麼「若濁」暗示的是「七」呢? 因為「七」在西方,於五行為「金」,代表秋風 肅殺,兵戈戕害,陰陽抗爭,這意味著「亂世」的到來,所以用「濁」來形容。

為什麼說「靜之徐清,久之徐生」,暗示的是「七變而為九」呢? 因為「久久為功」,知止以靜,真氣發揚而壯大,就到了南方氣旺的關節點,「九」乃是自然數的最大,物極必反,真氣周而復始,回到了北方水數之位,這就叫作「九復變而為一」。

不過,鄧錡的解釋並非到此為止,他把老子形容修道之士的「七若」重新講述一遍 ,這種講述當然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遞進。他在《列子》講的「八卦九宮 」真氣運行圖式基礎上引出了內丹修煉火候進退的時辰。從「 豫若冬涉川」到「識心見性」講的是「性功」,也就是心性調理。接下來解釋「其若樸」,說是「甲庚正完也」。 鄧錡為什麼在「其若樸」之後說「甲庚正完」呢? 因為「樸」屬於「木」,位在東方,寅時龍氣正升,故而進陽火以修煉。所謂「庚寄在申」是說退陰伏虎的時辰在申,也就是下午的三點到五點。寅與申相對,構成了一個周期。

沿著這樣的思維進路,我們就不難明白,鄧錡以「若谷」配戊己,以「若濁」配癸生,以「徐生」配胎圓的理趣了。因為「谷」居中為土,於天幹為戊己; 而「若濁」象徵女性月經來潮,也代表煉功氣行產藥。煉丹就像女子生理周期一樣,先是月經來潮,而後排卵,繼而像受精懷胎,經過了十個月,氣血充足,嬰兒呱呱墜地而降生。

鄧錡引入了丹道修煉的程序,這當然不是老子的原意,但卻擴展了文化視野,讓我們看到了老子思想對後世修煉法門的深刻影響。

相關焦點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20:第十五章 保道不盈,敝不新成
    《道德經》通行本的第二十章已經被筆者前提至第三章。以筆者看來,通行本接下來關於「弱者道之用」的相關篇章是通行本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qiǎng)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 【道篇340】《姬氏道德經》與《老子道德經王弼注》對比學習之八
    除著有《姬氏道德經》外,還傳承《周易經》《仁經》《德經》《陰陽經》等,對太古、遠古、上古、及商周等歷史稔熟,從小修煉,對道家思想、道學傳承有獨特視野,對佛家因明學也有明師傳授。《老子道德經王弼注》本依照《老子河上公章句》章節順序,是影響最為廣泛的《老子道德經》注本,目前的通行本《道德經》即是以王弼版為藍本。
  • 陳烯堯《道德經新解》第十五章:道的奧妙,天下亂而得治聖人出
    道德經原文和陳烯堯道德經新解對比,顛覆性的道出道德經不一樣的秘密:《道德經》第十五章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不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 解讀正劇《雍正王朝》:權力鬥爭過程中運用的《道德經》哲學思想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個體修行的方法;「德」告訴人們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可以說,《雍正王朝》是一部如何運用《道德經》哲學思想在官場立於不敗之地的經典!筆者逐一解讀歷史劇《雍正王朝》中蘊含的《道德經》哲學思想。
  • 怎麼解讀老子的「道」?後世哲學家們吵瘋了!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但「道」作為物,又絕不是一般之物,而是「萬物之奧」(第六十二章)、「萬物之宗」(第四章)。
  • 《道德經智慧》 | 臺灣知名學者馬叔禮解讀國學經典《道德經》
    過著不交際應酬的簡樸生活。潛心治學,靜觀自然,感通天地哲理,獨立思考、敢於想他人之不敢想,詮釋經典不假他人之詞。文化學者大多追求寧靜致遠的清淨生活,但馬叔禮老師心繫國學,為實現「傳承千秋道統」的偉業,馬老師不僅在臺灣各國學講堂長期授課,而且每年定期到訪大陸交流講學。
  •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不可抗阻的恆無常
    歡迎走進河北承中文化百姓論道直播間,我是主持人XXX,每天學習《道德經》開啟智慧門,我們在第一章研學了老子對道的本體性和非常道的精妙定論,今天我們來研學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不可抗阻的恆無常,這位是我們邀請的《道德經》講解員XX,xX老師好!乙:主持人好,大家好!
  • 【道德經】第37章 道常無為
    【導讀】統治者若能依照「道」的法則來為政,順其自然,不妄加幹涉,百姓們將會自由自在、自育自化。事物自育自化之後將會產生欲望,通過「道」的真實、樸素,可以抵禦它們,從而使天下自然達到安寧。 【解析】 這一章是老子《道經》的最後一章,《道經》共三十七章,主要講述了大道的概念、形狀、意義、價值和規律。
  • 道德經第39章:君王為何自稱寡人?到底是尊稱還是賤稱?
    大家好,我是雅風,在第38章,老子把德做了分類,讓我們了解了上德和下德在思想境界和行為方式上的不同,同時藉助華和實、薄和厚這兩對相反相成的概念,論述了有德者樸實敦厚的品質;在第39章,老子繼續講德,先是給我們列舉了有德的事物所表現的狀態,然後通過貴賤和高下這兩對概念,引出了統治者要謙卑處下,以民為本,才能使天下安定的政治主張。
  • 老子給關令尹喜說了什麼千古之秘!
    「道」是什麼,《道德經》中有很多篇章進行了描繪,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對道進行描述和說明,那並不是《道德經》的價值所在,關鍵是如何修道。老子在書中明示了一些方法。第十章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十六章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 老子給關令尹喜說了什麼千古之秘?
    「道」是什麼,《道德經》中有很多篇章進行了描繪,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對道進行描述和說明,那並不是《道德經》的價值所在,關鍵是如何修道。老子在書中明示了一些方法。第十章說:「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十六章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 傳世經典(老子傳奇)電視劇對《道德經》,即《老子》,又稱(老子五千文 )的表達
    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本是周朝管理王室藏書的史官,因目睹周朝逐漸衰微,打算退隱。他離開周朝的京城一路西行,經過函谷關時,遇到了關令尹喜。受關令尹喜的囑託,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這就是《老子》五千文。漢代河上公作《老子河上公章句》時,將《老子》分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名為《道經》,後四十四章名為《德經》,《道德經》因此而得名。
  • 道德經,最容易忽視的兩句話,藏著老子對這個世界的真實看法
    《道德經》的核心是道,但是什麼才是道,自古以來卻有著各種各樣的理解和解讀,進取者從道中看到因勢利導、佔據先機;軟弱者從道中看到順從命運、消極退讓;正直的人從道中學到放低名利、秉持初心;奸詐的人從道中學到多心善變、隨心所欲……歪果仁說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對於咱們土生土長的《道德經
  • 看看原版《道德經》,才知老子多牛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道德經》是全球被翻譯成外國文字第二多的文化名著,而第一名是《聖經》。《道德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結凝華,也是我們引以為豪的哲學驕傲,其開篇之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恆名」,更是人盡皆知的千古名句。然而你是否知道,這第一句就被後世修改過了,這根本不是老子的原句。
  • 淺談《老子道德經》的讀法(上)
    《老子》又稱《道德經》、《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有三個比較重要的版本:傳世本、帛書本、楚簡本。傳世本為歷代學者注釋,居不完全統計有三百多個本,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是(漢)河上公章句、(魏)王弼注本、(唐)傅奕道德經古本篇。
  • 老子無處不在,細數那些用「道德經」做歌詞的流行歌曲,太經典了
    其實這一點都不誇張,我們的舉手投足、家長裡短事都和老子的思想密不可分,只不過是我們日用而不知吧了。比如說,現代年輕人喜歡的流行歌曲,你能想到他們和傳統文化《道德經》有聯繫嗎?恐怕沒人想得到,一個是新潮的流行元素,一個是古板的傳統元素。但事實上,很多流行音樂都有傳統文化的背景。拋開周杰倫的中國風不說,單說「道德經」,就有不少歌曲在用道德經的語言做歌詞。
  •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
    《老子》,又稱《道德真經》《道德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老子《道德經》經典名言10句,建議收藏,時常細讀!
    《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漢族,春秋時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中國古代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 對「盈」字在《道德經》裡的不同見解
    老子在《道德經》裡幾次說到含有「盈」字的語句,今天就結合股市與大家分享「盈」在各句中的含義:一,道衝而用之,或不「盈」。運用在股市中道衝就是多空雙方分歧較量處在勢均力敵時就是交易的機會,這個時候做多買入就是買未來空間。所以,結合買房和買股對「盈」的定義是:預期受益。二,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這句容易理解,低洼能充盈,桶能盛水,低洼成池塘,溝渠。
  • 老子《道德經》第七章
    因此,聖人治身不片面追求有形物質來養身,而是先育法身。法身是靈魂的化身,正氣的凝聚,相對於有形的肉體(色身)而言。《西派真傳》說:「抱吾法身,養吾色身,色法兼養,性命雙修。」其結果是法身未現,色身卻首先得以強壯——「後其身而身先」。因為健康的身體是法身顯現的基礎。呵護法身的過程,就是修養色身的過程。道德功要求正身、正念、正術。端正身姿可以舒血暢氣,利於調息凝神,主動入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