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習習遭遇到上學以來第一次同學的告狀,繼而受到了老師的查問和批評。聽聞在場其他家長的轉述後,我了解到了大概的情況。
一、一石入水生漣漪,學生都是社會人:
1. 事情是這樣發生的習習前桌的男孩今天未經允許便拿了他同桌的塗改帶,習習幫了腔,挨了他的罵。倆人便在上課的時候往他衣服上寫了字,一個寫的「我是SB」,另一個寫的「我是CB」。
2. 學校就是小社會,學生都是社會人
放學的時候,他們找到班主任反映。習習的同桌已經被接走了,班主任就問習習,為什麼往他衣服上寫字?習習說是同桌讓的。班主任就讓習習道了歉,也讓罵人的同學道了歉,還對習習說別人的話自己要想清楚再聽,還說次日早上再說她。
二、家長細心多了解,防止偏差家校聯:
1. 家長要細心了解情況
習習到家後,我首先讓他陳述了一遍事情經過,基本上跟我聽說的一樣。對於一個細節,我感覺有點模糊,便追問了一句,你的同桌到底是怎麼說的?她到底有沒有說過「往他衣服上寫字」的話?「沒有,是她的話啟發了我」,習習說。至此,自家孩子的描述我完全弄清楚了。
2. 家長要妥善幫助孩子
按照之前的情況,我幫他分析了一下接下來的可能發生。次日老師肯定會找你的同桌,批她影響你。她挨了批,估計會告訴家長,她家長可能會找我們。如果有較大出入,三方當事人可能還會找老師碰,到底是誰的過錯,就得由誰來承擔結果。
「那現在怎麼辦?」,習習問。
「只能我們儘量幫你一下了」,我說。
首先,我們必須立即跟老師聯繫,說清楚事情雖然因你同桌而起,她也說了做了些什麼,但人家並沒有明說「讓你去寫」的話。同時,要跟老師坦率認錯,以免老師批錯了她,也避免影響你在老師心裡的形象。
其次,幫襯同桌是你自己的選擇,不是不對。但因此而挨了罵,算是幫人的代價,以前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我也曾幫你分析過,你再想想要不要幫?怎麼幫?
第三,雖然是他有錯在先,但你倆往他衣服上寫了字,算是動了手。我們得聯繫他的家長,張羅一下洗衣服的事兒。如果真讓咱們去洗,那麼洗衣費從哪裡出?「從我的壓歲錢裡扣」,習習說。
隨後便是一一落實。老師說小事一樁,她已經處理過了。孩子還小,有點小錯在所難免。前桌家長說自家的孩子也有問題,不用洗了,只是以後別再寫了。
次日,又聽到了一些情況。一早習習就主動找到前桌,再次道了歉。對方也再次道了歉,倆人都說還做好夥伴。
班主任把習習和同桌單獨叫到一起,問她有沒有影響習習,她說有。班主任又問她,怎麼影響的,她說和習習說話。當班主任問習習,要不要給她一次機會繼續同桌時,習習說要。後來,她的家長又來信道歉,說習習大度,有事及時跟她說,別讓習習受委屈。
當我聽到這些令人鼓舞的話的時候,我立即伸出雙手,點了兩個贊給習習,並且重重地誇獎了他一句「你真棒」!
三、重視暈輪效應,防止誤讀誤判:
1. 認知偏差經常見
這件事,雖然比較和諧圓滿地解決了。但有個問題依然縈繞在我腦海中:「在家長,老師,同學眼裡表現優秀的孩子,他說的話就是百分百真的,做的事就是百分百對的嘛?反之,在多數人眼中表現很差的孩子,他說的話做的事就百分百不對嗎?答案顯然不是!
但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事情還經常見。好學生跟壞學生發生衝突時,老師常常會不自覺地偏向好學生一點兒。小區裡公認的壞小子跟鄰居孩子打了架,家長不問青紅皂白,上去就是一句罵或一巴掌。單位裡,不同的人對同一位同事的評價能夠天差地別。
這些都是認知偏差的具體表現,其普遍存在甚至有理論基礎。經濟學家認為大腦通常採用簡單的程序來應對複雜的環境,因此出現偏差也在所難免。社會心理學家則認為,認知偏差跟自我中心的思維傾向有關,目的是為了維持積極的自我形象和保持自尊或者是維持良好的自我感覺。
2. 重視暈輪效應,防止誤讀誤判
作為家長,我們尤其應該重視暈輪效應,避免出現如下兩種傾向,防止對孩子的誤讀誤判。
第一種: 「瑜多不見瑕」
自己孩子身上的優點比較多時,就認為孩子沒有不足或對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看不到。自己的孩子過往一貫是優秀的,就認為孩子的現在和將來也必將是優秀的。
這樣就有可能助長孩子的優越感,進而使孩子產生獵奇心裡和僥倖心理。「我說一句瞎話會怎樣?」,「反正我說的他們也相信!」。家長如果沒有及時發現並制止,就可能使孩子越走越遠。
第二種: 「瑕多不見瑜」
自己孩子身上的缺點比較多時,就認為孩子一無是處。不去尋找孩子身上的優點或是忽略了他的某些閃光點。這樣就很容易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失去了前進的方向和動力,甚至是「破罐破摔」。
總之,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沒有小事,家長只能傾心投入,持之以恆,而且要耳聰目明,及時有效,抓住重點,深入淺出。
家長只有堅持學習,不斷進步,才能跟上孩子和社會前行的腳步,滿足孩子良性成長所需的精神餵養。其實,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教育自己的過程。活到老,學到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