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2020-12-27 澎湃新聞

原創 洞見 洞見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

作者:洞見muye

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道德經》最後一句說: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所謂天道既是人道,人道就是教會我們如何自處,如何跟世界相處。

人生在世,學會不爭才是最好的處世之道。

01

不與父母爭勝負

孔子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不與父母論長短、爭勝負,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

梁啓超在進行維新事業時,跟父親居住在一起。

梁啓超的父親為人守舊,對禮數極其挑剔。

那時,家裡總是有不少客人前來。

維新派的各種作風時常惹得父親很惱火,梁啓超曾嘗試說服父親。

但幾番交談以後,雙方據理力爭,誰也說服不了對方。

梁啓超無法拒絕客人登門,也不想跟父親爭論,傷害父子感情。

於是,特意為父親找到一處單獨的居室。

家中有客人造訪時,不必驚動父親;沒有客人上門,可以安享家庭之樂。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跟父母產生分歧、爭執。

他們總發各種養生文章給你,明明是聳人聽聞的假消息,他們卻深信不疑;

你總提醒他們,隔夜的飯菜最好不要再吃,他們覺得倒了就是浪費;

你告訴他們孩子不能太慣著,可在你每次教育小孩時,他們都會出面幹涉……

年紀越長,我們越發覺得父母墨守成規,溝通漸漸失去了耐心。

唯獨忘了,我們小時候一次次犯錯時,一直都是他們在包容我們。

他們從未嫌棄過我們幼稚、愚笨,只是耐心地一次次教導我們。

父母跟子女之間的愛,像是一場人性的輪迴。

小時候,是他們在包容我們,他們老了,就換我們來包容他們。

跟父母相處,講不通的道理,就學會閉嘴。

《禮記》中說:「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學會討父母開心,理解父母,是生為子女最大的孝順。

02

不與伴侶爭對錯

《辛普森一家》裡有句話說的好:

「如果你太好勝,永遠都不會快樂的。」

伴侶是生活在同一屋簷下,抱團取暖,共同抵禦嚴寒的人。

好的婚姻,不爭對錯,只要幸福。

說一個很多人熟知的故事。

錢鍾書和楊絳因為一個法語的發音在輪船上吵架。

楊絳覺得錢鍾書的發音有口音,不純正,錢鍾書不服氣。

兩人找一個會講英語的法國人斷公,結果楊絳是對的,錢鍾書錯了。

楊絳回憶時稱:「我雖然贏了,卻覺得無趣,很不開心。」

愛得愈深,苛求得愈切。

伴侶之間吵架在所難免,但沒必要每次都非得分出個對錯。

比起對錯來,身邊的這個人才是最重要的。

在爭吵的過程中,容易情緒失控,口不擇言,說出一些傷害對方的話。

即便日後重歸於好,覆水難收,說出口的話造成的傷害是彌補不了的。

有句話說的好:「家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贏了道理輸了感情。」

對成年人來說生活很苦,而這些苦誰可以陪伴你一同渡過呢?

毋庸置疑,是伴侶在陪你一起吃苦,一起扛起生活的重擔,一起艱難謀生。

既然生活已經這麼苦了,兩個人又何必要互相折磨呢?

伴侶之間,包容比對錯重要,理解比苛責重要。

而不是針尖對麥芒,得理不饒人。

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抬槓的地方,更不是論理的地方。

計較越少,家庭越幸福。

在感情裡,少計較、少爭對錯,這樣才能把日子過得紅火。

03

不與朋友爭高低

蔡瀾是金庸先生生前的摯友之一,兩人同倪匡、黃沾被稱為「香港四大才子」。

蔡瀾見識廣博、文採斐然,但他並不喜歡「香港四大才子」這個名號。

原因是覺得自己配不上,能配上才子的只有金庸先生。

「怎麼可以把我和查先生並列,跟他相比,我只是個小混混。」

他謙虛、低調,絕不附炎趨勢,也不妄自菲薄。

在蔡瀾看來,金庸就是比自己更有才氣,見識更廣博。

金庸先生也比他有錢,他從不嫉妒眼紅,大放自如。

老友們聚會時,每次都是金庸先生買單。

「因為他有錢,他的書,光版稅就夠他吃喝不愁了。」

朋友相聚,誰有錢誰買單,不爭高低,不感到難為情,也不感到蒙羞。

真正的君子之交,看重的往往都不是金錢和地位高低,而是友誼的深厚。

有句話說得好:「你的水平,就是你最常接觸的5個人的平均值。」

你身邊的人是什麼樣子,你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身邊的人都優秀了,你自然也差不到哪裡;

身邊的人都落魄了,你必然也會陷入泥沼。

成就別人,亦是成就自己。

不跟朋友爭高低,心寬了,朋友自然會多起來。

04

不與老天爭倔強

鄒韜奮說:「天下無萬能的人,人貴有自知之明。」

做人最難得的就是認清自己,量力而行,不與天地鬥巧。

有一個禪師在山上修行,聲名遠揚,很多人慕名而來向他求道。

有一次,眾人都想來拜訪他,發現禪師正在挑水,正好準備往山上走。

眾人看見禪師的兩隻木桶都沒有裝滿,而且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就向禪師發問。

禪師笑了笑說:

「你看我這個桶裡面畫了一條線,每次我都只裝這麼多,多了就超過了我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這就是底線。

這就好像我們做人做事,一切事情都量力而行,自己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的事。」

古語有云:「知其所止,方能止於至善。」

人,不僅要知道自己要什麼,更要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量力而行。

上了年紀,就要承認身體上大不如前,凡事不要逞強,不能硬撐;

欲望太滿,就要承認能力的不足,降低預期,而不是執迷不悟。

《道德經》中講:「為者敗之,執者失之。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執念越深,一意孤行,人越痛苦。

王陽明也說:「隨遇而安,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量力,知其度,適可而止,才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道德經》中講:「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為人處世,不爭才是爭的最高境界。

不與父母爭勝負,是孝順;不與伴侶爭對錯,是幸福;

不與朋友爭高低,是坦蕩;不與老天爭倔強,是智慧。

不爭不辨,生活的煩惱就少了,人也就活得輕鬆自在了。

原標題:《你怎麼爭,都爭不過天道(深度好文)》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老子《道德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天之道,利而不害利而不害,就是心存善念,給身邊的人,甚至其它生命更多的溫暖和關愛,而不是損害他們、傷害他們,這樣做,不一定馬上就可以獲得利益或者得到好處
  • 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妙義
    《道德經》開宗明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本不欲道,不欲名,遠離文字障,直心契悟為修道根本。最後章再次重申遠離文字障,遠離言辯。這是首尾呼應,大宗師唯恐弟子忘卻這一要旨,使修道陷入文字假象,不能獲得真趣,不能實證生命真諦。「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智者不博,博者不知」都是同一教理。
  • 白巖松:我可以月入2000萬,但《道德經》裡的一句話,讓我放棄
    只因《道德經》裡的14個字——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句話是說:自然的規律是有利於物,而無害於物,聖人的法則是只管去做不用爭所謂的結果。他說:「我害怕,如果掙錢變得這麼容易了,然後呢?」白巖松說,我的生活不需要這麼多錢,生活快樂的標準也不是用賺多少錢來衡量的。自然的規律是有利於物,而無害於物,聖人的法則是只管去做不用爭所謂的結果。現在很多人就是欲望越來越大,迷失自己的初心,真正活得清楚的人,總是會在時代洪流中看清自己內心,保持本心。
  • 道德經 | 第二章:有無相生
    那麼,「可道」和「可名」的狀態「非常道」,本身是不究竟的,進入了一種落兩端的、存在偏頗的狀態。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聖人不落偏頗,他處在道的狀態,即第一章第一個「道」字的境界。從道的角度,「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本身在空間上沒有什麼變化,在時間上也沒有什麼來去,「如來」。
  • 《道德經》最後一章,短短57個字,卻道出了5條人世間的真理
    兩千多年前,老子著《道德經》,短短五千餘字,卻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每一章皆蘊涵天地和人世的至理,誦讀此書有助於增益智慧,體悟「道」。在《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只有短短57個字,老子卻道出了5條人世間的真理。
  • 讀《道德經》品即興(二)——為無為
    《道德經》裡的「無為」,並不是消極的勸人無所作為,因為道本身就是動態變化的——「道行之而成」。而表演本身也是一種行動,通過表演向觀眾呈現一個故事,故事呈現的過程,也是「道」顯化的過程。那麼老子說的「無為」和「為無為」是什麼意思呢?01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 《道德經》原文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道德經》之二十四章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道德經》之二十五章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連續關注我的道德經系列問答裡邊兒的問題,將它串聯起來,就一定能讀懂道德經說的什麼。
  • 【道篇340】《姬氏道德經》與《老子道德經王弼注》對比學習之八
    《姬氏道德經》版本在此不展開介紹,想全面了解姬氏道德經全文的同道,請在微店購買《姬氏道德經》《姬氏祖傳經》紙質版(唯一指定淘寶店:擺渡人)。也可參考公眾號「弘道者姬英明」和姬英明先生新浪博客。《姬氏道德經》著者姬英明,1980年生,甘肅省平涼隴山(華亭張氏)人。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副秘書長。自小奉守祖訓「道德為尊,華脈為本;上所教兮,易而教後」,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
  • 李耳 | 為而不爭
    但在我看來,這些人不論其文才武略如何厲害,也抵不上那位只留下五千字《道德經》的李耳。李耳就是老子,因為他叫老子,所以在我的想像裡他好象從來就沒年輕過。相傳他的母親懷他八十一年,生下時就是滿臉的摺子,一臉的鬍子,不可能年輕,不叫老子也不對。這是一位清瘦、面無表情、頭髮鬍子花白,身著灰色長衫的老者。沒有人能考證出他的生卒年月,只知他是春秋時楚國人,老家應當在今河南省。
  • 《道德經》:不厚道的人,再聰明也沒用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洞見,ID:DJ0012398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為人厚道,天必佑之。《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中講:「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做人,若是不厚道,即使再聰明也沒有用。人品,永遠都是第一位。《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中講:「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 兩千年不世初的《道德經》,號稱崑崙山仙本,是難的珍品
    該道德經是崑崙仙本,經歷二千多年只是採用口承相傳,從未在俗世流行過,是難的的珍貴文獻資料。《崑崙仙派珍藏的八千字道德經》總章:道可恆道,非常恆道;名可恆名,非常恆名。德可恆德,非常恆德;衡可恆衡,非常恆衡。無名而名,天地之始;有名而名,萬物之母。無衡而衡,尊德之初;有衡而衡,萬道之父。
  • 《道德經》中經典的十句話,讓你讀懂中國式智慧,終生受益
    《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相傳為老子所著,其中蘊含的哲理簡單而意味深遠,其中最經典的十句話更是蘊含了中國式的生存智慧,領悟透了並在實踐中踐行的話,受益終身!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八 道本素樸心 越損越純粹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八 章為 學 日 益 , 為 道 日 損 。損 之 又 損 , 以 至 於 無 為 。無 為 而 無 不 為 。若是以道德經的觀點就是損道益學是為益。而損卦是講損下益上是為損。若是以道德經言,則是損學益道也。為學指的是眼耳口鼻舌等感官所帶來的情見情識,是屬於後天的經驗的總結。所以,要是學習知識的話,那麼是越學知識所多。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是增長知識的方法。無非是博學廣覽。
  • 理道 理解道德經原文譯文
    理解道德經 原文第一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冀知其子,附知其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復守其母,是謂玄德。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第七十二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薄,薄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矣,己愈有;既以與人矣,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 《道德經》中這5句話堪稱經典,字雖不多,卻是人生「成敗法則」
    道、德、經,三字合起來是說,有一個亙古不變的大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為萬物之所宗。人行於道上,則能有德。聖人闡述這個道,以及告訴人們怎麼把握它,行道積德以蓄天下,並實際用以治國理政的君王教育經典,叫作《道德經》。白巖松在自傳《白說》中說過,自己的一生,是被讀書改寫的。
  • 《道德經》中的4種思維,難怪白巖松盛讚其為:生命之書!
    很多人不爭不搶,卻錢財自來,為什麼?這些現象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不難發現,但是我們卻搞不懂為什麼會這樣。其實人與人、事與事之間的差距,就是人思維上的差距。同一件事,思維不同,結果也就不同。思維一:功成身退,天之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勸人功成而不居,急流勇退,結果可以保全天年。然而有些人則貪心不足,居功自傲,忘乎所以,結果身敗名裂。
  • 白巖松說:《道德經》中的這句話,讓我放棄了一個月2000萬的機會
    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相信大半讀者第一次研讀老子的書時,第一個反應便是大笑吧!我敢這麼說,並非對諸位有何不敬之意,因為我本身就是如此。有人曾說讀懂《道德經》可以受益終身,《道德經》的影響之力,甚至可以說延續到了很多地方,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也曾深受其影響寫過:孔子的中庸之道妙極了,同老子一樣——順應自然法則即智慧,即力量,即生命
  • 《道德經》和《莊子》同為道家源流,聖人悟道的三大不同之處
    國學大家梁啓超先生,認為莊子應該先於老子,在上世紀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道德經》後,這種猜測就自然真相大白了,《道德經》是在《莊子》先的。梁先生的認知並不奇怪,在他所處的年代,也許認為道家學問是最不能解決現實問題的理論,所以他不僅認為《道德經》成書晚於孔子,甚至晚於《莊子》。因為年代環境關係,這種看法也在情理之中。
  • 怎麼用《道德經》起堂堂正正的男寶名字,哪一個才是你心中的白月光?
    聖成出自《老子·德經·第六十三章》: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解釋:聖人始終不貪圖大貢獻,所以才能做成大事。2. 道聖出自《老子·德經·第八十一章》: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解釋:聖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麼事都不跟別人爭奪。3. 谷之出自《老子·道經·第三十二章》: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