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2020-12-24 悅讀國學

老子《道德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天之道,利而不害

利而不害,就是心存善念,給身邊的人,甚至其它生命更多的溫暖和關愛,而不是損害他們、傷害他們,這樣做,不一定馬上就可以獲得利益或者得到好處,但是,正如老子所有:天道好還。你向外發送什麼,天道就回饋你什麼。

做到利而不害,天道會回饋你更多的正能量,這些正能量會在無形之中,潛移默化的改變你的生命軌跡,一步一步引導你走向更光明的未來,你向外發送的是愛和溫暖,周圍的能量場「境隨心轉」,最後呈現的局面,往往是你想看到的,來到你身邊的,也一定是你想要得到的。

為而不爭,就是做好自己該做的,堅守原則,遵循規律,不要強求什麼,淡定從容的面對一切結果,這樣做,天道不會讓你失去所有,只會讓你得到更多。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做最好的自己,而不去強求完美結局,不把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於客觀事物,因為客觀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存在方式和發展規律,強加幹預只會適得其反。

為而不爭,就是安靜提升自己,努力做好自己,同時保持冷靜和從容,不起爭鬥心,爭辯心,爭執心。不爭,磁場就平靜祥和,同時因為你做到位,客觀事物自然有條不紊的運行,因為符合規律,結局自然圓滿。

而一旦爭了,磁場就亂了,麻煩就多了,同時呢,因為你急功近利,難免就利令智昏,情急之下往往做出不該做的事,說出不該說的話,你可能出於維護的目的,但是你發送的是負能量,老子說,天道好還,任何向外發送的能量,最終都會加倍還回來,作用於自己身上,正能量會感召正能量,負能量只會感召更多的負能量,局面就向著不利的方向發展,結果必然事與願違,甚至做得越多,錯的越多。

為而不爭,並非消極畏縮,恰恰相反,這是道家為人處世的最高智慧,體現的是專注於當下積極正確的做人做事,而對於一切結果,都會以一種豁達超然的心態去面對,不逃避也並不輕易放棄,實際上,我們只管做自己該做的事,其它的,萬事隨緣就好,這和佛家所謂「因上努力,果上隨緣」是相同的境界。如果自己沒有做到位,爭又有什麼意義呢?爭就可以得到嗎?

為而不爭。凡是發生的,是一定會發生的,所以既成事實的,就沒必要耿耿於懷,各有前因不同,難免後果迥異,對於不遂人願之事,也是因緣和合的必然結果,平常心看待就好。而對於幹擾自己的事物,不予不取,不拒不迎,冷靜的面對就可以,心裏面不起波瀾,就不會受到不利影響,反之,起心動念去驅趕或者追回,都會讓自己受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打擊,無休無止。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做人遵循天道,做事符合法則,就可以利而不害,為而不爭,一句話,就是讓我們不去和萬物對抗爭奪,而是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怎麼樣做最好的自己呢?

每天檢查自己,反省自己,自己的錯誤和缺點改正了沒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發揮出來沒有?能不能堅持自己的原則立場,不被外物帶來的幹擾迷惑,不被外界的負面影響控制,始終讓自己有一顆平靜心,平和心,平常心。無論如何,不管怎樣,讓自己處於愛和溫暖的內在力量之中,這種力量,足以改變現實,成就夢想。

結束語——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做好自己就對了,不必爭,也無需追問,你只管負責精彩,老天自有合理安排,毀滅一個人的是冷漠和自私,成就一個人的是慈愛和溫暖,只要你給予世界愛和溫暖,世界也必對你溫柔以待。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道德經》最後一句說:「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所謂天道既是人道,人道就是教會我們如何自處,如何跟世界相處。人生在世,學會不爭才是最好的處世之道。《禮記》中說:「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學會討父母開心,理解父母,是生為子女最大的孝順。
  • 《道德經》最後一章,短短57個字,卻道出了5條人世間的真理
    兩千多年前,老子著《道德經》,短短五千餘字,卻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每一章皆蘊涵天地和人世的至理,誦讀此書有助於增益智慧,體悟「道」。在《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只有短短57個字,老子卻道出了5條人世間的真理。
  • 李耳 | 為而不爭
    但在我看來,這些人不論其文才武略如何厲害,也抵不上那位只留下五千字《道德經》的李耳。李耳就是老子,因為他叫老子,所以在我的想像裡他好象從來就沒年輕過。相傳他的母親懷他八十一年,生下時就是滿臉的摺子,一臉的鬍子,不可能年輕,不叫老子也不對。這是一位清瘦、面無表情、頭髮鬍子花白,身著灰色長衫的老者。沒有人能考證出他的生卒年月,只知他是春秋時楚國人,老家應當在今河南省。
  • 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妙義
    此章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大宗師要入涅槃了。按照《史記·老子列傳》記載,這是老子要出函谷關,離開華夏大地,到遠方弘道去了。按照帛書的文本,「和大怨,必有餘怨」(七十九章)是最後一章,這樣學術界就出現最後一章的爭議。和大怨,必有餘怨章顯然不具有告別、總結《道德經》的意蘊,而八十一章卻具有告別、總結經典的意蘊。
  • 老子: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道德經》有言「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爭善勝」是一種低調處世的高超智慧。不爭,就是為人處世儘量低調,使自己在保持柔弱謙下的心態,表裡如一,讓自己獲得上升和發展的空間。道祖老子《道德經》說,「不爭」就是「天之道」。全真道祖師重陽真人《全真集》也說:不爭,不是讓人不作為,不進取,而是推崇凡事要順應自然,不可強取豪奪。
  • 【道篇340】《姬氏道德經》與《老子道德經王弼注》對比學習之八
    除著有《姬氏道德經》外,還傳承《周易經》《仁經》《德經》《陰陽經》等,對太古、遠古、上古、及商周等歷史稔熟,從小修煉,對道家思想、道學傳承有獨特視野,對佛家因明學也有明師傳授。《老子道德經王弼注》本依照《老子河上公章句》章節順序,是影響最為廣泛的《老子道德經》注本,目前的通行本《道德經》即是以王弼版為藍本。
  • 讀《道德經》之感悟人生:得道之利,失道之害
    道德經: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譯文:勇于堅強就會遭到殺害,勇於柔弱就能保全性命¨這兩種行為一個得利,一個受害。這就是勇而不敢,代表的不是懦弱,而是謹慎,並且在參與的過程中要把握分寸,防止過當行為。道德經: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chàn)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 讀《道德經》品即興(二)——為無為
    《道德經》裡的「無為」,並不是消極的勸人無所作為,因為道本身就是動態變化的——「道行之而成」。而表演本身也是一種行動,通過表演向觀眾呈現一個故事,故事呈現的過程,也是「道」顯化的過程。那麼老子說的「無為」和「為無為」是什麼意思呢?01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 《道德經》中經典的十句話,讓你讀懂中國式智慧,終生受益
    《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相傳為老子所著,其中蘊含的哲理簡單而意味深遠,其中最經典的十句話更是蘊含了中國式的生存智慧,領悟透了並在實踐中踐行的話,受益終身!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 白巖松:我有月賺2000萬機會,但《道德經》裡一句話,讓我放棄了
    白巖松曾在一次採訪中說過這樣一件事:年輕時我曾經遇到一個機會,可以月賺2千萬,但還是放棄了,因為突然間想到了《道德經》裡的一句話「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做人遵循天道,做事符合法則,就可以利而不害,為而不爭,一句話,就是讓我們不去和萬物對抗爭奪,而是努力做最好的自己。白巖松說:「我想,我要那麼多錢幹什麼呢?我的生活不需要那麼多的錢,有了錢就一定能讓我開心嗎?不能。而且賺錢那麼簡單嗎?如果掙錢變得這麼容易了,然後呢?生活會怎麼樣?」
  • 【書刻有道】精選《老子名言100句》
    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78.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79.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 不敢為天下先:老子究竟是消極還是積極?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在這一章中,老子重點講述了「大道無形」以及任持與保任「大道」的基本方法,也就是老子所說的「三寶」。關於「慈」《說文解字》曰:慈,愛也。
  •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國學經典】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老子的智慧:道法自然並非隨波逐流,失敗不要拿「自然」做藉口?
    提到老子,大家當然會想到道德經和道教。還有歷史上非常著名的黃老學說,這些都是中國本土文化的重要基石,也是中國本土文化有力的撰釋,但我們閱讀老子編寫的道德經,會覺得許多內容談到了不爭,無為,自然。在現代人看來對於老子的理解,感覺其中主張是消極避世觀念,其實這個是完全歪解了老子的智慧,因為道德經中,更深入了談到一種爭,一種有為,就是「為而不爭」!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連續關注我的道德經系列問答裡邊兒的問題,將它串聯起來,就一定能讀懂道德經說的什麼。
  • 白巖松說:《道德經》中的這句話,讓我放棄了一個月2000萬的機會
    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相信大半讀者第一次研讀老子的書時,第一個反應便是大笑吧!我敢這麼說,並非對諸位有何不敬之意,因為我本身就是如此。有人曾說讀懂《道德經》可以受益終身,《道德經》的影響之力,甚至可以說延續到了很多地方,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也曾深受其影響寫過:孔子的中庸之道妙極了,同老子一樣——順應自然法則即智慧,即力量,即生命
  • 老子的道德經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zhuī)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 老子:表面不爭,就沒人可以爭得過你?這其實是對老子的誤解
    老子:表面不爭,就沒人可以爭得過你?這其實是對老子的最大誤解這個世界上,處處是一個爭字:人人爭先恐後,爭名奪利,爭權奪勢,爭長論短。因為優質的資源就那麼多,如果不爭,就得不到最好的。然而老子卻在《道德經》一書中告誡人們不要爭,為什麼老子要這麼說呢?
  • 老子之道不同於夫子之道,它是道法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本性
    這在於虛無的道不可能是動的,而只能是靜的。寧靜意味著道居住於自身,自身與自身處於同一之中。相反,躁動則是道的遠離和失去。因此,老子強調靜為躁君,並認為清靜為天下正。 道也呈現為柔弱。柔弱是剛強的對立面。一般的觀念是肯定剛強,否定柔弱。但老子卻反對這種看法。它認為柔弱勝剛強。這是因為柔弱代表生命,而剛強代表死亡。在天地間,沒有什麼比水更具有柔弱的特性了。
  • 老子:永遠不要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那是一種無謂的消耗
    他可以了解光的理論,光是由什麼組成,但那不是光的本身,他永遠不會了解真正光是什麼?光是不能被傳達的,光是不可以言說的,它是一種經驗。不可說,不可說啊。李嘉誠先生曾說:「世界上最浪費時間的事,就是給年輕人講經驗,你講一萬句不如他們自己摔一跤,眼淚會教你做人,後悔會幫你成長,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師,人生該走的彎路,其實一米都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