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八 章
為 學 日 益 , 為 道 日 損 。
損 之 又 損 , 以 至 於 無 為 。
無 為 而 無 不 為 。
取 天 下 常 以 無 事 , 及 其 有 事 , 不 足 以 取 天 下 。
這一章緊接上一章。仍然言如何明道得道。
易經有兩個卦,一個是益卦,一個是損卦。
其中益卦是上巽下震。風雷益。損卦是上艮下兌,山澤損。
益卦爻辭言損上益下是為益。這是以現實的治國道理而言。若是以道德經的觀點就是損道益學是為益。
而損卦是講損下益上是為損。若是以道德經言,則是損學益道也。
為學指的是眼耳口鼻舌等感官所帶來的情見情識,是屬於後天的經驗的總結。所以,要是學習知識的話,那麼是越學知識所多。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是增長知識的方法。無非是博學廣覽。
但若是為道的話,則是恰恰相反的。為道必須摒除聲色味所帶來的擾亂心性的情識情見。
因為人之性為靜。性之動為情。所以後天世界的一切行為動作都是情所帶來的。正如前面的章節所言,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五色令人目盲。這些都是情慾所帶來的。
所以修道的前提是先由情復性。或者說由動入靜。
道家講清淨。這個清就是損的結果。越損則道越明。清則明。人心若能常清淨,則可與天地參矣。
損之又損其實就是明心見性的過程。損的是情,見的是性。
實際上也是情復性的過程。也是求得心清淨的一個過程。
人一旦到至靜的境界,也就是致虛極守靜篤的境界,已經到了本性清明的地步。但這個地步是不好保持的。
所以以道家而言都是有一套嚴謹嚴格的修持法則的。尤其是人入靜入定之後該怎麼做,也是至關重要的。
實際上入靜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就是捕捉那個一陽生。把這個真陽送到鼎爐中。然後以離之真陰來交合。也就是所謂的抽坎填離。此時便會有真種子產生了。
有了這個真種子後,還需要一系列的修持之功,才能把這顆真種子養成一顆七返九轉金丹。此後還有很多功夫的。
那麼,這個無為的境界在哪裡呢,實際上就是金丹成功之後的境界了,已經由凡入聖了。至少是個聖人了。這個相當於文王孔子莊子之類的境界。
此後還有至人的境界,真人的境界。真人就是那大羅金仙了。已經登入仙境,位列仙班了。
為何金丹成就能到無為的境界呢?這是因為離心已經返回乾心了。此後這個乾心再也回不到離心了。有了乾心就是聖人。就是得道之人。就可以無為無不為。
至於本章最後一段話,也有其道理。但並非是俗世的道理可以理解的。個人意見認為
凡是能達到無為之境界的聖人,不僅僅是可知天下事,過去未來之事。實際上也是能改變因果的。
甚至可以這樣說,聖人取天下可謂易如反掌。就在自己一念之間。並非是如俗世所講的兵站或者順從規律而取天下。
聖人之取天下乃是法天地之道,這一點,下一章是具體講述的,也就是以百姓之心為心。因為天地不自私,聖人也不自私的,常常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如此一來,自然百姓歸心,近服遠歸。
因此,聖人之取天下乃是以德取,無為之德。這點不好理解,可以想像天道。陽光雨露,風霜雨雪的運行。實際上還是要百姓自給自足,讓百姓之心歸於素樸境界。
只有百姓皆各適其適,各樂其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即使有舟楫也無所用之了,才算真的是無為之道了。
老子的邏輯就是上梁正,則下自然正。聖人無私無欲,不騷擾百姓,不與百姓爭奪,則百姓自然無爭矣。
及其有事就是說得這個意思。就是不是為天道那樣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而是貪得無厭,與百姓爭利等。
其實這其中還有另一個道理。比如春夏秋冬四時輪迴。則天道變而有常。聖人若是有常道,常法,則百姓之心亦可安定下來的。若是上面法常變,則百姓之心也會亂的。亂則不安矣。
因此,即使是老子的無為之道,其中也有法常之道。常就是定,定則安。這其中的邏輯變化還是需要好好體會的。
正如一句話所言,得民心者得天下。
這個得民心以道家而言,並非是建立威望,而是不知聖人所在。所謂帝力於我何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