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輪效應」的負面影響:孩子的「偏見」之下,從來沒有勝利者

2021-01-07 小允兒的媽媽

文 | 小允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偏見下成長的孩子,不管孩子是受到偏見,還是偏見他人,對孩子都無利,家長要引導孩子走出偏見。

在小說《殺死一隻知更鳥》中的種族偏見就是一個可怕的「殺人犯」。

小說中湯姆被人誣告強姦罪,而湯姆的辯護律師儘管掌握對湯姆有利的證據,並且竭盡全力幫助湯姆擺脫強姦罪犯的控訴,但只是因為他是一個黑人,陪審團在最後還是給湯姆添加了有罪證論,最後湯姆死於「偏見」之下。

在小說中,連法律都變得不公正,他「有罪」,因為他是個黑人,所以強姦犯一定是他。就憑藉種族和膚色來判斷這個人有罪,這種偏見,讓整個社會都不再正義。

偏見就是無所謂正確對錯,根本不在乎事實真相,一旦別人認定你是個這樣的,那麼你再也無法改變這種認知。

心理學上有一種效應:「暈輪效應」就是證明了這個偏見的形成,在我們的生活中,孩子一旦存有這種偏見,會讓孩子受到傷害,或者傷害別人。

一、暈輪效應: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

暈輪效應就是指我們在人際關係中以點概面的主觀印象,看到一個人其中的一個小點,就主觀認定這個人的一切。

這個暈輪效應最早來源於美國心理學家凱利的實驗,他找一個老師分別給兩個班級的學生上課,在上課前對實驗學生介紹老師時所傳達的信息不同。

一個班級收到的信息是這個老師非常熱情、並且有很多成就,而另一個班級接收到的信息時,把熱情改成冷漠,其他信息不變。

最後實驗結果出乎意料,第一個班級的學生在下課之後對老師非常親近,相談甚歡,而另一個班級則敬而遠之,冷漠迴避。

可見這些信息中,只憑藉一個詞語的出來的結果就相差甚遠,一個詞語直接影響了學生們對老師的整體印象,帶有這種有色眼鏡去看待老師,所以對於老師的整體就披上了不同色彩的暈輪。

暈輪效應就是讓人們心中形成成見,最後產生偏見。但在偏見之下沒有勝利者,不管你是偏見他人,還是被他人偏見,最後都會受到傷害。

二、「偏見」之下,從來沒有勝利者

1、 偏見別人的孩子

當我們的孩子偏見別人時,內心就會產生一種刻板影響,並且這種刻板影響就會形成一個暈輪投射在這個人的方方面面。

孩子就會成為一個不客觀的人,在處理事情上面總是把對錯分得太開,沒有看到事情的多面性,這樣就會讓孩子在面對事情上面不夠全面,常常不懂得尊重別人,最後也贏不了別人的尊重和信任。

2、被別人偏見的孩子

有一種最常見的偏見就是性別偏見,很多孩子因為性別在家庭中受到偏見。但不管是受到什麼樣的偏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對自己產生懷疑,久而久之對所有事情都會喪失自信。

並且當孩子在面對這種偏見問題上,也會把這種「偏見」傳遞出去,成為製造「偏見」的人。

其實孩子偏見別人也好,或者受到別人的偏見,最後對孩子的成長都沒有好處,不能客觀的看待事情,也無法自信的生活,對未來也有負面的影響。

三、孩子的「偏見」從何而來?

1、資訊時代的大背景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網絡越來越發達,所以媒體上面傳遞的信息都非常不客觀,在這個資訊時代,很多信息不可信也不可取,但是媒體為了博眼球,就會想要引起討論,把內容變得非常「偏見」。

當孩子們接收這類信息時,就成為了受害者,也是一個傳遞者,所以就在這個大背景下「偏見」愈演愈烈。

2、缺乏對信息的判斷

孩子的閱歷還不夠,對信息的處理能力以及真假的辨別能力還不成熟,在孩子成長階段都是受到周圍人的影響,這個時候周圍人的判斷就成為了自己的判斷,很容易產生偏見。

3、父母偏見的影響

榜樣的作用很強大,積極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可是負面的行為也會影響到孩子。

當父母有任何「偏見」,這種「偏見」會直接延續在孩子身上,孩子可能就是「偏見」的受害者,最後還會成為「偏見」的傳遞者。

孩子的偏見都是這個社會和家庭共同作用下所產生的,最關鍵的還是家庭的教育,我們一定要積極引導孩子,讓孩子擺脫「偏見」。

四、家長如何避免孩子被「偏見」所累?

1、 父母做好引導和榜樣

我們不要讓孩子成為偏見的傳遞者,更不要成為偏見的受害者。父母在孩子面前首先就要做好不「偏見」的榜樣,在面對事情上,儘可能客觀。

不要因為一個小細節,就以偏概全,在教育孩子看待問題,一定要客觀、全面,要用自己的判斷,不要受到別人的影響。

當孩子看到一隻蝴蝶是白色時,他會錯誤地認為所有的蝴蝶都是白色,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告訴孩子,蝴蝶不僅僅只有白色,還有很多其他顏色。

在教育孩子看待人和物上也是如此,不要只看到一個小點就把點無限放大,這樣就容易產生偏見,最後影響自己的認識。

2、讓孩子理解差異

偏見的根本就是差異化,因為你和正常人不一樣,你和大多數的結果不同,你就「有罪」。這種刻板的以偏概全,孩子在面對差異如果不能理智看待,最後就會產生偏見。即使別人與自己不同,我們也不要因為別人的不同而產生任何偏見,更不要因為這種不同影響自己。

所以理解差異就是擺脫偏見,儘可能理智客觀看待問題。

3、開闊孩子的眼界

井底之蛙的故事就是來自蛙的「偏見」,這種偏見則是因為青蛙的眼界所造成的。我們要引導孩子擺脫偏見,就要多開闊孩子的眼界,可以帶領孩子看一些名著,和孩子一起出去旅遊,這樣孩子看待的世界才是更寬廣而不是只是一個「圓」。

擺脫暈輪效應,走出偏見,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父母要做好榜樣和引導。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小允兒媽媽,是一名2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人,別忘了點讚 + 轉發

相關焦點

  • 偏見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暈輪效應:偏見之下,從來沒有勝利者
    「暈輪效應」殺傷力大,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把孩子的一生都壓垮了。一、暈輪效應: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所謂暈輪效應,它指的是以偏概全的認知誤差,用局部來代替整體的情況。該研究由美國心理學家H.凱利、S.E.阿希等人通過印象形成實驗,並證實了這一效應。
  • 不一樣的心理學:暈輪效應,影響我們喜歡或討厭一個人的罪魁禍首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持續更新,講述不一樣的心理學。今天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11篇——暈輪效應。如以前認為的風趣幽默,現在變成了油嘴滑舌;之前的有才華,現在變成了愛炫耀、顯擺,什麼過人之處都沒有,不過是偽裝出來騙人的罷了。喜歡你時,你做什麼都是對的;不喜歡你時,你做什麼都是錯的,並且是大錯特錯。暈輪效應是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之一,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影響頗深。
  • 暈輪效應,對生活中有什麼影響
    其實這就是所謂的「暈輪效應」。效應的定義暈輪效應又稱成見效應、光圈效應等,指人們在交往認知中,對方的某個特別突出的特點、品質就會掩蓋人們對對方的其他品質和特點的正確了解。這種錯覺現象,心理學中稱之為「暈輪效應」。美國心理學家H.凱利、S.E.阿希等人在印象形成實驗中證實了這一效應的存在 。
  • 暈輪效應:為什麼明星的人設會崩?
    第九期的欄目,給大家介紹一個著名的心理效應——暈輪效應!一日,彌子瑕母親生病,一心掛念母親的他情急之下假傳君令駕用國君的車出宮探望母親。根據衛國的律法,私自駕用國君的車會被處以刖刑(砍去雙腳)。而衛靈公知道後稱讚他非常孝順,並未治罪。另一天,彌子瑕和衛靈公出遊果園,彌子瑕吃到一個很甜的桃子,沒有吃完,將剩下的一半給衛靈公吃。
  • 暈輪效應是什麼?|暈輪效應在心理學上有什麼應用?
    暈輪效應,也叫光環效應,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一個心理學效應。受單一聚焦影響,將某一點放大,並持續影響,就叫暈輪效應。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一個物品的某種特性一旦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個物品的其他特性也會給予較好的評價。「愛屋及烏」、「一俊遮百醜」都是暈輪效應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體現。
  • 孩子自卑?家長不要給娃隨意貼標籤,警惕以貌取人的「暈輪效應」
    孩子自卑,可能源於家長的「完美主義」,家長千萬不要給娃隨意貼標籤,應警惕以貌取人的「暈輪效應」。什麼是「暈輪效應」?心理學上的「暈輪效應」,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就好比日暈由中心逐漸向外部擴散成圓圈,是一種在某一突出特徵影響下所產生的以點帶面、以偏概全的社會心理現象。
  • 周末心理學: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屬於心理學範疇,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暈輪效應愈來愈多地被應用在企業管理上,其對組織管理的負面影響主要是體現在各種組織決策上。
  • 「暈輪效應」會影響面試結果嗎?面試官發生暈輪效應的三種表現
    所謂「暈輪效應」,就是太陽的光輝在雲霧的作用下擴大,形成光環作用。常表現在一個人在看待其他人或事物時,對人和事物的第一印象決定了他的總體看法,而看不準對方的真實品質,形成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效應。那麼在求職面試時,面試官會發生暈輪效應嗎?當然會。
  • 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暈輪效應)
    可見學生們對「熱情」和「冷漠」這兩組詞的反應比較敏感,當他們戴著有色眼鏡去評判他人時,這位研究生便被分別罩上了「冷」、「暖」兩種不同色調的暈輪,極大地影響了自己受歡迎的程度。暈輪效應更容易發生在不熟悉的人之間,或者較為感性的人身上。外表是最能產生暈輪效應的因素,除此之外,暈輪效應還體現在以服裝評判對方的品味和地位,以初次的言談舉止判定對方的才能與品德,以偶然性的行為判定一貫性的行為等方面。
  • 什麼是「暈輪效應」,看看第一印象有多重要
    「暈輪效應」容易讓人以偏概全。因此,我們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注意「投射傾向」、注意「第一印象」和避免「以貌取人」。如果你對自己的「投射現象」不加注意,沒有清醒地、理智地經常進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製造出「暈輪效應」,出現各種偏見。注意「第一印象」兩個素不相識的人,初次見面後所形成的直觀感覺在心理學上稱「第一印象」。由於它有先入為主的特點,因而往往比較深刻。
  • 暈輪效應:好壞迷人眼,一眼看不清!
    這其實就是暈輪效應。暈輪效應,又稱成見效應、光圈效應、光環效應、日暈效應。因為這種效應產生的知覺特點就是好像日暈和月暈一般,向周圍瀰漫和擴散。暈輪效應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心理因素,是人際交往互相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誇大的社會印象,還是一種以偏概全的典型例子。
  • 暈輪效應什麼意思什麼梗?名人效應是一種典型的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什麼意思什麼梗?名人效應是一種典型的暈輪效應時間:2020-05-08 14:20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暈輪效應什麼意思什麼梗?名人效應是一種典型的暈輪效應 又稱光環效應,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提出的一種心理學現象。
  • 暈輪效應蒙蔽了你的雙眼
    定勢效應所謂定勢思維效應,是指人們因為局限於既有的信息或認識的現象。儀表、相貌的定勢效應主要表現為刻板效應和暈輪效應。當然,這顯然屬於後者。暈輪效應即我們所說的「以偏概全」,因為一方面的不完美而概定了整個事物的發展全貌。暈輪效應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比比皆是。
  • 偏見是人生道路上的絆腳石,3個效應克服偏見,贏得和諧人際關係
    而經驗和知識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認識他人的前提,這也恰恰容易把人們帶入偏見,制約和影響著人們對他人的正確、客觀和全面的認識。赫·斯賓塞:人人反對偏見,可人人都有偏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交往時,為了避免偏見,客觀全面的認識了解他人,就必須從以下3種認知效應來改變偏見形成的不良影響。
  • 生活中如何正確處理暈輪效應
    可見,僅介紹中的一詞之別,竟會影響到整體的印象。學生們戴著這種有色鏡去觀察代課者,而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暈輪。暈輪效應的形成原因暈輪效應的形成原因,與我們知覺特徵之一——整體性有關。對人知覺時的暈輪效應,還在於內隱人格理論的作用。人的有些品質之間是有其內在聯繫的。比如,熱情的人往往對人比較親切友好,富於幽默感,肯幫助別人,容易相處;而「冷漠」的人較為孤獨、古板,不願求人,比較難相處。這樣,對某人只要有了「熱情」或「冷漠」的一個核心特徵,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去補足其他有關聯的特徵。暈輪效應弊端暈輪效應的最大弊端就在於以偏概全。
  • 心理學:如何避免愛情中的「暈輪效應」?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可能會產生很多不同的看法,你會覺得他並沒有一開始那麼好,甚至有很多東西你非常看習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因為在剛開始你走入了對方的「暈輪效應」。什麼是「暈輪效應」?在戀愛之初,我們會認為對方的一切都是完美的,會把對方當成自己的理想伴侶,從而很難看到對方的缺點。
  • 暈輪效應:美麗的皮囊遮不住醜陋的心靈
    由於兩人無共同的愛好,妻子娜塔莉婭對文學和詩歌毫無興趣,兩人常常沒有什麼共同話題,普希金甚至想外出與人聊天。在詩人興奮地分享自己寫的新詩時,妻子卻給他潑了盆冷水:「上帝!普希金!又是你的詩,快把它們拿開,離我遠些,我厭倦極了!」她還總是讓普希金陪她遊樂,出席豪華的宴會,普希金為此丟下創作,弄得債臺高築,最後還為她決鬥而死,致使文壇上少了一顆璀璨的巨星。
  • 十大心理學效應暈輪效應
    暈輪 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成見效應」、「光圈效應」、「日暈效應」,指在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
  • 周四心靈加油站丨「暈輪效應」是怎麼回事?專家給你解釋一下……
    】 暈輪效應又稱「成見效應」「光圈效應」「日暈效應」。所謂暈輪效應,就是在人際交往中,人身上表現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徵,掩蓋了其他特徵,從而造成人際認知的障礙。暈輪效應除了與人們掌握對方的信息太少有關外,主要還是個人主觀推斷的泛化、擴張和定勢的結果。它往往容易形成人的成見或偏見,產生不良的後果。
  • 給家長的忠告:請好好打扮你的孩子,別讓「暈輪效應」傷害了他
    小王聽了老師的話,就帶著孩子上街買衣服了,本來想要孩子學會勤儉節約,沒想到對孩子的傷害那麼大,從那以後這孩子就穿的漂漂亮亮、乾乾淨淨的。小姑娘整個人都變得自信多了,後來有很多小朋友和她玩,還經常被邀請去同學的家裡。其實這種現象就是因為孩子受到了「暈輪效應」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