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道法自然並非隨波逐流,失敗不要拿「自然」做藉口?

2020-12-24 靜心匠道

提到老子,大家當然會想到道德經和道教。還有歷史上非常著名的黃老學說,這些都是中國本土文化的重要基石,也是中國本土文化有力的撰釋,但我們閱讀老子編寫的道德經,會覺得許多內容談到了不爭,無為,自然。在現代人看來對於老子的理解,感覺其中主張是消極避世觀念,其實這個是完全歪解了老子的智慧,因為道德經中,更深入了談到一種爭,一種有為,就是「為而不爭」!

是不是感覺上面一段很難以理解,爭和有為,反而是「為而不爭」,大家先不要急,待靜心匠道慢慢解說。

說到老子,必須講《道德經》,因為道德經根據記載,是老子自己編寫,流傳給尹喜地。對於自己的著作傳承,大家現在覺得沒啥大不了的。但是在古代,可不是這樣。我們知道孔子是整理了不少書籍,但是自己一本也沒創作過,《論語》可不是他寫的。佛陀講了那麼多經,自己一本也沒去刻意記錄。耶穌到處傳教,可是《聖經》的傳世,都是後來他們的徒弟整理發表的。

中國儒釋道三大教裡面,獨有老子敢於寫出道德經流傳於世,那麼可以想想他是有多深刻的理解,道德經又總結多少的領悟,綜合了自己還有先賢們對宇宙世界的觀察結果和思想的精華,而創作的,所以他敢於標原創的標籤和擁有自己版權,這在當時許多經典偽作上古時期是不可對比的。我們看到了,從這裡開始老子,就是一種爭,一種逆時代的創舉,讓《道德經》也開創了中國道家和道教,成為了中國本土文化的代表。

在道德經中其實除了講自然萬物的規律,老子也講了許多在社會中為人處世的智慧,在許多章節中,老子一直強調的是爭與無為的協調。同時將德提到了至高點,認為德就是人的自然能量,人也是因為其德,而得到了自然的眷顧,被天道所幫助,讓其成功或者失敗。這也是佛陀說的福報,同樣一個道理。

《道德經》中老子主張人要遵循自然的德性。人要跟隨自然走,所以他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幾句名言。

但是這裡頭也正是告訴了大家,人除了隨著自然走,同樣自己也可以學習自然,成為自然,只要你努力,你一樣厚德載物成為地,一樣滋潤萬物成為天,一樣渾然天成成為道,一樣有為無為而成道,這是一條通向成功的階梯,並不是說在困難面前,我們就自然放棄,順其自然,隨波逐流,而是應該在困難面前,效法自然萬物,如果克服自己的不利因素,去面對自己的困難,去生存去進去。這才是一種「為」,但是這種為。

特別有一些人比較迷,接觸道德經會發現裡面談論了許多無私無欲、不爭不貪、節慾儉樸,就認為老子學說是個消極學說,其實道德經提供都要做這些,是需要一些條件,就是你在生活中,你就需要認真做事,考慮問題更加需要周全,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當你做到了以上幾點,你可能才去考慮自己要為社會多做貢獻,為大家更多更好作為,這是才是智慧明顯的象徵,絕不是消極愚昧的表現。因為本身連基礎工作都沒做好,就考慮自己是否有為無為,難都是說妄語,把日常簡單的工作做好了,做好之後,也不在意人家是否如何對待你,多少回報,是否怨你罵你,這才是一種自然的無為,因為在老子看來,你做好自己工作才是德的象徵,連自己工作都沒做好,就談什麼爭取和無為,就是歪理,還談什麼福報。

我們發現沒有智慧的人往往顯露出自私自利的「聰明」。社會上這種人,非常的多,比如一些人幹活,經常偷懶,特別是集體的勞動。但是又喜歡去領導面前功勞,說都是自己幹的。雖然在一次兩次,會得到領導的點讚,但是當領導發現這是欺騙以後,無論是上和下,對他的印象都是非常不好,以後發展路子堪憂。出來的老子提倡的人生觀,不是愚昧無知的無可奈何和矯揉造作的故意作為。

老子的講得為而不爭,他提出了具體做法,就是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慈」者,就是慈愛而不悲愛,這裡不是說單獨的物質之樂,德的一種高境界快樂,大家如果想想自己小時候或者最近做了好事,是否自己的心理會產生一種樂,有這種「樂」的時候,你才能「無尤」才能「常與善人」,沒有這種樂,那就不能「善人」,也不能「善物」,

「儉」,除了節儉的意思,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對於名利和物質恬淡虛無。就是你不要有貪心,不要有私心,要無私無欲、自然無為,這是一種儉樸的生活態度

不敢為天下先,這裡就非常有智慧了,核心的解釋ile「為而不爭」、「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利而不害」,就是進取精神。要有大作為,這是不但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別人,為了每個人,為了社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都用上,但是又不是去過分地爭取名利,不重視完成了此事對自己帶來了什麼樣的利害關係,但是通常這種情況下,自然也反饋給你一種回報,這就是利而不害,為而不爭的結果。

所以,在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夠領悟到老子這翻語言的意義,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困難,我們都能過扛過去,最後達到彼岸。

我們在人生中、在職場上,難免會遇到「爭」與「不爭」的兩難選擇,此時不妨從道德經上去尋找答案,一定能夠豁然開朗。

《道德經》是一本常讀常新的書,它所蘊含的「自然於鬥爭」智慧,能夠幫助我們少走彎路、避開雷區。所以才被無數人奉為經典、日夜誦讀,從中悟出了治國修身的至理,成就了一番功業。

《道德經》濃縮了古人的政治智慧,即使在兩千年後的今天,依然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是啊,歷史哪有什麼新鮮事?無非是歲月輪迴、萬事重來罷了!

所爭越大,越要有付出巨大代價的思想準備!但如果讀過《道德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一定會擁有巨大的優勢!

能爭不是本事,會退才是高人。進與退的智慧,盡在《道德經》當中!這套全文、全譯、全注釋的《老子》,採取白話文與譯文對照,並且全部注釋,讀完之後,必有收穫!

現在這套全六冊的《道德經》僅僅需要59元,不到一頓飯的價錢,卻很有可能改變你的人生!只要點擊下方的「連結」就能夠購買了

往期回顧

如何理解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相關焦點

  • 道法自然,老子一生
    生來切喜者,不要得意忘形;死而悲傷者,不要悲傷過度。生時不好好活,該死時怕死,都是以己之意願強求生、死,違背了自然之理,過於縱情。這樣違背自然、天理,就不合乎道了。不合於道,又怎麼算是老子的朋友呢?我是老子的好友,當遵其言而動、順於道而行。所以能以理化情,不再悲傷。」大家聽了,感覺有些道理。不過又問:「你既然不悲傷,為什麼有哭喊三聲?」
  • 老子主張「道法自然」,道是什麼?法是什麼?自然又是什麼?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哲學思想體系中,道無疑是最核心、最基礎的概念。然而,在《道德經》中老子並沒有縱情於從哲理上論證道的存在,而是具體地從現實生活世界的各個方面展開對道的描述。因此,老子的整個道觀浸透著深厚的實踐品格和現實意蘊。
  •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Tao follows the nature.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摘自"道德經"有一種心情,叫喜怒哀樂;有一種味道,叫酸甜苦辣;有一種智慧,叫深謀遠慮;有一種緣份,叫地久天長;有一個群體,叫人生百態;有一種心境,叫順其自然。人生如夢,歲月無情,驀然回首,才發現人活著是一種心情,窮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過眼雲煙。
  • 老子之道不同於夫子之道,它是道法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本性
    道雖然有許多特性,但它的一個基本特性是自然。「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天地人要遵循道,而道不遵循其他任何東西,而只是遵循自然。 何謂自然?自然在漢語中主要有兩個意義。它的一個意義是自然界。
  • 「道法自然」的生命哲學與生活美學
    這個故事與《聖經》故事不謀而合,在西方,人類的原罪便是偷食「禁果」,偷食「禁果」的結果便是自我意識的膨脹,「全知全能的上帝不允許他的造物也有智慧,因為,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有了分辨真假善惡美醜的能力,有了智慧,即有了意識和自我意識。事實上,『原罪』等於意識和自我意識」。 「七竅」也可以指人的私慾,不加控制,變成了貪慾。
  • 越聰明的人,越懂得「順其自然」
    文/南山老子在《道德經》中勸告後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萬事萬物,終究有發展規律,有些事強求的結果,不是改變了命運,而是難為了自己,所以順其自然,才是對自己的一種救贖。正如曾經聽過一句話:「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
  • 老子說「四不」,佛陀說「四相」,孔子說「四毋」!道法自然而已
    《老子》書中講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道理,其實「企者」就是好高,「跨者」就是騖遠。好高騖遠容易看不到腳下和基礎、根本。老子說過四不——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要認為只有自己的見解對,不要自以為是,不要自我誇獎,不要驕傲。在體而言,四不同於佛說的離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用而言,又同於孔子所說的戒四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道法自然——人生的最高境界
    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經》的哲學思想,意思是「道」就是「自然而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頂針的文法,將天、地、人乃至整個宇宙的深層規律精闢涵括、闡述出來。「道法自然」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間所有事物的根本屬性,宇宙天地間萬事萬物均效法或遵循「自然而然」的規律。所謂「法」,可作為動詞,是效法、學習的意思。
  • 觀點 | 盛邦和:老子說的「自然」指的是什麼?
    這句話的結尾強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翻譯過來就是:人以地為法則而效法之,地以天為法則而效法之,天以道為法則而效法之,道以自然為法則而效法之。在四個「效法」中,尤以「道法自然」最重要,那麼這個「自然」是什麼呢?魏源在《老子本義》(卷上)中說, 老子所言「自然」是指「道之性」。「道法自然」即言道法其自然的本性,「法道者, 法其自然而已」。
  • 《天道》|如何解「神即道 道法自然 如來」的玄機(深度推薦)
    對「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的解讀便是對「天道」理解。《天道》裡,死刑犯王明陽在臨死前對此說出了一句非常精闢的解讀:「這一句話就把基督教,道教和佛教的真諦和核心統一起來了。第二,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就是產生於或遵循的意思。人是產生於地,受大地的規律控制和影響。地是由於天上的變化運動產生的,所以地面的狀態,受天上的變化運動的規律控制而影響。天的變化是受到宇宙根本規律控制和影響的。
  • 國學大師朱鶴亭:道法自然
    國學大師朱鶴亭:道法自然 朱鶴亭小的時候,一次與母親一同外出
  • 逍遙山水&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文/竇修林(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翠苑·民族美術》執行主編)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國畫對自然的觀照,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為方式,上升到哲學美學的範疇謂「道法自然」,其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多年以來,顧平雖然終日埋頭於書香筆墨的追求,但對他的畫從來不奢求什麼,也不刻意追求什麼,只是用筆墨闡釋自身對自然的理解,儘自己最大努力描繪心胸中的人與自然。他的山水四時並運,已經超越了時間的界限,以豐富的筆墨線條的語言形態,創造了具有如詩般永恆意境的繪畫圖式,而不專注於對客觀自然景象的形象再現。其理與道法自然相契合,打開了逍遙之門。
  • 電視劇《天道》中,芮小丹說「神即道 道法自然 如來」是何意?
    在芮小丹和王明陽的鬥智鬥勇過程中,芮小丹一句「神即道 道法自然 如來」徹底擊敗了王明陽心理防線。這裡不說其他,單單說這個「神即道 道法自然 如來」究竟是何意思。神:即是一個掌控者,一個開創者,是一個所有眾生的神,他開創了這個世界,控制所有人的命運和旦夕禍福。是一個全知全能的神。就是上帝。
  • 【國學講堂】道法自然和楚莊王葬馬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渺小如我們,在面對遼闊山河、廣袤宇宙時,又怎能不被這生生不息的大道所折服。可在歷史上,我們卻常常能看到一些不依大道而行的荒唐事。在《史記·滑稽列傳》裡司馬遷就為我們記述了這樣一個違背道法自然的故事。
  • 梵谷畫作裡的泛神論,與莊子的道法自然異曲同工
    顯然,父親的教會對梵谷終生崇敬自然世界打下了基礎。梵谷在決定畫畫之前,在煤礦區也有過失敗的傳教士的經歷。而我國的莊子在哲學思想上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觀點,使道家真正成為一個學派。 莊子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
  • 老子:什麼是天道?其實就是四大自然法則,悟透能避禍就福
    其實老子已經告訴過我們了,老子的《道德經》聞名於世,被譽為東方智慧源泉,天下第一奇書。《世界文明史》的作者,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威爾杜蘭特博士曾經說過:假如我們把世界上每一本書都燒掉只留一部,那應該就是《老子道德經》。它是拯救世界的文化孤本。《老子道德經》博大精深,通天徹地。
  • 老子哲學裡的「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不過區區五千言,但博大精深,影響深遠。苦於文辭古奧難懂,如同一座亟待開採的資源十分豐富的寶藏,處於深山之中,雲遮霧繞,歧路多多,外人不要說進去開採,就連近距離地觀其真面目,都絕非容易的事。
  • 天道電視劇深度解析:「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
    《天道》中丁元英曾說過這樣的話——「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令人印象十分深刻,他用了短短的一句話便將基督教,道教,佛教的真諦和核心統一起來,即神就是道,道就是規律。規律如來,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按規律辦事的人就是神。
  • 中國美 | 我們為何「道法自然」?
    中國美 | 我們為何「道法自然」?而李屏賓對於美的追求,看起來似乎是一種「執念」:從初出茅廬時,在電影《策馬入林》中大膽地使用暗部光色,《刺客聶隱娘》中捕捉山嵐籠罩的自然效果,到侯孝賢執導的《戀戀風塵》中用400尺膠片拍攝一個空鏡……每一幀電影畫面,其實都表達著李屏賓對美學的理解。在他看來,暗部層次的展現正是中國美的精髓之一。
  • 老子智慧: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老子》同樣如此。學術界對《老子》的解讀,會糾結於每個字翻譯是否正確,哪個版本才標準,每個詞古漢語意思是什麼;但若從修行角度看,那些又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理解老子的生活智慧和修行之道。我寫的老子智慧,就是從修行角度看老子。那些聖人告訴世人的真理,是真的很簡單。所謂大道至簡,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