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是說不出來的,得道之人,其實什麼都沒得

2021-01-18 易說蓮花

老子的《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文,古往今來,無數學者讀之,揣摩之,解釋之,各說紛紜。

道本身,是沒有對錯的,對錯是二元化。所以,我們讀《道德經》,要拋棄對和錯的邏輯思維,用道的思維去讀,才能讀出其中意。

這篇文章,和大家讀一讀老子《道德經》的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我提出以下5個要點,和大家分享:

道是說不出來的,要用道心去感悟。

如果帶著自己的個人之見,去讀《道德經》,是不合拍的。所以,很多人讀不懂《道德經》,或者以為自己讀懂了,其實不然。

讀《道德經》,用人心,讀不出道;用道心,才能讀出其中意。

人心得正,為道心;道心有私,為人心。

如何為人心得正?人有喜好,有偏好,就是有偏,為不正。當一個人的心能定靜下來,靜到沒有個人批判,沒有對錯的二元化,那麼就基本為正。用這種心境去讀《道德經》,意境就出來了。道是說不出來的,要用道心去感悟。

不可執著於字句,要體會其中意境。

有的人說,「道可道,非常道」。句中的「常」,原本作「恆」。漢代為避漢文帝劉恆諱,而改為「常」,於義有損。

讀《道德經》,千萬不可執著於表面之意。無論是「恆」,還是「常」,老子都說了,道這種東西,是說不來的,是不可名的,老子是想表達一種「如如不動」的恆常的存在。

《清靜經》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從這句話,也可以看出來,道是不可說,不可名的,因為要教化民眾,所以還是強名曰道。

命名,名稱,都是人叫出來的。

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老子說,把那個「恆常」的,不可說的,稱之為「道」。雖然有「道」這個名字,但和那個不可說的「恆常」存在不等同,所以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天地剛開始之時,一切都是不可命名的,只是一種存在。這種存在,是非物質形態,無名。隨著宇宙的衍化,開始產生萬物,從而有名,這個從非物質形態,到物質的過程,就是衍生萬物,有名萬物之母。這個衍化過程,《莊子》說:「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

不要望文生義,才能讀出真正的本義。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很多人以為,「欲」就是我們人的欲望,慾念。非也。

對這個「欲」字,《說文解字》是這麼解釋的: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欲而當於理,則為天理。欲而不當於理,則為人慾。

這個性,不是兩性關係的性。而是孔子說的「人之初,性本善」的性。

要讀懂《道德經》,也要讀道家相關的典籍。

重陽子,也就是王重陽,全真道的開創者,在《重陽立教十五論》中說:「性者神也,命者氣也。性若見命,如禽得風,飄飄輕舉,省力易成。」

每個人,都有精、氣、神。性者神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

可見,「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想表達的意境是,當人的精氣神合一,無妄念時,可以體會到微妙精深之意。反之,則觀其徼。

王弼的解釋:「徼,歸終也。」一件事物最終的結果,最後所能達到的邊界,就是「徼」。

「妙」和「徼」,是一個天平的兩端。

得道之人,其實什麼都沒得。

我們以為,得道的人,都是高人。事實上,真正得道的人,就是回歸平凡,自然。

《清靜經》說:「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雖名得道,實無所得。得道之人,其實什麼都沒得。當然,得道之人內心是洞察宇宙的,是一個看起來像平凡人的高手。

那麼,普通大眾,為什麼不得真道?因為有妄心。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

我之前讀古人的書,師父指導徒弟,經常說這句話:「莫妄想!」原來是這個意思。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就分享到這裡。其它章節,請聽下回分解。

每天解讀一篇經典,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關注,和我一起堅持讀書、提升自己。本文由易瑾還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人。

相關焦點

  • 得道的人得天下,成功者的道是什麼?老子教我們學習的方法在這裡
    道德經第39章說:「候王得一以為天一正「,什麼意思呢?王是因為得道所以成為了天下人的首領。這個道理我們誰都懂,得道的人一定能成功,那道德經講了那麼多次道,我們如何才能得道呢?我們都知道,要得道,首先要解決的是認識問題?
  •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要是徹悟了,也就算得上得道之人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又返回本原。「道,可道也,——道,呈現出來的, (呈現出來之後大家都可以各自理解,所以,) 非恆道也;——不是永恆的;名,可名也,——名,可以表達的,(表達出來之後就有個界限,所以,)非恆名也。——不是永恆的。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 到底什麼才是得道
    關於修行界的一些名詞,很多人搞不清楚。主要是因為很多名詞相差就那麼一個字,甚至於在不同的地方,都用同樣的一個字代替。比如道、成道、得道。那麼,它們之間的區別在哪裡呢?今天,雲來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這些修行中的名詞的認識問題。通常來說,所有修行的東西都稱之為道。但是由於修行的方式不同,各家門派的叫法也不同。
  • 《道德經》:得道之人是什麼樣子的呢?如何做才能成為得道之人?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那今天呢我們就先來學習本章的第一個要點,得道之人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 揭密千古之問:既然道不可說,老子為何還要留下五千言?
    《道德經》開篇第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墨客都提出疑問:既然道不可說,為什麼還要留下五千言?豈不是悖論?道,並不是不可說,而是無法說。老子作為一位大徹大悟的得道者,深知語言的能力是有限的,用再多的語言都無法把「道」說清楚明白。當他騎著青牛離開函谷關的時候,因為被尹喜子攔住,「逼迫」他無論如何也要說一說,老子在盛情難卻,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才留下來五千言。為了不讓後人產生誤解,也是為自己找一個臺階,所以,他在開篇第一句話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 老子讓什麼人不敢為天下先
    在老子生活的時代,還是奴隸社會,全社會可以讀書識字的人,都是統治階層,這己經不是大多數人。就這少數人士,也只有三分之一能真正領悟「道德」。另外,看「士」的字意,首先是泛指男子,其次指讀書的人,再指統治階級中的上層人士。由此也能進一步證明,老子學說的對象都是上層的統治階級。
  • 《道德經》:得道之人有哪些常人不能及的特質?是怎麼做到的?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上一講我們學習了本章的第一個要點,得道之人到底是什麼樣子的,老子通過一系列的比喻,勉強給我們描繪了得道之人的樣子。
  • 孔子3見老子,老子說了3段話道出傳承千年的智慧,值得後世學習
    天下之人都高高在上,只有水處在下方;天下之人都喜歡安逸,只有水處於艱險;天下之人都喜歡潔淨,只有水處在汙穢之中。水趨向的處境都是天下人厭惡的,所以沒有人能與之相爭,這就是最高境界的善。」第二次會面兩人第二次會見,是在老子辭官回到故鄉苦縣曲仁裡。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連續關注我的道德經系列問答裡邊兒的問題,將它串聯起來,就一定能讀懂道德經說的什麼。不過在這裡邊為了題目的完整性,還是不厭其煩的,把這個題目回答清楚。
  • 得道最後得的是什麼?很多經典說是個無,是個空!這話到底如何?
    人的這個生命,每天活著,如果沒有用修養功夫,每天在生理上補充些、賺些什麼回來,那就很吃虧了。不要認為過一年是長大了一歲,那是又殘廢了一歲,又損失了一歲。所以老子說:「物壯則老。」一個東西壯盛了,就要變老,「謂之不道」,老了就要死亡。死亡沒有什麼了不起,死亡是另一種生命的開始,不過是一種變化而已。這個卦變了,本來是乾卦變成坤卦了,就是這麼個道理。
  • 老子給關令尹喜說了什麼千古之秘!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第五十九章說:「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另外還有「生之畜之」、「為而不恃」等等,從這些篇章中,我們大概可以知道,只有心靜才能「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才能「衝氣以為和」進而得「一」。可見修道之要,在於得「一」。「一」為何物?老子的答案是「道生一」。「一」是什麼?筆者認為「一」即陰陽混合的「先天一氣」。
  • 老子《道德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老子《道德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天之道,利而不害利而不害,就是心存善念,給身邊的人,甚至其它生命更多的溫暖和關愛,而不是損害他們、傷害他們,這樣做,不一定馬上就可以獲得利益或者得到好處
  • 什麼叫做得道?古人如何定義得道?
    什麼叫做得道?個人如何定義得道?中國文化思想,包括文學、政治,尤其講中國哲學思想,莊子用文學境界來描寫。他說任何一件事,任何一個東西,任何一個人,如果你戴了有色的眼鏡來看,或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的話,你的觀念觀點都不同。
  • 老子給關令尹喜說了什麼千古之秘?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第五十九章說:「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另外還有「生之畜之」、「為而不恃」等等,從這些篇章中,我們大概可以知道,只有心靜才能「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才能「衝氣以為和」進而得「一」。可見修道之要,在於得「一」。「一」為何物?老子的答案是「道生一」。「一」是什麼?筆者認為「一」即陰陽混合的「先天一氣」。
  • 不存在的!老子我擁有了道系內涵
    其實你已經具備了道系的內涵。近年,「佛系青年」火遍網絡,驚現各種佛曰善哉善哉。看到各種標籤,小道士坐不住啦,引進道教之音大大大大大大大佬的哲文來辯證咱們新青年也有美好的「道系內涵」。要與義理之契合,才能度己度人,進而於社會上發揮作用,提高人們的生活素質。如人們常說的「生活逍遙自在」,正是道教義理內有關仙道貴生、救己濟人的積極樂觀的人生觀之所在。
  • 所謂「開悟」是什麼意思,是得道嗎?兩者相同嗎?
    場面話不多說了,什麼是「開悟」呢?能發現自己還有「良心」這麼個東西就算得上是「開悟」了。這話聽著挺奇怪,怎麼著自己還不能夠知道自己有沒有「良心」,這打哪說起呢?人人有顆心是不假,但能不能知道這是「良」的還是「不良」的就得看這個人有沒有那個「悟性」了。
  • 老子之道不同於夫子之道,它是道法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本性
    道雖然有許多特性,但它的一個基本特性是自然。「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天地人要遵循道,而道不遵循其他任何東西,而只是遵循自然。 何謂自然?自然在漢語中主要有兩個意義。它的一個意義是自然界。
  •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讀懂了老子這句話終身受益
    不要以為這是平平常常兩句話,這兩句話講的是道,這裡道與其他章節的道有一些獨特的特點,如第一章的道,是說什麼是道,怎麼認識道,還有其它章節的道都有各自的內容,這章老子又對道作了什麼新的論述呢?本章這二十一個字還不好理解嗎,按理是應該好理解的,這章字字都是常用字,看似沒有深奧難懂的文字,可是實際內容好象沒有那麼簡單,什麼是「反者道之動「?什麼是」弱者道之用」?
  • 聽老子說 / 文 : 李曉偉
    又一日,商容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為貴。失和則交兵,交兵則相殘,相殘則兩傷,兩傷則有害而無益。故與人利則利己,與人禍則禍己。」老子問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爭,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則得小禍,然而君可以治也。國爭,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則得大禍,大禍者,君之過也,何以自治?」老子問:「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
  •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2500多年前,老子騎著牛從洛陽一路西行,來到函谷關。當地關令尹喜遠遠看到「紫氣東來」,心情非常激動,希望老子能留下點什麼,於是老子取出筆墨留下5000字《道德經》,然後飄然出關。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聽起來非常霸氣,頗有一種」逆天「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