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的人得天下,成功者的道是什麼?老子教我們學習的方法在這裡

2021-01-18 蜂聞言事

道德經第39章說:「候王得一以為天一正「,什麼意思呢?王是因為得道所以成為了天下人的首領。這個道理我們誰都懂,得道的人一定能成功,那道德經講了那麼多次道,我們如何才能得道呢?

我們都知道,要得道,首先要解決的是認識問題?只有知道"道"是個什麼內容,至於我們能不能做到那在其次,如果連思想認識都沒解決,自然也就沒辦法做到?

明王

人的「道」是什麼呢?老子在本章說「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又給了我們一個結果或者現象,還是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具體的方法。

在這之前有人問經典的智慧真的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嗎?老子講了這麼多關於」道「的內容,我也認真學了,為什麼還不能了解它的真諦,成為那個得道之人呢?

智慧不是邏輯類知識,也不是事物的具體形狀或者表面現象,我們每個人對人、事、物的思考都在看不見的思維空間運行,受影響的因素非常多,個人當時的情緒,所處的身份地位,年齡閱歷等等抽象的內容都會影響思考判斷的過程和結果,這是人作為智慧生物了不起的地方。這也是前人智慧沒辦法用1加1等於二,用這樣直接的方法讓我們學習的原因。

掃描大腦

」候王無以正,將恐蹶」,候王如果失去道,恐怕就會失去天下,人類失去道,恐怕就會滅絕,個人如果失去道,就一定會失敗。這是必然的結果。我們平常讀來就有點像家長教育孩子,你如果不好好讀書,以後生活就很艱難。可是我們很多人在小的時候總聽不進去,等到成家立業明白這個真理的時候,又只能用同樣的話教育下一代了。

智慧就是能使我們對成功作出正確判斷,導致我們成功,和預測未來的能力。老子用他的智慧寫成的《道德經》留給了我們智慧的原理。「是以候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人在生命中面對自己人生的榮譽無需讚美,成功的人心裡裝著普通大眾,一切的基礎在基層,在下不在上,真正能成功的人,做人就像路基上堅硬的石頭。

孩子嬉戲用的河卵石

老子在本章節用一正一反的事實,告訴我們思考問題時應該警惕事實,讓我們學習得道之人思考問題的基本理論,擁有得道之人擁有的智慧。

他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天、地、人、萬物得道得欣欣向榮,得成功,「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同樣如果天、地、人、萬物失去道,就會萬劫不復,走向失敗死亡。

有了這三個基本原理,一、以下為基礎;二、任何事物都有最好的結果和最壞都可能;三、智慧是根據基礎理論思考的過程;那我們離得道之人也就不遠了!

感謝你的閱讀。

相關焦點

  • 老子:道是說不出來的,得道之人,其實什麼都沒得
    老子的《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文,古往今來,無數學者讀之,揣摩之,解釋之,各說紛紜。道本身,是沒有對錯的,對錯是二元化。所以,我們讀《道德經》,要拋棄對和錯的邏輯思維,用道的思維去讀,才能讀出其中意。這篇文章,和大家讀一讀老子《道德經》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要是徹悟了,也就算得上得道之人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短短21字,卻蘊含無盡玄妙,可以這麼說:這幾句話你要是徹悟了,也就算得上得道之人。那麼,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應該怎樣正確理解呢?這兩句話到底有何玄妙?弱者道之用,郭店楚墓竹簡裡是弱者道之甬,甬是通道的意思,也就是說保持柔弱的狀態是向道而行的通道,更具體、更形象。用,更通俗。
  • 老子讓什麼人不敢為天下先
    在老子生活的時代,還是奴隸社會,全社會可以讀書識字的人,都是統治階層,這己經不是大多數人。就這少數人士,也只有三分之一能真正領悟「道德」。另外,看「士」的字意,首先是泛指男子,其次指讀書的人,再指統治階級中的上層人士。由此也能進一步證明,老子學說的對象都是上層的統治階級。
  • 到底什麼才是得道
    這些入世間的行為,通常都是層次比較低的一些道的行為。所以也叫做「世間小道」。因為這些小道通常都是做一些有為的事情,與那些金丹大道是有很大區別的,所以他們一般不講究長生。雖然也煉製一些丹藥,不過那些都是用來幫人治病、救人用的。起不到真正修大道的作用。那麼,什麼是得道呢?在不同的認識中,得道的概念也是不同的。
  • 【道篇340】《姬氏道德經》與《老子道德經王弼注》對比學習之八
    《老子道德經王弼注》本依照《老子河上公章句》章節順序,是影響最為廣泛的《老子道德經》注本,目前的通行本《道德經》即是以王弼版為藍本。需要說明的是,正如姬英明先生所言,經典學習不該落入文字考據,應該從整體把握要義,希望大家在對比學習中,把握好這一點,各自學有所悟學有所成。
  • 孔子3見老子,老子說了3段話道出傳承千年的智慧,值得後世學習
    兩人離別時,老子指著黃河說道:「你為何不能學習水的德行呢?」孔子不解,問道:「水的德行又是怎樣的?」老子回答說: 「善行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名逐利,處於天下眾生所厭惡的地方,反而更接近於道,這是謙虛的德行;江河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下遊的位置上,成為百穀之王。
  • 解密老子《道德經》:「不敢為天下先」,為什麼可以「成器長」?
    解密老子《道德經》:「不敢為天下先」,為什麼可以「成器長」?這裡是悅讀國學,這一節內容,我們來逐字逐句學習老子道德經的67章。好,先來看第一句: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這裡面有一個詞,是「我道」。我,《道德經》之中,老子以得道者的立場和角度,來闡明觀點的時候,就會用到「我」。比如:「我無為,而民自化」,「眾人查查,我獨悶悶」等等,這兩句當中的我,指的都不是老子本人,而是依道而行的人。或者說,是得道者。同樣,下面的「我有三寶」 也是一樣的。我道,也就是得道者所秉持的大道。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連續關注我的道德經系列問答裡邊兒的問題,將它串聯起來,就一定能讀懂道德經說的什麼。不過在這裡邊為了題目的完整性,還是不厭其煩的,把這個題目回答清楚。
  •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讀懂了老子這句話終身受益
    不要以為這是平平常常兩句話,這兩句話講的是道,這裡道與其他章節的道有一些獨特的特點,如第一章的道,是說什麼是道,怎麼認識道,還有其它章節的道都有各自的內容,這章老子又對道作了什麼新的論述呢?本章這二十一個字還不好理解嗎,按理是應該好理解的,這章字字都是常用字,看似沒有深奧難懂的文字,可是實際內容好象沒有那麼簡單,什麼是「反者道之動「?什麼是」弱者道之用」?
  • 《道德經》:得道之人是什麼樣子的呢?如何做才能成為得道之人?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一起走進道德經的第十五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五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 所謂「開悟」是什麼意思,是得道嗎?兩者相同嗎?
    場面話不多說了,什麼是「開悟」呢?能發現自己還有「良心」這麼個東西就算得上是「開悟」了。這話聽著挺奇怪,怎麼著自己還不能夠知道自己有沒有「良心」,這打哪說起呢?人人有顆心是不假,但能不能知道這是「良」的還是「不良」的就得看這個人有沒有那個「悟性」了。
  • 老子教人清靜無為,為何從古至今不同的人群,理解的道各不相同?
    老子是當時社會鬥爭中的失意者、受損害者,他的哲學是受損害者的哲學。所以那些不得志的人們,那些在社會生活中受了損害的人們,才常常用老子的哲學撫慰自己那備受創傷的心靈。他們告誡自己,要忍辱,不要爭競;要知足,不要追求。他們相信知足常樂,以換取一個苟且的平靜。
  • 道法自然,老子一生
    因此,老子只說了「方法」,並沒有指出「目的」,自然規律最好的結果便是遵循道而止於德。這給我們一個啟示:人何必為刻意達到目的而痛苦不堪。無為,逍遙亦是一種為人處世之道。「無」與「有」(萬物存在即是「有」)會相互轉化。老子認為宇宙萬物來自虛無,也走向虛無。比如:人的生與死「昔日老子之生也,由無至有、今日老子之死也,由有歸無,無需過於喜悲。
  • 得道最後得的是什麼?很多經典說是個無,是個空!這話到底如何?
    人的這個生命,每天活著,如果沒有用修養功夫,每天在生理上補充些、賺些什麼回來,那就很吃虧了。不要認為過一年是長大了一歲,那是又殘廢了一歲,又損失了一歲。所以老子說:「物壯則老。」一個東西壯盛了,就要變老,「謂之不道」,老了就要死亡。死亡沒有什麼了不起,死亡是另一種生命的開始,不過是一種變化而已。這個卦變了,本來是乾卦變成坤卦了,就是這麼個道理。
  • 《道德經》:得道之人有哪些常人不能及的特質?是怎麼做到的?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十五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五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 什麼叫做得道?古人如何定義得道?
    什麼叫做得道?個人如何定義得道?中國文化思想,包括文學、政治,尤其講中國哲學思想,莊子用文學境界來描寫。他說任何一件事,任何一個東西,任何一個人,如果你戴了有色的眼鏡來看,或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的話,你的觀念觀點都不同。
  • 老子我擁有了道系內涵
    道教義理亦承傳了歷代高道的理論與闡釋,如寇謙之、陸修靜、陶弘景等人,由他們不斷地深化弘揚,順應社會的變遷,而成就了如今道教的教義教理。所以,我們去認識道教的義理,學習這些祖師聖人的修行法則,將使我們的心靈修養等方面得以提升,也會促使我們步入生活逍遙自在的另一境界中。道教義理的傳承,由早期的崇尚「自然無為」,到後期「三教思想」的融合,均是有其時代精神與特色的。
  • 《老子》深奧難懂,學習者直撓頭,「最差老師」妙方妙法解你憂愁
    老子:「尹喜,得『道』的人,表現會是什麼樣子啊?」尹喜:「老師,得道的人都神神秘秘的,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就像老師您,給我們講的東西,理解起來這麼困難,你說不明白吧!也明白一些;你說明白吧!但沒完全懂。」老子:「尹喜,你小子今天回答的沾點邊。」
  • 老子的車夫徐甲,白骨化真人
    從「老子試徐甲」傳說來講,我們可以由此得生發開去,得到更大更深的啟示:(一)修道須恆心。像徐甲這樣的凡夫俗子有幸作為老子的僕人已是萬幸,多少有機會聽到道。他如果要修道,那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行。本來像他那樣長年積月地積德,終有成就的一天,可惜他半途而廢。真正的修道者是什麼模樣呢?老子首先以「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來概括,接著從他們的言行舉止,外在形象、氣象、性格、氣質、氣機等以至到內心世界、心靈深處都得到充分的闡述,為人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 一寶可以興天下,也可亂天下,此寶究竟何物?看《老子》如何說
    「老子」有一寶,可以興天下,也可亂天下,此寶為何物?「最差的老師」不最差的《道德經》講解,用獨特的戲說加正解的方式展開,為了照顧《道德經》初學者,我們把「戲說趣解」置於前,「直譯正解」置於後,讓我們一起去領略「老子」穿越二千多年的智慧。今天講解第三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