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 全名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出生於尼德蘭(原名荷蘭,今年1月1日剛改的名字),1890年7月29日逝世於法國。
他是一位油畫家和素描大師。在僅僅十年的藝術生涯裡(1880-1890),總是有許多他摯愛的題材讓他魂牽夢繞,被反覆表達,創作出了許多令人難忘的作品。
得益於倖存下來的819封書信裡,我們了解了許多他的內心世界, 創作構思和想法;他是一個泛神論者,這一點跟我們中國人很像:萬物都有神靈,一草一木,花鳥魚蟲,皆有靈氣。像我們的神話傳說裡寫的:「盤古死去,身上的器官變化成天地間的萬物:身體變為高山,肌肉變成良田,血液成為江河,筋骨變成大路,牙齒變為玉石,皮毛變成草木...」
梵谷對大自然的熱愛,源於父親的宗教,他的父親解釋尼德蘭基督教新教教會分會的一位牧師。該教派受到德國浪漫主義的影響,強調通過於上帝交流,吸引大自然精神力量的重要性。顯然,父親的教會對梵谷終生崇敬自然世界打下了基礎。
梵谷在決定畫畫之前,在煤礦區也有過失敗的傳教士的經歷。
而我國的莊子在哲學思想上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觀點,使道家真正成為一個學派。 莊子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
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以有限的生命去極端的追求無窮的知識、利益,而忽略身邊一切的美好這是滯礙鬱滯的。
所以,梵谷對大自然的崇敬和莊子對道法自然其實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梵谷對大自然的愛
我們先從大處著眼,看看周圍的大自然, 在梵谷心裡是什麼樣子,梵谷是怎麼訴說和描繪的。
梵谷的書信裡曾經這樣直接表達他對大自然的感受:
「在我看來,大自然的一切,比如樹木,都具有驚人的表現力和跳躍的靈魂。」「有時候一排截頭柳樹看起來像極了孤寡老人。」「如果一個人繪畫的截頭柳樹看起來充滿生命力(其實樹木本事就充滿了生命力),那麼樹木周圍的一切或多或少都會顯得更自然。」「我認為,最好的人生是常年在戶外於大自然親密接觸的人生,而哪怕一絲疑惑的陰影。」「我走出屋子,走了很長的路,去跟大自然'聊會兒天'。」
梵谷對家人的愛
這一幅《杏花》,是梵谷家族的傳家之寶,一直掛在寶寶房間裡, 因為這是梵谷獻給他摯愛的弟弟提奧兒子的出生禮物。
梵谷得知弟弟要做父親時,後來當得知侄子出生的時候,他做了這幅《杏花開》,表達生命的喜悅。
梵谷在信中寫道:「就像此前我們跟你說過的,如果是兒子,我們將以你的名字命名他。我希望這孩子以後可以像你一樣有決心、有勇氣。」「你知道我在企望什麼嗎?你將擁有的家庭就是大自然之於我的關係。」
這幅畫陪伴一代又一代的Vincent長大成人,也傳承者梵谷的關愛和喜悅。
弟弟提奧與哥哥手足情深,和妻子一起一直在資金和精神上支持著梵谷的繪畫,就在梵谷去世後的同一年裡, 提奧也悲痛去世,讓人感慨。 提奧妻子,把提奧墳墓從尼德蘭搬去法國陪伴梵谷。
梵愛的坎坷戀愛
梵谷一生未婚,情路坎坷,並沒有結婚。經歷過4段刻骨銘心的感情。先後愛上過房東的女兒,自己的表姐,站街女,和一位大他十歲的女鄰居。
每一段感情裡,梵谷都用情極深。他是多麼期待會有一顆跟他一樣敏感多情的心,一直陪伴著他。
有一幅素描名叫《悲傷》,是以站街女為模特描繪的,雖然且她當時已有身孕,雖然這之前她已經生了4給孩子。 梵谷義無反顧的跟她相愛,照顧她,一起照顧她的孩子。
最後因為對梵谷繪畫的不理解,而分開。
真是37年匆匆一瞬過,生命只因繪畫而熱烈。
借胡文英評價莊子的話來形容梵谷也是很妥當的:」莊子眼極冷,心腸最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感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住: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2014年,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花3.77拍得梵谷的《雛菊與罌粟花》,也算是梵谷與東方情緣的開始吧。
2015年,匿名中國買家,花4億收藏了梵谷風景畫《阿利斯康林蔭大道》,創了梵谷風景畫之最。
用艾青的詩表達梵谷對這個世界的愛最為準確:"......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終其一生,梵谷都細膩專注感受著周圍的一切,把一切都用美的語言表達出來。 梵谷更為傳奇之處,在於影響了後代許多畫家,成了繪畫個體性和大眾文化的教主。
我是@達樂奇畫,歡迎關注留言,繽紛世界多彩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