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層次低的人,往往有4大「衰相」,一生命途多舛

2020-12-20 長河浪淘沙

我們有時候誇人經常會說一個人呢層次比較高,層次高往往是指他們眼界視野開闊,認知比常人更深,有著非同一般的格局和見解。這和一個人貧窮還是富有是沒有關係的,比如一個整天只知道玩樂的紈絝子弟,那麼無論他有多麼富有,層次依然很低。

廣東人經常稱一些敗家子,倒黴鬼為「衰仔」,他們身上往往有著一些共同的言行特徵,這種特徵就被稱為「衰相」,《道德經》中就說4大「衰相」,有這些行為的人往往一生命途多舛、不能幸福。

一、層次低的人複雜

《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釋義:顏色太多讓人眼花繚亂,聲音太多讓人耳朵分辨不出,味道太多讓人感覺失調。

越是複雜的人越是層次低,他們想得太多,在如今日益複雜的社會裡,學會簡單的人才是真正的境界高。做人要簡單一些,人做得簡單了,一切事情也就不再複雜了。要以平靜的心去對待世間的萬事萬物,才會讓自己從繁瑣的生活中,從撲朔迷離的關係中走出來,忘卻煩惱,做個簡單的人。

二、層次低的人強勢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釋義:不自我表現,所以高明;不自以為是,所以顯著;不自我誇耀,所以能建立功勳;不驕傲自滿,所以能夠長久。

不知道大家聽過「窮橫」這個詞沒有,有些人由於自己認知不夠,所以固執己見,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別人說的話從來不聽。我們就要避免這種情況,經常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不自滿不自誇,這樣才能積攢自己的福氣,人生也會越過越好。

三、層次低的人「養」

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釋義:人本來可以活得長久些,卻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佔十分之三。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奉養太過度了。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了養生之道,而所謂養生並不在於「養」,而在於「順」,如果因為營養過剩、驕奢淫逸,從而更容易短命夭折。老子認為,人活在世,應善於避害,則可以保全生命長壽。他注意到人為因素對生命的影響,要求人們不要靠著爭奪來保養自己,而要以清靜無為的態度遠離死地。

四、層次低的人「收」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釋義: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

層次低的人會盡顯自己的鋒芒,反而容易招來「禍患」。所以,做人一定要低調,要懂得收斂。鋒芒畢露,恐怕難長久。無論擁有再多的真才實學,表現得再好,都要懂得適度地收斂。如果驕傲自大,就容易成為孤芳自賞的人。如果你沒有把別人放在眼中,別人也不會把你放在心上。

《道德經》是中國古老的智慧,短短五千多字卻包涵了宇宙萬物的智慧與天地間的哲學。之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的數據顯示,世界出版量第一的圖書是《聖經》,而第二就是《道德經》!這本書被譯成一百多種文字,廣受外國人喜愛。

它的哲學性,指導性非常的高,實力不容小覷。

不用擔心文言文看不懂,這本《道德經》是彩繪全注全解的版本,文白對照,閱讀起來無障礙,語言也十分流暢,不會給人一種生搬硬套的翻譯感。

一頓飯的錢就可以買到令人幸福聰慧的智慧,何樂不為呢?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越是層次低的人,往往有3大「衰相」,一生命途坎坷
    廣東人經常會稱一些敗家子為「衰仔」,因為他們會有一些共同的特徵,這些就被稱為「衰相」。《道德經》中說的這3大「衰相」,有這些的人,往往命運坎坷。一、層次低的人強勢「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釋義:不表現自己,所以高明;不自以為是,所以顯著;不炫耀自己耀,所以能建立功勳;不驕傲自滿,所以能夠長久。
  • 《道德經》:層次低的人,有這4種「衰相」
    《道德經》裡提到了有4大「衰相」,並且認為有這些行為的人往往一生都命途多舛,無法獲得幸福。一、層次低的人複雜《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有些人自己的認知不夠,反而固執己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忽略別人說的話。這樣的人往往是自滿自誇之人,性格強勢,自然也就不會有多高的層次。真正層次高的人,從來都是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並且及時作出調整。
  • 層次高的人有四大貴相,層次低的人有四大衰相
    這是一個令人反思的故事,不足五分鐘,卻濃縮了一個沉重的話題:假如愛有長度,兒女對父母的愛,比起父母對兒女來說,相差幾許?21與4之間的差距,不是數字,而是難以言說的愛;是兒女窮盡一生也無法償還的虧欠,那裡面蘊含著太多牽掛;從小到大,從生到死,伴隨我們人生的每一步,始終如一;父母深摯的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毫無保留,毫無怨言,因為不求回報,才更加難以還清。
  • 《道德經》:成大事者,往往有這3個品格,註定前途無量
    人與人之間總會有一些差距,造成不同的機遇,層次和社會地位。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個人越有權勢,他就越看重事物。不管他對待什麼人,他都有自己的計劃。一個有大格局的人是一個懂得思考的人。他從不暢所欲言,也不做不負責任的事。他過著悠閒而自由的生活。視野越大,思想越開闊,站得高,看得遠。
  • 為什麼道德水準越低的人,往往更容易取勝?
    在道德水準存在差距的時候,底線越低,手段越多,底線越高,就會束手束腳的。所以道德水準低的人,往往容易取勝,因為沒有底線。」這就是馮侖定義的「潑婦理論」。其實,這僅僅局限於小事上的計較,在大事上,還是要靠「得」、「智」獲勝。
  • 這六欲天的天人,有「五衰相現」,什麼是五種衰相呢?|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206世界有成、住、壞、空各二十個小劫,當壞劫最後一劫時世界開始壞滅了。首先,有火災發生;這種火災,不但人間這大地都被火燒了,還燒到初禪天上。「火燒初禪,水淹二禪」,等火災過去,又有水災;這水災把整個世界都淹了,這水淹到二禪天。然後,又有風災,這風災刮到三禪天上去。
  • 越固執的人往往層次越低
    我說先別著急,等我查一查。當我告訴他數據不對並非是設備運行不正常,而是因為那個時刻正好有工人在檢修,同時又受其他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影響,才出現了這樣的問題。我把檢修記錄發給他,並指出了幾項可能性的因素,但無論我怎麼擺事實說明,他都認定了就是設備故障的原因。我說得口乾舌燥卻又氣憤難當,分分鐘都有想把電話摔掉的衝動。等冷靜下來之後,我便想他為什麼這麼固執?
  • 層次,是人與人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
    作者:逍遙子來源:老子道德經與人相交,貴在交心。層次,是人與人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來自洞見00:0006:42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洞見主播亞楠朗讀音頻《道德經》中講:「上士聞道,勸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 《道德經》:「有容」乃大!
    對於房子,大家最看重的就是房子的可用面積,因為這個指數才真正決定了房間的性價比,房產證寫的上面積再大,減掉公攤,真正的可用面積有多少,這才是最重要的!《道德經》告訴我們「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房子的牆壁是死的,房子的空間才是可以用來在裡面活動的,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道德經》作為萬經之王,為什麼要告訴我們這麼普通的常識呢?
  • 佛道一如道德經 (第10章)
    只有嬰兒常處在天人合一的狀態,常處在大定的狀態,我們修行就是要返樸歸真,返還到嬰兒那"一"的狀態。所以老子說:"能如嬰兒乎?"我們總以為一個人證悟之後,一定會歡喜得不得了,事實不然,真正證悟後是沒有任何喜怒哀樂的,就像一個嬰兒,吃飽了,傻傻呆呆的瞪著眼睛躺在搖窩裡。如果哪個人打坐出來後高興得不得了,以為自己證到了什麼,那最多只是到了某個中間層次,甚至有可能是著魔了。
  • 越是層次低的人,往往越愛在朋友圈發這3個動態,很準,別深交
    越是層次低的人,往往越愛在朋友圈發這3個動態,很準,別深交交朋友要選對人,你接觸的人層次越高,對你的好處越大。人會因為環境的不同而發生改變,這個過程潛移默化,剛開始或許感受不到。所以,多和高層次的人結交,有助於你的人生,甚至會成為你成功道路上的助力。遠離低層次的人,因為他們只會成為你的負累,拖慢你的腳步。社會是現實的,交朋友也很現實,需要講究門當戶對。同一個階層的人,相互之間有共同話題,有差不多的眼界和三觀,交流起來更加順暢。彼此對對方都有利用價值,所以,也算是互利互惠。現在這個時代,追求團隊利益最大化。
  • 心力訓練:層次越高的人,越會掌握命運的主動性,層次低的人相反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曾經讀《了凡四訓》這本書發現,一個人層次越高,其實越會掌握命運的主動性。而層次低的人相反。這是因為層次高的人了解命運的底層密碼,他們會通過對命運底層密碼的熟悉,順勢改變自己的命運,最終主導自己的命運。而層次低的人往往會隨波逐流,不但不了解命運如何走向,更會放棄自我,並簡單把自己的人生歸因為宿命。
  • 《道德經》:靠不住的人,有3個特徵,儘早遠離,方為上策
    那該怎麼識人呢?在《道德經》一書中,我們就可以找到答案。《道德經》中曾提到,一個人具有這3種特徵,往往都靠不住,儘量遠離,方為上策!一、銛襲為上,勝而不美釋義:依仗鋒利的兵器偷襲為上,即使是贏得勝利也不光彩。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戰國策·齊策》中的鄒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沒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頭腦,他說:「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自知之明來源於自我修養和自我慎獨。一個嚴於自省和自律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這一點,往往是比較難的,要求別人易,要求自己難。
  • 《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有多遠?
    齊善鴻是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一大串的名頭就不一一列舉,他用了三十年尋道、悟道和行道,他將中國道學智慧充分融入到自己的的生活和生命之中,可見其對道的領悟已經達到了讓人嘆為觀止的高度。提到《道德經》,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部道家的經典。是道教的祖師爺老子所創,一部《道德經》是每一個悟道之人必備的讀物。
  • 《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差半步?
    齊善鴻是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一大串的名頭就不一一列舉,他用了三十年尋道、悟道和行道,他將中國道學智慧充分融入到自己的的生活和生命之中,可見其對道的領悟已經達到了讓人嘆為觀止的高度。
  • 《道德經》聖常無心便是海乃百川,以善待人;有容乃大,以德服人
    我們出生的時候都知道人之初,心本善,可隨著年紀的增長,不知不覺中也變成了一個牙呲必報的人,這樣可能傷害不到別人,反而會累倒自己。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九章中,就特地的告誡世人要學會以德待人,愛你身邊每一個人,才會收穫信任長久。
  • 《道德經》10個經典名句,道盡人生真諦!
    《道德經》這部經典,雖然字數不多,但字字珠璣,句句經典,兩千年來,廣為流傳,經久不衰。今天挑選其中的10個名句,與大家一起分享:一、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德經.第二十三章》簡釋:狂風不會刮上一個上午,暴雨也不會下上一個整天。來勢兇猛的事物,往往不能長久;在修行路上過於勇猛精進,往往也不能持久。二、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 層次與境界,是人與人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
    《道德經》中講:「上士聞道,勸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真正區別一個人的,不是他的身份地位,而是他的層次段位。有的人,讓你覺得相見恨晚;有的人,讓你覺得對牛彈琴。有的人,讓你覺得相遇是緣分;有的人,讓你覺得相遇是報應。
  • 為人處世,有一條不可違背的天規,真正層次高的人都具備這個能力
    層次的高低,決定了一個人看問題的方式方法,層次高的人往往看到的世界更寬大,懂得守住自己的內心,能夠在人生長河中畫好每一次槳,不讓自己沉船。層次低的人往往沉迷於岸上的風景,止步不前,從不看自己眼前的水流是否湍急,不僅容易讓自己寸步難行,還容易碰上暗礁翻了船。為人處世中,有這樣一條天規,層次高的人都有這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