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的催眠手法分析
(1)暗示。 這一手法主要表現在莫講述自己病情的階段(即敘述自己見鬼經歷的階段)。
第一個鬼故事表面上是在說彈珠是莫的養父母送的最後禮物,但實際上莫在將「死亡葬禮」等詞植入徐的潛意識。
第二個鬼故事表面上講一個撞死小女後逃逸的肇事司機,而實際莫利用這個故事將「車禍,生日日期(徐崢車禍發生在莫生日那天),車牌(徐崢車禍時的車牌與故事裡的車牌相同)」等詞植入徐的潛意識。
最後在莫第一次被催眠醒來後假裝在恍惚狀態中喊出的門牌號502其實是車禍之前四人聚會的酒吧,接下來的一座橋和大水池其實是暗指出事時車子墜入的河流,前面一步步接受了那麼多暗示,緊接就是徐被成功反催眠就一點也不會顯得突兀了。
(2)情緒喚起。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運用適當的方法喚起對方情緒是很有必要的。如莫第一次被催眠醒來後在假裝仍處於催眠中說出的「不要來找我,我幫不了你們的,你們已經死了,請原諒我!」其實一直也是徐內心深處的呼喊,他潛意識中也希望可以得到救贖擺脫內疚和自責。
這樣的情緒喚起可以幹擾對方的心緒,此時對其進行反催眠可以變得相對容易些,所以緊接呈現的就是他第一次被成功反催眠。在電影中徐第二次被催眠直面那場車禍事實救贖自我前,莫和徐有一段非常激烈的關於死者、怕水和逃避的對話,整個過程徐的精神狀態是極度恐慌的,因為莫說的話其實就是他心理真正的脆弱點,莫成功擊垮了徐的自信心,讓他陷入能量最低點,此時再對其進行深度催眠就是最佳時機。
(3)框架效應。改框是通過改變語言結構的方式來影響對方的思維與態度,其實在劇中徐和莫都用到了這樣的手法。
首先是徐,在莫講述自己第一個鬼故事時,即一位老奶奶將彈珠從床底下扔出,徐曾打斷她說道「你樓下那個夾層得有多高,才能藏下一個人呢?」莫回答「我有說我看到的是個人嗎?我看到的是鬼!」徐試圖通過暗示莫看到的是人來改變其心中認為自己看到鬼的想法,但莫比他想像中聰明的多。
再有就是,細心的觀眾會發現莫在整個催眠過程中反覆強調「我看到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為什麼看到他們。」而只有建立在能夠看到鬼的這個前提上,我們才會討論為什麼看到鬼,利用改框能讓徐崢在潛意識中承認他眼前的病人確實能夠看到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