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差半步?

2021-01-10 網易

  

齊善鴻說:「以道看世界,生命如同一個容器;生命的本質,就在於往裡面裝生命;命運的秘密,就是你裝進去生命,你就會成為什麼!

  齊善鴻是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一大串的名頭就不一一列舉,他用了三十年尋道、悟道和行道,他將中國道學智慧充分融入到自己的的生活和生命之中,可見其對道的領悟已經達到了讓人嘆為觀止的高度。

  

  提到《道德經》,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部道家的經典。是道教的祖師爺老子所創,一部《道德經》是每一個悟道之人必備的讀物。

  有一首歌唱出了道心,也唱出了道德經在修道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對,這首歌就叫做《道心》。

  

上善若水道人家,道德經卷伴香茶,齋醮不為名和利,笑看紅塵如煙霞,劍膽琴心撫詩畫,青燈一盞亦芳華,苦盡甘來道緣下,方知世間幾造化,道生萬物乾坤大,陰陽玄機伏八卦,天人合一日月明,道法自然心無暇,恬淡心境似蓮花,羽衣如蝶遊天涯,濟世利人善為樂,尊道貴德莫浮誇。

  這首《道心》唱出了道德經在修道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也唱出了道德經的精髓所在。

  

  歸納起來,道德經的智慧並不是晦澀難懂,歸納起來就是八個字:上善若水,大道至簡!

  齊善鴻研究道德經,寫出了一本《齊善鴻講道德經》,他把道德經裡的八十一句話,分為八十一章,進行精講,拆解了老子的智慧,從讀懂到會用,並用之解答現代管理、教育理念以及日常生活的困惑。

  很多人認為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和我們老百姓沒有關係,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這本道德經,已經走出了國門。

  在西方,除了《聖經》之外,《道德經》的發行量最大,而它作為中國人的經典,卻是很少被人奉為經典之作,甚至用晦澀難懂來給自己找到不讀的藉口。

  其實,現在很多高端人士在功成名就之後,都去研讀《道德經》,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這本道德經當中的智慧,越是成功人士,越能理解其中的奧妙。

  很多人都在解讀《道德經》,但很多人都沒有看到道德經的精髓之處,而這本《齊善鴻講道德經》,這個版本,深入淺出,通過他的個人感悟,以及他的豐富知識,講道德經的智慧,通過通俗的語言表述了出來,很容易讓人理解,讓人融會貫通。

  

  有人也許會問,道德經到底講得什麼?可能有人會回答,當然是講道德了。

  這個回答不算錯,也不算對。

  因為此道德非彼道德。

  現在我們所說的道德,往往是指道德品質的意思,就是一個詞彙,而道德經的道德,卻是分為兩個詞,道在先,德在後,什麼是道?就是萬物之規律,這就是道。

  而按照規律做事的規律就是德,有道才能有德,無道自然無德。當然,你硬要是理解為現在所說的道德品質,也不是不可,也含有這方面意思。

  為什麼《道德經》被奉為道家經典,這是因為這是一本可以讓你悟道的書。

  我認識一個老道,他把《道德經》倒背如流,講起道德經來頭頭是道,而且,旁徵博引,告訴你修身做人的道理。

  

  正所謂,修道之路很長,要從知道、信道、修道、悟道、行道、得道,這六個「道」展示出來。

  《道德經》一共區區五千字,也許只有老子才能解釋清楚這部書的所有含義。

  修道之人研究它,是為了得道成仙;古代帝王研究它,是為了尋找治國之道;很多成功人士研究它,是為了尋找人生智慧,悟出人生道理;很多學者研究它,是為了感受這部經典的精髓所在。

  但是千百年來,沒有一個人敢說,他將這部道德經融會貫通,全知全解了。就連齊善鴻這樣的大師級別的人物,也不敢妄言真正領悟了《道德經》的真意。

  不過,有一句話叫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會看得更遠。

  作為同修身份的人,會從他人的身上吸取營養,《齊善鴻講道德經》分享了他學習、修行和領悟《道德經》的感受,來和修道之人做一個交流,這樣一來,同樣是鑽研《道德經》的人,就會相互對照,相互感悟,從而悟出更多的道。

  

  齊善鴻讀完《道德經》之後,有六點收穫如下:

  

第一,突破了自滿與傲慢。
第二,把嘴巴上的功夫用在做事上。
第三,擺脫魔鬼般的衝動。
第四,擺脫自私自賤的魔咒。
第五,超越與低層次人的無效惡爭。
第六,升級自己的人生模式。

  這是齊教授的理解和收穫,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通過和老道交流道德經,他們的理解,我想還是更為深刻一些。

  老子認為無是天地之始,有是萬物之母,從無到有是一個過程。

  有人說無中生有是一個貶義詞,但在這裡卻是一個基本規律。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就是道法自然的問題,道可以讓你從無到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所以說大道至簡,只要你悟道了,按照自己的本心去做,你就堅守了自己的道,有了自己的道,才會慢慢積累,悟道其中,走出自己的一條獨特的路。

  沒有誰對誰錯,只是每個人的道不同而已,不是有人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嗎?

  其實,就是這個意思。

  堅守自己的道,也就是悟道了。沒有對錯,只有信念的不同而已。

  道德經的首句只有區區幾十字,卻是開篇經典,尤其是最後一句,我想基本上沒有人能解讀清楚。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門後是什麼?是道理?是精神?是嚮往?或是修仙之路?

  眾說紛紜,就算是有說對的,也沒有人給憑證,所以,只有各自理解不同罷了。

  但在和老道交流過程中,他對眾妙之門後的世界有著很深的感悟。

  

  道家是修仙之道,追求長生,他們相信,只要修行到一定的深度,悟道了,就可以成仙的。

  雖然我們普通人沒有看到成仙的例子,但真正成仙之人尤其是我等能夠看到的。

  你看到的未必是真的,但你看不到的也未必是假的。

  當然,這些事那老道所言,真假如何,自己體會。

  對於《道德經》的解讀,每個修道之人都會有自己的感悟,只有真正悟道的人,才知道道德經到底講些什麼,不過《齊善鴻講道德經》這本書已經給你指明了一條路,讓你在悟道的過程中,少走彎路,畢竟,他的理解,他的悟道已經是頂尖的層次,如果你站在他的肩膀上,進一步的去悟道的話,可能會看到不同的東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有多遠?
    歸納起來,道德經的智慧並不是晦澀難懂,歸納起來就是八個字:上善若水,大道至簡!齊善鴻研究道德經,寫出了一本《齊善鴻講道德經》,他把道德經裡的八十一句話,分為八十一章,進行精講,拆解了老子的智慧,從讀懂到會用,並用之解答現代管理、教育理念以及日常生活的困惑。很多人認為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和我們老百姓沒有關係,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這本道德經,已經走出了國門。
  • 讀懂這3點,5000字的《道德經》帶你悟出人生大智慧
    我可以提醒你一下,老子在民間最普及的著作是《道德經》,有看過嗎?」選手依舊點頭表示自己有看過,評委再次問道:「我不想問你《道德經》的內容,我只想問問你知道《道德經》大約有多少字?」此時,選手無法回答評委提出的問題,只好承認自己沒看過《道德經》。其實,《道德經》大約有5000餘字,是老子傳世的不朽著作被譽為「萬經之王」。魯迅說:「不讀《道德經》,就不知中國文化。」
  • 《道德經》和《莊子》同為道家源流,聖人悟道的三大不同之處
    國學大家梁啓超先生,認為莊子應該先於老子,在上世紀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道德經》後,這種猜測就自然真相大白了,《道德經》是在《莊子》先的。梁先生的認知並不奇怪,在他所處的年代,也許認為道家學問是最不能解決現實問題的理論,所以他不僅認為《道德經》成書晚於孔子,甚至晚於《莊子》。因為年代環境關係,這種看法也在情理之中。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連續關注我的道德經系列問答裡邊兒的問題,將它串聯起來,就一定能讀懂道德經說的什麼。
  • 電視劇《老子傳奇》合集(共33集)+《道德經妙解》合集(共64集)+曾仕強《道德經的奧秘》合集(21集)+《老子的人生智慧》合集
    》合集《道德經妙解》合集(共64集)曾仕強《道德經的奧秘》合集52個成語,洞見《道德經》的智慧!道德經81章,81句箴言,開悟你的智慧大道!《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值得收藏!《道德經》動畫完整版,簡潔生動,值得收藏!
  • 《道德經》:當你理解柔弱的時候,才能真正領悟大道的智慧
    《道德經》:當你理解柔弱的時候,才能真正領悟大道的智慧。在《道德經》中所闡述的是大道的智慧,是用一種柔弱低調的狀態去迎接一些事情。比如說大海處在百川之下,所以他能融匯百川,沒有向百川去索取,但是百川都匯聚於此。
  • 《道德經智慧》 | 臺灣知名學者馬叔禮解讀國學經典《道德經》
    潛心治學,靜觀自然,感通天地哲理,獨立思考、敢於想他人之不敢想,詮釋經典不假他人之詞。文化學者大多追求寧靜致遠的清淨生活,但馬叔禮老師心繫國學,為實現「傳承千秋道統」的偉業,馬老師不僅在臺灣各國學講堂長期授課,而且每年定期到訪大陸交流講學。期望通過對生命、科學、文學、藝術等各領域的描述,將中國傳統中的和諧平衡的宇宙觀表達出來,讓大家對國學的博大精深有更深刻的了解。
  • 道德經​智慧-愛是生命的力量,唯有愛才能換取幸福生命的旅程
    道德經智慧分享:受得了何種磨礪,將決定我們能成為何等人。
  • 《道德經》:得道之人是什麼樣子的呢?如何做才能成為得道之人?
    大家好我是舜緣文化的張詩苓,我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播者,希望古聖先賢的智慧,可以利益到更多的朋友。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一起走進道德經的第十五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五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
  • 打開東方聖經——《道德經》這扇眾妙之門,帶您領悟生活之道!
    大家好,我是舜緣文化的張詩苓,我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播者,希望古聖先賢的智慧,可以利益到更多的朋友。之前我們的《易經》六十四卦,系列課程已經講完了,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展開,對《道德經》的探討。道德經被譽為東方《聖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之一,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和聖經是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兩部著作,對於我個人而言,能夠有機緣學習道德經,是我這一生中最幸運的事情,道德經給了我無盡的喜悅、平和與勇氣,如果說要講解道德經,那我實在惶恐,只能說我希望把我從道德經中,得到的智慧分享給大家,是希望大家也能夠擁有更美好的人生。
  • 道德經10 儒道釋共同的修身之道:靜坐呼吸冥想
    道德經第十章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譯文:(打坐時)精神專一,能沒有游離嗎?(呼吸時)專注氣息放鬆身心,能像嬰兒一樣嗎?(冥想時)清楚妄見,能沒有雜念嗎?開始講道德經第十章,不得不分開兩部分講。我們知道儒道釋都講修身,而道德經這一章涉及到了修身之道。修身最常用的方式是什麼?就是蓮花坐!
  • 《道德經》: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道德經》最後一句說:「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所謂天道既是人道,人道就是教會我們如何自處,如何跟世界相處。人生在世,學會不爭才是最好的處世之道。跟父母相處,講不通的道理,就學會閉嘴。《禮記》中說:「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學會討父母開心,理解父母,是生為子女最大的孝順。
  • 《道德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中講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今天和大家聊聊對這句話的感悟,和大家一起學習老子的智慧。
  • 曠世巨著《道德經》,暗藏了3個「中式」智慧,網友直呼:受教了
    在家已有3個月之久,但3個月來,我絲毫不感覺空虛與焦慮。理由無他,只因看了這本《道德經》,看完才知它實在是妙極了。年少初識,還是在金庸武俠的絕世神功《九陰真經》,開篇第一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就出自《道德經》。不明覺厲!
  • 《道德經》中經典的十句話,讓你讀懂中國式智慧,終生受益
    《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相傳為老子所著,其中蘊含的哲理簡單而意味深遠,其中最經典的十句話更是蘊含了中國式的生存智慧,領悟透了並在實踐中踐行的話,受益終身!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 【道篇340】《姬氏道德經》與《老子道德經王弼注》對比學習之八
    【按】本學習公眾號【道篇】前期陸續轉發關於歷代各版本《道德經》,本期起按照《姬氏道德經》關於81章順序,對比學習《老子道德經王弼注》。供大家參考。
  • 《道德經》這些話,充滿大智慧
    《道德經》就是一本智慧書,上到萬物起源,下到為人處世,老子對這些問題的本源都想的非常通透。很多人認為,「《道德經》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悟的,結合生活,工作,經歷等等,去猜透它。它就像是一把尺子,哪裡做的不好,哪裡做的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狂風颳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風雨無論多麼來勢洶洶,最終都是會停下來的。
  • 《道德經》最厲害的5個「中式智慧」,你越早知道,活得越好!
    不過,在一位「嗜國學如命」的老靈魂眼裡,《道德經》的真正妙處,還遠不止於此。出身文化之都鄒城的黃向軍,從小就熱愛國學,尤其偏愛《道德經》。他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道德經》之妙,在於它原文5126個字,解讀卻有5000萬字。因為沒有標點,光是開篇6個字,「道可道非常道」,就有3種斷句,3個不同的解釋。但在黃向軍看來,《道德經》本就不是讀的,是用來悟的。
  • 悟道,悟道沒有一個東西。這裡說的沒有一個東西不是...
    皆從此經出。】什麼理由呢?他說我告訴你,一切諸佛,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成就的人,及要想智慧成就大徹大悟的諸佛,及一切佛,都是從這個經裡出來的。像這一世的釋迦牟尼佛一樣,就是在這個劫數裡頭;這一劫叫做賢劫,這個賢劫共有一千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將來第五位彌勒佛,當然還早羅!以後一直下去,有一千個佛要來。這一個佛劫裡頭,是聖賢最多的劫數。
  • 《道德經》智慧 | 靜生百慧,虛容萬物
    《道德經》上說,靜為躁君。靜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氣。《大學》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靜不僅是一種智慧,靜還是產生智慧的土壤。所謂靜生百慧。道教言:「靈臺清靜,靜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佛家也說「靜能生慧,慧能生智。」儒家亦認為「靜能生慧。」《昭德新編》說:「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