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輪效應」會影響面試結果嗎?面試官發生暈輪效應的三種表現

2021-01-07 高效率求職

所謂「暈輪效應」,就是太陽的光輝在雲霧的作用下擴大,形成光環作用。常表現在一個人在看待其他人或事物時,對人和事物的第一印象決定了他的總體看法,而看不準對方的真實品質,形成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效應。

那麼在求職面試時,面試官會發生暈輪效應嗎?

當然會。在面試過程中,因面試官的個人經驗和水平參差不齊,對求職者的表現無法做到絕對客觀的評判,很大概率上會發生暈輪效應,從而影響對求職者的最終評價。

面試過程中,面試官的暈輪效應有以下幾種具體表現:

1、面試官自己按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價求職者

例如面試官自己的學歷較高,那麼他對學歷高的求職者一定是青睞有加,會因為某位求職者是名校畢業原因而忽視了求職者其他的缺點;而學歷較低的求職者,就算面試表現再優秀,也很可能會被他打上「不夠優秀」的標籤。

再例如另一位面試官是做市場或者銷售出身的,那麼他對能言善辯者就常有幾分好感,而忽略了企業所招聘崗位的要求中並沒有對口才或表達能力這塊的要求。

2、以點概面,用求職者某項突出的優點或缺點來做出整體評價

面試官在面試時,如果發現求職者有某項突出的優點,就容易忽略掉求職者其他方面的缺點,從而影響對求職者的整體評價。

比如在招聘前臺文員時,形象氣質佳是其中一點要求,另外還要求必須有2年以上相關經驗,會操作辦公自動化軟體,假設今天來了三位應聘者,其中一位形象氣質特別好但沒有相關的工作經驗,另外兩位應聘者雖然有相關的工作經驗但卻相貌平平,面試官就很容易錄用第一位應聘者,而忽略掉她其實是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

再例如一個應聘者經驗豐富但有點口吃的毛病,那麼在面試時這個缺點可能會被無限放大,最終被面試官淘汰,選擇經驗不如他豐富的應聘者。

3、先入為主,用第一印象來評判接下來的表現

所謂先入為主,就是面試官在面試剛一開始就對應聘先入為主開始面試者有了一個比較固定的印象。這種印象很難在短時間內改這種比較時間變。

例如,面試官對應聘者的第一印象是誠實和友善的,那麼當發現應聘者的第一個謊言時,會認為這是無心之過,是可以原諒的;而如果面試官對應聘者的第一印象是油滑和偽善的,那麼當他發現應聘者的第一個謊言時,會認為是習慣使然或是有意為之,是不可原諒的。

所以在面試過程中,你給面試官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這種第一印象,可以是外貌,也可以是衣著或氣質,比如外表有親和力的應聘者就會給人一種容易接觸的感覺,而穿著正式的應聘者就會被認為非常踏實。

如果面試官在面試過程中發生了暈輪效應,對你做出了超出原本水平的評價,那麼恭喜你,通過這場面試的概率將增加很多倍。

相反,如果面試官因為暈輪效應對你做出了不夠公正的評價,你可以視情況對面試官進行提醒或糾偏,當然最終能否被錄用,還是要看面試的整體表現,相信有水平的面試官,是不會讓暈輪效應影響面試結果的。

相關焦點

  • 暈輪效應,對生活中有什麼影響
    生活現象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日本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把一批女模特和一般的大學生混在一起,然後安排一同去參加了一個公司的面試,面試的結果是這樣的,面試官在面試大學生的時候,對他們提出的一些問題,學生們沒辦法回答,他們往往會覺得這些學生太笨了,但是對於那些模特們,面試官的主觀態度,是他們可能由於面試緊張
  • 印象形成——暈輪效應、登門檻效應
    印象形成——暈輪效應、登門檻效應我們繼續的關注,講義當中出現的較少的社會心理學部分。社會心理學主要在咱們課本當中呈現的形式是印象形成。印象形成這個地方考試的時候主要還是以單選題的形式出現。咱們在備考過程中,把這些概念記住就可以了,可能有的人看過說這些概念,還是記不清相關知識。
  • 暈輪效應什麼意思什麼梗?名人效應是一種典型的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什麼意思什麼梗?名人效應是一種典型的暈輪效應時間:2020-05-08 14:20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暈輪效應什麼意思什麼梗?名人效應是一種典型的暈輪效應 又稱光環效應,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提出的一種心理學現象。
  • 暈輪效應是什麼?|暈輪效應在心理學上有什麼應用?
    暈輪效應,也叫光環效應,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一個心理學效應。簡單的來說,我們的眼睛聚焦在一個光圈之後,當我們的眼睛離開了光圈,眼前依然會覺得這個光圈在自己的眼前。受單一聚焦影響,將某一點放大,並持續影響,就叫暈輪效應。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一個物品的某種特性一旦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個物品的其他特性也會給予較好的評價。
  • 不要讓「暈輪效應」,影響到自己的孩子
    結果小女孩衣著整潔乾淨時,得到了更多的人關注並主動上前幫忙,而當小女孩穿著邋遢時,卻很少有人理會。心理學上將這一現象稱為「暈輪效應」,也叫「光環效應」。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也就是說,人們往往會抓住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由此為依據去推論這個人的其他方面的好與壞。
  • 周末心理學: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屬於心理學範疇,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暈輪效應愈來愈多地被應用在企業管理上,其對組織管理的負面影響主要是體現在各種組織決策上。
  • 暈輪效應:為什麼明星的人設會崩?
    第九期的欄目,給大家介紹一個著名的心理效應——暈輪效應!「暈輪」,指的是颳風的前夜,月亮周圍會圍著一圈光環,這一圈的光環會導致月亮周圍產生的模糊不清的現象。暈輪效應,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桑代克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概念。
  • 暈輪效應:基礎心理學理論之一
    這兩句話就是典型的暈輪效應。它以偏概全。說真的,我實在想不出為什麼掃不好屋子就不能有成就?實際上這兩件事並沒有任何關係。只是我們主觀推測出來的結果。但是這個結果並不準確。這就是暈輪效應。應用:主要體現在重點突出自己最優秀的一方面,然後讓別人主觀推測你其他方面也很優秀。商業和職場應用:1.最成功的暈輪效應運用莫過於明星代言了。人們就因為看到產品是明星代言的。
  • 十大心理學效應暈輪效應
    暈輪 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成見效應」、「光圈效應」、「日暈效應」,指在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
  • 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暈輪效應)
    可見學生們對「熱情」和「冷漠」這兩組詞的反應比較敏感,當他們戴著有色眼鏡去評判他人時,這位研究生便被分別罩上了「冷」、「暖」兩種不同色調的暈輪,極大地影響了自己受歡迎的程度。暈輪效應更容易發生在不熟悉的人之間,或者較為感性的人身上。外表是最能產生暈輪效應的因素,除此之外,暈輪效應還體現在以服裝評判對方的品味和地位,以初次的言談舉止判定對方的才能與品德,以偶然性的行為判定一貫性的行為等方面。
  • 諸葛亮的草船借箭並不是諸葛亮借的——暈輪效應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我想在這其中都是羅貫中的主觀判斷。出現後人對歷史的誤解這種情況就是因為羅貫中的暈輪效應。什麼是暈輪效應呢?人們常從對方的某個特性從而泛濫到其他特性上,而構成一個完整的印象,根據少量的情況對他人有一個全面的結論。當一個人的缺點或者優點被放大後,其他的優點或者缺點會被很快地覆蓋。這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愛屋及烏。
  • 教師考試常考實驗——暈輪效應和刻板效應
    在教師招聘或者教師資格考試中,常常會涉及到著名人物的著名實驗,本文將對暈輪效應和刻板效應實驗的實驗內容、結論、常考點進行梳理,希望對考生理暈輪效應和刻板效應有一定的幫助。一、暈輪效應1.實驗內容美國心理學家凱利以麻省理工學院的兩個班級的學生分別做了一個試驗。
  • 生活中如何正確處理暈輪效應
    可見,僅介紹中的一詞之別,竟會影響到整體的印象。學生們戴著這種有色鏡去觀察代課者,而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暈輪。暈輪效應的形成原因暈輪效應的形成原因,與我們知覺特徵之一——整體性有關。其特徵具體表現在這樣三個方面:1.遮掩性:有時我們抓住的事物的個別特徵並不反映事物的本質,可我們卻仍習慣予以個別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體,勢必牽強附會地誤推出其他特徵。2.表面性:暈輪效應往往產生於自己對某個人的了解還不深入,也就是還處於感、知覺的階段,因而容易受感、知覺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覺所帶來的選擇性影響,從而對於某人的認識僅僅專注於一些外在特徵上。
  • 身邊的心理學:刻板效應及暈輪效應等異同
    上述七個心理效的共同點,就是「先入為主」,即當事人事先將自己的某種心理去揣摩、認知他人或它事;這種「先入為主」主要表現在:對他人或事物的認知上具有定勢性、泛化性和擴張性「三性」。(一)定勢性。定勢(即心向)是指重複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它影響解決問題時的傾向性。
  • 心理學:如何避免愛情中的「暈輪效應」?
    因為在剛開始你走入了對方的「暈輪效應」。什麼是「暈輪效應」?在戀愛之初,我們會認為對方的一切都是完美的,會把對方當成自己的理想伴侶,從而很難看到對方的缺點。甚至會一廂情願地認為對方是好的,做的事是對的,縱然有人替你指出了對方的缺點,你可能也不會相信,甚至跟他吵起來。這種情況就是愛情中的「暈輪效應」。
  • 不一樣的心理學:暈輪效應,影響我們喜歡或討厭一個人的罪魁禍首
    暈輪效應是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之一暈輪效應對我們的生活有哪些影響?殊不知,再匹配的星座,也會有不合適的人;再不匹配的星座,也會有合適的人。由於這個雙魚座女孩,過於放大了天蠍座的「缺點」,導致她白白錯失了本該屬於自己的幸福。3.學會珍惜在上一篇《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10篇——近因效應》中有說到,我們的印象會被最近的「刺激物」影響,從而取代之前的印象。
  • 暈輪效應:好壞迷人眼,一眼看不清!
    這其實就是暈輪效應。暈輪效應,又稱成見效應、光圈效應、光環效應、日暈效應。因為這種效應產生的知覺特點就是好像日暈和月暈一般,向周圍瀰漫和擴散。暈輪效應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心理因素,是人際交往互相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誇大的社會印象,還是一種以偏概全的典型例子。
  • 「暈輪效應」的負面影響:孩子的「偏見」之下,從來沒有勝利者
    心理學上有一種效應:「暈輪效應」就是證明了這個偏見的形成,在我們的生活中,孩子一旦存有這種偏見,會讓孩子受到傷害,或者傷害別人。一、暈輪效應: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暈輪效應就是指我們在人際關係中以點概面的主觀印象,看到一個人其中的一個小點,就主觀認定這個人的一切。
  • 周四心靈加油站丨「暈輪效應」是怎麼回事?專家給你解釋一下……
    又到周四心靈加油站 上一期小編給大家帶來的 【沉錨效應】 小夥伴們都還記得嗎?】 暈輪效應又稱「成見效應」「光圈效應」「日暈效應」。
  • 什麼是首因效應?什麼是暈輪效應?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一見鍾情會涉及到兩個方面: 第一個是「首因效應」,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家洛欽斯曾經講過,在1957年,他用實驗證明了這樣一個首因效應。指的是當我們初次接觸到另外一個人的時候,這些信息會迅速形成對這個人的印象,這些印象會影響到我們以後在行為中對這個人的判斷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