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盈」字在《道德經》裡的不同見解

2020-12-24 行道於K

老子在《道德經》裡幾次說到含有「盈」字的語句,今天就結合股市與大家分享「盈」在各句中的含義:

一,道衝而用之,或不「盈」。

這句話告訴我們動善時,行動至善就是時機的把握,而這個時機的出現就是矛盾衝突的時候,如十多年前買房,對於當時很高,但放在現在就是廉價,買未來。運用在股市中道衝就是多空雙方分歧較量處在勢均力敵時就是交易的機會,這個時候做多買入就是買未來空間。所以,結合買房和買股對「盈」的定義是:預期受益。

二,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

這句容易理解,低洼能充盈,桶能盛水,低洼成池塘,溝渠。運用在股市中,回調後低位徘徊後會起漲,因此其意就是:充盈

三,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本句闡述善者完全順應趨勢而為,講原則,不受利益所困惑,股市中的善者在趨勢發生改變後若不顧及眼前的得失,敢於面對現實,那麼就能做到與勢俱進。因此,這裡的盈指:利益。

四,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大的成功好似有缺陷,而其發揮的作用並不是弊端,告訴我們股市中上升途中在沒出現少陰不要輕易出局,這樣才能守住大的收穫,少陰看似回調但是守住更大收穫的止盈信號。當多空經歷一場大的衝突後會走的更遠,其發揮的作用起到推力的效果。因此,在這裡的盈指:空間。

以上就是我對「盈」字的感悟理解,不同領域會有不同意味,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相關焦點

  • 《道德經》:高下之相盈也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和聲,在古代它們是有兩個意思的,是分開的,聲音並不是一個詞語,它們所描述的東西不同。音,是指單個的聲響,而聲是由幾個音組成在一起,有高低的時候才叫聲,音是單個音節的,聲是組合起來的。至於我們現在,把聲音、聲樂、音樂,分別給它們組合成詞了。
  • 《道德經》:層次低的人,往往有4大「衰相」,一生命途多舛
    廣東人經常稱一些敗家子,倒黴鬼為「衰仔」,他們身上往往有著一些共同的言行特徵,這種特徵就被稱為「衰相」,《道德經》中就說4大「衰相」,有這些行為的人往往一生命途多舛、不能幸福。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了養生之道,而所謂養生並不在於「養」,而在於「順」,如果因為營養過剩、驕奢淫逸,從而更容易短命夭折。老子認為,人活在世,應善於避害,則可以保全生命長壽。他注意到人為因素對生命的影響,要求人們不要靠著爭奪來保養自己,而要以清靜無為的態度遠離死地。
  • 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出土,雖只改了寥寥數字,意境卻完全不同
    這些差異雖然大多只差在寥寥幾字上,但無奈"失之毫釐,謬之千裡",其中的意義有著千差萬別之遠。首先,在書名上就有很大的不同到了:根據帛書上所寫,是"德" 在前,"道"在後,應為《德道經》,而現在的版本卻是"道"在前,"德"在後,雖然僅僅是一字之差,但是卻有天壤之別。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20:第十五章 保道不盈,敝不新成
    《道德經》通行本的第二十章已經被筆者前提至第三章。以筆者看來,通行本接下來關於「弱者道之用」的相關篇章是通行本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qiǎng)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 《道德經》:層次低的人,有這4種「衰相」
    層次高往往是指他們眼界視野開闊,認知比常人更深,有著非同一般的格局和見解。一個人層次的高低與他的財富地位無關,它代表的是一個人的思想境界,是一個人更深層次的內涵。《道德經》裡提到了有4大「衰相」,並且認為有這些行為的人往往一生都命途多舛,無法獲得幸福。
  • 《道德經》:越是層次低的人,往往有3大「衰相」,一生命途坎坷
    層次高就是指他們的眼界開闊,認知廣,對事情有著不一樣的格局和見解。這和一個人貧窮還是有錢沒有太大的關係,比如一個只知道吃喝玩的富家子弟,無論多麼富有,層次依然很低。 廣東人經常會稱一些敗家子為「衰仔」,因為他們會有一些共同的特徵,這些就被稱為「衰相」。《道德經》中說的這3大「衰相」,有這些的人,往往命運坎坷。
  • 《道德經》原文
    《道德經》之四章 原文: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道德經》之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道德經》之六章 原文: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 讀懂「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這八個字,就讀懂了半部《道德經》!
    老子的《道德經》洋洋灑灑八十一章,其中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道德經》總字數五千二百八十四個字,從文章開頭看到結尾,如入無人之境,一個人都沒有,有一種寂兮寥兮、空曠寂靜的感覺。「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這八個字出自老子《道德經》的第二章,原文如下: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傾,音聲相和,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 道德經第四章:終於明白笑傲江湖裡令狐衝和任盈盈的名字來自這裡
    我們之前講過,道運動的特點是向相反的方向運動,這叫「反者道之動」,因此老子整部道德經用了很多相反相成的概念,來說明道究竟是什麼?上一期我們講了第3章,在第3章中,老子主要以美和醜,貴和賤,虛和實,強和弱,這幾對相對立的概念來講了聖人之道,並論證了聖人之道在於無為而治。我們知道,聖人之道的理論依據是天之道。
  • 詹石窗、張雷:老子「保道不盈」說發秘——《道德經》第十五章思想解讀
    講到這裡,我們可以稍微總結一下: 老子從不同側面形容修道之士的基本情狀。既寫修道之士的內心省思,也寫其應對世俗的活動,既暗示「命功」,也警示「性功」。三、弊而新成老子形容修道之士的情狀,展示了一個社會層面,就 是「濁」。雖然他主張「和光同塵」,置身於混濁的人間世,但並不是說要讓修道之士被染缸給染濁了,而是要移風易俗,引導社會由濁返清。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14:第九章 貴驕遺咎,功成身退
    《道德經》通行本第三十六章如下:將欲歙(xī)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就不細說了第十四章 原文《道德經》通行本第九章如下: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ǎi)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yí)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 讀老子《道德經》,再談屌絲如何逆襲?在於「和光同塵」
    幾年前,當時我接觸到《道德經》的時候,只能看懂某個章節的片段。僅僅幾個句子幾個文字,仔細想想,某種「頓悟」,豁然開朗的感覺。並不能系統有所詮釋,也沒有自己的眼光。真的被它吸引,被牽著鼻子走的。那是牛,有點像《西遊記》裡面太上老君的牛也是成了仙的。
  • 新生兒起名:200個道德經裡大音希聲、空靈禪意的名字!
    故而搭配「若」字,寄託了父母對孩子的美好祝願和期盼。寓意孩子永遠不停息,持之以恆,堅持到底。希之出處: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四十三章-道德經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言」的教導,「無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趕上它的了。
  • 《道德經》中「挫其銳,解其紛」,對工作、生活指導意義太大了!
    老子《道德經》傳入德國已有四百年之久,據德國電視臺的一項調查結果,德國人心目中「最知名的中國人」是老子。老子的《道德經》在德國像神一樣的存在,你只要進入到德國的每個人的家中,只要走到書架前,你會發現每個德國人家裡基本上就藏有一本《道德經》。
  • 《道德經》最後一章,短短57個字,卻道出了5條人世間的真理
    兩千多年前,老子著《道德經》,短短五千餘字,卻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每一章皆蘊涵天地和人世的至理,誦讀此書有助於增益智慧,體悟「道」。在《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只有短短57個字,老子卻道出了5條人世間的真理。
  • 《道德經智慧》 | 臺灣知名學者馬叔禮解讀國學經典《道德經》
    馬叔禮老師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哲學家。他的《道德經》更是集其思想精華於一書。《道德經》共81章,前37章為《道經》、後44章為《德經》,書中提出「大道自然無為」的思辨,對世間萬物規律進行了深刻的詮釋。《道德經》是一部蘊藏著豐富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其思想深邃,內容博大精深。
  • 【道篇340】《姬氏道德經》與《老子道德經王弼注》對比學習之八
    【按】本學習公眾號【道篇】前期陸續轉發關於歷代各版本《道德經》,本期起按照《姬氏道德經》關於81章順序,對比學習《老子道德經王弼注》。供大家參考。
  • 道德經,萬物發展成形的始肇
    這都只是我們淺薄的見解而已,正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可道非道啊!如果非要問個子醜寅卯,那我用道德經裡面的原話,勉強來解釋一下,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這個道可以牽強的引申至此,所以勉強的說,道就是萬物之母,故生之嘛!德是什麼,德為道統,或者說德為道用,故德可以養育萬物!反過來看,就是萬物有德嘛,所以上天才有好生之德。
  • 1973年,被篡改前《道德經》重見天日,裡面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
    1973年,被篡改前《道德經》重見天日,裡面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1973年馬王堆西漢古墓挖出了老子道德經2000多年前道德經版本,一時震驚世界!沒想到的是,經過對比發現,發現道德經被後世篡改的七零八落,很多原意都被改了。
  • 《道德經》:得道之人有哪些常人不能及的特質?是怎麼做到的?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十五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五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