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她的畫作架起了人際之間的溝通橋梁,將親子之愛、家鄉之愛和對生活的赤誠熱愛融注其中,填補了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物理空白」,潛移默化之中也將堪稱無價之寶的人生在世的那股精氣神和鄉愁文化的氣韻傳遞給了世人。
■ 莊媛
在向日葵綻放的盛夏,83歲的「梵谷奶奶」常秀峰走了。
這是一位淳樸的農村老太太,幾乎不識字,年過70歲才開始畫畫,卻讓無數人深深愛上了她筆下的向日葵、山楂樹和鄉村田野,在網上有不小的知名度。由於畫風頗有「後印象派」風韻,被人們稱為「中國農村的梵谷」。她曾經在香港舉辦個人畫展,兩次上「魯豫有約」,畫作被法國著名攝影師魯斯本、臺灣馬英九等人士收藏。
看似傳奇的「梵谷奶奶」,原本也和許許多多的普通老人家一樣,是「老漂族」的一員。兒子在城市奮鬥立足,她也隨之離開生活一輩子的村莊,來到高樓大廈林立的陌生他鄉。不一樣的是,為了給小孫女講故事,講故鄉的風物,她拿起了畫筆,將記憶中的鄉村一點一點地描繪了出來,展示了非凡的繪畫天賦,給無數人帶去了溫暖。
「梵谷奶奶」走了,留下了百餘幅繪畫作品,也把那自然純樸又飽含深情的「鄉愁」,永遠地留在了人間。瓦屋、田埂、小徑、蘋果樹、向日葵、山楂樹……她的畫裡,永遠是中國最普通的鄉村圖景。沒有技巧和章法,卻瀰漫靈氣和生機;不承載所謂藝術表達,卻洋溢著濃烈的記憶和感情。恰恰是這種最質樸的表達,流淌出純粹的本真之美,觸及到人們內心柔軟的部分,勾起了每個人心中的鄉愁。
「梵谷奶奶」的畫作,充滿著陽光、希望和熱愛,傳遞著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梵谷畫過向日葵,她也畫過。但她說「這個叫梵谷的人一定很不開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畫的苦」。而她畫的向日葵長在土地裡,「有土地滋養著它,有水滋潤著它,就像我畫它的心情一樣,很幸福。」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她一直堅持著畫畫,即便生命最後纏綿病榻的這幾年,也時時不忘心中熱愛。無論豔麗溫暖的色彩,還是一絲不苟的堅持,傳遞的都是滿滿的正能量,給予人們希望和力量。
人們之所以緬懷「梵谷奶奶」,還在於她帶來的啟發。身為一位年邁的老人,「梵谷奶奶」人老心不老,不僅有自己的興趣和寄託,還將畫冊義賣所得捐贈給貧困地區,身體力行地展示了晚年生活的更多可能性。而她的畫作架起了人際之間的溝通橋梁,將親子之愛、家鄉之愛和對生活的赤誠熱愛融注其中,填補了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物理空白」,潛移默化之中也將堪稱無價之寶的人生在世的那股精氣神和鄉愁文化的氣韻傳遞給了世人。在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甚至是後工業社會急劇轉型的大背景下,「梵谷奶奶」留下的「遺產」具有深遠啟示意義。
一筆一畫皆是心血,一言一行盡顯精神。感謝「梵谷奶奶」留下的「無價之寶」,願您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