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發生在一個叫楊家坳的村子,一個叫春官的兩歲孩童辦喜事,要娶個比他大十歲的童養媳童,蕭蕭。
她隨四伯先走水路再走陸路,一直走了二十多裡終於到了楊家坳,可跟她拜堂的卻不是春官,而是一隻公雞,不過這其實也符合蕭蕭的身份,童養媳地位低下,就如同婆家的雞鴨一般。
顧名思義,童養媳就是在丈夫年幼時做他的保姆,等丈夫成年後再跟他行夫妻之禮的女人,所以成親以後蕭蕭每天的工作就是帶孩子。
一天,她和春官正在跟同村的孩子打鬧,聽到遠處有哭喪聲便一起去看,死的人是同村一個剛剛成年的男人,這是蕭蕭第一次見證死亡,她愣愣看著送葬隊伍,心裡若有所思。
晚上,婆家的老女傭跟蕭蕭談及白天的事,最感慨的是死去男人的童養媳,她終於熬到了丈夫成年,圓房後生了孩子,但剛過兩年舒坦日子就守了寡,而這一守就要守一輩子。
蕭蕭年紀尚小,不知道生離死別是什麼,更不懂守寡意味著什麼。
她婆家還算得上一戶有錢人家,夥食很好,蕭蕭每天都能吃飽飯,想吃多少吃多少,只要她白天帶好春官,陪他玩,晚上的時候,就上房頂看月亮。
江月年年望相似,很快,日子已經過了四年,此時的蕭蕭已經是個16歲的大姑娘了,而春官也已經六歲,稍微懂事了一點。
他倆上山去玩,回村的時候,遇見了那個守寡的童養媳,身後跟著個女娃,身上背著重重的柴火,生活已經把她壓得直不起腰。
閒時還會去水田邊找家裡的兩個幫傭玩,這兩個幫傭一個是啞巴,為人忠厚老實,而另一個叫花狗,人如其名,滿肚子花花腸子,花狗會些下流小調,總會因此來挑逗蕭蕭,蕭蕭聽得羞紅了臉,快步離開了水田。
晚上,家裡人坐在一起納涼聊天,聽花狗講在城裡的見聞,花狗提起了女學生這個新鮮事物,女學生穿洋裝學洋學,一年的學費能買十幾頭牛,她們除了上學,別的什麼都不用做,就連談戀愛這樣的事也自己做主,想和誰好就可以和誰好。
大家對此都嗤之以鼻,都認為這是丟了祖宗的禮法,簡直不可想像,唯有蕭蕭對女學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因為女學生的自由自在是她從未有體驗過的,眾人開始拿這事調侃蕭蕭,蕭蕭的婆婆掛不住臉了,呵斥蕭蕭帶著春官去睡覺。
第二天趕上花狗進城賣筐子,春官吵著要去,沒辦法,家人只好讓蕭蕭帶著春官去,這可把蕭蕭高興壞了,總算可以進城一睹女學生的風採。
一行人來到縣城,城裡的小商品琳琅滿目,第一次進城的蕭蕭,看得眼花繚亂,也跟預先期盼的那樣見到了所謂的女學生,果真和花狗描述的相差無幾。
回村路上,花狗讓春官遞給蕭蕭一個發卡,按現代的說法,16歲的蕭蕭已經進入了青春期,經過發卡的事,她對花狗平添了幾分好感。
這之後的一天,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把蕭蕭和春官逼進了同一間磨坊避雨,蕭蕭全身都被淋溼了,就脫掉衣服要擰一擰身上的水。
恰巧也進來避雨的花狗看到了這一幕,花狗終於按耐不住,故意對春官說:十年啊,等你長大還要十年啊,找個藉口支走了還不懂事的春官,跟蕭蕭有了男女之分。
自那以後,嘗到禁果的兩人一發不可收拾,趁著夜晚四下無人,開始頻繁的私會,可這樣下去遲早是要出事的,果不其然,蕭蕭懷孕了。
她把這事告訴花狗,想讓花狗帶她私奔,和女學生一樣去外面過自由自在的生活,然而花狗卻慫了,擔心去了外面會餓死。
就在這個節骨眼,村裡出事了,夜裡,一聲呼喊把全村人都喊進了祠堂,原來是那個守寡的童養媳偷漢子被抓了現形,男的是外族人,被打斷了腿,更慘的是寡婦,經族長審判,村裡人把她沉了潭,寡婦在這個過程中始終默不作聲,直到她女兒叫了聲娘她才有了反應。
其實村裡人都知道,寡婦最大的錯不是跟外族男人,而是沒把這個機會給婆家的叔叔,不過無論如何她都難逃一死了。
寡婦的死讓蕭蕭陷入惶恐,如果她跟花狗的事敗露,她也會是一樣的結局,她把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花狗身上。
可扛不住事的花狗卻在之後的一天逃跑了,確定了花狗棄自己而去之後,蕭蕭崩潰了,她一個人不知道如何去面對自己的命運,但沒過多久又恢復了平靜,只不過現在要自己想辦法打胎。
她隨著爺爺和啞巴進城賣筐子,路上聽到熟悉的歌聲,以為是花狗,但其實不是,等到進城看戲時,又被戲裡受難的女角兒觸動,決定立刻要把肚子裡的累贅弄掉。
她在做大事之前先去拜了王母娘娘,但尷尬的是王母其實是送子的神,蕭蕭拿了把香灰,找了個僻靜的地方就水喝掉,但根本沒有用。
又過了一段時間,她開始顯懷了,而家裡的老女傭也看出了端倪,事已至此,蕭蕭要想活命只有逃跑,她連夜走了二十多裡,找到當年送她來的船,但怎麼推也推不動,最後累的睡在了裡面。
天亮後,被婆家人五花大綁抓了回來,關在了家裡的柴房裡,經過出逃事件,她跟花狗一致懷孕的事徹底敗露了。
婆婆找來了蕭蕭的四伯商量,也要按照族裡的規矩,把蕭蕭沉潭,四伯懇求,這樣萬萬不可,一旦沉潭,那就是一屍兩命,對蕭蕭婆家也是很不吉利的事情。
在四伯的懇求下,婆婆打消了把孕婦沉潭的念頭,轉而想把她賣掉,但哪有人會買一個馬上要生孩子的女人,媒人來看了一眼,轉身就走了。
無奈之下,婆婆只好把蕭蕭留在家裡養胎,等到生了孩子再做處理。
臨產這天,婆婆又動了惻隱之心,和家裡爺爺商量說不賣蕭蕭了,如果蕭蕭生的是女娃,就把孩子溺死,可蕭蕭很爭氣,生了個男娃,這下全家都高興了,雖然不是親生,但總歸是她們家的孩子。
就這樣,蕭蕭和她的孩子都留在了婆家。
轉眼又過了幾年,春官長大了,在縣城讀書,一天他放假回家,遇見幾個女同學,同學笑他有個大十歲的童養媳老婆,他立刻羞紅了臉,直說那是沒有的事,如今他受到了教育,覺得童養媳是件很可笑的事。
因為在他家鄉,依然還延續著這個習俗,此時他的經歷又一次在自家上演。
蕭蕭的兒子要娶童養媳了,仿佛當年情景重現一般,蕭蕭打扮成了婆婆該有的樣子,拉著兒子去拜堂,婆婆跟蕭蕭說讓她今晚跟春官圓房,這樣就算雙喜臨門了。
回到家的春官躲在暗處聽著這一切,始終面無表情,或許是對這種另類的傳承感到無語吧,先不說他已經接受了西式教育的事,單從年紀來看,他也很難喜歡這個一直視為姐姐的媳婦。
【湘女蕭蕭】改編自文學巨匠沈從文的小說【蕭蕭】,沈從文向來愛以湘西民俗為背景創作小說,並樂於把人性善良的一面展現在作品中。
這部影片雖然拍攝於1986年,卻讓人感覺不出絲毫時代的疏離感,每一幀風景都讓人感覺到自由、純淨、遠離塵囂,演員的表演也是十分到位,甚至很多細節中也蘊含著深意。
蕭蕭雖為地位低下的童養媳,但在成長過程中並未遭受外界的任何冷眼,相反她一直生活的很快樂,就算是她跟外人壞了倫常,也沒像寡婦一樣被沉潭,而是在多方說和下得以養胎,後來又和兒子在婆家生活下來,最終迎來了多年媳婦熬成婆的結局,只是她早已被環境同化,成了她婆婆的翻版。
這就是沈從文一直追求的人性之善和世間之美,其實,這樣極具批判意味,又不苦大仇深的文藝作品,才是社會大眾最喜聞樂見的。
電影還有一條隱藏的故事線在前面沒有講到,那就是蕭蕭的婆婆一直盼著丈夫回家,但始終沒有結果,料想婆婆當年也是個童養媳,但卻在為丈夫生了孩子後遭到嫌棄,最終丈夫離家出走,另結新歡。
導演安排這段戲的意圖非常明確,那就是從側面諷刺舊時代童養媳風俗對女人的不公。
而電影中另一處對童養媳風俗的諷刺,則是在角色稱謂上,蕭蕭一直叫春官弟弟,蕭蕭的兒子則是叫春官叔叔,但叔叔最終要跟媽媽在一起,這是多麼荒唐而有悖倫常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