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八 道本素樸心 越損越純粹

2020-12-23 易經通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八 章

為 學 日 益 , 為 道 日 損 。

損 之 又 損 , 以 至 於 無 為 。

無 為 而 無 不 為 。

取 天 下 常 以 無 事 , 及 其 有 事 , 不 足 以 取 天 下 。

這一章緊接上一章。仍然言如何明道得道。

易經有兩個卦,一個是益卦,一個是損卦。

其中益卦是上巽下震。風雷益。損卦是上艮下兌,山澤損。

益卦爻辭言損上益下是為益。這是以現實的治國道理而言。若是以道德經的觀點就是損道益學是為益。

而損卦是講損下益上是為損。若是以道德經言,則是損學益道也。

為學指的是眼耳口鼻舌等感官所帶來的情見情識,是屬於後天的經驗的總結。所以,要是學習知識的話,那麼是越學知識所多。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是增長知識的方法。無非是博學廣覽。

但若是為道的話,則是恰恰相反的。為道必須摒除聲色味所帶來的擾亂心性的情識情見。

因為人之性為靜。性之動為情。所以後天世界的一切行為動作都是情所帶來的。正如前面的章節所言,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五色令人目盲。這些都是情慾所帶來的。

所以修道的前提是先由情復性。或者說由動入靜。

道家講清淨。這個清就是損的結果。越損則道越明。清則明。人心若能常清淨,則可與天地參矣。

損之又損其實就是明心見性的過程。損的是情,見的是性。

實際上也是情復性的過程。也是求得心清淨的一個過程。

人一旦到至靜的境界,也就是致虛極守靜篤的境界,已經到了本性清明的地步。但這個地步是不好保持的。

所以以道家而言都是有一套嚴謹嚴格的修持法則的。尤其是人入靜入定之後該怎麼做,也是至關重要的。

實際上入靜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就是捕捉那個一陽生。把這個真陽送到鼎爐中。然後以離之真陰來交合。也就是所謂的抽坎填離。此時便會有真種子產生了。

有了這個真種子後,還需要一系列的修持之功,才能把這顆真種子養成一顆七返九轉金丹。此後還有很多功夫的。

那麼,這個無為的境界在哪裡呢,實際上就是金丹成功之後的境界了,已經由凡入聖了。至少是個聖人了。這個相當於文王孔子莊子之類的境界。

此後還有至人的境界,真人的境界。真人就是那大羅金仙了。已經登入仙境,位列仙班了。

為何金丹成就能到無為的境界呢?這是因為離心已經返回乾心了。此後這個乾心再也回不到離心了。有了乾心就是聖人。就是得道之人。就可以無為無不為。

至於本章最後一段話,也有其道理。但並非是俗世的道理可以理解的。個人意見認為

凡是能達到無為之境界的聖人,不僅僅是可知天下事,過去未來之事。實際上也是能改變因果的。

甚至可以這樣說,聖人取天下可謂易如反掌。就在自己一念之間。並非是如俗世所講的兵站或者順從規律而取天下。

聖人之取天下乃是法天地之道,這一點,下一章是具體講述的,也就是以百姓之心為心。因為天地不自私,聖人也不自私的,常常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如此一來,自然百姓歸心,近服遠歸。

因此,聖人之取天下乃是以德取,無為之德。這點不好理解,可以想像天道。陽光雨露,風霜雨雪的運行。實際上還是要百姓自給自足,讓百姓之心歸於素樸境界。

只有百姓皆各適其適,各樂其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即使有舟楫也無所用之了,才算真的是無為之道了。

老子的邏輯就是上梁正,則下自然正。聖人無私無欲,不騷擾百姓,不與百姓爭奪,則百姓自然無爭矣。

及其有事就是說得這個意思。就是不是為天道那樣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而是貪得無厭,與百姓爭利等。

其實這其中還有另一個道理。比如春夏秋冬四時輪迴。則天道變而有常。聖人若是有常道,常法,則百姓之心亦可安定下來的。若是上面法常變,則百姓之心也會亂的。亂則不安矣。

因此,即使是老子的無為之道,其中也有法常之道。常就是定,定則安。這其中的邏輯變化還是需要好好體會的。

正如一句話所言,得民心者得天下。

這個得民心以道家而言,並非是建立威望,而是不知聖人所在。所謂帝力於我何有哉。

相關焦點

  • 易經解道德經之六十 萬化由道 神鬼不傷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六 十 章治 大 國 , 若 烹 小 鮮 。以 道 蒞 天 下 , 其 鬼 不 神 ﹔非 其 鬼 不 神 , 其 神 不 傷 人 ﹔非 其 神 不 傷 人 , 聖 人 亦 不 傷 人 。
  • 點說《道德經》是《易經》的序言,河圖洛書黃帝內經同參共解 上
    研究《道德經》,與《河圖》《洛書》《易經》《黃帝內經》同參共解,才會得出準確的認識。五經解道,即以經解經也。《河圖》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與《道德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恰恰是繼承的關係。《洛書》的圖形,說明了天地間的五運六氣的運行規律。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七 道在自家心 豈能向外求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七 章不 出 戶 , 知 天 下 ﹔ 不 窺 牖 , 見 天 道 。其 出 彌 遠 , 其 知 彌 少 。是 以 聖 人 不 行 而 知 , 不 見 而 明 , 不 為 而 成 。
  • 《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何為「道」,何為「德」
    既然《道德經》如此出名,那麼,你對《道德經》又知道多少呢?你可知道,《道德經》是由《道經》和《德經》共同構成的,也就是說,《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所以我們就很有興趣知道,何為「道」?又何為「德」呢?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四 世人都說神仙好 唯有功名忘不了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四 章名 與 身 孰 親 。 身 與 貨 孰 多 。 得 與 亡 孰 病 。甚 愛 必 大 費 ﹔ 多 藏 必 厚 亡 。故 知 足 不 辱 , 知 止 不 殆 , 可 以 長 久 。
  • 中國的入世與出世: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中國人中國人崇拜孔丘(孔子)、崇拜李耳(老子),幾千年歷史之下,最無爭議的有兩部經典,一是《易經》,另一個是《道德經》。兩本書作為最經典的智慧之書,兩者也都淵源頗深,不過《易經》更注重過程的轉變(包括結果在內),如乾為天,天風姤,天山遁,天地否,風地觀,山地剝,每一爻改變都會出現新的變化。
  • 你未知的:《易經》《道德經》與阿米巴學習淺說
    我們來看看《易經》怎麼簡單判斷一件事情,《易經》常用吉兇悔咎說一件事情,那就是說一件事情成功的機率是25%,即使是吉的事情,還是有四種可能,只是因為吉了,兇悔咎的比率降低了,當然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轉出六十四卦,每卦六爻,無窮無盡。
  • 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妙義
    《道德經》開宗明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本不欲道,不欲名,遠離文字障,直心契悟為修道根本。最後章再次重申遠離文字障,遠離言辯。這是首尾呼應,大宗師唯恐弟子忘卻這一要旨,使修道陷入文字假象,不能獲得真趣,不能實證生命真諦。「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智者不博,博者不知」都是同一教理。
  • 打開東方聖經——《道德經》這扇眾妙之門,帶您領悟生活之道!
    之前我們的《易經》六十四卦,系列課程已經講完了,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展開,對《道德經》的探討。道德經被譽為東方《聖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之一,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和聖經是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兩部著作,對於我個人而言,能夠有機緣學習道德經,是我這一生中最幸運的事情,道德經給了我無盡的喜悅、平和與勇氣,如果說要講解道德經,那我實在惶恐,只能說我希望把我從道德經中,得到的智慧分享給大家,是希望大家也能夠擁有更美好的人生。
  • 【道篇340】《姬氏道德經》與《老子道德經王弼注》對比學習之八
    【按】本學習公眾號【道篇】前期陸續轉發關於歷代各版本《道德經》,本期起按照《姬氏道德經》關於81章順序,對比學習《老子道德經王弼注》。供大家參考。
  • 《道德經》原文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道德經》之四章 原文: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道德經》之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道德經10 儒道釋共同的修身之道:靜坐呼吸冥想
    道德經第十章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譯文:(打坐時)精神專一,能沒有游離嗎?(呼吸時)專注氣息放鬆身心,能像嬰兒一樣嗎?(冥想時)清楚妄見,能沒有雜念嗎?開始講道德經第十章,不得不分開兩部分講。我們知道儒道釋都講修身,而道德經這一章涉及到了修身之道。修身最常用的方式是什麼?就是蓮花坐!
  • 《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有多遠?
    提到《道德經》,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部道家的經典。是道教的祖師爺老子所創,一部《道德經》是每一個悟道之人必備的讀物。有一首歌唱出了道心,也唱出了道德經在修道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對,這首歌就叫做《道心》。在西方,除了《聖經》之外,《道德經》的發行量最大,而它作為中國人的經典,卻是很少被人奉為經典之作,甚至用晦澀難懂來給自己找到不讀的藉口。其實,現在很多高端人士在功成名就之後,都去研讀《道德經》,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這本道德經當中的智慧,越是成功人士,越能理解其中的奧妙。
  • 《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差半步?
    有一首歌唱出了道心,也唱出了道德經在修道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對,這首歌就叫做《道心》。  上善若水道人家,道德經卷伴香茶,齋醮不為名和利,笑看紅塵如煙霞,劍膽琴心撫詩畫,青燈一盞亦芳華,苦盡甘來道緣下,方知世間幾造化,道生萬物乾坤大,陰陽玄機伏八卦,天人合一日月明,道法自然心無暇,恬淡心境似蓮花,羽衣如蝶遊天涯,濟世利人善為樂,尊道貴德莫浮誇。
  • 楊振寧「跨行」談《易經》,其中暗藏人生之道,讀懂受益一生!
    如果只能找一本書代表中國文化,應該選哪本?《論語》?《道德經》?《詩經》?答案是《易經》。它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書」:儒家、道家均深受其影響;它也是人生問題的「答案之書」:這本包羅萬象的神書,其實把你可能遇到的絕大多數問題,都回答了。楊振寧「跨行」談《易經》,其中暗藏人生之道,讀懂受益一生!
  • 《老子五千言》(道德經)全文及譯解
    尹喜深感老子講的內容無比重要,懇請老子寫下來以傳後世。於是,老子寫下了五千言。尹喜為了不讓老子五千言失傳,親自操刀刻簡,使老子之說得以傳世,稱為《老子》。至於稱老子五千言為《道德經》,是道教發展之後才出現的。先秦的韓非作《解老》、《喻老》。司馬遷《史記》說言道德之事五千言。東漢順帝時張道陵作《老子想爾注》。
  • 《道德經》中「挫其銳,解其紛」,對工作、生活指導意義太大了!
    老子《道德經》傳入德國已有四百年之久,據德國電視臺的一項調查結果,德國人心目中「最知名的中國人」是老子。老子的《道德經》在德國像神一樣的存在,你只要進入到德國的每個人的家中,只要走到書架前,你會發現每個德國人家裡基本上就藏有一本《道德經》。
  • 電視劇《老子傳奇》合集(共33集)+《道德經妙解》合集(共64集)+曾仕強《道德經的奧秘》合集(21集)+《老子的人生智慧》合集
    》合集《道德經妙解》合集(共64集)曾仕強《道德經的奧秘》合集52個成語,洞見《道德經》的智慧!為此,他歷經千辛萬苦,千難萬險,開始了學道、尋道、悟道、傳道,並廣泛傳播道德思想。經尹喜多次邀請,老子為人類留下了一部傳世經典,即人們熟知的《道德經》。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名人,是自漢、唐開始隆重紀念的一位李姓先祖。所著五千言《道德經》思想博大精深、微妙玄通、深不可識、闡道論德,常人甚難悟解。
  • 從《易經》的角度討論夫妻相處之道
    《易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主天地,也主男女,陽為天,陰為地。在家庭生活裡,倫常關係也叫天地陰陽。太陽主陽,月亮主陰,日月合為「明」,陰陽不合曰「不明」。所謂夫妻,陰陽,和合才能曰「明」。夫妻之道就像兩扇大門,共同支撐起一個門戶。男女兩人,組合成一個家庭。
  • 道德經翻譯天下第二解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世人無解 量道系列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釋義:道分方向,人性也有方向,向前、向上是追逐之本;學業之道、事業之道、為官之道只有向上沒有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