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郡廉州: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

2021-01-07 騰訊網

「千州萬州,不如合浦廉州」。

合浦作為中國古代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就以廉州為中心。千年古城廉州,起源於先秦時期,興盛於隋末唐初,有據可考證的歷史達2000餘年,歷為合浦郡治所在,唐宋時更成為西南要塞,軍事重鎮,素有「海北雄藩」之稱。廉州作為合浦郡治所在地以及珍珠、陶瓷等對外貿易商品的產地和集散地,成為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

2000多年來,廉州一直是商貿發達的地方,見證過絡繹不絕往來於南洋間的漢朝商船隊。當時的廉州珠市,與廣州花市、東莞香市、羅孚藥市,並稱為廣東四大名市。

翻讀廉州的歷史,令人不由對它過去的輝煌肅然起敬。今天,讓我們一起踏足這千年郡,在尋常巷陌裡尋訪那些「帆檣千百,往來如梭」的廉州往事。

1

千年古郡底蘊深

說起廉州歷史,悠久而深厚。

廉州之名,始於唐貞觀八年,合浦郡因設置府治,取地廉州,而當地東有大廉山,西有廉州江,故取「廉」而名,始稱廉州。據明崇禎本《廉州府志·建置》載:公元前214年,始皇嬴政佔百越,置南海、桂林、象郡,隸屬象郡的廉州先民就已經在這裡繁衍生息,並開始創造了廉州的遠古文明。

古郡新貌。張國斌 攝

合浦作為當年「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就以廉州為中心。據《廣東考古輯要》記載:「城西岸有阜民圩,商鋪和民居約40多家,居民約300多人。圩集南端有珍珠專賣市場,珍珠商鋪30多家,露天的珍珠攤多達40檔。」

東漢時,廉州郡治向東南拓寬,城內除府署和兵營外,有一街和兩巷,商鋪40多家,民居20多家,居民人口約400多人。至唐朝時期,以泥土堆築城牆,設東、南、西三門及護城河和瞭望哨,城內除了有縣衙、州衙、兵營、監院、市舶司等機構外,有商鋪60多家,民居40多家,居民約800多人。因合浦沿邊出海口岸眾多,對外貿易十分發達,東南亞等國客商涉海而來,以璧琉璃、琥珀、瑪瑙及香料等,換取合浦的珍珠、陶瓷、絲綢和茶葉。而廉州作為合浦郡治所在地及珍珠、陶瓷等對外貿易商品的產地和集散地,自然「帆檣千百,往來如梭」(見清廉州知府音德賀著《珠城紀績續編》),成為當時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

文明禮儀昌盛地

古廉州曾有幸留下歷朝賢臣名將的足跡。東漢馬援、伏波將軍;唐宋的蘇軾、湯顯祖等謫官貶宦以及商賈騷人的流入,推動了廉州城的重教興學,多種文化的融合教育,使廉州成為古越文化、土著文化、海洋文化、海絲文化的交匯地,禮儀昌盛,人才輩出。

舊日廉中。

廉州書院起端於宋代,到了明清時期更呈勃然興起之勢,故今廉州城內仍有不少如「學前街」、「學宮街」、「文蔚坊」等以學文為名的街道故跡。

味經書院。

據北海市文俗學者範翔宇介紹,明代各朝廉州府尤為注重書院建設,其間不但修復、重建了各朝代被毀被棄的書院,還興建了一批對後世有重大影響的書院,著名的有尚志書院、了齋書院、海天書院、海北書院、復初書院、龍門書院、珠瀛書院、歸德書院、石巖書院、文治書院、味經書院以及廉郡三社學等30多家書院。書院的建立,激勵了廉州弟子的向學熱情及科舉及第的收穫,也奠定了廉州作為「東南文物昌盛一大都會」的文化基礎條件。

廉泉。

老街舊巷覓古蹟

在這座千年古城內,西門江穿城而過,老街舊巷、小橋流水是老人們抹不去的記憶;年青人更以著名音樂人蕭全那首朗朗上口的《廉州往事》為傲。「千州萬州,不如合浦廉州」這一古舊話,更讓合浦人自豪了幾代。

東坡亭。

海角亭。

說起廉州古蹟,除了西門江、舊橋頭、東坡亭、海角亭、漢墓外,還有許許多多我們已經遺忘或正在遺忘的老街舊巷,如頭甲社、二甲社、三甲社、沙路溝、上柴欄、下柴欄、大豬欄、漚狗巷、欽州巷、興賢裡、璣屯街、婁行街、大北街、小北街、沙街尾、石橋街、康樂街、西華街、中山路、阜民路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小街巷,這份現代城市忙碌背後的悠閒,雖已漸漸湮沒在歲月中,但對於大部分廉州人來說,猶讓他們倍感親切。

舊巷名。

每一條廉州老街巷的名稱,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反映了古廉州的地理、交通、政治、經濟、宗教、社會、民俗等狀況,可說是廉州歷史文化的象徵,它承載著過去,記憶著生活,也傳達著市井文化,在現代繁華中默默地訴說著「老廉州」遠逝的歲月。

時間流轉,當年的石板路面已磨得斑斕凹凸,許多曾經繁華的商業街巷如今葉門可羅雀,但正是它們的清冷和樸素,反而令人滋生出懷舊的情緒。

隨意行走於那悠長的小街舊巷,都會讓人對這古老而充滿人情的古城著迷;風情獨特的建築,千百年間的故事,在吳儂軟語般的廉州話中娓娓道來,猶如一種文化的薰陶。在這裡,睇舊戲,聽故仔,煩囂的心靈也因那一段段的「廉州往事」而得以放鬆。

古寺名剎東山寺。

引以為豪的過往

「以前廉州非常富裕,不比廣州差。西門江知道吧,那裡有許多碼頭,你是沒機會看到那繁榮場景了,當年,上四府、下四府的人都來廉州街謀生呢。」說到廉州往昔,合浦廉州還珠廣場一群休閒的老伯十分自豪。

老人們告訴記者,那時各地來往的貨物都是經西門江上下,五湖四海特別是欽廉高雷四屬來此經商謀生的人每天絡繹不絕,所以在西門江江岸兩邊形成了較大規模的墟市。據《廉州志》有關記載,宋元明清時期,交通都以水運為主,而廉州憑藉南流江水上航運能力,發展並維持了其作為粵桂兩省物資集散地和南北交通重要樞紐的地位,使廉州「蘇杭洋雜、海味藥材等貿易居八屬之首」。

老人們口中的廉州古城街區,大多緊傍西門江而建,最出名的、現今也還算熱鬧的就是中山路和阜民路了。舊稱承宣街、隨考街的中山路,歷來為合浦各州、府、路、縣衙門官府所在;而阜民路舊稱阜民圩或阜民坊,又稱圩地街或崩壩口。明清兩朝至民國時期,均為廉州的商業中心和中外貿易的物資集散地,經營蘇杭布匹、京果海味、藥材山貨、糖餅菸酒、爆竹紙品、農資農具等,還有染織、木器、縫衣、碾米、醬料等手工作坊,各地特別是現在的浦北、靈山、博白、玉林等地的農副產品,如黃麻、大豆、蔗糖、花生、生豬、三鳥、桐油、牛皮、土布、藍靛、生薑、元肉等,均由南流江、武利江、張黃江運抵廉州西門江,在阜民路集散,再外銷廣州灣(今湛江)、海南島、廣州、香港、澳門及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越南的海防、河內、西貢等地。當時西門江的沿岸燈火通明,江上帆檣如林,艇舟穿梭,猶如十裡秦淮。

老街區的深宅故院。

商號林立繁華地

廉州,自古是一個繁華的地方。

據《廣東省志·廉州紀事》記載:「唐宋以來,夙稱繁富,前永明期間,甲科尤盛。」乾隆《廉州府志》又稱:「各國夷商無不航海梯山源源而來,……實為邊海第一繁庶地。」兩千多年來,廉州一直是商貿發達的地方,見證過絡繹不絕往來於南洋間的漢朝商船隊。當時的廉州珠市與廣州花市、東莞香市、羅孚藥市並稱為廣東四大名市。難怪許多廉州人說起廉州往事時,是那樣的自豪和驕傲。

據合浦史料記載,北宋元祐年,廉州古城已成規模,有阜民圩、裡巷、承宣街、還珠街、武安街、文會巷、武營巷、青雲裡、黃泥城、興賢裡、南屯、北閘、東圩、東屯、永濟坊等多條街巷。清道光年間,增加璣屯街、衛民街、十字街、頭甲社、欽州巷等街道。民國19年,廉州古街區共有較大街巷近百條。街區騎樓風貌連片保存較為完整的有阜民路、中山路和上街等騎樓建築群。

站在西門江邊,放眼望去,處處可見沿江而建的古舊民宅建築。進入阜民路,緊湊而有序排列的騎樓街上,不時可見斑駁脫落的飛簷、鏤空窗花、古樸的屋脊、雕梁畫棟和老商號招牌。對於這條商業街的歷史,附近的老街坊告訴記者,當時許多店東在開張前夕,都紛紛邀請書法名家為商號題寫店名,如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的「緒園」,舊廣州六榕寺住持、書法大家鐵禪和尚題寫的「怡棧」「佑生」,廉州清末貢生許甘譜先生題的「廉芳」「南華」「一品香」,乾體學者蘇健今先生的「國強酒樓」信源餅家」等。而店面門額的裝飾也十分講究,除了雕梁畫棟外,許多商號請當地民間藝人用糖灰堆塑上浮雕,有「百鳥歸巢」「漁樵耕讀」「松鶴延年」「富春江」等彩繪圖案,使得當時的阜民路商業街,其繁華在廉州眾多古街巷中一枝獨秀。

雕龍畫鳳的朱簷。

此外,還有一些專業市場分布在廉州古城的街巷裡,如缸瓦街專營缸瓦,簍行街專賣竹篾製品,檳榔街專賣檳榔等,都是以商品作街名流傳至今的。每逢墟日,來自周邊的民眾趁墟的盛況,令人難以忘懷。

花樓。

小橋流水老記憶

歷經風雨滄桑,朝代更迭,已逾千年的廉州古城,小街巷內不少建築斑駁哀敗,有些已被現代建築同化。

採訪中,老街坊們無不感慨:「以前的廉州街,印象最深的是小橋、流水、人家,猶如江南水鄉的風景。」可惜,當年的繞城河道已演變成如今的商業步行街,不少古建築也已「破敗」。可惜之餘,古城裡許多「守舊」的居民還是一如既往地在小街巷裡過著他們的「小日子」。在這些居民的記憶中,狹窄悠長的小巷、溼潤的石條路、爬滿苔蘚的青磚牆、半開的木製小窗、古樸的街面……才讓他們感覺最具生活氣息,也體味了鄰裡鄉親的親和及人間百態。

雕欄玉砌依然在。

為保護和發展廉州古城歷史文化,讓昔日名城重煥輝煌。記者了解到,日前,合浦縣已規劃《廉州古城阜民路、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實施方案,首期規劃面積達236畝,開發區範圍以西門江為核心,縱向涵蓋上新橋、惠愛橋、還珠橋,橫向至阜民路,東至西華路、上街段等。以「一心一軸兩帶」為空間結構,以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旅遊項目為目標,以「絲路起合浦、一江兩廣情」為特色,從民俗、建築、景觀、節慶活動、飲食文化等方面打造河東廣東、河西廣西的兩廣風情特色旅遊項目區。並以惠愛橋為景觀中心,以南珠文化、海洋文化、漢唐文化為主題,挖掘利用廉州古城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打造具有古廉州傳統文化特色、又具現代有機生長的城市休閒旅遊核心景觀街區。

惠愛橋。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為羅偉拍攝。

相關焦點

  • 龐錕新歌《漢郡合浦》首播 獻給海上絲綢之路的讚歌
    龐錕新歌《漢郡合浦》首播 獻給海上絲綢之路的讚歌他,青年才俊,2004年便摘得 "蒲公英"杯全國青少年藝術新人選拔大賽青年組通俗專業全國金獎;他,不僅會唱歌,而且會寫歌、譜曲,一曲《我不是土豪哥》曾紅極一時;他,是中錕傳媒創始人,在事業有成的同時積極參加愛心公益事業,目前擔任中華演藝義工協會愛心公益大使、國際志願者義工運動會聯合創始人。
  • 電視劇《滄海絲路》,海上絲綢之路傳奇故事
    該劇圍繞古代西漢王朝開闢海上絲綢之路的國家戰略展開,講述一個海洋版「張騫」式的人物,他肩負國家重託,率領一批海洋拓荒者,從北部灣的廣西合浦始發,最終開創了彪炳史冊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西漢時期,為了打通陸地的絲綢之路,張騫受到漢武帝劉徹的委派,出使西域。幾年後,在陸地絲綢之路頗有成效之後,漢武帝劉徹將焦點轉向了遼闊無垠的海上,欲再打通一條海上絲綢之路。
  • 《滄海絲路》啟動 全景反映漢代海上絲綢之路
    這是目前國內首部反映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大型電視劇連續劇。    電視劇《滄海絲路》以廣西合浦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為背景,圍繞當時世界第一大帝國——西漢王朝開闢海上絲綢之路的國家戰略結構故事,講述一個海洋版「張騫」式的人物,率領一批海洋拓荒者肩負國家重託,從北部灣的廣西合浦始發,懷著和平友好、互利互惠的良好願望,履行傳播華夏文明,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加強經貿往來的神聖使命,最終開創了彪炳史冊的海上絲綢之路。
  • 人文交流成「海上絲綢之路」合作新動力
    原標題:人文交流成「海上絲綢之路」合作新動力  「出海的商船不僅帶回來了胡椒、香料、藥材,也帶回古波斯、阿拉伯、印度和東南亞多元的建築雕刻、音樂繪畫和宗教文化……」吳秋雯大學一畢業就來到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以下簡稱「海交館」)工作,成為一名講解員。
  • 兩漢三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與嶺南胡人
    漢武帝平定嶺南後,開通海上絲綢之路。漢王朝使節從合浦、徐聞出發,帶黃金、絲織品前往東南亞和南亞與當地人民開展貿易,互通有無。隨著官方和民間的交往不斷加深,這些地區的胡人也進入中國。從文獻記載、考古出土的海絲舶來品及一些外來文化因素來看,兩漢三國時期除外國使節經嶺南到中原朝貢外,還有一些胡人到嶺南合浦、貴港、廣州等地生活。
  • 媽祖文化:海上絲綢之路的精神家園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要善於發揮媽祖文化的引領作用,推動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深度融合、共同發展。 媽祖與「海絲」淵源深 唐代安史之亂後,我國陸上絲綢之路中斷,與外國的商貿受阻,南方海路開始承擔起中外交流主幹道的歷史重任。
  • 紀錄片《重返刺桐城》:走進「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泉州是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它幾乎囊括了絲綢、茶葉、瓷器以及中國功夫等等這些極具象徵意義的東方符號。據了解,為更深入準確地向觀眾傳遞古刺桐各個階段的時代背景和歷史價值,攝製團隊一方面對泉州相關的文獻資料與考古發現,進行了大量詳實的搜集調研和走訪,另一方面,攝製團隊將視線從泉州向外發散,循著當年航路上重要事件的發生節點,追索實物佐證與當代故事,這其中既有七千年前、先秦時期的閩人追溯,又有從遠東到歐洲腹地的空間跨越。攝製團隊試圖將其構建起一個以泉州為支點的多維認知體系。
  • 大型紀錄片《穿越海上絲綢之路》央視播出 32個故事帶你重溫海上絲綢之路歷史和文化精神
    紀錄片立足於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依託海上絲路沿線國家的32個人物故事,既梳理從漢唐以來長達兩千年的古代絲綢之路,也講述發生在當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故事,帶領觀眾重新發現海上絲綢之路厚重的歷史和文化精神。
  • 再現海上絲綢之路輝煌!新加坡華人女作家張露《絲路江心鏡》首發
    《絲路江心鏡》首發儀式暨新聞發布會現場 12月19日,新加坡華人女作家張露新書《絲路江心鏡》首發儀式暨新聞發布會在上海成功舉行,書中展示唐代鼎盛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是往來中東與非洲海上貿易的重要見證。
  • 38集電視劇《女帝·海上絲路》欽州開機[視頻 圖]
    視頻:《女帝·海上絲路》宣傳短片名導張紹林擔任《女帝·海上絲路》的藝術監製,圖為張紹林在新聞發布會後接受記者採訪。記者蒙衛芝攝《女帝·海上絲路》將採用「雙組雙機」的形式拍攝,兩個小組分別由孫樹培、孫樹基執導。圖為孫樹基在新聞發布會後向記者們介紹演員陣容。
  • 江西發現國內罕見墓葬群:七星堆六朝墓群,展示海上絲綢之路繁榮
    秦朝時期,南昌屬九江郡,潯陽,郡治設在壽春(今安徽壽縣)。據《漢書》記載: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垓下打敗項羽後,派大將灌嬰率兵平定江南「吳、豫章、會稽郡」。灌嬰平定豫章後,設立南昌縣,並奉命在當地駐軍,修築「灌城」,開創南昌建城史。三國時期,南昌隸屬東吳豫章郡,兩晉及南朝時期為豫章郡、豫章國。目前,在江西南昌境內發現不少大墓,其中最出名的是前些年發掘的南昌海昏侯墓。
  • 新加坡作家張露《絲路江心鏡》:重述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
    近1200年前,一艘載有陶瓷、金銀等珍貴貨物的阿拉伯船從廣州港啟航,裝載著經由東南亞運往印度及北非的六萬七千件貨物,在蘇門答臘島附近不幸沉沒;直至1998年,被稱為「黑石號」的沉船從印尼爪哇海域被打撈,海上絲綢之路的存在因此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持依據。
  • 隋唐時期,路上絲綢之路為何會衰落,而海上絲綢之路又為何興起?
    古代,中國出口貨物主要是絲綢,因此德國學者李希霍芬(FRichthofen1833-1905年)把我國西北對外進行絲綢貿易的陸路稱為「絲綢之路」。後來海路對外貿易日益發達,有人便把海上絲綢貿易航線,稱為「海上絲綢之路」。
  • 《航海者》獲金花環獎,重溫翟墨「2015重走海上絲綢之路」
    外表硬朗、眼神堅毅的航海家翟墨 2015年4月,翟墨領航,從福建潭門開始了「2015重走海上絲綢之路」。先是穿越南中國海,接著是馬六甲海峽、印度洋、阿拉伯海、亞丁灣、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等海域,先是新加坡,然後是馬來西亞、斯裡蘭卡、埃及、馬爾他、希臘等國家,最後,「2015重走海上絲綢之路」成功到達義大利。
  • 馬可波羅筆下一座貴城,九樓四塔八大寺,千年古郡再綻芳華!
    北齊時(公元550-577年),又把郡、縣治所移到滹沱河北,即今正定鎮。有1600多年的建城史的正定古城,文化底蘊深厚,自北魏至清末1500多年間,正定一直是北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郡、州、路、府治所,曾與北京、保定並稱北方三雄鎮。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也是百歲帝王趙佗、常勝將軍趙雲故裡。
  • 北部灣地區漢代玻璃器和海上絲綢之路
    很有可能的是,廣西所見玻璃器的一個製作地點就在當時重要的海港合浦的周邊,它是現在被稱為通往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32]。另一個選擇可能是由紅河三角洲及其流域的部分區域組成的交趾郡,根據公元 1 年至公元 2 年的西漢後期的統計普查,交趾郡是當時這個地區人口最稠密——或者說,行政管理最有效的郡[33]。
  • 《海上絲綢之路》獲「亞太廣播聯盟獎特別獎」
    經過評選,由上海廣播電視臺紀實頻道選送的作品《海上絲綢之路 》獲「亞太廣播聯盟獎特別獎—絲綢之路·國際傳播獎」紀錄片類最佳節目獎。由上海廣播電視臺紀實頻道牽頭,聯合廣東臺和泉州臺製作的《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第一部全景式反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大型紀錄片,也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絲綢之路影視橋工程」重點項目。
  • 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打通陸上貿易通道,古絲綢之路今日美景
    2000多年前,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國到地中海的陸上貿易通道,這就是我們熟知的絲綢之路,它東起西漢長安,向西經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到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裡。這條古絲綢之路今日又有哪些美景呢?圖為西安,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甘肅張掖的一場沙塵暴。 張掖是古絲綢之路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