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往的50年中,黑人為爭取民族權利進行了10次大規模的暴力抗議活動,但每一次都是以「慷慨激昂」開始,以「打砸搶燒」結束。本來是「正義的事業」,落點卻成了「可怕的破壞」,黑人群體也在這種缺乏理性的「維權」道路上越走越偏,自身價值更是在這種「變了味」的抗爭中日益被削弱。
有個奇怪的現象,每一次黑人發起的暴力遊行,本來是「黑白」之間的潛在對立,但受到傷害的卻大都是其他族裔。因此,我們不得不相信美國社會中的普遍共識:白人歧視黑人,黑人歧視亞裔。
此次暴力破壞活動期間,同樣是其他族裔受到的損害最大。韓國外交部消息稱,截止6月6號,分布在費城,芝加哥,明尼阿波利斯,聖路易斯,洛杉磯等城市,共有150多家韓國人經營的商店或超市遭到衝擊,有些店鋪被洗劫一空,有些經營場所甚至被直接摧毀。
儘管目前還沒有發現「屋頂上的韓國人」,但人們很自然的就會想起發生在1992年的那場標誌性事件。
暴亂發生在1992年,但起因卻是1991年3月3號,非洲裔美國人羅德尼.金因酒後駕車超速,被4名白人警員用警具毆打。洛杉磯地方檢查官起訴了4名涉事警官,案件經過一年的審理,陪審團於1992年4月29號判定4名警員無罪。
但在這1年的時間裡。由於媒體利用事件本身的敏感性,大肆宣傳警方的過度執法,電視臺也用被刪減了的影像資料反覆報導事件過程。非洲裔民眾間本來就充斥著對白人的不滿(因為陪審團成員全都來自鄰縣的白人和保守主義者)。當4名警員被宣判無罪的那一刻起,聚集在法庭門口的非洲裔民眾對判決結果表示強烈的不滿。於是爆發了大規模遊行示威活動,進而演變成了對白人街區的打砸搶燒,事件的起因其實是黑人和白人之間的鬥爭,但白人非常善於利用法律賦予的權利保護自己,你敢砸他的店,他就敢拿槍崩了你。
但失去控制的暴力活動,已經將人們的情緒點燃。這個時候,大家似乎又想起來另外一件事:一年前,一名黑人女孩娜塔莎,因為與韓國裔老闆娘鬥順子發生糾紛,鬥順子一怒之下用手槍擊斃了娜塔莎,而鬥順子只被判處500美元罰款和400個小時的義工。
雖然是兩起事件,但性質大致雷同,新仇舊恨的疊加,導致衝擊活動不斷擴大範圍,事件持續發酵的結果是,洛杉磯的韓國城也成了被攻擊的目標。由於洛杉磯大部分警力都部署在了白人街區,韓國城有限的治安警察根本無法控制暴怒的民眾,大量的韓國商鋪被打砸搶燒。
但施暴者這次顯然選錯了對象,韓國人真的沒那麼好惹。面對浩劫,韓國人表現得非常冷靜與勇敢,他們通過韓語電臺串聯了所有韓裔民眾,以家庭和社區為單位,組織起自己的武裝保安隊進行有組織的抵抗,他們的目的很明確:保護自己的商鋪,他們爬上屋頂,佔領制高點,向所有的衝擊者開槍。「屋頂自衛隊」由此而來。
衝突結束後,53名死者當中,只有一名韓裔,韓國城8億多美元的損失也得到了賠償,部分華裔在暴動中也受到了傷害,但程度不大。在這場衝突中,韓裔是白人的犧牲品,華裔是韓裔的犧牲品,事件雖然結束了,但我們應該能明白一個道理:面對一場失控的災難,沒有人能獨善其身,如果想保護自己,就必須利用所有的合法手段。害怕,只會讓自己受到更大的傷害。
幾十年後的今天,我們再次回顧這場「反暴力」自衛活動,假設當時遭到攻擊的是華裔,結果會怎麼樣?
自從第一代華裔進入美國社會之後,我們聽說過他們在美國本土有過類似激烈的反抗活動嗎?似乎沒有。但這並不能說明華裔在美國有著與白人同等的待遇,也不能說明華人天生懦弱,如果是這樣,《排華法案》是如何被廢除的?華族歷史上又怎麼會有那麼多抗擊外敵的不朽記載呢?
農耕文明訓練出的安分守己,不會因為換個環境就會改變。在美國的華裔也一樣,他們只想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勞在異國他鄉生存下去,這套邏輯思維讓他們堅信,只要遵紀守法不招惹是非,就能求一個安康快樂。因此,「平安無事」就成了海外華裔的終極理想,在這樣的思維基礎上,他們不關心除事業之外的任何事情。不想當官,因此不關心政治。不想違法,因此視法律為禁區。
長期的安貧樂道,磨蝕了美國華裔對權利的爭取和應用。他們很少參加一場爭取權利的遊行,也不會因為一件小事與人爭執。美國社會有很多抱團取暖的華人商會和同鄉會。但大部分社會活動僅限於華人圈子。很少聽說有代表華族權益的政治團體活躍於美國政壇。我們知道,只有在政治上佔領一塊陣地,才能真正在異國他鄉形成保護族群的力量。然而,華人欠缺的恰恰是對政治權利的渴望,沒有政治護身符,人身權利是很脆弱的。韓國和美國的意識形態大致雷同,因此,韓國人更加能夠熟練操作美國制度的精髓。美國的持槍政策告訴我們:美國政府不能保證你所有的權益不受侵害,但可以為你提供自我保護的法律條件。
並不是韓國人天生勇武,全民皆兵的軍事素養也只是原因之一,韓國人在那次自衛活動中的表現,來自於韓國人從小就飽受美國文化的耳濡目染,他們深深的明白一個道理:如果想在美國有尊嚴的活下去,必須充分利用政府給予的權利。韓國人合情合理合法的用行動證明了:民眾的權利就是拿來用的,而不是寫在紙上背書的。
在此次暴力活動中,我們發現很多白人持槍走上街頭,保護自己的商鋪和公共設施,黑人暴徒對他們無可奈何。當年的韓國人「一戰成名」,暴徒們也不大敢招惹他們。但Twitter上流傳著一些真假難辨的傳言:暴徒有意將目標鎖定在華人社區,因為暴徒能認為:華人不會反抗他們。
近些年,美國華人群體經濟實力在不斷提高,但骨子裡崇尚的中庸之道,仍然讓很多華人秉持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固化思維。而中國人所表現出來的「忍讓」與「善良」,常常被非法者理解為「懦弱」。因此,華人常常被鎖定為攻擊對象。持槍率本來就不高的華人,面對暴力事件,常常顯得力不從心。但我們要知道,同樣的權利,如果你不用,很可能成為制度的犧牲品。槍是萬惡之源,但別人有,你沒有,你就不能保護自己。
華族同胞,這一次你們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