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涅槃實相——釋迦道場興國寺妙覺師父為四眾弟子開示

2021-01-09 細品經典

河南南陽 釋迦道場 興國寺 釋妙覺師父開示

農曆二月十五日,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涅槃日。值此殊勝日,吃素、念佛、誦經、布施、放生……廣行善業、廣做功德,得佛加被,福慧資糧速增。

釋迦道場淅川興國寺舉行法會,十方善信蒞臨盛會,共沾法喜,同證菩提。祈願一切有情眾生離苦得樂,究竟圓滿;祈願佛日增輝,正法久駐,世界和平,國泰民安,祥和安樂!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由來

釋迦牟尼佛降生於周昭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4年),雖具足了一切殊勝功德,但為救渡芸芸有情出離業力苦海,一生示現了在家、結婚、生子、出家、尋道、苦修、證悟、傳法,並於周穆王五十二年(公元前544年),世壽八十歲時,示現身疾,在娑羅林中雙樹之間右脅而臥(頭朝北,面朝西,側臥於繩床上,右手支著頭,左手放在身,雙足併攏),於農曆二月十五日,入般涅槃,示現滅度。

《大般涅槃經》云: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以佛神力出大音聲。其聲遍滿乃至有頂。隨其類音普告眾生。……聲至有頂。面門放光。遍照三千。六趣遇光罪垢消除。眾生悲鳴。大地山海皆悉震動。

佛陀悟道之後,在鹿野苑開始傳教,為憍陳如等五人宣說「四聖諦」,稱之為「初轉法輪」。此後說法住世四十九年,度化弟子不可勝數,其中著名的有大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阿難等。他為了宣揚佛教,走遍印度各地,以摩竭陀、憍薩羅(在憍薩羅舍衛城的祇園精舍說法25年)、拔沙三國為中心。

佛陀在八十歲高齡的時候,來到拘屍那城外的娑羅雙樹林。依照與魔王波旬的約定,示現滅度。在示現滅度之前,佛陀傳來弟子們,最後一次回答他們心中的疑問。這一夜有位120歲的老人名須跋陀羅,聞佛欲滅度,前往雙樹間,見佛聞法,當夜受具足戒,成為佛陀住世最後弟子。佛陀入滅後火化的舍利,由摩竭陀國王阿闍世和釋迦族等八王帶回建塔(即舍利塔)供養。故,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佛教寺院皆舉行隆重涅槃法會,念誦《遺教經》等,感念佛恩,依佛教誡,正修恆持。

涅槃本義

涅槃,並非世人理解的生命的終結或者開始,或者是死了以後不再來了。

《大般涅槃經》云:「若見佛性能斷煩惱。是則名為大般涅槃。」「圓極之體為法身。靜照之功為般若。無累之德為解脫。諸佛無有涅槃義。亦不無有涅槃義。心即是涅槃心。身即是涅槃身。有情佛性即涅槃法。壞滅無常皆是涅槃。若舍此而別求。執涅槃為自然而有。則為外道涅槃。若執涅槃法空虛而無因無果。則為魔王波旬涅槃。勿將諸佛與彼外道所言涅槃之義相混淆。今日所言佛般涅槃乃最後密語。實無有涅槃不涅槃佛。喻如日月本無去來相。居大地仰望則見有去來相。今日見佛亦復如是。實無有滅度。真我常在。靈山劫數有盡。如來終無不在時。爾等應知。覿面當機自他終不昧者。即是佛性涅槃心也。所謂諸法無常。念念不住。諸法起滅。愚痴。貪嗔痴慢。有漏。五陰色身。眼識乃至意識。苦集滅道。十二因緣。資生產業。漁獵屠戮。六十二見。三塗苦域。三界升沉。殃死胎脫。五欲娛樂。悲嘆慟哭。一切二邊。語默動止。三種病惱。土蟲鱗甲。諸佛無上妙心等皆是涅槃。一念心之外無他無自。佛性顯露即是大涅槃法也。」

「涅槃」本是梵文,譯為「圓寂」,「圓」是圓滿一切智德,「寂」是寂滅一切惑業;又譯作「滅度」,「滅」是滅除見思、塵沙和無明三種惑,「度」是度脫分段和變易兩種生死;寓意煩惱不現,眾苦永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一種成佛的境界。故說,【涅槃】實指一種修證的高度,貪、嗔、痴、慢、疑這些深重的惡因已經完全斷滅,不再復生,用「如來」兩個字來說是比較精準的。

涅槃是指不生不滅,身心俱寂之解脫境界。【涅槃】其實就是回歸無畏受持、無上圓滿、究竟無漏、寂靜安樂的生命狀態。一回歸之後進入恆常清淨的狀態,就是佛經中常講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了。所以說,見證自心本如、呈現法性真如方入涅槃狀態呀。寂靜安樂就是你當下真正決定無所假想的這種清淨心念呈現的這一剎那。只是說我們凡夫眾生受到善惡二業的牽引,未能做自己的主,三門有漏,沒有辦法讓這種剎那保持到永恆。佛教如若離開了涅槃思想,佛教就形同俗世間無常的生滅世間法,那麼只能夠稱之為全善形式。【趨入涅槃】事實上要我們走向圓滿,決定成就的示現。涅槃寂靜乃佛教修行證悟過程示現的最終可貴之處。

在佛陀涅槃之前,人們對「涅槃」這個詞義的理解並不是那麼準確。所以當佛陀宣布他將要涅槃時,他的眾弟子都很難過。佛陀安慰他們說:「你們不用悲傷,我一生所說的教法已經很多,只要你們能依照著去實行,就是我的法身永遠在人間了!」

佛陀涅槃前教導我們:應常常思慕佛陀的生處,佛陀的悟處,佛陀的說法處,佛陀的涅槃處。要緊的是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釋迦牟尼佛方便示現生滅的真相

釋迦佛祖百千億劫來屢屢示生示滅,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中,佛陀把他方便示現生滅的真相揭示出來了:

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妙覺尊師為四眾弟子開示涅槃實義時,自性之光融於法界,脫口吟偈:

法界本無涅槃佛,

諸佛亦從未涅槃,

方便示現涅槃境,

涅槃寂靜渡眾生。

四眾善信大德可細細體味此偈,了悟涅槃真諦,實證涅槃真境,不負佛陀深恩。

相關焦點

  • 釋迦道場興國寺妙覺上人:覺知心力即菩提
    淅川興國寺釋妙覺 河南南陽 釋迦道場 興國寺緣 起:因抱著深重的「我執」「我所」「我見」,對於尊師一再教誡叮囑之事宜,弟子們未能真正理解,心神相印,如期成辦。尊師為破除弟子們的「我」與「我所」,調伏由「我」而滋生之五毒,先是現金剛忿怒相進行棒喝,後又以金剛道歌的方式脫口為弟子們應緣開示「覺知心力即菩提」的修心法要。若能用心體悟領會運用此心法義諦,當受益無窮。現做如實如是記錄,供養無量具緣有情。惟願見者清淨,聞法生喜,聞法得度,淨智圓滿覺慧如海……。南無阿彌陀佛!
  • 佛陀十大弟子及最負盛名的四眾弟子
    但是,神通不是根本之法,佛陀常常呵斥自恃神通的弟子,因為神通對於了生脫死毫無關係。  目犍連尊者不聽佛陀的指示,迦毘羅城被圍困時,他以神通往救釋迦族,結果他才知道神通敵不過業果。最後他為了佈教殉難,神通不能救他,這正是他現身說法,給後人的警誡。  目犍連的神通,耳朵聽聲音,不分遠近都能聽到;眼睛看東西,不分內外都能看到;甚至人心中的念頭,他也能知道。
  • 九華山136歲師父開示:女眾修行,守住口業,成佛一半!
    師父曾言:"女眾無論在家出家修行,若能守住口業,則成佛一半。"從老尼師之修行,便可體悟念佛實相功德與口業的真實相。當如:"口業"是女眾修行最難克服的業力;"口業"是女眾修行證道的最大阻力;"口業"是女眾修行最大致命殺傷力;"口業"是女眾墮入惡道的主要業力;"口業"是女眾往生西方的最大抗力;"口業"令道場不得清淨,是非不斷;"口業"令僧團不得和合,法道不興;"口業"令眾生退失信心,斷人善根;
  • 佛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微妙法門,囑咐摩訶迦葉
    佛陀以花示眾,展示微妙心法在一片茫然中,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訶迦葉尊者,從佛陀的拈花微笑裡,頓時體會到了宇宙人生最為神聖的真諦。涅槃妙心,正法眼藏佛陀以這種高雅的姿態展示著那朵金蓮花,然後對大迦葉說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
  • 佛陀十大弟子的故事——多聞第一阿難陀
    出家因緣 阿難陀是白飯王的兒子,提婆達多的弟弟,佛陀的堂弟。佛「阿難陀,精進修行人的夢不同於一般人的夢,他的夢是有所指的。你夢見大海被火焚燒,這是象徵未來僧團越來越衰弱,很多人出家不是為了修道,而是為了名聞利養。這就如澄淨的清水變成了大火一般。你的第二個夢呢?「 「佛陀!我夢見太陽沒落,娑婆世界一片黑暗,天上沒有一個星星,漆黑一團,伸手不見五指!」 佛陀很感慨的解釋道:「阿難陀!
  • 佛陀的最後一位弟子,竟是婆羅門的長者,還是佛陀的同門師兄
    佛陀為眾弟子開示佛陀最終憑藉著中道的法門徹悟了世間的真相,可那個時候鬱頭藍弗早已升於非想非非想處天了。而此時,佛陀最後的使命就是度化鬱頭藍弗的弟子——拘屍那迦城中名為善賢的婆羅門。善賢此時已經一百二十多歲了,看盡了人世的滄桑,也和自己的師父一樣,修證到了非想非非想處天。但當善賢聽聞佛陀在城外的娑羅樹林中的時候,就急忙出城求見,卻被阿難攔住了。阿難並不是故意刁難這位年長的婆羅門,而是佛陀隨時都會入滅。
  • 釋迦文佛(釋迦牟尼佛) 佛陀的一生 畫像、視頻
    】釋迦文佛即為釋迦牟尼佛。>淨名疏云:天竺語,釋迦為能,文為儒,義名能儒。大論云:釋迦文佛,先世作瓦師,名大光明。爾時有佛,名釋迦文,弟子名舍利弗、目伽連、阿難。佛與弟子,俱到瓦師舍一宿。爾時瓦師,布施草座、燈明、石蜜漿,便發願言:我於當來作佛,如今佛名,弟子名字,亦如今佛。優婆塞戒經云:我於釋迦最初發心,於迦葉佛滿三僧祇。須知三祇正滿,在於勝觀。今言迦葉,兼百劫故。
  • 釋迦摩尼佛的一生---(音頻+圖片)
    仙人佔相:佛陀的父親請來了著名的大仙人來為佛陀佔相,仙人看後告訴淨飯王:您的兒子將來會成為偉大的覺者!可惜我老了,無法聽聞他的妙法了。父王逝世:佛陀見到了病重的父王,並為他開示了三皈依法,父王因此得度。逝世後,佛陀盡職孝道,親自抬父王的棺槨,為世人以身作則。
  • 四念處是什麼,為何佛陀涅槃後囑咐眾生以此為道
    就在當年佛陀涅槃之前,和佛陀關係最親密的侍從阿難尊者——他同時也是佛的堂弟,因為仰慕佛的莊嚴殊勝而出家追隨,而且他正好是佛得道的那一天出生,所以和佛的緣分極深。佛陀在涅槃前幾個月的時候曾問過阿難是否希望自己繼續住世,可惜阿難中了魔障,竟然沉默不語,沒有出言挽留,佛陀就看出自己和這世間的緣分盡了,這才聽了魔王波旬的請求,涅槃而去。而從魔障中醒過來的阿難悔恨不已,痛哭流涕,但也於事無補,所以他就下跪頂禮佛陀,請示佛涅槃後,他們這些弟子們該怎麼辦,後世眾生又該怎麼辦。
  • 釋迦道場淅川興國寺新年寄語:心像無上摩尼寶,永不損壞!
    河南南陽釋迦道場興國寺 釋妙覺上人新年寄語:作為一個教法的努力傳承者,
  • 佛陀的一生
    四  仙人佔相佛陀的父親請來了著名的大仙人來為佛陀佔相,仙人看後告訴淨飯王:您的兒子將來會成為偉大的覺者!可惜我老了,無法聽聞他的妙法了。二十六  父王逝世佛陀見到了病重的父王,並為他開示了三皈依法,父王因此得度。逝世後,佛陀盡職孝道,親自抬父王的棺槨,為世人以身作則。
  • 佛陀的事跡1:釋迦垂跡
    全書由清康熙帝曾孫永珊精心校編:由「釋迦垂跡」開始,共二百零八則圖文事跡。宿植福慧的讀者,每因此書起大信心、得大歡喜。現由如一師父重新校譯為白話文,以方便流傳閱讀。當然,也是大家學習古文的一種方法。 「釋迦」是梵語,漢譯為「能仁」,是降生娑婆世界的應化身佛「釋迦牟尼佛」的姓氏。「垂跡」是正覺無相真智之體現。神妙寂通,圓智湛照,泯盡形識,達生滅不二之理境。 釋迦牟尼佛很久以前早已覺悟、成道。
  • 臺灣最大道場【供奉】佛牙舍利,館內22面浮雕揭露佛陀的一生(震撼心靈必看!)
    全球最大旅遊網站 TripAdvisor 評為「二○一四年大獎得主」,頒發「優等」證書,以各項藝術展覽、教育推廣、兩岸文化交流、地宮收藏時代文物、永久為社會大眾持續做公益服務等項目受國際肯定。摩登伽女,出身印度首陀羅族。
  • 老和尚所開示的中道實相,就要攝心用功來體會
    這幾句看似平淡無奇的短短數語,在主七和尚開示中道實相,讓我們豁然開朗。以往總以為頓悟法門是及最究竟之「中道實相觀」為根器好的人才能修,但在監香法師的叮囑及護念下,讓資質淺鈍的我有如當頭一棒。誠如《金剛經》上說「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 【佛陀故事】《佛陀傳》(五十四全集電視劇)推薦大家看這部印度電視劇佛陀傳,真心好看!轉發功德無量!
    僧團建設,晚年生活,到最後涅槃的一生。仙人佔相:佛陀的父親請來了著名的大仙人來為佛陀佔相,仙人看後告訴淨飯王:您的兒子將來會成為偉大的覺者!可惜我老了,無法聽聞他的妙法了。父王逝世:佛陀見到了病重的父王,並為他開示了三皈依法,父王因此得度。逝世後,佛陀盡職孝道,親自抬父王的棺槨,為世人以身作則。
  • 賢勝師父回影錄63
    緣濟說,師父開示後,自己感覺身上有種說不出的感覺,顯得心明眼亮,特別殊勝!表示今後更加努力參悟師父的法。段秀芬表示,雖拜師時間短,但我學法是認真的,堅決跟隨師父學習好各種法和認真聆聽師父講的各部經書,多做善事,廣修功德,普度眾生。張修明發言中表示,緊跟師父,弘法利生直至成佛,以緣門為家,護持師父和緣門弟子們,普度眾生。
  • 【偉大佛陀一生】的畫卷,見著得福,歡迎轉發
    佛陀的前生為護明菩薩,以昔日立下的誓願----「於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示現成佛,開顯佛教度化眾生」而於這一世成就正等覺。喬達摩●悉達多太子成道後,因其父淨飯王為釋迦族,因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義即「釋迦族的聖人」,釋迦是「能仁」義,牟尼是「寂默」義,佛是「覺悟」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名「佛」。所以釋迦牟尼佛的稱謂可以說包含有「能仁」、「能儒」、「能忍」、「能覺」、「能寂」等多重意思。
  • 佛教根本·之六·遺教總結(佛陀的教法遺囑)
    僧團離開後,便將他們通過的城門命名為「瞿曇門」,又把眾人的渡河口改名為「瞿曇渡」。此時正值豐水期,恆河暴漲;在岸邊的行人們紛紛找尋舟楫。而佛與僧團卻「猶如力士之伸屈腕、或屈伸腕間,不見在恆河之此岸,與大比丘眾俱立於彼岸。」佛陀望著眾人,自說偈道:「世人結籠筏,舍深處造橋;欲渡海湖者,渡之為智者。」然後,他們來到拘利村。佛陀開示道:「因為未通曉、證悟四聖諦,我與汝等長久以來流轉於生死。
  • 佛陀涅槃前,接受了最後一人的供養,卻被害得病但這個人卻有功德
    波旬又問佛陀:「昔日佛陀成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我曾勸請如來入涅槃,當時佛說:等到四眾弟子得度、僧團成立、佛法廣傳時才能入滅。而現在正是時候,如來為何還不滅度呢」。佛陀回答:「別再說了,波旬!佛自知化緣已盡,不會再久住世間,三個月後,我將在拘屍那城的娑羅雙樹間般涅槃」。聽到佛陀的承諾,魔王心生歡喜,隨即消失無蹤。
  • 印劇《佛陀》賞析丨師父對徒弟的測試
    前情概要:悉達多太子舍家求道,想拜阿邏羅伽藍大師為師學習禪定,按照阿邏羅伽藍大師的要求完成了乞食,但是老師還沒有答應收他為徒,他非常焦急,在寒風中睡了一晚……▲《佛陀》第29集片段劇中阿邏羅伽藍大師對悉達多太子說:「弟子們選擇自己的導師,導師也同樣觀察弟子,審視此人,是否值得列入門中。從你來的那日起,我一直在注意你的品行,加以考驗。」其實不僅僅是拜師的時候,師父會考察徒弟,測試與打磨發生在修行的整個歷程當中,是為了讓修行人真正能通過磨練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