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人種真的都很醜?暈輪效應蒙蔽了你的雙眼

2020-12-22 六月snowy

在我們的潛意識裡,白、黃、黑三色人種中,貌似黑人的長相是最不受待見的。

然而,事實上,大部分黑色人種都擁有著令人羨慕的大眼睛、雙眼皮和長長的睫毛。

拋開膚色,細膩光滑的膚質、飽滿的蘋果肌也是典型的特徵。

以至美白之後,其實也並不比白黃人種遜色很多。

定勢效應

所謂定勢思維效應,是指人們因為局限於既有的信息或認識的現象。

儀表、相貌的定勢效應主要表現為刻板效應暈輪效應

當然,這顯然屬於後者。

暈輪效應即我們所說的「以偏概全」,因為一方面的不完美而概定了整個事物的發展全貌。

暈輪效應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比比皆是。

現實中沉默內斂的人總是被人認為不近人情,總是被逼迫著變得「外向」……

父母與孩子發生矛盾,我們一定會認為是小孩子不講道理……

一部戲不好看,我們會把錯誤全部推向演員……

做xx才有意義,娛樂一定是不正經……

其實暈輪效應,本質上都是因為對事物的不夠了解。

你看到的現象太表淺,因此才會產生偏見。

我們會發現,有時候內向的人能力可能也更出眾,思想也很深沉。

有時候孩子不講道理,可能他的父母性格也是如此。

一部戲好不好看,大到劇本臺詞,小到燈光造型,這些都有或多或少地影響到整部片子給我們帶來的體驗。

多巴胺的存在是必須的,因此,娛樂的存在也是需要的。

借用藍色性格的一句話:

在成長的道路中,深度比寬度更重要,謹慎比大膽有力得多。

學會深入了解和換位思考,你才能得到最真實的答案。

相關焦點

  • 教你識別交往對象,避免被「暈輪效應」蒙蔽而懊悔一生
    針對這種很常見的現象,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桑代克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了「暈輪效應」,他指出,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好的品質;相反,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的品質。
  • 暈輪效應:好壞迷人眼,一眼看不清!
    以上這些情況或者相似的情況,我相信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有遇到過。現在想一下,這些情況下的自己是否盲目呢?我敢說大部分人都是盲目的。因為人容易被一部分的好遮蓋了所有的壞,從而盲目的迷戀上某些人或者事物。這其實就是暈輪效應。暈輪效應,又稱成見效應、光圈效應、光環效應、日暈效應。
  • 暈輪效應是什麼?|暈輪效應在心理學上有什麼應用?
    暈輪效應,也叫光環效應,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一個心理學效應。受單一聚焦影響,將某一點放大,並持續影響,就叫暈輪效應。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一個物品的某種特性一旦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個物品的其他特性也會給予較好的評價。「愛屋及烏」、「一俊遮百醜」都是暈輪效應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體現。
  • 暈輪效應什麼意思什麼梗?名人效應是一種典型的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什麼意思什麼梗?名人效應是一種典型的暈輪效應時間:2020-05-08 14:20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暈輪效應什麼意思什麼梗?名人效應是一種典型的暈輪效應 又稱光環效應,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提出的一種心理學現象。
  • 暈輪效應:基礎心理學理論之一
    大家都聽過這兩句話。這兩句話就是典型的暈輪效應。它以偏概全。說真的,我實在想不出為什麼掃不好屋子就不能有成就?實際上這兩件事並沒有任何關係。只是我們主觀推測出來的結果。但是這個結果並不準確。這就是暈輪效應。應用:主要體現在重點突出自己最優秀的一方面,然後讓別人主觀推測你其他方面也很優秀。商業和職場應用:1.最成功的暈輪效應運用莫過於明星代言了。
  • 不一樣的心理學:暈輪效應,影響我們喜歡或討厭一個人的罪魁禍首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持續更新,講述不一樣的心理學。今天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11篇——暈輪效應。暈輪效應最近,我看了很多的街頭採訪:一個長得好看但很渣的男人/女人,和一個長得一般但人很好的人,你會選擇哪個人做你男/女朋友?
  • 十大心理學效應暈輪效應
    暈輪 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成見效應」、「光圈效應」、「日暈效應」,指在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
  • 《王的盛宴》:從「暈輪效應」解析為何劉邦成王,後人卻更愛項羽
    項羽和劉邦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不納諫,儘管是自己十分敬重的亞父,只要他認為是對的,任何人都勸不了他。項羽剛愎自用,看著宴席上劉邦驚慌無措、冷汗直流的樣子,自以為其不成氣候,鴻門宴放走了劉邦,這是他這輩子最大的失誤。 但被暈輪效應蒙蔽的人會怎麼想呢?他們認為項羽捨不得殺劉邦,重情重義。不排除重情義,但戰場大事,怎能簡單以情義論之?
  • 印象形成——暈輪效應、登門檻效應
    印象形成——暈輪效應、登門檻效應我們繼續的關注,講義當中出現的較少的社會心理學部分。社會心理學主要在咱們課本當中呈現的形式是印象形成。印象形成這個地方考試的時候主要還是以單選題的形式出現。咱們在備考過程中,把這些概念記住就可以了,可能有的人看過說這些概念,還是記不清相關知識。
  • 暈輪效應:美麗的皮囊遮不住醜陋的心靈
    又是你的詩,快把它們拿開,離我遠些,我厭倦極了!」她還總是讓普希金陪她遊樂,出席豪華的宴會,普希金為此丟下創作,弄得債臺高築,最後還為她決鬥而死,致使文壇上少了一顆璀璨的巨星。心裡學老師舒婭認為,普希金的悲劇,可以用心理學暈輪效應來解釋。
  • 給家長的忠告:請好好打扮你的孩子,別讓「暈輪效應」傷害了他
    小姑娘整個人都變得自信多了,後來有很多小朋友和她玩,還經常被邀請去同學的家裡。其實這種現象就是因為孩子受到了「暈輪效應」的影響。02什麼是「暈輪效應」?暈輪效應又稱「成見效應」、「光圈效應」、「日暈效應」,指在人際交往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暈輪效應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遮掩性、彌散性、表面性。遮掩性:有時候我們抓住事物的某些不反映本質的特徵,由部分推及到整體,然後錯誤的推斷出其他的特徵。彌散性:對一個人的整體態度,會連帶影響到跟這個人的有關的事物上。
  • 心理學:如何避免愛情中的「暈輪效應」?
    當你喜歡上一個人的時候,你會覺得他的一舉一動都是美好的,即使有覺得不好的地方,你也會很耐心很耐心地告訴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可能會產生很多不同的看法,你會覺得他並沒有一開始那麼好,甚至有很多東西你非常看習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 很多商界都在用的「暈輪效應」,你也可以了解一下
    暈輪效應也稱光環效應,它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指在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是主觀推斷的泛化、定勢的結果。我們常說:「與鳳凰同飛必是俊鳥,與虎狼同行必是猛獸。」大多數人都是通過一個人周圍接觸的圈子來判定這個人是否靠譜或者他的商品是否可靠。
  • 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情人眼裡出西施(1)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我們往往認為自己生活的四周是晶瑩剔透的玻璃,我們能夠透過這層玻璃看到外面真實的世界。事實上,每個人的周圍都是一面巨大的鏡子,我們所看到的不是外面的世界,僅僅自己投射的一個影子而已。
  • 周末心理學: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屬於心理學範疇,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暈輪效應愈來愈多地被應用在企業管理上,其對組織管理的負面影響主要是體現在各種組織決策上。
  • 諸葛亮的草船借箭並不是諸葛亮借的——暈輪效應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我想在這其中都是羅貫中的主觀判斷。出現後人對歷史的誤解這種情況就是因為羅貫中的暈輪效應。什麼是暈輪效應呢?人們常從對方的某個特性從而泛濫到其他特性上,而構成一個完整的印象,根據少量的情況對他人有一個全面的結論。當一個人的缺點或者優點被放大後,其他的優點或者缺點會被很快地覆蓋。這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愛屋及烏。
  • 「暈輪效應」會影響面試結果嗎?面試官發生暈輪效應的三種表現
    所謂「暈輪效應」,就是太陽的光輝在雲霧的作用下擴大,形成光環作用。常表現在一個人在看待其他人或事物時,對人和事物的第一印象決定了他的總體看法,而看不準對方的真實品質,形成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效應。那麼在求職面試時,面試官會發生暈輪效應嗎?當然會。
  • 教師考試常考實驗——暈輪效應和刻板效應
    在教師招聘或者教師資格考試中,常常會涉及到著名人物的著名實驗,本文將對暈輪效應和刻板效應實驗的實驗內容、結論、常考點進行梳理,希望對考生理暈輪效應和刻板效應有一定的幫助。一、暈輪效應1.實驗內容美國心理學家凱利以麻省理工學院的兩個班級的學生分別做了一個試驗。
  • 生活中如何正確處理暈輪效應
    然後你就屏蔽了部分添加好友功能。現象二:小時候一起的玩伴,當時被評為不淘氣、調皮、不認真學習的孩子,都認為未來不會有太大成就的,結果二十年後,你過得不一定有它滋潤;再比如,這幾年所謂的資金項目,你看到很多的信息都現實是投資的最佳時期、在最近利好消息頻頻傳回,小試牛刀,屢試不爽,正當自己投入後,卻發現,那個深淵是如此的黑暗與無情,叫天不應喊地不靈!是什麼原因?
  • 身邊的心理學:刻板效應及暈輪效應等異同
    在心理效應中,有刻板效應、定勢效應、慣性效應、投射效應、暈輪效應、近因效應及首因效應等七個心理效應既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一、共同點。如定勢效應是指人們對某個人或事物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並把這種觀看法認為這個人或這一事物都具有這一特徵。(二)泛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