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花花 || 二姨的大面人

2021-02-16 北國天涯

二 姨 的 大 面 人

紅遍天  

盛夏七月的火,那是熱情的火,美麗的火,點亮了果園的燈籠,散逸著田野裡的瓜香,成熟了地裡的莊稼……啊!七月十五,那些色彩鮮明、色調明快、晶瑩剔透、精微細緻、喜氣洋洋、栩栩如生的面人的瑰寶,巧婦們的指尖上的舞蹈像極了芭蕾演員在絢麗的舞臺上再次踏波……

今天早晨,我打開手機,親人群裡二姨曬出剛彩畫好的面人,有喜娃娃,爬娃娃,也有歡魚吉兔,花果梨桃,鳳凰牡丹,鯉魚鑽蓮,一個個花紅柳綠,色彩鮮豔,惟妙惟肖,分外美麗。看到這些形象逼真的面人,兒時二姨給我們送面人的情景頓時歷歷在目……

二姨是官地鄉馬家莊村人,嫁到了沿溝鄉的土囤寨村,二姨夫是個勤快的莊戶人,除了種田,二姨夫只要有時間就出外打工,兩口子省吃儉用,養育了兩個孩子,二姨寬宏大量,兩個娃娃則是乖巧懂事,儘管家庭不是很富裕,但一家生活的和和睦睦,表弟飛飛在太原鐵路局工作,弟媳美麗在二小教學。表妹鳳鳳嫁到了石寺村。培養著大學生,一大家其樂融融,幸福美滿。

百善孝為先,儘管二姨、二姨夫已年過花甲,但兒女們體貼入微,問寒問暖,非常孝順。飛飛和他媳婦美麗兩口子一家更是克勤克儉,從來不捨得給自己買件新衣服穿,節衣縮食,在原平小區特意給二姨和二姨夫買了一套新樓房,從老家接下二姨和二姨夫,讓她們住在舒服溫馨的樓房裡,吃穿無憂,冬暖夏涼,老倆口幸福的安渡晚年。享盡了天倫之樂。

二姨年青時花眉大眼,皮膚白皙,苗條細杆,嬌小玲瓏,人稱林黛玉。二姨不僅人長得漂亮,心靈手巧,刺繡,剪紙、麵塑、唱歌、唱戲樣樣在行,心地善良,我們小時候去了二姨家,二姨和二姨夫總是熬腸刮肚,把自己牙縫裡省下的好吃的,鍋魁、三尖、糖餅拿出來分給我們吃。把我們當作是她親生的娃娃,從來不嫌棄我們,寬大為懷,熱情好客,勤儉持家 ,裡裡外外都是一把手。

記得小時候,每逢七月十五來臨之前,我們兄妹五人等著盼著二姨給我們送面人。二姨蒸下的面人, 既好看,又好吃。生動傳神,格外漂亮。

家鄉的人們在七月十五來臨之前,家家戶戶都要捏麵人,大凡家裡有小孩子,或者是剛娶過的新媳婦,當了奶奶的、當外婆的,或者是做了父母的,都要給娃娃們蒸面人。送面人。

 七月十五的面人形式多樣,有牛、羊、豬、兔、雞、鴨、面人娃娃,花卉、瓜果。最常見的面人形狀有:睡娃娃、爬娃娃、羅漢娃娃,大兔子,大鯉魚等,一般是男娃娃們送羅漢娃娃,女孩子們送面魚、面兔,意欲「歡魚吉兔」。幸福快樂。茁壯成長!

這種送面人的習俗開始於元朝末年。那時,全國各地反元起義風起雲湧,到處燃起了反抗元朝帝國統治的火焰。反抗蒙元的秘密組織,就定格在七月十五前幾天,每家每戶都要發麵蒸面人,蒸下後互相贈送,送面人時只有手遞手的傳送,從來不講話。接面人心照不宣,也是笑笑不說話。到了七月十五那天晚上,村內城外的漢人,大家動手宰殺韃子,所有保甲長都被殺了,迎來了起義軍。就這樣,七月十五送面人的鄉俗一直流傳到現在。

用白面捏麵人需要精心的製作和手藝。

記得小時候每年放了暑假總要去二姨家小住,二姨家娃娃們少,地多,我們去了都是幫二姨家幹點力所能及的活,大哥和二哥幫二姨夫去地裡拔草,澆地,施肥,我則是幫二姨幹點家務活,臨近十五前幾天, 我給二姨打下手,只見二姨提前一天就用溫水在黑大盔裡和好面,和面時要和得捎硬,放在炕上,蓋好拍拍,(用高粱杆杆串成的用具),第二天早晨,喧喧的一盆面就像是小山一樣,發起來了,上好鹼、揉面、使勁反覆的揉搋,直揉到光滑不沾手為止。放在案板上,這時,我趕緊取出菜刀、擀麵杖、剪刀、錐子、鑷子、梳子、筷子,毛筆,紅紅綠綠各種顏料,笸籮、新綸布。大箕篦。然後把面撅成劑子。一般一個大饅頭算一個劑子,大約有手巴掌那麼大算一個劑子,一個大面人得五六個饅頭。

爬娃娃一般需要五個拳頭大的饅頭,分完劑子後,開始揉面,將饅頭大的劑子揉得平滑後,先捏爬娃娃的頭,饅頭大的劑子揉成橢圓形後,放在一邊的箕篦上,爬娃娃的眼睛也可以用黑豆,也可以蒸出來用黑毛筆畫,鼻子,嘴巴都可以彩畫。也有的用指甲大的小麵團搓成一個上細小粗的小長條,放在眼睛的下面當鼻子,耳朵用指甲大的小麵團捏成小圓片,用筷子輕輕從中間一夾,就是耳朵形狀。捏好頭後,就是爬娃娃的身子,爬娃娃顧名思議娃娃的形狀是爬著的,捏好頭後,再捏爬娃娃的胳膊,第二個拳頭大的麵團揉光滑後,搓成長條。彎曲,彎成口口向上的圓括號,就像是兩隻胳膊,從粗到細,彎回來,也可以捏成兩隻手交叉著,再用菜刀將胳脯上切下細印子,捏後胳膊後,把胳脯的最尖端處用手按扁,用菜刀輕輕的切成五個細條,就是五個手指頭。再將拳頭大麵團揉勻後,捏成兔子,麵團揉成橢圓形,用剪刀將頂部剪成兩瓣,再用菜刀將兩瓣中間切成印子,用手輕輕的捏成兩隻耳朵,用兩顆黑豆鑲嵌在靠近耳朵的下面,再用剪刀剪出三瓣嘴,這樣一個生龍活虎的兔子成形了,放在娃娃的兩手中間。第五個拳頭大的麵團揉好後,搓成細條,從粗到細,從大腿到小腿,再彎回來,彎成口口向下的圓括號,像極了幾字形狀。小腿的最下面把麵團輕輕的摁扁,用菜刀輕輕的切成五個細條,就是兩隻小腳丫。大魚,把巴掌大的麵團揉好後,先揉好橢圓形的魚頭後,用菜刀在麵團的尾部從中間切開,切成兩個大瓣,變成魚的尾巴,再用菜刀將兩瓣上切成好看的一條一條的細印子,亦或尾巴上用梳子梳出小點點,魚的眼睛用黑豆插在麵團裡,眉毛則是把大拇指大的小麵團揉勻後,搓成細條,放在魚的臉部,這樣可愛的大魚就完成了,想讓大魚更加完美,就把手指大的小麵團揉勻後,擀麵杖擀開,擀成小圓片,用菜刀切成五個小花瓣,不能全部切開,最後用鑷子將小花瓣夾在一起,美麗的梅花就成形了,放在魚的胳膊上,也有的把手指大的小麵團搓成細麵條的盤起來,用筷子從中間輕輕一夾,盤成菊花,也安置在魚的身上,還有的捏成蓮花瓣。蓮花葉子。蓮花卷格外標緻,把拳頭大的麵團揉光滑後,摁遍,用擀麵杖擀成薄片,不宜太薄,也不宜太厚,用菜刀從中間切成兩片呈半圓形,兩個半圓都分別將兩邊折回,成三角形,用菜刀按比例中間切成三段,兩個半圓總共切成六段 ,然後將這六段按一長一短,一裡一外的形式摞起來,用一根筷子從中間向下輕輕一壓,就是一個出水芙蓉的蓮花。只見二姨捏麵人動作靈巧,細緻,或捏,或團,或揉,或搓,時而劃,時而切,時而擰,時而壓,細心的二姨是如此的美,垂下的發綹兒襯著低矮破舊小屋的陽光,光芒四射。一個個鮮活的麵人兒從二姨的手裡滑出,啊,娃娃抱金魚,玉免啃白菜,壽桃,(柿柿)事事如意, 

還有慈祥的羊兒,憨厚的花狗,肥牛胖豬,白龍馬,騰雲駕霧的祥龍,玲瓏可愛的麵人兒,有爬的,臥的,躺著的,站著的,坐著的,形態各異還有的抱瓜的,抱花的,有吃西瓜的,各具情態。那成型的魚兒兔兒人兒身上還要裝飾小物品,小鳥、鳳凰、花卉瓜果等象徵幸福吉祥的精緻的好看的小物件一個個安放到合適的位置才算一個完整的面人。啊,牡丹花開,喜雀登梅,柿柿如意(事事如意)。寒梅怒放,麒麟送子。生龍活虎。

捏好以後把所有捏好的面人來個二次餳面,放在大箕篦上,蓋上新綸布,餳個二十分左右就上鍋,大水響開後,旺火蒸出,白面的香氣和著淡淡的鹼味,香氣霎時漂滿小屋,四十分鐘後,一個個白白胖胖、鮮嫩靈活、憨態可掬的藝術品「面人」出籠了。個個熱氣騰騰。哈哈,瞧!「綿羊」的尾巴乖乖的貼在了後背上,「小兔子」的耳朵搭在肩膀上,爬娃娃的小辮子沾在了後腦上。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面人出鍋晾涼後,二姨輕輕的從箕篦取出來,放在事先準備好的笸籮裡,準備彩畫。先用毛筆畫出眉眼,將小臉蛋用紅色的毛筆,塗成紅色,小瓣子,染成黑色,衣服上紅花綠葉,色彩斑斕,分外好看,惟妙惟肖,眉頭中間再點一個大紅點,白胖胖的「面人」頓時活靈活現,神採奕奕。畫好以後,就把面人的頭、前腿,後腿分別用高梁細杆杆插在一起。爬娃娃,喜娃娃個個神採飛揚,容光煥發。特別是二姨捏的大魚,有紅色,金黃色的,圓圓的眼睛,就像是戴了一副眼鏡似的,圓鼓鼓的,總覺得是在盯著我們看,紅脊紅尾,肚子附近的鱗片全都彩畫成金黃色,象極了一條嬌氣可愛的美人魚。還有那鮮花,綠草,就像是隨著微風婆娑起舞,紅男綠女,好像是在默默的談情說愛,

到了七月十午中午,二姨把蒸好的面人分別送給了我們,大哥是大兔子,二哥是一個大鯉魚,我是一個爬娃娃,弟弟是大老虎,妹妹則是一個睡娃娃,我們拿起這個,放下那個,瞅瞅這個。又聞聞那個,愛不釋手。後來,我忍不住嘗了一個,雖然小紅豆還是硬硬的,但我吃著比什麼都香。那時的面人很遠就能聞到麥粉的香味,二姨們都是用酵頭(老面)作為引子來發麵,每次蒸饅頭時二姨就留下一小塊麵團,稱為「肥頭」,放在麵缸或麵粉裡面保存,作為下一次蒸饅頭時用以發酵的引子。鬆軟筋道,口感適中,吃下去味道甜美。

我們兄妹五人手捧著心愛的面人,頭頂烈日,跑到大街上,和二姨村的小娃娃們繞梁架溝,崖頭上,邊坡上,渠堰上,都留下了我們快活的身影。我們相互比對著,炫耀著,興奮的唱啊,跳啊,叫啊 ,給二姨村的全村人們傳遞著幸福和快樂....大人們看到我們的面人,上下左右東瞅瞅,西瞧瞧,時而望望娃娃的頭,時而又摸摸大魚的臉,讚嘆著,比畫著,同時也把最美好的祝願送給我們這些調皮的娃們。兒時的這種指尖上的藝術——「面人」帶給我們多少歡樂簡直無法形容,在那飢餓的年代,農村裡只有過年時才能吃上的白面,過大年的白面饃饃還是一半白面,一半玉米面,所以「面人」也就成為兒時我們極為珍貴的美味佳餚。等到我們把面人欣賞一段時間後,二姨就把「面人」切成薄片,在鍋裡燙成饃饃片給我們當零食吃。上學時把饃饃片裝在書包裡,塞在口袋裡,那時在我們娃娃們的心裡,七月十五能吃上這樣的美食,那可以說是當時最好的「山珍海味,」在我們的心中,七月十五和過年一樣的隆重。而如今飯店裡,超市裡,大街上,小賣部,馬路邊,只要有鈔票,就能換來現成的機器饅頭。有長條形的,方形的,也有圓形的,雪白雪白,但再也吃不出兒時自己所蒸下的饅頭的味道了。

二姨給我們捏麵人,蒸面人,送面人,吃麵人的情景記憶猶新。難以忘懷.

相關連結:

【民間藝術】狗年窗花精選(原平巧媳婦兒 賈花花)

【正月裡的故事】 民間正月十三「楊公祭」的傳說(紅遍天 田愛魚)

【家鄉風物】老家的十裡香(山西  紅遍天)

【正月裡的故事】 民間正月十三「楊公祭」的傳說(紅遍天 田愛魚)

【端午節】五月端午吃涼糕(紅遍天)

紅遍天||【隨筆】桃花是我的最愛

賈花花 || 記我的小學老師劉成蓮

       賈花花,網名紅遍天,原平人。愛好廣泛,喜歡寫作、剪紙和戲曲等。

編輯:黃鸝 

順點下方廣告,有您需要的寶貝!謝謝支持!

相關焦點

  • 你有沒有特別想念一個人:《二姨》
    夜市上的燈又亮了,我知道那是早出晚歸的二姨。從夜市上歸來的時候,天空飄來的那滴夜露早已凝成了汗水的模樣。記得那時候,一袋小吃才賣一塊錢,我那時候總擔心二姨靠賣夜市掙不了多少錢。但二姨總比我的經歷多,她知道腳踏實地的努力,也知道積少成多的道理。時隔多年我才知道,我最不能小看的,就是二姨。如果說我能把小時候二姨對我的好一點一滴匯聚起來,那我只能說時光是一種魔力,能讓人回憶起往事時記憶猶新。二姨總說她在我跟前沒有付出過什麼,我卻還能對她這麼貼心。
  • 為什麼我有大姨,二姨,四姨,五姨,卻沒有三姨?
    同學說:那我昨天怎麼做火車的時候看見大牌子上寫著—南京市長江大橋歡迎您!我無語!10、看看後面這些詞你能認識幾個,「吃屎、簟璁、醭歙、癀穡、傯彘」,是不是發現自己除了會吃屎,其他什麼都不會了呢?最經典冷笑話之【為什麼我沒有三姨】一天突然發現,我有大姨,二姨,四姨,五姨,卻沒有三姨。
  • 二女相爭——媽媽和紅姨的故事
    >>>> 人人都有故事,這是[有故事的人]發表的第312個故事兩個女人的齷齪鬥爭▢譚雅尹2003年九月,我剛上小學二年級後來紅姨憋不住了,主動提出來說要客廳,說是因為豆豆年紀太小需要經常跑動。母親聽了可不情願,憋著氣說:「這房間大家都有份,憑什麼你們就要客廳!」這話剛說出來,紅姨也就坐不住了,她滿臉通紅,鼻翼激動地張得大大的,扯著嗓子說「以前村裡爭地的時候,你們一大家子還爭不夠是嗎?還非得在這兒爭!」紅姨一邊說一邊拉起了袖子,王叔硬是拉著紅姨往屋內去。
  • 《以家人之名》二姨很奇葩?其實她對子秋的愛是真的
    還有一位「媽媽」也受到了不少指責,那就是子秋的二姨,某些時候二姨就代替了子秋媽媽的位置。子秋的二姨生活在農村,思想也是典型的農村婦女。但試想李海潮沒有來找子秋的話,相信二姨也會儘自己的力帶著子秋,把他當自己的兒子看待,只是子秋會受更多苦和累是肯定的。
  • 以家人之名:賀子秋很幸福,二姨的話很囉嗦,對他的關愛卻是真的
    賀子秋過生日,作為長輩二姨還是代表家人過來幫子秋過生日。二姨見到賀子秋,免不了念叨李海潮對賀子秋的恩情,話裡話外提示賀子秋在李家要孝順,要多做事、少抱怨,在飯桌上還逼著賀子秋給李爸敬酒。二姨夫雖然每次都活在臺詞裡,但每次都是他親手準備了禮物,上山挖竹筍讓二姨帶給子秋。李尖尖想要去鄉下玩,二姨也熱情地邀請他們去,只要能稍微盡點地主之情,讓李爸對子秋更好,二姨也是費盡心思討好李尖尖。
  • 《以家人之名》賀子秋二姨更慘,被母親拆散感情嫁農村男,比姐老
    《以家人之名》裡張新成讓賀子秋這個人物更立體,跟譚松韻拍戲更自然,在《以家人之名》裡李海潮是眾人認同的老好人,而賀子秋二姨也是個善良的人。雖然最初二姨讓人有些誤解,總是教育賀子秋在李海潮家裡要懂事忍讓,但二姨本質很心疼賀子秋,自己有兩個孩子還會時常看望賀子秋,也會給李海潮帶一些農村蔬菜。
  • 劉可新,你二姨喊你回家繼承遺產!
    年歲越來越大的劉可新二姨希望找到這個孩子也替姐姐、姐夫完成一個心願,姐夫去世時留下的幾萬元遺產還等著孩子去繼承。劉可新的表弟魏先生已經定居河北,他的父母親也跟隨他離開了黑龍江老家。魏先生表示,表哥劉可新1981年出生,2003年外出打工時才22歲。離家後的15年時間裡,家裡人一直沒有他的信息。因為家裡條件不好,這麼多年連個表哥的照片都沒有,唯一的一張身份證照片還是從派出所裡翻拍的。
  • 二姨的話很現實
    其實賀子秋的二姨是個明白人。雖然有的觀眾總是覺得二姨要賀子秋多幫李爸爸做事情,覺得他不是親生的要知道感恩很討厭,但是其實二姨也只是希望賀子秋心存感恩二姨當著賀子秋的面,二姨直言:「壞事做多了絕戶頭」,雖然話很難聽,但是我們也從二姨的話中明白,其實趙華光不是要彌補自己的兒子
  • 以家人之名:二姨找子秋借錢,看到子秋帳戶餘額,又惹觀眾心疼
    賀家對賀子秋真心好的人只有二姨一家,雖然二姨家很窮,進城都不忘帶點土產看他,雖然二姨很嘮叨,經常的對賀子秋老生常談的讓他感恩、孝順,留在李家,千萬不要被送回去。二姨作為賀子秋的親戚,只有一個親戚的名字,對賀子秋從來沒有什麼幫助。二姨生活有了困難,家裡所有的親戚都躲著她,不得已二姨只能進城找賀子秋借錢,畢竟他還頂著一個富二代的帽子,二姨也是真有了困難,要不也不會拉下臉來求賀子秋。
  • 以家人之名:二姨來借錢,還騙李爸說未見賀梅,大家都被騙了
    ,但是子秋也會同意二姨借錢的。賀子秋本來有八萬塊錢,當時二姨問子秋借了四萬塊錢,二姨在幫忙李海潮的麵館的時候,李海潮還向二姨打聽,問二姨有沒有見過賀梅二姨說自己沒有見過賀梅,李海潮也相信了二姨說的話,但是仔細看一下還是有一些小細節。
  • 瀋陽理工大二學生「鬼才紅姨」被求婚,老公竟然是他!!!
    本期主人公:王雅紅20歲,江湖人稱「紅姨」,瀋陽理工大學大二女生,集美麗與智慧於一身,現自己經營3家實體奶茶店,一家網際網路公司股東,同時也是今天轟動瀋陽各大高校的被求婚事件女主角。            紅姨這顏值😍  、小編鼻血狂噴中
  • 十三姨不止關之琳,細數影視劇中的十三姨
    其實十三姨是從徐克版《黃飛鴻》裡虛構出來的女性角色,歷史上並沒有這個人物,不過影視劇所參考的是黃飛鴻第四任妻子莫桂蘭。至此以後大部分黃飛鴻題材的影視劇都會有這樣一位女性角色伴隨黃飛鴻左右,今天就來盤點一下十三姨。
  • 以家人之名:二姨找子秋借錢,李爸做法令人感動,親爸也比不上
    實際上子秋的情況比凌霄要慘得多,劇中有太多細節描述了,回國後子秋的著裝很樸素,凌霄穿品牌運動鞋,子秋穿普通布鞋,請好兄弟吃火鍋感謝結果是路邊攤小串,知道凌霄是自己房子前一個租戶,立馬想到要把多餘的錢要回來,富二代是不可能在乎的
  • 【漫話五千年】第194話:他大姨他二姨都是他姨,齊襄公到底有多荒唐?
    魯桓公這人老實巴交的,心想:他大姨他二姨都是他姨,外甥有困難,大姨夫不能不管。可是,齊襄公的想法卻是:他大姨他二姨都是他姨,外甥有困難,大姨媽不能不到場。
  • 胖姨
    ——題記(一)豬景村裡的女人見了胖姨,如果想打招呼,便吆喝一聲,「胖姨,今天吃啥?」心情好時,胖姨習慣性地抿一下嘴,咧嘴就笑開,「燉——肉!」更多時候,她看一眼,不作聲。她明白,這些人都不是她的朋友。胖姨沒有朋友,從前沒有,現在背井離鄉,更沒有。
  • 念陳姨
    陳姨做家務時的乾淨利索確實是名不虛傳的。除了打掃衛生,洗衣服,做我合口的飯菜,她還能忙裡找閒與我說話分散我的注意力以便儘量減少我特殊時期的不安。 陳姨喜歡擦鞋子,而令我溫暖難忘的是她好些回彎下腰身給我穿鞋子。一開始我非常彆扭,我以為這樣的行動只有親人才可能合適。她看出了我的彆扭,卻十分自然平和的說,保胎期間一切小心為好。
  • 《以家人之名》賀梅成功洗白,二姨對子秋說出真相,子秋認回親媽
    原本想到深圳發展,剛到深圳兩個月,因為幫人解決糾紛,因誤傷入獄四年,為了讓李爸安心收養賀子秋,只讓二姨帶回一封信,因為這件事,才開啟了賀子秋這些年的悲慘生活。二姨夫得了癌症,在醫院治療,賀子秋跟外婆家親近的只有二姨,經常去醫院探望二姨一家。
  • 瓦城上空的三姨
    那時候我嶽母一家住瓦房,三姨親自在院子裡給我洗被褥,還親自晾曬,這方面她有發言權。    二、不懂禮貌。吃蘋果,竟然把果核扔到地上。    三、酒量太大。一個年輕人怎麼可以「那樣式地喝酒」呢?    三姨是在我結婚以後說這話的。春節期間她來我嶽母家做客,飯桌上說的,說得我臉上一陣陣發燒,估計是火燒雲的樣子。
  • 《以家人之名》熱播 趙培琳精湛刻畫嘴碎二姨
    ,趙培琳飾演的賀蘭是賀子秋(張新成飾演)的二姨,她用精湛的演技刻畫了一個質樸善良但卻嘴碎的農村婦女形象,賀蘭總提醒自己的外甥要感恩,要謙卑,要感恩李海潮的養育之恩,觸發了李海潮在飯桌上的一場催淚戲,隨著劇集的播出也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 王蓉加盟十三姨新單曲《我是十三姨》首發
    直播網娛樂9月18日消息 網紅十三姨首發新歌《我是十三姨》,這是一首極具個性化的原創歌曲,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網紅,他認真的演唱了一首帶有自己標誌性的歌曲。十三姨 從眾多直播網紅中脫穎而出,他的每個直播現場都讓人印象深刻,無論是從造型、人設還是性別切換,天馬行空的十三姨都會超出你的想像。如果你看過 十三姨 的直播現場,他的 直播技巧 從PK、相互對抗、氛圍營造,更是讓人感到新奇、有趣,而這一切的合成就是 十三姨 。這個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年輕人,一直在刷新看客的三觀,大膽狂野的直播風格。看過他直播的人一定會對 直播主播 重新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