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重視暈輪效應,避免對孩子的誤讀誤判

2020-12-22 日月育兒

前天,習習遭遇到上學以來第一次同學的告狀,繼而受到了老師的查問和批評。聽聞在場其他家長的轉述後,我了解到了大概的情況。

一、一石入水生漣漪,學生都是社會人:

1. 事情是這樣發生的習習前桌的男孩今天未經允許便拿了他同桌的塗改帶,習習幫了腔,挨了他的罵。倆人便在上課的時候往他衣服上寫了字,一個寫的「我是SB」,另一個寫的「我是CB」。

2. 學校就是小社會,學生都是社會人

放學的時候,他們找到班主任反映。習習的同桌已經被接走了,班主任就問習習,為什麼往他衣服上寫字?習習說是同桌讓的。班主任就讓習習道了歉,也讓罵人的同學道了歉,還對習習說別人的話自己要想清楚再聽,還說次日早上再說她。

學校就是一個小社會

二、家長細心多了解,防止偏差家校聯:

1. 家長要細心了解情況

習習到家後,我首先讓他陳述了一遍事情經過,基本上跟我聽說的一樣。對於一個細節,我感覺有點模糊,便追問了一句,你的同桌到底是怎麼說的?她到底有沒有說過「往他衣服上寫字」的話?「沒有,是她的話啟發了我」,習習說。至此,自家孩子的描述我完全弄清楚了。

2. 家長要妥善幫助孩子

按照之前的情況,我幫他分析了一下接下來的可能發生。次日老師肯定會找你的同桌,批她影響你。她挨了批,估計會告訴家長,她家長可能會找我們。如果有較大出入,三方當事人可能還會找老師碰,到底是誰的過錯,就得由誰來承擔結果。

「那現在怎麼辦?」,習習問。

「只能我們儘量幫你一下了」,我說。

大手拉小手,我們一起走

首先,我們必須立即跟老師聯繫,說清楚事情雖然因你同桌而起,她也說了做了些什麼,但人家並沒有明說「讓你去寫」的話。同時,要跟老師坦率認錯,以免老師批錯了她,也避免影響你在老師心裡的形象。

其次,幫襯同桌是你自己的選擇,不是不對。但因此而挨了罵,算是幫人的代價,以前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我也曾幫你分析過,你再想想要不要幫?怎麼幫?

第三,雖然是他有錯在先,但你倆往他衣服上寫了字,算是動了手。我們得聯繫他的家長,張羅一下洗衣服的事兒。如果真讓咱們去洗,那麼洗衣費從哪裡出?「從我的壓歲錢裡扣」,習習說。

隨後便是一一落實。老師說小事一樁,她已經處理過了。孩子還小,有點小錯在所難免。前桌家長說自家的孩子也有問題,不用洗了,只是以後別再寫了。

次日,又聽到了一些情況。一早習習就主動找到前桌,再次道了歉。對方也再次道了歉,倆人都說還做好夥伴。

班主任把習習和同桌單獨叫到一起,問她有沒有影響習習,她說有。班主任又問她,怎麼影響的,她說和習習說話。當班主任問習習,要不要給她一次機會繼續同桌時,習習說要。後來,她的家長又來信道歉,說習習大度,有事及時跟她說,別讓習習受委屈。

當我聽到這些令人鼓舞的話的時候,我立即伸出雙手,點了兩個贊給習習,並且重重地誇獎了他一句「你真棒」!

棒棒噠

三、重視暈輪效應,防止誤讀誤判:

1. 認知偏差經常見

這件事,雖然比較和諧圓滿地解決了。但有個問題依然縈繞在我腦海中:「在家長,老師,同學眼裡表現優秀的孩子,他說的話就是百分百真的,做的事就是百分百對的嘛?反之,在多數人眼中表現很差的孩子,他說的話做的事就百分百不對嗎?答案顯然不是!

但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事情還經常見。好學生跟壞學生發生衝突時,老師常常會不自覺地偏向好學生一點兒。小區裡公認的壞小子跟鄰居孩子打了架,家長不問青紅皂白,上去就是一句罵或一巴掌。單位裡,不同的人對同一位同事的評價能夠天差地別。

這些都是認知偏差的具體表現,其普遍存在甚至有理論基礎。經濟學家認為大腦通常採用簡單的程序來應對複雜的環境,因此出現偏差也在所難免。社會心理學家則認為,認知偏差跟自我中心的思維傾向有關,目的是為了維持積極的自我形象和保持自尊或者是維持良好的自我感覺。

認知是有偏差的

2. 重視暈輪效應,防止誤讀誤判

作為家長,我們尤其應該重視暈輪效應,避免出現如下兩種傾向,防止對孩子的誤讀誤判。

第一種: 「瑜多不見瑕」

自己孩子身上的優點比較多時,就認為孩子沒有不足或對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看不到。自己的孩子過往一貫是優秀的,就認為孩子的現在和將來也必將是優秀的。

這樣就有可能助長孩子的優越感,進而使孩子產生獵奇心裡和僥倖心理。「我說一句瞎話會怎樣?」,「反正我說的他們也相信!」。家長如果沒有及時發現並制止,就可能使孩子越走越遠。

第二種: 「瑕多不見瑜」

自己孩子身上的缺點比較多時,就認為孩子一無是處。不去尋找孩子身上的優點或是忽略了他的某些閃光點。這樣就很容易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失去了前進的方向和動力,甚至是「破罐破摔」。

美好生活學習創造

總之,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沒有小事,家長只能傾心投入,持之以恆,而且要耳聰目明,及時有效,抓住重點,深入淺出。

家長只有堅持學習,不斷進步,才能跟上孩子和社會前行的腳步,滿足孩子良性成長所需的精神餵養。其實,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教育自己的過程。活到老,學到老吧!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如何避免愛情中的「暈輪效應」?
    因為在剛開始你走入了對方的「暈輪效應」。什麼是「暈輪效應」?在戀愛之初,我們會認為對方的一切都是完美的,會把對方當成自己的理想伴侶,從而很難看到對方的缺點。甚至會一廂情願地認為對方是好的,做的事是對的,縱然有人替你指出了對方的缺點,你可能也不會相信,甚至跟他吵起來。這種情況就是愛情中的「暈輪效應」。
  • 偏見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暈輪效應:偏見之下,從來沒有勝利者
    「暈輪效應」殺傷力大,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把孩子的一生都壓垮了。一、暈輪效應: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所謂暈輪效應,它指的是以偏概全的認知誤差,用局部來代替整體的情況。該研究由美國心理學家H.凱利、S.E.阿希等人通過印象形成實驗,並證實了這一效應。
  • 家長不要給娃隨意貼標籤,警惕以貌取人的「暈輪效應」
    孩子自卑,可能源於家長的「完美主義」,家長千萬不要給娃隨意貼標籤,應警惕以貌取人的「暈輪效應」。什麼是「暈輪效應」?心理學上的「暈輪效應」,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就好比日暈由中心逐漸向外部擴散成圓圈,是一種在某一突出特徵影響下所產生的以點帶面、以偏概全的社會心理現象。
  • 孩子出現「橡皮人效應」,家長不進行幹預對孩子影響深遠,要重視
    所以當孩子出現橡皮人效應的時候,家長們一定要引起重視,千萬不可忽視這種效應帶來的各種問題。 那麼孩子出現這種效應的原因是什麼呢?家長又該如何去化解呢?下面就具體的了解一下。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橡皮人效應」?
  • 給家長的忠告:請好好打扮你的孩子,別讓「暈輪效應」傷害了他
    小王聽了老師的話,就帶著孩子上街買衣服了,本來想要孩子學會勤儉節約,沒想到對孩子的傷害那麼大,從那以後這孩子就穿的漂漂亮亮、乾乾淨淨的。小姑娘整個人都變得自信多了,後來有很多小朋友和她玩,還經常被邀請去同學的家裡。其實這種現象就是因為孩子受到了「暈輪效應」的影響。
  • 學習中的「暈輪效應」:孩子成績不好,家長的責任少不了!
    當晴晴被定義為某一特徵時,她自己就會自動對號入座,哪怕她是假的愛學習都不重要了,她會直到找到老師要到答案為止,因為她要通過自己的行動去吻合"愛學習"這一特徵。這恰恰是因為心理學上的一個效應叫做"暈輪效應"。一、什麼是暈輪效應?
  • 感情中,避免「暈輪效應」,對方會更愛你
    要知道,烏鴉自古以來都被人們視為不祥之鳥,可為什麼偏偏還會有人喜愛它?其實,這就是「暈輪效應」的典型表現。所謂「暈輪效應」,即指一個人或事物的優點或缺點一旦變為光圈被擴大,其缺點或優點也就隱退到光圈的背後,被別人視而不見。人們常說,愛一個人就要愛他的全部,無論他美與醜,好與壞,都會對他不離不棄。
  • 「暈輪效應」的負面影響:孩子的「偏見」之下,從來沒有勝利者
    文 | 小允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偏見下成長的孩子,不管孩子是受到偏見,還是偏見他人,對孩子都無利,家長要引導孩子走出偏見。在小說《殺死一隻知更鳥》中的種族偏見就是一個可怕的「殺人犯」。
  • 印象形成——暈輪效應、登門檻效應
    印象形成——暈輪效應、登門檻效應我們繼續的關注,講義當中出現的較少的社會心理學部分。社會心理學主要在咱們課本當中呈現的形式是印象形成。印象形成這個地方考試的時候主要還是以單選題的形式出現。咱們在備考過程中,把這些概念記住就可以了,可能有的人看過說這些概念,還是記不清相關知識。
  • 暈輪效應是什麼?|暈輪效應在心理學上有什麼應用?
    暈輪效應,也叫光環效應,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一個心理學效應。受單一聚焦影響,將某一點放大,並持續影響,就叫暈輪效應。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一個物品的某種特性一旦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個物品的其他特性也會給予較好的評價。「愛屋及烏」、「一俊遮百醜」都是暈輪效應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體現。
  • 暈輪效應什麼意思什麼梗?名人效應是一種典型的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什麼意思什麼梗?名人效應是一種典型的暈輪效應時間:2020-05-08 14:20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暈輪效應什麼意思什麼梗?名人效應是一種典型的暈輪效應 又稱光環效應,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提出的一種心理學現象。
  • 教你識別交往對象,避免被「暈輪效應」蒙蔽而懊悔一生
    針對這種很常見的現象,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桑代克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了「暈輪效應」,他指出,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好的品質;相反,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的品質。
  • 十大心理學效應暈輪效應
    暈輪 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成見效應」、「光圈效應」、「日暈效應」,指在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
  • 什麼是「暈輪效應」,看看第一印象有多重要
    「暈輪效應」容易讓人以偏概全。因此,我們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注意「投射傾向」、注意「第一印象」和避免「以貌取人」。如果你對自己的「投射現象」不加注意,沒有清醒地、理智地經常進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製造出「暈輪效應」,出現各種偏見。注意「第一印象」兩個素不相識的人,初次見面後所形成的直觀感覺在心理學上稱「第一印象」。由於它有先入為主的特點,因而往往比較深刻。
  • 生活中如何正確處理暈輪效應
    心理學稱這類現象為暈輪效應又叫」光環效應「!暈輪效應實驗美國心理學家凱利以麻省理工學院的兩個班級的學生分別做了一個試驗。上課之前,實驗者向學生宣布,臨時請一位研究生來代課。接著告知學生有關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況。其中,向一個班學生介紹這位研究生具有熱情、勤奮、務實、果斷等項品質、向另一班學生介紹的信息除了將「熱情」換成了「冷漠」之外,其餘各項都相同。而學生們並不知道。
  • 暈輪效應:愛打扮的孩子運氣不會太差
    的確,"暈輪效應"可以很好的解釋為什麼愛打扮的孩子運氣不會太差。什麼是"暈輪效應"?"暈輪效應"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提出的,他認為: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
  • 暈輪效應:基礎心理學理論之一
    這兩句話就是典型的暈輪效應。它以偏概全。說真的,我實在想不出為什麼掃不好屋子就不能有成就?實際上這兩件事並沒有任何關係。只是我們主觀推測出來的結果。但是這個結果並不準確。這就是暈輪效應。應用:主要體現在重點突出自己最優秀的一方面,然後讓別人主觀推測你其他方面也很優秀。商業和職場應用:1.最成功的暈輪效應運用莫過於明星代言了。人們就因為看到產品是明星代言的。
  • 周末心理學: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屬於心理學範疇,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暈輪效應愈來愈多地被應用在企業管理上,其對組織管理的負面影響主要是體現在各種組織決策上。
  • 男人想獲得女人的真心,要利用「暈輪效應」
    男人想獲得女人的真心,要善於利用「暈輪效應」!利用得當,你就能成為對方心目之中最理想的另一半哦! 何為暈輪效應?
  • 《王的盛宴》:從「暈輪效應」解析為何劉邦成王,後人卻更愛項羽
    這要從暈輪效應說起。 一、何為「暈輪效應」? 何為暈輪?日、月的光輝,在雲霧的作用下擴大到四周,形成一種光環作用。,更不利於我們的日常交際 歷史上的暈輪效應還有,例如對孔子的盲目追捧,「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這樣重男輕女的實錘(雖是實錘但歷史因素也無可厚非)都要刻意給他掰正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