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中共為何放棄進攻臺灣計劃

2021-01-07 騰訊網

[摘要]美國變「棄臺」為「護臺」,武裝幹涉中國,攻臺計劃被迫中止。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為徹底消滅敗退到臺灣的蔣介石集團,在蘇聯的幫助下,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領導層抓住美國在亞太地區立足未穩之機,積極運籌攻臺作戰並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但後來由於韓戰爆發,美國變「棄臺」為「護臺」,武裝幹涉中國內政,攻臺計劃被迫中止。之後,中共與美國的博弈戰場,遂從臺灣轉移到朝鮮。

趁勢出擊,毛澤東親自運籌攻臺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解放南京。宜將剩勇追窮寇。隨著形勢的發展,為儘快徹底消滅敗退到臺灣的蔣家王朝,中共領導層決定以第三野戰軍(三野)進軍福建,佔領攻臺出發陣地,掃清屏護臺灣的外圍。之所以選擇三野,乃因其前身是由原紅軍南方遊擊隊改編成的新四軍,在當時解放軍的4個野戰軍中,是實施江河作戰經驗最多的部隊。5月23日,在上海戰役接近結束時,毛澤東電示三野:你們應當迅速準備提前解放入閩,爭取於六七兩月內佔領福州、泉州、漳州及其他要點,並準備相機奪取廈門。6月14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軍委起草給三野副司令員粟裕等電報中,第一次明確提出攻臺作戰問題。6月21日,毛澤東再次致電粟裕等人,指出:不佔領臺灣,則國民黨海、空軍基地不拔除,時時威脅上海及沿海各地;不佔領臺灣,則數十萬噸船隻不能通行,沿海沿江貿易受制於外商航業界。電報要求夏秋兩季完成各項準備,冬季佔領臺灣。7月間,毛澤東考慮到:渡海作戰以制海權為重,但沒有制空權,海軍艦隻也無法出海作戰,因此建設空軍成為進行渡海攻臺作戰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他向中央軍委提出要特別強調突擊建設空軍。7月10日,毛澤東在給周恩來的信中又指出,建立空軍,掩護渡海,「準備在明年夏季奪取臺灣」。 在強調建設空軍的同時,毛澤東要求解放軍加快組建海軍的步伐。他曾對蕭勁光(海軍首任司令員)說:「我們要解放臺灣,就要有海軍。海軍一定要搞,沒有海軍不行。」

7月,三野第10兵團在司令員葉飛和政委韋國清的率領下入閩作戰。經過兩個半月的戰鬥,福建全境基本解放,儘管有金門戰役的失利,但基本實現了攻取臺灣外圍、「去其手足」的戰略目的。到1950年夏天,又相繼解放了海南、舟山群島。解放軍幾十萬精銳部隊在福建沿海迅速集結,下一個目標顯然已是劍指臺灣島。毛澤東指定粟裕組織渡海攻臺作戰。根據中央軍委部署,攻臺兵力中的空軍、海軍主要由中央軍委負責建設和準備,陸軍主要由三野負責準備。

此時,潰退到臺灣的國民黨軍隊號稱有60萬,但已經是毫無鬥志的殘兵敗將。另一方面,雖然蔣介石早在1948年就指令陳儀負責經營臺灣,但由於臺灣在二戰後期(臺灣時為日軍佔領)曾遭美軍大規模轟炸,陳儀接手的臺灣千瘡百孔,工廠倒閉、港口毀壞、物資奇缺,臺灣防務尚未形成規模和系統,更不可能建立健全,即使有臺灣海峽這道天然屏障,但要抵擋住人民解放軍排山倒海的攻勢談何容易?面對危機,蔣介石向美國這座昔日的靠山求救,包括要求美國派遣兩個中隊的戰機進駐臺灣,以及從衝繩速運上萬噸武器彈藥支援臺灣等。

然而,寢食難安、誠惶誠恐的蔣介石,這次等到的卻是冷水澆頂般的失望。

情勢所迫,美國無奈聲明「棄臺」

二戰結束後,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和根據地的發展壯大,成為美國實現其全球戰略的嚴重障礙。因此戰後美國對華政策的核心,就是如何對付中國共產黨。1946年國共內戰全面爆發後,美國從其全球戰略著眼,走上了公開扶蔣反共的道路。但在解放戰爭後期,隨著國民黨政權崩潰跡象日益明顯,為多保留一點美國在華的利益,美國開始調整其對華政策。1949年1月,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根據中國形勢判定:「美國必須通過政治和經濟手段,利用中蘇之間的分歧,尋找機會,培植一支最終能夠與中共較量的新生力量,來阻止中共與蘇聯的結盟。」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美國大使司徒雷登和西方各國大使都留下不走,尋機與中共接觸。司徒雷登是前燕京大學校長,是美國政府認為最有資格與中共打交道的人選。對於美國的新動向,中共方面作出了審慎的反應。在當時情況下,雖然中共「一邊倒」(即倒向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已成定局,但如果能通過外交途徑制止美國的幹涉,促使美國下決心拋棄蔣介石政權,對於加速解放戰爭進程和改善新中國的國際環境是有利的。4月30日 ,中共發表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發言人為英國軍艦暴行發表的聲明》(即「李濤聲明」)。在這份毛澤東親自起草的聲明中,中共方面把可以考慮與西方建交的信息傳遞了出去。之後,毛澤東、周恩來指令黃華與司徒雷登進行了接觸。經過多次會談,中共方面漸漸摸清了美國的底牌,尤其是後來美國政府阻撓司徒雷登訪問北平,再次證明,美國堅持對中共的敵視態度不會改變。

在與中共方面會談無果的情況下,司徒雷登於8月初灰溜溜地返回美國。就在他返美途中,美國政府發表了《美中關係白皮書》,和盤託出自1944年到1949年初美國對華實況,特別是戰後美國推行扶蔣反共政策、幹涉中國內政的內幕。美國政府此舉本意是想平息美國國內對「誰丟失了中國」的爭論,沒想到卻引起了國內激烈的爭論,更成了中共揭露美國侵華本性的反面教材。繼新華社發表《無可奈何的供狀》之後,毛澤東親自連續撰寫了《丟掉幻想,準備鬥爭》、《別了,司徒雷登》、《為什麼要討論白皮書》、《「友誼」?還是侵略》、《唯心歷史觀的破產》等5篇評論文章,對美國的侵華政策給予徹底揭露和嚴正駁斥。

1949年12月23日,無奈之下的美國國務院發出一份內部文件,題為《宣傳政策文件——臺灣》,供政府有關機構掌握涉臺問題的宣傳口徑。文件主旨是「制定一項宣傳政策,以便在臺灣可能為中國共產黨軍隊攻陷時,儘量減少對美國威信和其他國家士氣的損害」。文件提供的宣傳要點包括:強調臺灣從歷史上、地理上都是中國的一部分,純屬中國的責任範圍,與美國無關,消除認為共產黨佔領該島對美國利益造成嚴重損害、美國有責任「拯救」臺灣等「錯誤印象」。

1950年1月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正式發表《關於臺灣問題的聲明》:「過去四年來,美國及其他盟國亦承認中國對該島行使主權」;「美國對臺灣或中國其他領土從無掠奪的野心。現在美國無意在臺灣獲得特別權利或建立軍事基地,美國亦不擬使用武裝部隊幹預其現在的局勢。美國政府不打算採取任何足以把美國捲入中國內爭的措施」;「不擬對臺灣的中國軍隊提供軍事援助或諮詢。」僅僅過了7天,美國國務卿艾奇遜也發表講話,宣稱美國的安全線既不包括臺灣,也不包括南朝鮮,美國不會為了保護這些地方採取直接的軍事行動,這就向全世界表明了美國「棄臺」的決心。

美國「棄臺」的聲明,是在二戰之後其在亞太地區立足未穩的情況下,一方面表示接受中共即將攻佔臺灣的現實,一方面是在毛澤東訪蘇期間(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澤東第一次訪問蘇聯)作姿態,企圖拉住中共不要過於倒向蘇聯一邊。這在客觀上顯然非常有利於中共攻臺的形勢。

中蘇結盟,加大對抗美國砝碼

眾所周知,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與蘇聯有著不同尋常的親近關係,即使是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形成了獨立自主的領導集體,但由於歷史淵源和意識形態諸方面的原因,中共仍一直將蘇聯當作最可信賴的國際朋友。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清醒地認識到,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實際上已經沒有「第三條道路」可走,而且革命勝利以後必須爭取國際承認,新中國的重建也必須爭取到國際援助,「聯蘇」已經成為必然的選擇。基於這樣的考慮,毛澤東兩次給史達林去長信,闡述中國革命的形勢,強調「中國革命戰爭已經達到了一個歷史轉折點」,以堅定史達林的信心。他還盼望與史達林會面。此後史達林決定派人到中國與中共會談,毛澤東才取消了去莫斯科的計劃。1949年初,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米高揚作為史達林的全權代表,秘密來到中共中央駐地西柏坡村,與毛澤東等人進行蘇中兩黨高層會談。面對「帶著耳朵來傾聽」的米高揚,毛澤東一口氣談了3天。其間,毛澤東第一次談到臺灣問題: 「臺灣是中國的領土,這是無可爭辯的。現在估計國民黨的殘餘力量大概全要撤到那裡去,以後同我們隔海相望,不相往來。那裡還有一個美國問題,臺灣實際上就在美帝國主義的保護下。這樣,臺灣問題比西藏問題更複雜,解決它更需要時間。」此次會談,在有關中共所採取內外政策上基本取得一致意見,極大促進了中共「一邊倒」戰略的實行,同時在臺灣問題上雙方也有了初步的溝通和理解。

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在會議的正式報告中實際上最終確立了新中國外交「一邊倒」的方針。6月30日,為給劉少奇出訪蘇聯製造有利氛圍,毛澤東發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指出「中國人不是倒向帝國主義一邊,就是倒向社會主義一邊,絕無例外」,「我們在國際上是屬於以蘇聯為首的反帝國主義戰線一方面」,公開宣布了「一邊倒」的方針。9月,在具有憲法性質的《共同綱領》中,「一邊倒」方針被定為國策。1950年2月,作為毛澤東訪蘇的最重大成果,《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在莫斯科籤訂。這就從法律意義上將中共「一邊倒」方針和中蘇同盟關係固定下來,加大了中國對抗美國的砝碼。毛澤東對此高度評價說:「用條約把中蘇兩國友誼固定下來,建立同盟關係。……帝國主義如果準備打我們的時候,我們就請好了一個幫手。」原先毛澤東擔心美國顛覆新政權,後來更擔心美國幹涉中共解放臺灣,自從請了蘇聯這個「幫手」加入,這種擔心大大地得到緩解了。

1949年4月和11月,解放軍的海軍、空軍先後成立,但要真正形成作戰能力,還須得到蘇聯的支持與幫助。起初蘇聯顧慮美國幹涉,猶豫不決。後在美國發表「棄臺」聲明以及中蘇結盟後,史達林終於就中共「在適當時機解放臺灣進行必要的準備」表示明確支持,並同意將蘇聯給中國的3億美元貸款,一半用於購買進攻臺灣最需要的海軍裝備。與蘇聯結盟以及蘇聯提供援助,加快了中共準備攻臺的進程。於是,攻臺的準備工作便作為中共軍事工作的首要任務,在1950年緊鑼密鼓地持續進行。蘇聯人也加緊協助中國軍隊進行各種裝備的和技術的改進工作,中共的空軍和海軍開始初具雛形,攻臺條件逐漸具備,攻臺時機日益成熟。

中止攻臺,博弈戰場轉移到朝鮮

面對美國「棄臺」的聲明和中共兵臨城下的氣勢,蔣介石一面加強防守力量,困獸猶鬥,叫囂與中共決一死戰;一面派人秘密返回大陸,試探國共再次和談的可能性。這一切表明蔣介石已走投無路,只要國際形勢不發生變化,解放軍攻臺將猶如快刀斬荊,統一祖國指日可待。1950年6月15日,面對臺灣海峽上空戰雲密布、臺灣島內風聲鶴唳的局面,美國中央情報局遠東情報處對臺灣局勢作出公開評估:「臺灣在7月15日以前可能遭到中共全面攻擊。由於國民黨軍隊軍紀蕩然,民心浮動,中共將於發動攻擊數周內順利佔領臺灣。」

就在海峽兩岸劍拔弩張、一觸即發之際,風雲突起,變故橫生。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朝鮮人民軍在金日成的帶領下率先發起「統一」朝鮮半島的戰役。這場戰爭爆發的背後是社會主義陣營「老大哥」蘇聯的支持。史達林此前估計美國不可能介入韓戰,但他錯了。因為到了這個地步,美國已經發覺形勢不妙:如果美國在北部失去南朝鮮,在南部失去臺灣,則日本將被南北夾擊,菲律賓和東南亞各反共國家將受到威脅,美國的西太平洋防線將被斬成幾截,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將因此受到重大損失。美國決心改變戰略,做出強烈反應。

6月27日,美國決定出兵朝鮮,並拋出「臺灣地位未定」論,以維護太平洋地區安全為由,命令其第七艦隊阻止任何對臺灣的進攻。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慮,蘇聯在美國操縱的聯合國關於出兵朝鮮的決議上沒有動用常任理事國的一票否決權。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審時度勢,認為在根本沒有能力與美國現代化海空軍進行海上較量的前提下,應重點考慮東北在經濟建設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和整個國家的安全,因此決定暫停臺灣戰役計劃,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之後,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周恩來先後數次召開國防會議,討論朝鮮局勢和中國國防問題,決定抽調戰略預備隊4個軍以及配屬的炮兵、空軍等部隊,共計25萬多人,組成東北邊防軍,後以中國人民志願軍名義,由彭德懷率領入朝作戰。至此,進攻臺灣的準備工作逐漸停頓下來,以至最終不得不在事實上中止了這一作戰計劃。

相關焦點

  • 1950年中共臺灣地區最高領導人蔡孝乾叛變,致臺灣黨組織全軍覆沒
    中共中央決定在臺灣建立黨組織,任命蔡孝乾為臺灣省工作委員會書記臺灣被日本侵佔後,島內人民仍同大陸保持著密切聯繫。20世紀20年代初,一些進步青年回大陸學習時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如謝雪紅在1925年便於上海參加五卅運動,同年加入中共,年底入莫斯科東方大學,同鄧小平、蔣經國為同期同學。
  • 1950年中共掃平一貫道邪教始末
    但到了1950年,全國掀起了鎮壓「會道門」的風潮。連曾經盛極一時的「一貫道」都被取締了。而在臺灣,「一貫道」始終沒有停止活動。到1986年,臺灣內政部宣布「一貫道」合法。鳳凰衛視7月27日《騰飛中國》節目播出「掃除『會道門』幫會組織」,以下為文字實錄:解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各級公安部門開始鎮壓反革命,毛澤東把幫會組織排除在反革命分子之外,一方面是因為中共與幫會有過長期合作的經歷,比如安源路礦工人罷工是藉助了洪幫的力量,毛澤東指導下的湖南農民運動,也充分地利用哥老會的力量。
  • 中共「臺灣地下黨」傾覆,背叛的多米諾效應
    年,受一系列叛徒的出賣,中共臺灣地下黨組織遭到傾覆性破壞,吳石、朱楓等1100餘人在臺灣英勇就義。抗戰後中央派蔡孝乾潛入臺灣發展組織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中央立即計劃派遣臺籍幹部蔡孝乾為臺灣省工作委員會書記,準備在臺灣恢復建立黨組織。1946年7月,蔡孝乾、陳澤民、洪幼樵、張志忠等人潛入臺灣組成臺灣省工委,領導臺灣的地下工作。
  • 1950年中國為何沒有解放臺灣?蔣介石為何在臺灣省失去民心?
    在1950年二月份的時候,中國和蘇聯就籤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這個條約已籤訂,美國軍方和國務院立即就慌了手腳。他們呢就強烈要求美國總統杜魯門一隊1月5號關於臺灣問題所作出的聲明進行修改。當時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主席一直主張要給予臺灣的蔣介石集團以必要的軍事援助。
  • 中共黨史研究︱韓戰爆發後美國為何不同意臺灣出兵?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韓戰爆發及臺灣第一次出兵提議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7月1日下午,美國國務院答覆臺北,對臺灣願出兵赴韓「表示深厚謝意」,但臺灣自身仍有被中國人民解放軍進攻的危險,美國政府認為,「在決定減少臺灣防備,調兵赴韓以前,宜由麥帥總部代表先與臺灣軍事當局對臺灣防守計劃協商一切」,並指出「麥帥總部擬即與臺灣軍事當局接洽,自東京派員前往」。當天傍晚,美國國務院打電話給顧維鈞,要求派員接受美國書面答覆備忘錄一件,並商談備忘錄的發表時間。
  • 中共臺灣隱蔽戰線千餘名烈士尋蹤紀實
    林英傑犧牲後,其親屬於1957年得到時任內政部部長謝覺哉的鼎力幫助,領到了革命烈士證明書和烈士家屬證明書。擔任中共臺灣工委山地工作委員會書記的簡吉,是名「老臺共」。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時,簡吉與張志忠在嘉義組織臺灣自治聯軍。1950年,簡吉被捕,視死如歸。1951年3月7日,簡吉在臺北馬場町被槍殺。中共臺灣地下黨員、臺灣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被捕後視死如歸。
  • 中共在臺灣最大的叛徒蔡孝乾:食色性也
    谷正文(1910年—2007年1月25日)臺灣國民黨大特務、中共叛徒谷正文,在回憶錄中有一段對時任中共臺灣省工委書記蔡孝乾的評述,令人玩味良久。他是老臺共的重要創始人之一,是中共在臺灣地下組織的最高領導人。他還是唯一參加過長徵的臺灣籍共產黨員,並被任命為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然而,就在解放軍加緊籌備,即將攻打臺灣之際,蔡孝乾被捕,繼而叛變投敵,供出了全部地下組織,造成與中共有關的1800多人被捕,3000多人被槍斃,8000多人被判10年以上的重刑。
  • 粟裕一生的最大遺憾,計劃以50萬兵力解放臺灣,最後卻宣告破產
    建國之初,中央任命粟裕為解放臺灣的指揮官,但最終並沒有實現這個計劃,其中究竟有怎樣的變故呢?3月15日,新華社還特意發表了一篇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臺灣》的文章,首次提出了解放臺灣的口號。7月份,毛主席與朱老總還商討了關於進攻臺灣的計劃。只要獲得蘇聯方面的軍事援助,支援我們幾十架飛機,我們便能發動進攻。1949年5月,中央便讓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組織三野部隊準備進攻臺灣的相關事務。
  • 追尋遺落在臺灣的中共特工遺骨
    2011年底,中共特工朱諶之在離世60年後骨灰終於回到大陸。這段大陸看來英靈返鄉的傳奇背後,是幾位臺灣人尋找「匪諜」的不懈努力。朱諶之烈士與兒子朱明,侄子朱輝離別香港時合影打開一看,名字不對,當時就傻眼了 十幾年前,臺灣資深媒體人秦風(真名徐宗懋)整理一批臺灣軍方早年拍攝的老照片時,發現了1950年引起轟動的「吳石案」(據普遍說法
  • 朱楓 :中共臺灣地下黨的「江姐」
    ——中共臺灣隱蔽戰線千餘烈士尋蹤紀實(七)                     陳 輝     千餘名臺灣地下黨和進步人士就義前最具震撼力的照片就是朱楓臨刑前的情景
  • 名將未能成行的最後一戰:粟裕籌劃的臺灣戰役
    「我們從來就是將美國直接出兵佔領中國沿海若干城市並和我們作戰這樣一種可能性,計算在作戰計劃之內的」。後來,局勢的發展證明毛澤東的判斷是有預見性的。 毛澤東提出,1949年和1950年將是中國革命在全國範圍內勝利的兩年。準備於1950年夏季奪取臺灣,解放全國。
  • 1950年,發生了兩件大事,粟裕手握重兵卻不得不推遲解放臺灣
    為此,為了配合粟裕解放臺灣,解放軍海空軍迅速建立起來,劉亞樓被任命為空軍司令,蕭勁光被任命為海軍司令。到1949年10月,解放軍共接收國民黨空軍飛機113架,航空發動機1278臺,各類航空器材4萬餘噸,接收國民黨航空技術人才2267人。1950年二月到三月,毛主席到蘇聯訪問期間,兩次與蘇聯籤訂海軍艦艇的訂貨協議,總金額達到1.2億美元。
  • 又有臺灣人想「歸共」:我想把中共的精神帶回臺灣!
    「盧麗安效應」在臺灣持續發酵。繼北大臺籍博士生王裕慶和張立齊公開表示想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來自臺灣的原住民陳志強又在網上表態稱想「歸共」。提到為何想要加入中國共產黨,陳志強日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去過延安,重走了長徵路,了解中共黨史後認為,哪怕複製一點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到臺灣,都會給臺灣帶來很大的福利。
  • 臺灣原住民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想把中共的精神帶到臺灣
    提到為何想要加入中國共產黨,陳志強日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去過延安,重走了長徵路,了解中共黨史後認為,哪怕複製一點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到臺灣,都會給臺灣帶來很大的福利。37歲的陳志強來自桃園的拉拉山。
  • 50年代志願軍抗美援朝,臺灣的60萬國軍為何沒有派兵幫美軍作戰?
    其實不然,要知道抗美援朝時敵軍的最主要構成部分,韓國軍隊高峰時兵力也才59萬人,你說臺灣的國民黨軍60萬部隊還算少嗎?當然並不是老蔣不想出兵朝鮮,而是另有原因。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早在1950年6月,臺灣的國民黨軍隊就有意加入「聯合國軍」陣營。
  • 韓戰美國為何不讓國民黨精銳52軍助戰?麥克阿瑟與杜魯門鬧掰
    這一邊蔣介石第一時間想派出國民黨軍精銳第52軍參戰,希望從東北撕開一個缺口,在美國的庇護下,實行他反攻大陸的計劃。可美國人根本不願意花那麼大本錢在亞洲,並且國務卿艾奇遜認為,臺灣國民黨當局的情況和聯合國其他成員國的情況有所不同,因為臺灣本身就是最易遭受進攻的地區之一,美國才因此派遣第七艦隊去防衛臺灣。
  • 唯一參加過長徵的臺灣人,1950年叛變,致使臺灣地下黨全軍覆沒
    臺灣位於祖國東南沿海地區,西面和福建省隔海相望,東面就是太平洋,是我國最大的島嶼。在歷史上,臺灣人民都是歷朝歷代因戰爭,自然災害等原因,從內陸逃到島上的,兩岸同根同祖,同文同源。但是在近代以來,由於列強入侵,臺灣曾多次孤懸海外。
  • 1950年,粟裕把攻臺兵力從20萬人提高到65萬人,卻因此事放棄
    臺灣位於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是中國最大的島嶼,在歷史上,臺灣一直都是我國的領土。臺灣的地理位置對於中國來說十分重要,臺灣東部是太平洋,西面隔臺灣海峽和福建省相望,直面祖國最富裕的東南沿海地區。但是由於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臺灣曾多次被分裂出祖國。
  • 1950年9月15日,仁川登陸戰役打響
    但是仁川複雜的潮汐條件,使得大多數軍事將領並不認同登陸計劃。圖為1950年9月15日,麥克阿瑟在觀察仁川灘頭登陸戰況。由於各種障礙,麥克阿瑟取消了7月的登陸計劃。9月初又提出了修改的計劃。麥克阿瑟用近一個小時的時間,向前來的海、陸軍將領詳細解釋了仁川登陸的必要性。
  • 解放戰爭:49年三野28軍兵敗古寧頭,為何再也沒有登陸過金門島?
    1949年10月,第三野戰軍渡海進攻金門島,在古寧頭意外遭到了失利,損兵9000餘人。一次戰役的失敗說明不了太多,但為何解放軍此後再也沒有發起過針對金門島的登陸作戰呢?這似乎有點奇怪,我們了解下原委。49年登島戰敗的原因已不需要分析,史料很多。來看看為何49年之後,長時間沒有再次發起進攻金門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