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老子《道德經》:「不敢為天下先」,為什麼可以「成器長」?

2020-12-25 悅讀國學

解密老子《道德經》:「不敢為天下先」,為什麼可以「成器長」?

這裡是悅讀國學,這一節內容,我們來逐字逐句學習老子道德經的67章。

好,先來看第一句: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這裡面有一個詞,是「我道」。

我,《道德經》之中,老子以得道者的立場和角度,來闡明觀點的時候,就會用到「我」。比如:「我無為,而民自化」,「眾人查查,我獨悶悶」等等,這兩句當中的我,指的都不是老子本人,而是依道而行的人。或者說,是得道者。

同樣,下面的「我有三寶」 也是一樣的。

我道,也就是得道者所秉持的大道。

天下皆謂我道大,意思是說,天下人都說道這個概念太過於宏大抽象。

接下來,似不肖。似,好像,肖,不像,那麼似不肖,就是說,好像可以感覺到,但是呢,又的確沒有什麼具體事物和它相像。或者說,不能用具體的事物來比擬。

也就是說,道給人的感覺就是似是而非,不能形象化的用某一樣具體的事物來描述。

夫唯大,故似不肖。

正因為道宏大抽象,所以沒有任何具體的事物和它相似,也就是說,不能用任何具體的事物來比擬大道的這些特性,不能用任何具體的事物來比喻和描述大道。

因為你一描述,本來宏大抽象的道,就變成了具體的事物,就有了形象,就可以名說,本來無色無相無名,就變成了有色有相有名。

有了形象,就有了局限,那麼也就談不上宏大,有了形象,當然就談不上抽象,所以呢,也就不再是客觀存在的道,而變成了我們主觀上的認知了,所以呢,老子第一章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其實也就是這個道理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如果和某一樣具體的事物相似,那麼時間久了,大道也就會變成細小之物了。

這個怎麼理解呢?如果道會和某一樣具體的事物相似,那麼就變得可以感知,既然可以感知了,就談不上宏大;具體化了,就談不上抽象。久而久之呢,我們既可以感知,也可以描述,那麼大道也就成為有形有相之物,而一旦有了名相,就具有了局限性。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我,並不是指老子本人,在道德經裡面,我和吾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這句話裡面的「吾」,就是指老子本人,意思是說,我的觀點,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實行,而「我有三寶」的「我」指的是什麼?指的是得道者,我有三寶,持而保之,就是說,得道者有三件寶物,堅持保有著,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第一就是心懷慈愛,第二是收斂節制,第三是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

慈故能勇。什麼意思呢?心懷慈愛才能堅定而無畏,這個怎麼理解?很簡單,比如說一個母親,她看上去弱不禁風,但是當她的子女遇到危險的時候呢,會奮不顧身的去保護她的孩子,因為心懷慈愛,她才有了堅定而不會退縮,無畏而剛強的這種力量。

再比如,老鷹捉小雞,老母雞為了保護小雞,它會無所畏懼的和老鷹做殊死搏鬥,就是因為慈愛給了它這種無畏的力量。

儉故能廣,意思是說,只有收斂節制才能前景廣大,或者說,收斂節制可以擁有更多,換言之,你只有收斂節制,才能積蓄福報,得到更多,

儉,不僅僅是節省,更多的含義著重於收斂,節制。

於自身,能夠斂藏鋒芒,愛惜財力精力;於為人,不過度,不張揚,適可而止,留有餘地,這樣,前路越來越廣,擁有會越來越多。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是什麼意思呢?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說,不會處處搶先,唯恐落於人後。

成器長。《易經》有云:形而下者謂之器。器,代表的就是事物,「長」的意思是領袖、領導,那麼「不敢為天下先」,為什麼反而可以成為領袖呢?

就是因為,你不敢為天下,不會處處首先考慮自己,你首先考慮別人的利益不受損害,那麼,別人才會推舉你,擁戴你;反過來,如果你處處都在謀私,都在和別人爭爭搶搶,別人只會厭惡你、排斥你,想盡辦法阻止你,更不要說擁護你,敬重你了,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上面,慈故能勇,慈是本源,勇是表現;儉故能廣,儉是本源,廣是表現;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不敢為天下先」是本源,「成器長」是表現。而接下來,老子說: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後且先,死矣。

意思是說:現在,如果捨棄慈愛而一味追求勇猛,捨棄收斂而一味擴張,捨棄謙讓而一味搶先,就是捨棄本源而追求表現,就會陷入絕境。

這其中的道理,我打一個比方,就比如說,我有了錢,才能有買東西的能力,但是如果我只一味的熱衷消費,而不考慮收入,那麼很快會破產。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慈愛之心,用於出戰可以獲勝,用於守衛,更加堅固 ,上天將要救助人們,就會以慈愛來守衛他們。

總結——本章,老子繼續闡述天道與人道的區別,天道有三寶:慈愛,節制和謙讓;而人道往往注重勇武,追求豐富,喜歡擴展,爭先恐後,不甘示弱,但是這些都是人道的一廂情願。

遵循天道,可以無往不利;聽憑人道,則往往陷入絕境。

相關焦點

  • 不敢為天下先:老子究竟是消極還是積極?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在這一章中,老子重點講述了「大道無形」以及任持與保任「大道」的基本方法,也就是老子所說的「三寶」。關於「慈」《說文解字》曰:慈,愛也。
  • 老子讓什麼人不敢為天下先
    文/赫LILING知常不病 2020-01-15 16:27:15老子有語:不敢為天下先!何出此言?老子《道德經》文筆簡練,字句含玄,不僅是中華人文集成,也是全人類不可多得的智慧經典。老子能聞名中外古今,關鍵在於老子的學說從誕生至今,一直能喚醒有識之士善法天地,一直能喚領有識之士德行天下,一直能喚起有識之士道法自然。老子洞透的解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由此可以明確,老子的「道德」不是寫給全天下人的,應該是寫給上士者。
  • 老子「不敢為天下先」的正解
  • 老子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接下來我們學習,道德經第六十七章,先看一下原文,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 (老子)不敢為天下先!故成「天下第一」,人生要勇敢贏自己!
    老子,在其《道德經》中有言:「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然而,不敢為天下先的老子,卻在唐高宗的《先老後釋詔》中因一語:令老先,次孔,末後釋」,成為「天下第一」,在這個排序中道教為第一,故有「老子天下第一」之說。
  • 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道德經》六十七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善惡皆因利,慈者在心在道而不在利!慈者因無利害善惡之心,故心無掛礙,無有恐怖,故而能勇!勇於面對一切而心無恐怖!心空後而能慈!世有儉,儉者適度也,過和不及皆是不能持久,唯有儉無不及亦無過,陰陽平衡而得一,天得一寧,地得一靜,人得一久!飄風不可終朝,暴雨不可終日,天為之,尚不可久,何況人?所以儉乃保持順應天道,無過無不及方可久!廣者持久也。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連續關注我的道德經系列問答裡邊兒的問題,將它串聯起來,就一定能讀懂道德經說的什麼。
  • 不敢為天下先,是真的不去爭第一嗎?
    不敢為天下先,出自《道德經》第六十七章,意思是不敢做天下第一。現在對於老子提出的「不敢為天下先」的解釋五花八門:有的說不敢為天下先是怕「槍打出頭鳥」;有的說不敢為天下先是不在時間上爭第一;有的說不敢為天下先是以不爭先而爭先……其實老子提出的不敢為天下先的意思是:自己主觀上不要想著做事是為了爭第一,而是做事就是做事,用謙遜、內斂、低調的品行把事情做好,這樣也許會得到名利,不過因為具有謙遜內斂的高尚品行,這樣的名利也是任何人無法奪走的
  • 老子的「以柔克剛」鬥爭策略
    後來,他見周王室衰微,就棄官而去,路過函谷關時,應關尹的請求,著《道德經》五千餘言而去,最後成為隱士。圖片來源於網絡老子在我國古代哲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他在先秦時期創立了道家學派,其思想可以說影響了後來整個中國哲學史的發展。在我國思想史上,他的地位僅次於孔子。
  •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國學經典】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老子《道德經》:儉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智慧
    儉為人生根本之道。 老子《道德經》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告訴我們,人有三種寶貝是應該永遠保持的:一種叫做慈愛,一種便是儉嗇,還有一種就是所謂的「不敢為天下先」。 聰明智慧的人,知道只有守住這三寶才可以長存,而儉為當下最直接的修身之道。他們願意法於自然,返樸歸真,去奢從儉,少私寡慾,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之人生至境。
  • 電視劇《老子傳奇》合集(共33集)+《道德經妙解》合集(共64集)+曾仕強《道德經的奧秘》合集(21集)+《老子的人生智慧》合集
    世人稱其為「老子」。老子看到百姓流離失所,周宮王子為了爭奪王位的血腥慘殺及殘酷的鬥爭,老子立志要尋找出一條治國救民之路。為此,他歷經千辛萬苦,千難萬險,開始了學道、尋道、悟道、傳道,並廣泛傳播道德思想。經尹喜多次邀請,老子為人類留下了一部傳世經典,即人們熟知的《道德經》。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名人,是自漢、唐開始隆重紀念的一位李姓先祖。
  • 【道篇340】《姬氏道德經》與《老子道德經王弼注》對比學習之八
    《姬氏道德經》版本在此不展開介紹,想全面了解姬氏道德經全文的同道,請在微店購買《姬氏道德經》《姬氏祖傳經》紙質版(唯一指定淘寶店:擺渡人)。也可參考公眾號「弘道者姬英明」和姬英明先生新浪博客。《姬氏道德經》著者姬英明,1980年生,甘肅省平涼隴山(華亭張氏)人。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副秘書長。自小奉守祖訓「道德為尊,華脈為本;上所教兮,易而教後」,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
  • 《老子五千言》(道德經)全文及譯解
    尹喜深感老子講的內容無比重要,懇請老子寫下來以傳後世。於是,老子寫下了五千言。尹喜為了不讓老子五千言失傳,親自操刀刻簡,使老子之說得以傳世,稱為《老子》。至於稱老子五千言為《道德經》,是道教發展之後才出現的。先秦的韓非作《解老》、《喻老》。司馬遷《史記》說言道德之事五千言。東漢順帝時張道陵作《老子想爾注》。
  • 《道德經》第七十章:為什麼我們做不到老子講的道理?
    今天我們一起來讀《道德經》第七十章,看看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思想: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譯文我的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
  •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不可抗阻的恆無常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惟不居,是以不去。【今譯】        天下都知道分別受人讚美的行為才光榮,這本身就說明醜惡的產生;都知道分別順和他人的做法才是善,這本身就說明不善的存在了。因此,如同有無互運而生,難易相推而成,長短相比而形,高下勢差而衝,頻波相諧而傳,前後相繼而流一樣,都是不可抗阻的規律必然無常。
  • 老子說的「不為天下先」是什麼意思?
    我們不知道這些「名」哪個是必須的,哪個不是必須的,如果我們在這些「名」上打轉,我們就永遠都近不了道。所以我們的方法是食母,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為天下先。食母就是:我們首先要確定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如我們要吃飯,這是原始目的,用哪只手拿筷子這個不是要解決的原始問題。
  • 道德經奧秘:老子的忠告,人生要過的六關,你卡在哪關
    當你讀明白了,會感到老子內心的悲憫和溫情。悲憫,是老子看到人性的驕嫩,不足以理解天地;溫情,是因為老子要通過《道德經》為後來人開一個後門,幫助後來人通過命運的關卡。讀《道德經》很有必要,有很多人想要讀明白其中的內涵,需要人的閱歷與時間來蒸煮,當你從內到外熟了,就會恍然大悟天地的熱力。人的很多煩惱源自人不理解自然之道,卻要妄為。人生有六關,《道德經》為你列出,過不過關,看人自己了。
  • 老子《道德經》:好人和壞人一樣,都是我們的老師
    文章作者:琢磨君老子《道德經》第27章寫道:「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說:善人可以作為不善人的老師,不善的人應該跟善人去學習;同時,不善人也是「善人之資」,如果世界上沒有壞人做些壞事,我們就不知道什麼叫做壞了,所以壞人就成了好人的反面教育。就如老子《道德經》第二章所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如何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小國寡民」?
    「小國寡民」思想是老子提出來的,見於老子《道德經》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