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中國古代絲綢與世界的故事。自從黃帝時代開始發展以來,養蠶和絲織技術在中華大地上就得到了歷朝歷代帝王們無一例外的重視,生產規模和技術提高那也是突飛猛進,更重要的是,在公元四世紀之前,這可是中國在世界上的獨門絕技。既然技術是獨家的,東西又是不容置疑的好,又怎麼能不讓外人眼饞? 美麗的絲綢不僅我們中國人自己喜愛,更是讓周邊國家甚至是西方世界垂涎三尺。
據說亞里斯多德是第一位向西方世界介紹蠶蛾的社會名人。並且大約在戰國時期,就有東方的商人將絲綢帶入了歐洲,因為數量稀少,而絲綢服裝的炫美又太過震撼,故而在當地達官顯貴當中,引發無限嚮往膜拜與追捧的熱潮。
不過那時候整個西方對東方文明的存在都尚處於懵懂迷茫與神秘不解的狀態中,更不要說去深刻探究絲綢這麼專一而專注的領域了,以至於他們對絲綢的來源的理解陷入了一種混沌無知的境地卻不自知。比如:古羅馬著名的科學著作《博物志》中就很嚴肅地對蠶絲這麼描述:
林中產絲,馳名宇內。絲生在樹上,取下後溼於水,理之成絲,織成錦繡,販運至羅馬,貴婦人做服飾,光彩奪目。
這裡把蠶絲描述得居然跟蘋果一樣,是從樹上摘下來的,而且放水裡洗洗就能直接使用啦!面對這樣的結論,估計所有人都只能「呵呵」了事,我們不得不為羅馬先人們這種探而不究的精神深感惋惜。
到了漢武帝後,因為絲綢之路的大規模興起,以絲綢為主的中國特產,開始成批量地,持續不斷地從中國到西亞,並穿過歐亞大陸輸入歐洲。綿延持續了千年之久的古代絲綢之路,不僅僅為古代中國的繁榮強盛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後盾,也通過絲綢的絢麗多彩開啟了整個西方對華美浪漫的狂熱追逐。
有很多人說,中國古代社會是農耕經濟,典型的自給自足模式,從統治者皇帝,到下面的地方官員,都是不看重外貿外交發展,只看重自己家這一畝三分地的。對這種說法筆者是相當有質疑的,以唐宗漢武的胸才大略,既然能夠開創出光耀世界輝煌時代,那是必然會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後盾的,文化的開明或是封閉,不在於形式,而在於人的眼界與胸懷,所以絲綢之路的繁盛,不能不說是為華夏民族的輝煌歷史,奠定了了不起的經濟基礎。正是走在古老絲路上漫漫駝隊,為古老的東方文明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經濟支持,「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不僅僅是一個軍事力量的表達,更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體現。作為千年來,支撐著強大帝國經濟基石最為重要商品之一的絲綢,可謂首功。
可大家都應該知道,絲綢雖好,卻不易得。即便是在原產地的古代中國,要得到上好的絲綢也是極為不易的。首先是蠶的養殖和絲織過程,那是一個漫長而又需要精準操作技藝的過程,不論時間成本還是人工成本都相當昂貴,為了爭奪優質的蠶絲產地,各個諸侯國之間甚至不惜發動戰爭為代價。劉熙在《釋名》中寫道:
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價如金,故惟尊者得服之。
絲綢在原產國尚且如黃金般貴重,尚且只能達官顯貴穿用。更何況要跋涉萬裡之遙,再加上各種稅收,風險補償,經銷商的利潤……不難想像,當絲綢出口到西域和歐洲大陸的時候,那種昂貴的價格會有多麼驚人,恐怕已經是黃金的價格不能攀比的了。所以在強大的漢朝享受絲綢之路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歐洲大陸卻在為因為進口絲綢導致大量資金外流,財政虧空,經濟失衡,滋生貴族階層奢侈淫靡的生活習氣而苦惱。
在古羅馬,有些有真知灼見的大臣們甚至將進口絲綢看成了國家經濟運行的「紅顏禍水」,把貴族們瘋狂迷戀絲綢的現象視為國家走向衰退的象徵。羅馬元老院甚至多次頒布禁穿絲綢的法令,但無奈不管法律怎麼禁止,都阻擋不了上流社會那一顆嚮往奢侈華美的心。絲綢進口在古羅馬非但屢禁不止,還愈演愈烈。
最後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憂國憂民」的學者們竟然對絲綢展開了詆毀的攻勢,以期達到教化人民的目的。比如當時有一篇名為《善行》的文章,大體的意思是說,很多絲綢的衣服太過輕薄,甚至透明,根本不能蔽體遮羞,非常不適合婦女穿著,國家花費了大量資金進口絲綢,損害了貿易和經濟,卻只是放縱了貴婦們在公開場合,大尺度地接待賓客,敗壞社會風氣。
讀完這樣的故事,不知道各位朋友會有怎樣的感想,反正筆者的頭腦中是飛速閃過了這樣一個念頭:漢代的絲綢已經能夠織成這麼輕薄,工藝真了不得,中國古代的紡織技術真的這麼高超嗎?
筆者的問題,考古發掘對此做了肯定的回答:1972年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襌衣,身長一米六,袖長一米九五,可重量僅48克,一整件大衣服還沒有一兩重,材質的纖薄輕透應該是肯定的。可是我的上帝大人,這素紗襌衣可是實實在在的內衣,我們中國的貴婦在那個年代沒有內衣外穿的習慣!你們古羅馬的貴婦,非要向大眾展示人體藝術那是你們的文化和思想的問題,可不要拉上我們精湛絕倫的絲綢做替罪羊。
可是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紅顏禍水」的專屬特質是: 即便被道德規範唾棄得一錢不值,但是架不住君王們就是心甘情願受「禍水」的毒害,而且這種毒箭絕對是箭無虛發,百發百中。就在羅馬長老院絞盡腦汁廢黜絲綢製品的時候,我們偉大的凱撒居然也穿著綢袍昂然出現在了劇場!並且在多層絲綢衣衫的包裹之下,依然向公眾展示了一代英主那極富吸引力的肚臍。
想來凱撒一定有著可以徵服萬眾的絕佳身材和比彭于晏更完美的腹肌,想來古羅馬的人民一定是把人體之美視為天地人神共同景仰的世間大愛,想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應是古今通吃的硬道理。從那以後,整個羅馬被凱撒圈了粉,人們爭相穿著絲綢服裝的熱潮是再也阻擋不住了。從那以後,西方世界對於絲綢的態度,從處心積慮地阻擋進口貿易,轉變成處心積慮地要得到養蠶與絲織的核心技術。
雖然我們都知道,絲綢是我們祖先對世界的偉大貢獻,它對社會與人文的影響是這樣貫穿古今、延綿不絕。纖細的絲線,竟延伸出絲綢之路的波瀾壯闊;沙漠中駝隊蜿蜒的腳印,竟是那個時代歐亞大陸最緊密的紐帶,它們裝載的不僅僅是一匹匹綢帛,更是無數令人心潮澎湃歷史瞬間。美麗的絲綢不僅是從遠古款款而來的神靈,是漫漫天際間一片漢唐的繁華;更是一首是激蕩人心的歷史詩篇,在人們心中悠悠吟唱,久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