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前的絲綢之路,讓漢朝財大氣粗,又因什麼令古羅馬瘋狂?

2021-01-07 闡史官曉悅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中國古代絲綢與世界的故事。自從黃帝時代開始發展以來,養蠶和絲織技術在中華大地上就得到了歷朝歷代帝王們無一例外的重視,生產規模和技術提高那也是突飛猛進,更重要的是,在公元四世紀之前,這可是中國在世界上的獨門絕技。既然技術是獨家的,東西又是不容置疑的好,又怎麼能不讓外人眼饞? 美麗的絲綢不僅我們中國人自己喜愛,更是讓周邊國家甚至是西方世界垂涎三尺。

據說亞里斯多德是第一位向西方世界介紹蠶蛾的社會名人。並且大約在戰國時期,就有東方的商人將絲綢帶入了歐洲,因為數量稀少,而絲綢服裝的炫美又太過震撼,故而在當地達官顯貴當中,引發無限嚮往膜拜與追捧的熱潮。

不過那時候整個西方對東方文明的存在都尚處於懵懂迷茫與神秘不解的狀態中,更不要說去深刻探究絲綢這麼專一而專注的領域了,以至於他們對絲綢的來源的理解陷入了一種混沌無知的境地卻不自知。比如:古羅馬著名的科學著作《博物志》中就很嚴肅地對蠶絲這麼描述:

林中產絲,馳名宇內。絲生在樹上,取下後溼於水,理之成絲,織成錦繡,販運至羅馬,貴婦人做服飾,光彩奪目。

這裡把蠶絲描述得居然跟蘋果一樣,是從樹上摘下來的,而且放水裡洗洗就能直接使用啦!面對這樣的結論,估計所有人都只能「呵呵」了事,我們不得不為羅馬先人們這種探而不究的精神深感惋惜。

到了漢武帝後,因為絲綢之路的大規模興起,以絲綢為主的中國特產,開始成批量地,持續不斷地從中國到西亞,並穿過歐亞大陸輸入歐洲。綿延持續了千年之久的古代絲綢之路,不僅僅為古代中國的繁榮強盛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後盾,也通過絲綢的絢麗多彩開啟了整個西方對華美浪漫的狂熱追逐。

有很多人說,中國古代社會是農耕經濟,典型的自給自足模式,從統治者皇帝,到下面的地方官員,都是不看重外貿外交發展,只看重自己家這一畝三分地的。對這種說法筆者是相當有質疑的,以唐宗漢武的胸才大略,既然能夠開創出光耀世界輝煌時代,那是必然會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後盾的,文化的開明或是封閉,不在於形式,而在於人的眼界與胸懷,所以絲綢之路的繁盛,不能不說是為華夏民族的輝煌歷史,奠定了了不起的經濟基礎。正是走在古老絲路上漫漫駝隊,為古老的東方文明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經濟支持,「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不僅僅是一個軍事力量的表達,更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體現。作為千年來,支撐著強大帝國經濟基石最為重要商品之一的絲綢,可謂首功。

可大家都應該知道,絲綢雖好,卻不易得。即便是在原產地的古代中國,要得到上好的絲綢也是極為不易的。首先是蠶的養殖和絲織過程,那是一個漫長而又需要精準操作技藝的過程,不論時間成本還是人工成本都相當昂貴,為了爭奪優質的蠶絲產地,各個諸侯國之間甚至不惜發動戰爭為代價。劉熙在《釋名》中寫道:

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價如金,故惟尊者得服之。

絲綢在原產國尚且如黃金般貴重,尚且只能達官顯貴穿用。更何況要跋涉萬裡之遙,再加上各種稅收,風險補償,經銷商的利潤……不難想像,當絲綢出口到西域和歐洲大陸的時候,那種昂貴的價格會有多麼驚人,恐怕已經是黃金的價格不能攀比的了。所以在強大的漢朝享受絲綢之路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歐洲大陸卻在為因為進口絲綢導致大量資金外流,財政虧空,經濟失衡,滋生貴族階層奢侈淫靡的生活習氣而苦惱。

在古羅馬,有些有真知灼見的大臣們甚至將進口絲綢看成了國家經濟運行的「紅顏禍水」,把貴族們瘋狂迷戀絲綢的現象視為國家走向衰退的象徵。羅馬元老院甚至多次頒布禁穿絲綢的法令,但無奈不管法律怎麼禁止,都阻擋不了上流社會那一顆嚮往奢侈華美的心。絲綢進口在古羅馬非但屢禁不止,還愈演愈烈。

最後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憂國憂民」的學者們竟然對絲綢展開了詆毀的攻勢,以期達到教化人民的目的。比如當時有一篇名為《善行》的文章,大體的意思是說,很多絲綢的衣服太過輕薄,甚至透明,根本不能蔽體遮羞,非常不適合婦女穿著,國家花費了大量資金進口絲綢,損害了貿易和經濟,卻只是放縱了貴婦們在公開場合,大尺度地接待賓客,敗壞社會風氣。

讀完這樣的故事,不知道各位朋友會有怎樣的感想,反正筆者的頭腦中是飛速閃過了這樣一個念頭:漢代的絲綢已經能夠織成這麼輕薄,工藝真了不得,中國古代的紡織技術真的這麼高超嗎?

筆者的問題,考古發掘對此做了肯定的回答:1972年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襌衣,身長一米六,袖長一米九五,可重量僅48克,一整件大衣服還沒有一兩重,材質的纖薄輕透應該是肯定的。可是我的上帝大人,這素紗襌衣可是實實在在的內衣,我們中國的貴婦在那個年代沒有內衣外穿的習慣!你們古羅馬的貴婦,非要向大眾展示人體藝術那是你們的文化和思想的問題,可不要拉上我們精湛絕倫的絲綢做替罪羊。

可是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紅顏禍水」的專屬特質是: 即便被道德規範唾棄得一錢不值,但是架不住君王們就是心甘情願受「禍水」的毒害,而且這種毒箭絕對是箭無虛發,百發百中。就在羅馬長老院絞盡腦汁廢黜絲綢製品的時候,我們偉大的凱撒居然也穿著綢袍昂然出現在了劇場!並且在多層絲綢衣衫的包裹之下,依然向公眾展示了一代英主那極富吸引力的肚臍。

想來凱撒一定有著可以徵服萬眾的絕佳身材和比彭于晏更完美的腹肌,想來古羅馬的人民一定是把人體之美視為天地人神共同景仰的世間大愛,想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應是古今通吃的硬道理。從那以後,整個羅馬被凱撒圈了粉,人們爭相穿著絲綢服裝的熱潮是再也阻擋不住了。從那以後,西方世界對於絲綢的態度,從處心積慮地阻擋進口貿易,轉變成處心積慮地要得到養蠶與絲織的核心技術。

雖然我們都知道,絲綢是我們祖先對世界的偉大貢獻,它對社會與人文的影響是這樣貫穿古今、延綿不絕。纖細的絲線,竟延伸出絲綢之路的波瀾壯闊;沙漠中駝隊蜿蜒的腳印,竟是那個時代歐亞大陸最緊密的紐帶,它們裝載的不僅僅是一匹匹綢帛,更是無數令人心潮澎湃歷史瞬間。美麗的絲綢不僅是從遠古款款而來的神靈,是漫漫天際間一片漢唐的繁華;更是一首是激蕩人心的歷史詩篇,在人們心中悠悠吟唱,久久迴響。

相關焦點

  • 漢朝和羅馬是怎麼看對方的?史書記載很有趣!
    賽裡斯人這一名稱走進古代西方人視野,成為古中國的重要稱謂。 2,羅馬印象 延續希臘文明的羅馬,給賽裡斯賦予了更多想像。這種想像隨著各種產品的輸入不斷完善。羅馬帝國不得不法 令禁止穿絲綢。 如羅馬奧利連皇帝(公元161一181年)曾帶頭不穿絲絹袍服,並禁止貴族穿戴。然羅馬社會已奢 侈成風,到了公元3、4世紀,絲織物已成為全國上下尊 崇的時髦服飾了。 我國歷史中 還記錄過羅馬因絲綢和波斯開 戰,不過已經到了隋唐和漢朝關係不大了。
  • 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打通陸上貿易通道,古絲綢之路今日美景
    2000多年前,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國到地中海的陸上貿易通道,這就是我們熟知的絲綢之路,它東起西漢長安,向西經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到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裡。這條古絲綢之路今日又有哪些美景呢?圖為西安,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甘肅張掖的一場沙塵暴。 張掖是古絲綢之路重鎮。
  • 漢朝和羅馬誰更強大?
    正是這個獨家優勢,造成了漢朝與羅馬之間,一樁截然不同的奇景:當歐洲中世紀的遺址裡,還有大量木農具與青銅武器出土時,漢朝的遺址上,卻常用大量鐵製農具兵器。甚至西漢長安武庫,更是清一色的鐵器裝備。羅馬「鐵器時代」?問過漢朝沒!
  • 【天天副刊】西漢羅馬會戰西域? 成龍大哥你跑偏啦
    若誠如此說,這場戰役就是兩千多年前西漢與羅馬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軍事交鋒,這兩個當時世界上最強的大國,遠比後世想像的更早就有了交集。「羅馬軍團」的來龍去脈不遠萬裡而來的「志願軍」 或許只是僱傭兵看到這裡,也許您就會奇怪了:羅馬和漢朝相隔近半個地球,在交通條件落後的兩千年前,怎麼會有羅馬士兵不遠萬裡來到匈奴,幫助郅支保家衛國?
  • 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
    《從長安到羅馬》首次採用「雙城記」平行視角,中意兩國知名專家學者走進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深入西安和羅馬兩個城市,用中國視角和國際表達,講述兩千多年以來,長安與羅馬的文明交融對於人類文明的演變和發展做出的重大貢獻,生動詮釋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
  • 羅馬曾想與東漢結盟:使團見到漢桓帝沒送重禮,千年來被當成假冒
    當時,漢朝途徑帕提亞通往羅馬的「絲綢之路」已經出現。通過這條商路出口的商品裡,除了絢麗的絲綢外,最令羅馬人驚異的貨物卻是漢朝出口的高級鋼。 羅馬作家普魯塔克(希臘裔,公元46年-120年)曾經描述道,帕提亞用東方鋼鐵製成的箭「是可以穿透所有障礙物的奇異之物」,而帕提亞士兵的鋼製頭盔則是「無法穿透的」。這種鋼鐵材料,是羅馬人無法仿製的,令整個歐洲對中國漢朝產生了極大的敬畏感。
  • 高鼻梁藍眼睛,一個村子裡都是古羅馬人後裔。你知道在哪裡嗎?
    其中的一個軍團突圍後,越過安息東界,流徙西域各地,經多年輾轉後歸降西漢王朝,被當時的漢朝皇帝下旨,安置於今永昌縣者來寨。漢朝時期稱羅馬為驪靬,故設驪靬縣,賜羅馬降人以耕牧為生,從此這些羅馬人在此繁衍生息,直到現在。
  • 探尋絲綢之路起點 《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作品研討會在蓬萊舉辦
    昨天,《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作品研討會在蓬萊舉行。眾多專家學者齊聚「人間仙境」,論絲路、品著作、談歷史、話仙境,探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蓬萊起點和陸上絲綢之路的東部起點,開啟了一場絲綢之路文化研究的學術盛會。
  • 【鉤沉】兩千年前,河西走廊的「F4」天團出道
    這個夢想的開端,源於兩千年前一個帝國的開拓。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河西走廊關乎一個國家的宏圖大夢。對於生活在中原的人們,打通河西走廊,前往更為遼闊的西域是他們不變的夢想。秦漢時期近百年的外患就是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
  • 漢畫像石《駝像圖》見證絲綢之路,感受漢畫之美
    濟寧新聞網訊(記者 丁健)古老的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交流,見證了華夏文明與西方文明的交匯與融合。由濟寧市漢文化博物館收藏的漢畫像石《駝像圖》,距今已有兩千餘年,從其畫面主體的內容來看,可謂古老絲綢之路的又一有力見證。
  • 千年古郡廉州: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
    合浦作為中國古代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就以廉州為中心。千年古城廉州,起源於先秦時期,興盛於隋末唐初,有據可考證的歷史達2000餘年,歷為合浦郡治所在,唐宋時更成為西南要塞,軍事重鎮,素有「海北雄藩」古之稱。
  • 關於絲綢之路,那些你不知道的冷知識!
    '絲綢之路'的名字其實出自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他在1877年出版的《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的研究成果》一書中,第一次提到'絲綢之路',這條古老商路誕生2000年後才擁有正式的名字。絲綢之路對中國影響巨大,也為羅馬帝國帶去了絲綢和一條禁令。原來,絲綢是很昂貴的商品,再加上千裡迢迢的運輸和多次貿易轉手,在羅馬的售價堪比黃金,深受羅馬上層的喜愛,每年花費財政預算的十分之一用於購買絲綢。大量進口絲綢導致黃金瘋狂外流,羅馬只能立法禁止男人穿絲綢,同時也對女人使用絲綢進行嚴格限制。
  • 《從長安到羅馬》第二季講述文明社會治國之道
    「治國之道」主題系列的第一集,從兩千多年前漢朝長安城的一場變革開始。然而該片並未使用大段篇幅介紹變革的全過程,而是從長安的長治久安引出國家的法度與秩序的建立,過渡到「同一時期,西方的古羅馬也正在經歷一場變革。」在同一話題之間的時空交錯中,影片以平行的視角對東西方兩大文明社會的進程同時展開敘述。文化學者蒙曼穿越於東西之間,探尋兩大文明的社會進程。
  • 撥開歷史的雲霧,《從長安到羅馬》第二季講述文明社會治國之道
    「治國之道」主題系列的第一集,從兩千多年前漢朝長安城的一場變革開始。然而該片並未使用大段篇幅介紹變革的全過程,而是從長安的長治久安引出國家的法度與秩序的建立,過渡到「同一時期,西方的古羅馬也正在經歷一場變革。」在同一話題之間的時空交錯中,影片以平行的視角對東西方兩大文明社會的進程同時展開敘述。文化學者蒙曼穿越於東西之間,探尋兩大文明的社會進程。
  • 瓦罕走廊——被遺忘的古絲綢之路
    在古代,自張騫鑿空西域以來,因北方有強大的匈奴部落威脅,東西方文明的交流須靠翻越帕米爾高原才能實現,而瓦罕走廊地勢較其他平坦,因此成為了連接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如今,瓦罕走廊在中國境內長度約100公裡。這裡土地貧瘠,多暴風雪災,千年來荒蕪人跡,至今是地球上最難生存、最為貧困的地區之一。
  • 號稱全球第一的帝國要吞滅漢朝,結果悲劇了!
    其中爭的最熱鬧的一個話題是:漢朝和羅馬誰更強。本著具體年代具體分析的原則,這個東西方歷史愛好者感興趣的話題,放在一些年代上,其實是個偽命題。因為號稱西方頭牌的羅馬帝國,在公元一世紀90年代左右,是一個很折騰的年代。
  • 《從長安到羅馬》第二季講述文明社會治國之道_娛樂頻道_中國青年網
    「治國之道」主題系列的第一集,從兩千多年前漢朝長安城的一場變革開始。然而該片並未使用大段篇幅介紹變革的全過程,而是從長安的長治久安引出國家的法度與秩序的建立,過渡到「同一時期,西方的古羅馬也正在經歷一場變革。」在同一話題之間的時空交錯中,影片以平行的視角對東西方兩大文明社會的進程同時展開敘述。文化學者蒙曼穿越於東西之間,探尋兩大文明的社會進程。
  • 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在央視開播
    1月28日(農曆大年初四)開始,百集4K微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第一季在央視科教頻道、愛奇藝、西安廣播電視臺等同步播出,1月30日起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  兩千多年前,古絲綢之路讓遠隔萬裡的中意文明相映成輝;今天,「一帶一路」倡議又讓我們綿延千年的友好交往煥發新的活力。
  • 今年過年不出門 在家「圍觀」《從長安到羅馬》
    《從長安到羅馬》:融媒體的創新式表達  百集4K微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第一季)將於2020年1月28日(農曆大年初四)開始,在央視科教頻道、愛奇藝、西安廣播電視臺等同步播出,1月31日起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
  • 巴斯因「洗澡」名揚世界,最古老的溫泉遺址,羅馬浴池博物館
    巴斯因「洗澡」名揚世界,最古老的溫泉遺址,羅馬浴池博物館有人說:「生活就是洗澡。」將「洗澡」提升到如此高度,許多人會感到匪夷所思。然而,英國就有這樣一個城市,它因「洗澡」而名揚世界,乾脆就以「洗澡」作為自己引以為榮的城市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