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四不」,佛陀說「四相」,孔子說「四毋」!道法自然而已

2020-12-24 瑞讀

《老子》書中講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道理,其實「企者」就是好高,「跨者」就是騖遠。

好高騖遠容易看不到腳下和基礎、根本。

如果把最淺近的、基礎的都沒有做好,偏要向高遠的方面去求,不是自找苦吃,就是甘願自毀。

老子說過四不——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要認為只有自己的見解對,不要自以為是,不要自我誇獎,不要驕傲。

在體而言,四不同於佛說的離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在用而言,又同於孔子所說的戒四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老子的思想與印度的佛學對形而上道的表達有所不同,佛學到最後只以一個「空」字代表,而老子則用「寂」用「寥」。寂是絕對的清虛,清靜到極點,毫無一點聲色形象。「寥」是形容廣大,類同佛學的「無量無邊」。表達上各有各的好處,也各有各的缺點。談「空」,難免有人會誤認為是斷滅思想;說「寂」說「寥」,又易使人執著一個現象,落在境界的窠臼中。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自然」的確實含義又是如何呢?答案很簡單,「自然」二字,從中國文字學的組合來解釋,便要分開來講,「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當然如此。近代中國翻譯西方典籍,把物理、化學等學科,統稱為自然科學,這是借用老子的名詞,我們不能因此便認為老子說的「自然」,就等同物理範疇的自然。

道是本來如是,原來如此,所以謂之「自然」。

依中國傳統文化,始終將「天、地、人」三者並排共列,而人在其中。為什麼呢?因為中國文化最講究「人道」,人文的精神最為濃厚,人道的價值最被看重。

人道有方圓,據南懷瑾先生的研究,他說孔子的弟子曾子,曾講過地球是圓的,不是方的,而且一直在旋轉,所謂「天道左轉,地道右旋」的觀念由來悠久,可後世的儒生卻信服天圓地方的觀念較多。

由方圓觀念牽涉到我國傳統對人才的觀念,有一句話叫「隨方逐圓,面面俱到」,可惜,這樣的人才畢竟少。

其實,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有的人,只可讀其文,不必識其人。有的人,大可識其人,不必論其學。人才到底是難兩全的。

相關焦點

  • 道法自然,老子一生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萬物都遵循其規律,這種規律又是無為的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以「無為」為目的,實則是「有為」。由「道」可知,「無為」可轉化為「有為」。這種認識的高度高在於她遵循了世間的天道規律,主觀上不以取得利益為目的,客觀上卻得到更好的效果。
  • 觀點 | 盛邦和:老子說的「自然」指的是什麼?
    這句話的結尾強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翻譯過來就是:人以地為法則而效法之,地以天為法則而效法之,天以道為法則而效法之,道以自然為法則而效法之。在四個「效法」中,尤以「道法自然」最重要,那麼這個「自然」是什麼呢?魏源在《老子本義》(卷上)中說, 老子所言「自然」是指「道之性」。「道法自然」即言道法其自然的本性,「法道者, 法其自然而已」。
  • 老子的智慧:道法自然並非隨波逐流,失敗不要拿「自然」做藉口?
    提到老子,大家當然會想到道德經和道教。還有歷史上非常著名的黃老學說,這些都是中國本土文化的重要基石,也是中國本土文化有力的撰釋,但我們閱讀老子編寫的道德經,會覺得許多內容談到了不爭,無為,自然。在現代人看來對於老子的理解,感覺其中主張是消極避世觀念,其實這個是完全歪解了老子的智慧,因為道德經中,更深入了談到一種爭,一種有為,就是「為而不爭」!
  • 孔子讚譽老子為龍,而老子卻稱孔子為鳳,是說孔子有女性特徵碼?
    說文解字專家許慎則說:龍為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巨能細,能短能長,春分可登天,秋分可放淵。《易經》對於龍的描繪不是「潛龍在淵」,就是「飛龍在天」,總之,龍在古人心目中,就是一種捉摸不透的神物。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是老子的鐵粉,他相信老子才是真龍。
  • 同時在世的三大聖人: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到底發生了什麼?
    蘇格拉底,柏拉圖奠定了西方研究人與物(科學)關係的傳統,釋迦牟尼系統地發揚了人與神(宗教)關係的傳統,而東方的孔子老子則系統地開創了研究人與人(道德)關係的傳統。思想與文明,和氣候、經濟、自然、環境一樣,有周期性。道教為什麼說老子化胡,就是因為佛教與老子的道德經同出一轍,有太多相似的道理。
  • 老子主張「道法自然」,道是什麼?法是什麼?自然又是什麼?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哲學思想體系中,道無疑是最核心、最基礎的概念。
  • 聽老子說 / 文 : 李曉偉
    就這樣一天又一天,孤單的他依舊不思改變。直到第三年,商容先生向他的母親辭行道:「老夫識淺,聃兒思敏,今來辭行,非老夫教授無終也,非聃兒學之不勤也。實乃老夫之學有盡,聃兒求之無窮,以有盡供無窮,不亦困乎?聃兒,志遠圖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閉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周都,典籍如海,賢士如雲,天下之聖地也,非入其內而難以成大器。」
  • 老子給關令尹喜說了什麼千古之秘!
    西漢劉向《列仙傳》中載:「老子西遊,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紫氣東來」即出於此處。先秦諸子中,孔子姓孔,墨子姓墨,孟子姓孟,獨老子姓李,不稱「李子」而稱「老子」,應是壽命很長的緣故。
  • 需要從四個方面解讀
    在那個禮樂崩壞的亂世年代,老子這些話顯然是針對聖人說的,不要醉心於禮樂的感官享受,多關心天下蒼生,含有勸諫的意思。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眾所周知,老子的觀點和孔子有很大的區別,道家主張「出世」,和自然相融合,追求「無為」,儒家主張「入世」,要建功立業,要有所作為。
  • 農村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說的是啥意思?
    擁有五千年文化底蘊的中華民族,各種民俗活動也是各種各樣,譬如已經臨近的春節,與其相關的活動還有貼春聯、吃年夜飯、熬年、拜年等,但是作為文化底蘊豐厚的中華民族,這些民俗活動只是一部分而已,除去民間傳統的習俗之外,還有一種特殊而低調的文化傳承,那就是民間的俗語。
  •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探究導學案
    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④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這些名言涉及到了哪兩位古代文化名人?依據是什麼?老子曾擔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學而聞名,孔子曾入周向他問禮。春秋末年,天下大亂,老子欲棄官歸隱,遂騎青牛西行。到靈寶函谷關時,受關令尹喜之請著《道德經》。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他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無論什麼事都要遵循本源,並且要遵循發展的規律,不能強加幹涉,要尊重自然。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
  • 老子之道不同於夫子之道,它是道法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本性
    道雖然有許多特性,但它的一個基本特性是自然。「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天地人要遵循道,而道不遵循其他任何東西,而只是遵循自然。 何謂自然?自然在漢語中主要有兩個意義。它的一個意義是自然界。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四度》63以強下弱
    《經法》篇《四度》章,四項衡量【原文】毋[止生以死],毋御死以生。毋為虛聲,聲洫(溢)於實,是胃(謂)滅名。極陽以殺shài,極陰以生,是胃(謂)逆陰陽之命。極陽殺shài於外,極陰生於內。已逆陰陽,有(又)逆其立(位),大則國亡,小則身受其央(殃)。[故順陽伐死,應陰]建生。
  • 佛說好好學習四聖諦,不要討論其他了
    今天咱們讀《箭喻經》的最後一段,看看佛陀這個不說,那個不講,那麼他老人家到底關心的是什麼?他要說的是什麼?他要給我們凡夫眾生解決什麼問題。我一直說這點意思:苦,苦習,苦滅,苦滅道跡。苦,苦習,苦滅,苦滅道跡後來翻譯成苦集滅道。什麼是苦?佛陀就是因為年輕的時候四門遊觀,發現體察了人生的苦,才出家修行,到處求教,尋找解脫苦惱的辦法。佛陀最後在菩提樹下,睹明星悟道,他老人家悟了什麼呢?咱們不知道,也沒辦法知道。
  • 老子給關令尹喜說了什麼千古之秘?
    《史記》中太史公曰:「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為。」老子作五千言留給關令尹喜,司馬遷概括為「虛無」、「無為」四字。《史記》記載:「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尹喜與老子相遇時,老子究竟說了什麼千古之秘,必須要到老子留給尹喜的書中去探個究竟。
  • 智者大師說,藏通別圓四教都有四諦( 四諦法 )
    佛法說快樂也是逼迫性,是因為,對望著未來它是不安穩的。第三個,是講行苦。這個行苦就微細了,就是說,我們的身心世界,它不是一個寂靜的狀態,它會剎那剎那生滅遷流,就像水,它會流動的。這種遷流我們一般凡夫感受不到,要有禪定的人才知道。我們的五陰身心是生滅遷流之苦,叫行苦。這是第一個,佛陀把痛苦的形相講出來,苦苦、壞苦、行苦,都是逼迫性。
  • 般若法語 ‖ 四聖諦-苦集滅道之道聖諦(四)
    『四聖諦』講說的是四種真理一者、苦聖諦二者、集聖諦三者、滅聖諦四者、道聖諦唯有偉大慈悲的佛陀才能開示它其餘的人只能隨著佛陀而解說乃至闢支佛也只能自己覺悟沒有辦法以四聖諦來度化眾生在佛陀未出世之前沒有四聖諦其他的聖者是以觀十二因緣而覺悟的
  • 孔子3見老子,老子說了3段話道出傳承千年的智慧,值得後世學習
    兩人離別時,老子指著黃河說道:「你為何不能學習水的德行呢?」孔子不解,問道:「水的德行又是怎樣的?」老子回答說: 「善行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名逐利,處於天下眾生所厭惡的地方,反而更接近於道,這是謙虛的德行;江河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下遊的位置上,成為百穀之王。
  • 佛陀涅槃實相——釋迦道場興國寺妙覺師父為四眾弟子開示
    執涅槃為自然而有。則為外道涅槃。若執涅槃法空虛而無因無果。則為魔王波旬涅槃。勿將諸佛與彼外道所言涅槃之義相混淆。今日所言佛般涅槃乃最後密語。實無有涅槃不涅槃佛。喻如日月本無去來相。居大地仰望則見有去來相。今日見佛亦復如是。實無有滅度。真我常在。靈山劫數有盡。如來終無不在時。爾等應知。覿面當機自他終不昧者。即是佛性涅槃心也。所謂諸法無常。念念不住。諸法起滅。愚痴。貪嗔痴慢。有漏。五陰色身。
  • 佛陀說的第一部經是什麼?大乘和小乘對此看法卻完全不同
    《紅塵說禪》系列第32篇大家都知道佛陀已經圓寂兩千五百多年了,如今學習佛法最好的途徑就是看佛經,因為絕大部分經文都來源於佛祖本人的言行(當然,也有少部分是後世其餘高僧所撰),只不過佛陀在世的時候只是「述而不作」,就和孔子,老子,耶穌等聖人一樣,因為「文字傳法」本身就隔了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