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催眠大師》違背了哪些原則?】
《催眠大師》對心理諮詢、治療的定義,比較符合社會上流行的一些誤解,把它當作生理治療一樣,麻醉、手術、縫合、癒合,醫生做救世主(美劇裡優秀醫生總叫Shepherd),病人出個身體了事。恰好相反,心理諮詢、治療中,主體是來訪者、病患,諮詢師作用在於陪伴他探索,不得違背他的主觀意願,野蠻催眠、治療。假如讀者遇到徐瑞寧那樣不斷威脅、恐嚇以及發怒失控、強迫你打開內心的諮詢師、治療師,恭喜你中彩,遇到了江湖郎中。
電影最基礎的設定——由顧潔(莫文蔚 飾)出面治療徐瑞寧(徐崢 飾),等於向心理諮詢、治療行業行規、原則宣戰。顧潔和徐瑞寧是同學,心理諮詢、治療不可破的原則之一是不得為親朋、好友、同事等生活中有密切來往的人做諮詢,避免產生雙重關係,妨礙病患在治療室傾吐,諮詢師、治療師喪失客觀立場,造成不良效果。同時也為了避免治療中產生的情緒影響雙方的現實生活。梅麗爾·斯特裡普和烏瑪·瑟曼出演的電影《春心蕩漾》裡就以有趣的方式講述了這種情況:37歲的離婚女子瑟曼和諮詢師斯特裡普23歲的兒子談戀愛。
其次顧潔是車禍事件的當事人,徐瑞寧酒駕導致顧潔男朋友死亡,顧潔受到嚴重心理創傷。作為車禍的受害人,她很難保持對車禍致人傷殘患者的客觀立場(這點不依理性轉移),為避免影響治療,她不應該答應方教授為徐瑞寧做治療,或是將此介紹給其他治療師。車禍受害方、施害方,顧潔和徐瑞寧的又一層關係。這樣的雙方做治療,形成三重複雜關係,中間夾著嚴重心理創傷,像是發給一對仇人刀劍,將他們關進強烈餘震不斷的危樓裡。
那麼誰給徐瑞寧做治療比較合適?答案是方教授。作為徐瑞寧的導師,他是信任和權威的集合體,有著催眠、治療的優越條件。清醒狀態下的催眠,未必要走正步似的「三、二、一」進去,「一、二、三」出來。催眠者可以一邊說話,一邊看著對方的眼睛,沒有明顯的提示動作和語言,進行催眠。不信?看看催眠治療師米爾頓·埃裡克森的資料,或者,去他的弟子吉裡根博士的課上親身體會一下。
【催眠知多少:揭示「身心關係」】
那麼現代心理學界對催眠及催眠狀態的解釋究竟是什麼呢?當代的一些催眠理論,大體分為兩大類。一類被稱作變更的意識狀態理論。這類理論認為催眠狀態與其他意識狀態有本質的區別。對於普遍意義上的催眠狀態,大家認為是一種類似於夢遊的狀態。比如你將要睡著但還沒有睡著的狀態,這是很自然地進入的。另一種是由他人導入的,催眠師運用科學的方法,將被催眠者帶入一種潛意識的狀態。
還有一類理論被稱作非變更的意識狀態理論又稱懷疑理論,認為催眠狀態與正常意識狀態並沒本質的區別,用通常我們熟悉的心理學知識就可解釋催眠現象。
催眠可以在特殊狀態下讓一個人的「知」與「行」分離。比如催眠師將被催眠者帶入催眠狀態後,你讓他做加法,一加一等於多少?他當然知道等於二,但如果催眠師暗示他說,二這個數字根本不存在。那麼,他只可能說出二之外的一個數字。這就是行動與知覺的分離。
在催眠狀態下,主試通過不同的暗示語甚至可以讓被試產生正幻覺和負幻覺。正幻覺是指讓被試知覺到客觀上並不存在的東西,如聞到並不存在的香味,聽到並不存在的聲音等。負幻覺是指讓被試把本來實際存在的東西當作並不存在。
此外,「身心關係」的問題在催眠中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在某種意義上,催眠是以較為直觀、較為明顯的方式向我們展示出了心身之間的相互作用。比如通過催眠暗示能止痛、治療牛皮癬和去除疣。前蘇聯的普拉託諾夫等報告說暗示被催眠者吃了許多糖,此後他們的血糖增高了20%~30%。還有催眠暗示能引起皮膚燙出水泡。儘管有些只是來自臨床的報告,還需進一步證實。但催眠情況下的心理暗示可以對生理產生影響這一事實卻被大家公認。
【「精神教練」由來已久】
自從弗洛伊德提出潛意識的學說,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潛意識對一個人的心理和行為有著重要的作用。催眠後的暗示效應現象使人清楚地看到了人的行為並不只受意識的控制,潛意識也在暗示中強有力地控制人的心理和行為。
因為,催眠心理療法正是應用一定的催眠技術使人進入潛意識狀態,並用積極的暗示控制患者的心身狀態和行為,以解除和治癒患者軀體疾病或心理疾病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
每個人的催眠感受性不同,有高有低。比如在受試者面前放3杯清水,告訴他們分別是糖水、清水、酒,讓他們辨別。有些人能夠很確切地說出,這些人就屬於催眠感受性很高,很容易進入催眠狀態。所以,催眠感受性是指一個人進入催眠狀態的難易程度。
一般臨床工作者認為,青少年比老人和小孩易受催眠,女性比男性易受催眠,想像力豐富、相信催眠的人易受催眠,甚至有觀點認為催眠感受性與一個人的智力正相關。但對於什麼樣的人更容易被催眠,迄今為止仍沒定論。
關於催眠感受性的級別,國外有詳細的分類,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等就是心理學研究人員用來測量人的催眠感受性高低的量表。在測試催眠感受性和排除禁忌症後,可以由正規的,接受過培訓的催眠治療師開始進行催眠治療。催眠治療需要安靜的環境,被催眠者或躺或坐,催眠者用凝視法、呼吸法或輕柔的語言等,將其帶入安全的催眠狀態。催眠狀態程度可分為淺度、中度、深度等不同級別的狀態。淺度的狀態能看到被催眠者面部表情寧靜且肌肉鬆弛。而之前說的正性負性幻覺則要到達深度狀態。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催眠最重要的不是控制他人到達某種狀態,而是在激發人的潛能,改掉壞習慣,克服長期的心因性疾病。所以催眠治療術也廣泛應用於司法、教育、體育等實踐領域。
催眠激發潛能在國外體育界用得很多。在英國高爾夫球界,有一種叫精神教練的職業相當熱門,實際上就是催眠師,他們藉助催眠術和其他輔導方式幫助高爾夫球手約束自己的潛意識,成功打進那些令人畏懼的3-4英尺推桿,因此被譽為球包裡的另一支球桿。
司法催眠術在司法偵破中的應用也已有較久的歷史。比如當一個目擊者在看到犯罪現場時,由於刺激太過強烈,而導致失憶或記憶空白,催眠有可能幫助此人放鬆神經,並回憶出事情經過。當然,通過催眠獲取的資料是不能作為司法依據的,但它能為偵破提供一些線索。
在教育領域,催眠治療也有其適用範圍。比如幫助學生消除緊張情緒以及軀體緊張反應,從而提高學習成績。值得注意的是,學習沒有捷徑可走,不應該因為治療而放棄自身的努力,努力是最重要的。
催眠術還可以用來調解人的情緒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治療失眠症、口吃、癔症、強迫症、焦慮症、健忘症,幫助減肥、戒菸等。當然這個效果不但取決於治療師的催眠技術,更取決於治療師的理論素養。
【催眠治療的本質】
心理治療專家許又新教授曾用「通過移情,克服阻力」八個字來概括精神分析的本質,其實這也可用來揭示催眠治療的本質。
第一,先講一下這八個字的內涵:被催眠者在平時正常的狀態下一般意識不到自己的潛力,也找不到某種具體有效的途徑來釋放自己 被壓抑的潛力,甚至說他壓根兒就不知道自己具有「潛力」這種東西。但是在催眠治療的過程中,他通過對於一個權威者(就是催眠治療師)的移情和投射,克服了他內在的阻力,而這個阻力,正是當初緊緊束縛著人的潛力的東西。
值得注意的是,催眠過程中有一個權威在裡面,就是讓催眠師在被催眠者心目中是偶像,即催眠師能控制被催眠者,催眠師可以調整被催眠者的意識和潛意識修改,又能讓被催眠者在盲目崇拜中把潛力激發出來。導演張藝謀喜歡用新人,而且新人都表現不俗,為什麼呢?這就是新演員通過對知名導演的崇拜把自己的潛力激發出來了。
第二,再說一下這八個字的外延:克服了壓力之後,你的潛力釋放出來了,但是潛力還是你的,並且本來就是你的,並不是權威者的。所以,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平等,催眠治療變為被催眠者自身覺悟的過程,而不是催眠師暗示的過程。這就是催眠發展過程中人際關係的改變。弗洛伊德為什麼放棄催眠?因為他不喜歡用操控的方式,而是喜歡讓被催眠者在自由聯想中逐步清醒、覺悟,覺察到自己的能量。
迄今為止科學界對催眠本質的認識依然很不足,這裡是一塊充滿神秘的有待開墾的地方。讓我們帶著開放的心靈和批判的頭腦去勇敢地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