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樂聞君子之過,君子恥聞小人之惡。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別。
有一位居士在江邊散步,看到一個船夫將沙灘上的渡舟推向江裡,準備載客渡江。
此時,剛好有一位禪師路過,這個居士於是一個箭步向前,作禮請示道:「請問禪師,剛才船夫將舟推入江時,將江灘上的螃蟹、蝦、螺等壓死不少,請問這是乘客的罪過?還是船夫的罪過?」
禪師沒有絲毫考慮,就回答道:「既不是乘客的罪過,也不是船夫的罪過!」
居士非常不解,懷疑地問道:「兩者都沒有罪過,那麼是誰的罪過呢?」
禪師兩眼圓睜,大聲道:「是你的罪過!」
船夫為了生活賺錢,乘客為了過河搭船,蝦蟹為了藏身被壓,這是誰的罪過?這是船夫、乘客、蝦蟹三者的罪過,但也不是三者的罪過,因為這三者都是無心。
無心,怎能算是罪過呢?而這位居士無中生有,妄自分別,難怪一向和善的禪師都要毫不客氣地呵斥他。
弘一禪師德高望重,許多人都慕名前來拜師。有一次,他的一個弟子因為行竊被別人抓住,眾人認為他有辱師父的名聲,紛紛要求將他逐出師門。但是弘一禪師並沒有那樣做,他原諒了這個弟子。
可是沒過多久,那個弟子竟然又一次因為偷竊被別人抓住送了回來,眾人認為他舊習難改,要求給他重罰,但禪師還是沒有重罰他。其他弟子不服,他們聯名上書請求禪師將此人逐出師門,否則他們將集體離開。
禪師看了他們的聯名上書,把弟子都叫出來說:「你們都認為他的行為是錯的,能夠明辨是非,我感到非常欣慰。你們雖然是我的弟子,但是如果認為我教得不好,完全可以去別的地方。
但是我不能不管那個行竊的弟子,他行竊,說明他還不能明辨是非,如果我不來教他,那誰教導他呢?所以,不管怎麼樣,即使你們都離開了我,我也不能讓他離開,因為他比你們更需要我的教誨。」
那位偷竊的弟子聽了禪師的話,感動得熱淚盈眶,從此以後再也不偷別人的東西了。
忘記別人的錯誤,就能夠以開闊的胸懷接納別人。量小失友,度大聚朋。有了寬闊的胸襟、寬宏的度量,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這也正是一個人道德高尚的體現。
試想,一個人如果整天耿耿於懷於他人的一言行,斤斤計較於自己的名利得失,必然心中常積鬱憤,使自己心態失衡。相反,多想別人的好處,心中就能充滿美好和友善,使自己擁有健康愉悅的心情,讓人生道路充滿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