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好人和壞人一樣,都是我們的老師

2020-12-23 琢磨君專欄

文章作者:琢磨君

老子《道德經》第27章寫道:「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意思就是說:善人可以作為不善人的老師,不善的人應該跟善人去學習;同時,不善人也是「善人之資」,如果世界上沒有壞人做些壞事,我們就不知道什麼叫做壞了,所以壞人就成了好人的反面教育。

就如老子《道德經》第二章所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也就是說:天下的人都能認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為醜陋的存在。大家都能認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為惡的存在。世間萬事萬物都是互相對立而出現的,比如說,黑與白,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低,音和聲,前和後等等。

老子的這種辯證思想,也是非常符合《易經》中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任何時候都有正反兩個面,人也不例外,有君子也有小人,有好人也有壞人。

其實,當我們讀懂了老子道德經第27章,明白了善人於不善人之間的關係,也就懂得人生真諦,也算是開悟了。

老子緊接著說:「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也就是說: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鑑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塗。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其實,老子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好人和壞人,都是我們的老師。為什麼這麼說呢?

真正有修為、有大智慧的人,善惡兼用,不思善、不思惡。看到他人好的地方,我們學習借鑑;看到他人壞的地方,我們自我反省,引以為戒。正如曾國藩在家書中所說:「居有惡鄰,坐有損友,藉以檢點自慎,亦是進德之資」,我們生活中有品行不端的鄰居和朋友,不要抱怨,因為他們可以用來提醒我們慎重交友,這也是提升我們品德修養的一個好方法!

正所謂是「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們不管遇到什麼人,都要懷著一顆謙虛真誠的態度,樂於向他人學習,而不是好為人師,就如孔子所說「三人行,必有我師」。

好人壞人都可以作為我們的老師,舉一反三,好事壞事也都是對我們有幫助的,正所謂是「失敗是成功之母」。很多人喜歡過順境,喜歡好事,卻厭惡逆境和壞事。他們殊不知,如果沒有壞事的襯託和磨練,又怎麼能夠生出好事呢?

古語云:勝敗乃兵家常事,一代梟雄曹操也有吃敗仗的時候,比如說赤壁之戰。雖然打了敗仗,但是曹操內心依舊強大、積極樂觀,他鼓勵手下將士說:「一個人要想成事,就要拿得起,放得下,打仗也是如此,要勝得起,也要敗得起。將者,如果不經歷幾次敗仗,如何能夠知道怎麼去打勝仗呢?失敗是個好事,失敗能夠教會我們如何成功!」

佛家很講究「不二」的說法,既豐歉不二,夭壽不二,窮通不二。也就是說,順境和逆境,貧賤和尊貴,長壽和短命都要是看作一樣的,這樣才能以更加心平氣和的心態去面對人生。

所以說,我們做人做事還得要有點「出世」的道家精神和佛家精神,辯證看待好人於壞人,好事與壞事。 我們要以「出世」的精神幹入世的事情,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志存高遠,卻又不拘泥於眼前的小事、雜事、亂事,這樣才能以坦蕩的胸懷幹成大事!朋友們,您覺得呢?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不可抗阻的恆無常
    【直播解讀】甲:大家好!歡迎走進河北承中文化百姓論道直播間,我是主持人XXX,每天學習《道德經》開啟智慧門,我們在第一章研學了老子對道的本體性和非常道的精妙定論,今天我們來研學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不可抗阻的恆無常,這位是我們邀請的《道德經》講解員XX,xX老師好!乙:主持人好,大家好!
  • 傳世經典(老子傳奇)電視劇對《道德經》,即《老子》,又稱(老子五千文 )的表達
    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本是周朝管理王室藏書的史官,因目睹周朝逐漸衰微,打算退隱。他離開周朝的京城一路西行,經過函谷關時,遇到了關令尹喜。受關令尹喜的囑託,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這就是《老子》五千文。漢代河上公作《老子河上公章句》時,將《老子》分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名為《道經》,後四十四章名為《德經》,《道德經》因此而得名。
  • 原版《帛書·老子》和《道德經》很多字不一樣,而且都是關鍵字
    我們讀通行本《道德經》的>《德經》第一章中的「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會有一種很明顯的感覺,老子講的與孔子講的是相反的,特別是之後又有「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這句,更加讓我們坐實了「老子與孔子唱對臺戲」的認識。
  • 淺談《老子道德經》的讀法(上)
    《老子》又稱《道德經》、《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有三個比較重要的版本:傳世本、帛書本、楚簡本。傳世本為歷代學者注釋,居不完全統計有三百多個本,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是(漢)河上公章句、(魏)王弼注本、(唐)傅奕道德經古本篇。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連續關注我的道德經系列問答裡邊兒的問題,將它串聯起來,就一定能讀懂道德經說的什麼。
  • 《道德經》第七十章:為什麼我們做不到老子講的道理?
    今天我們一起來讀《道德經》第七十章,看看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思想: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譯文我的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
  • 【道篇340】《姬氏道德經》與《老子道德經王弼注》對比學習之八
    除著有《姬氏道德經》外,還傳承《周易經》《仁經》《德經》《陰陽經》等,對太古、遠古、上古、及商周等歷史稔熟,從小修煉,對道家思想、道學傳承有獨特視野,對佛家因明學也有明師傳授。《老子道德經王弼注》本依照《老子河上公章句》章節順序,是影響最為廣泛的《老子道德經》注本,目前的通行本《道德經》即是以王弼版為藍本。
  • 《道德經》:大道的含義就像水一樣,能夠順其自然,才是高境界
    《道德經》:大道的含義就像水一樣,可以做到隨和從容,才是真正的高境界。在《道德經》中強調最高的德行就是一種如水的品德,而水的品德就是滋潤著萬事萬物,但是從來沒有向萬事萬物去索取回報。我們人生也應該保持這樣一種善良的心態,有的時候付出不需要回報,像道德經中所強調的大道一樣。如水一樣的溫柔,溫柔的對待身邊的所有人和事。所以是一個沒有形式的東西,但是他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美麗和溫柔。雖然看起來沒有那麼強大,但是它聚集起來就凝聚了黃河和長江。老子就說,道德經中所說的大道的含義和水的含義是差不多的,沒有具體的形式,但是滋潤著萬事萬物,也沒有向萬事萬物卻索取。
  •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
    《老子》,又稱《道德真經》《道德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老子《道德經》經典名言10句,建議收藏,時常細讀!
    《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漢族,春秋時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中國古代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 思想巨著《道德經》精選10則,字字珠璣受益匪淺!老子談的是何道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魏源在《老子本義》一書說,老子之書,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 《老子五千言》(道德經)全文及譯解
    尹喜深感老子講的內容無比重要,懇請老子寫下來以傳後世。於是,老子寫下了五千言。尹喜為了不讓老子五千言失傳,親自操刀刻簡,使老子之說得以傳世,稱為《老子》。至於稱老子五千言為《道德經》,是道教發展之後才出現的。先秦的韓非作《解老》、《喻老》。司馬遷《史記》說言道德之事五千言。東漢順帝時張道陵作《老子想爾注》。
  • 老子西出函谷關,留下了《道德經》,還有這張《太極圖》
    老子是道教的鼻祖,也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之一。關於老子的神秘傳說非常多,其中老子倒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就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典故。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春秋未期世事紛爭,天下大亂,周王室內部也狼煙四起,老子看在眼裡想在心裡,準備棄官而遊歷天下,歸隱山林。
  • 老子《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什麼意思?
    老子《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底是什麼意思?「道」到底是什麼?「道」就是規律,是自然界的規律,人生的規律。「名」在這兩句話中有兩個含義,一是名利,二是指人或事物的表象。「道」是內在的、實際存在的東西,而「名」是外在的,是虛的東西,即平常所說的「虛名」。
  • 電視劇《老子傳奇》合集(共33集)+《道德經妙解》合集(共64集)+曾仕強《道德經的奧秘》合集(21集)+《老子的人生智慧》合集
    》合集《道德經妙解》合集(共64集)曾仕強《道德經的奧秘》合集52個成語,洞見《道德經》的智慧!老子看到百姓流離失所,周宮王子為了爭奪王位的血腥慘殺及殘酷的鬥爭,老子立志要尋找出一條治國救民之路。為此,他歷經千辛萬苦,千難萬險,開始了學道、尋道、悟道、傳道,並廣泛傳播道德思想。經尹喜多次邀請,老子為人類留下了一部傳世經典,即人們熟知的《道德經》。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名人,是自漢、唐開始隆重紀念的一位李姓先祖。
  • 道德經,最容易忽視的兩句話,藏著老子對這個世界的真實看法
    《道德經》的核心是道,但是什麼才是道,自古以來卻有著各種各樣的理解和解讀,進取者從道中看到因勢利導、佔據先機;軟弱者從道中看到順從命運、消極退讓;正直的人從道中學到放低名利、秉持初心;奸詐的人從道中學到多心善變、隨心所欲……歪果仁說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對於咱們土生土長的《道德經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解密老子《道德經》:「不敢為天下先」,為什麼可以「成器長」?
    解密老子《道德經》:「不敢為天下先」,為什麼可以「成器長」?這裡是悅讀國學,這一節內容,我們來逐字逐句學習老子道德經的67章。好,先來看第一句: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這裡面有一個詞,是「我道」。我,《道德經》之中,老子以得道者的立場和角度,來闡明觀點的時候,就會用到「我」。比如:「我無為,而民自化」,「眾人查查,我獨悶悶」等等,這兩句當中的我,指的都不是老子本人,而是依道而行的人。或者說,是得道者。同樣,下面的「我有三寶」 也是一樣的。我道,也就是得道者所秉持的大道。
  • 老子無處不在,細數那些用「道德經」做歌詞的流行歌曲,太經典了
    其實這一點都不誇張,我們的舉手投足、家長裡短事都和老子的思想密不可分,只不過是我們日用而不知吧了。比如說,現代年輕人喜歡的流行歌曲,你能想到他們和傳統文化《道德經》有聯繫嗎?恐怕沒人想得到,一個是新潮的流行元素,一個是古板的傳統元素。但事實上,很多流行音樂都有傳統文化的背景。拋開周杰倫的中國風不說,單說「道德經」,就有不少歌曲在用道德經的語言做歌詞。
  • 答案或在《道德經》裡面
    追求人際關係的人,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不然禍從口出,悔之晚矣。老子用3句話,教給了我們如何處理人際關係雖然成書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但是人性的發展極其緩慢,所以《道德經》時至今日仍然對我們的人生極具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