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由聚橙、聚橙音樂劇出品及製作的國內首個官方中文版《RENT》在巡演首站杭州連續上演兩場後短暫落幕,這次以中文呈現的形式,不僅最大程度還原原版百老匯顛覆性搖滾經典《RENT》的舞臺現場,也真實做到了讓每一位觀眾體內流淌的熱血升溫,返場更是high爆全場!
也是在12月1日,這個稍顯特別的一天,音樂劇《吉屋出租RENT》中文版主題曲《愛一直在》應景上線,當前奏響起,無論單曲循環過多少遍原版,聽到中文譯配正式版的《Seasons Of Love》,觀眾還是會有超出預期的感動。
而「感動」,也是觀演過音樂劇《吉屋出租RENT》中文版現場的觀眾在REPO中除了「high和燃」提到的「最高頻」詞彙之一。
這部在上世紀90年代被創作出來的作品,一如既往地散發著「年輕血液」的魅力,通過臺上搖滾租客的演繹,讓觀眾因人物和故事本身產生情感共鳴。《RENT》擁有的並不是普世的價值觀,它甚至帶有「反主流文化」色彩,這也是讓一部分第一次看中文版和《RENT》這部作品的觀眾不太能「理解」的地方,但它「年輕又熾熱」的張力呈現,還是會感染到看過這部作品的每一位觀眾。
音樂劇《RENT》是創作者喬納森·拉森「獻給MTV一代的搖滾歌劇」,它對於一代人,尤其是年輕人,有著無可替代的影響力。
在音樂劇《RENT》中,刻畫的是一群帶著點「叛逆&躁動不安」的社會邊緣化年輕藝術家,他們之中,有人身患疾病,有人貧窮不得志,有人追求絕對的天性自由,其共通點是身上都透著「反主流價值觀&與命運死磕到底」的倔強底色,這也是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的MTV一代,最鮮明的特質。MTV一代,通常也是被稱為「垮掉的一代」。受音樂視頻、電子音樂、重金屬搖滾、朋克、嘻哈音樂等新式潮流文化衝擊,同時被動蕩的社會經濟影響,這代年輕人更主張對刺激的追求、對幻想的探索,以「免於約束的名義」追求各種形式的樂趣,渴望掙脫一切傳統桎梏。
音樂劇《RENT》中,搖滾租客在狂歡中所歌唱的《La Vie Boheme》(波西米亞生活)就是這群年輕人身上最具代表性的體現。
敬語言 敬新青年
敬潮流多變遷
敬跳出「他們」的圈
敬「我們」的一員
波西米亞生活
他們不以「正確與否」來判斷人事,也不以「利弊權衡」來做事,更多地是憑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一股腦的衝動熱情來追求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而這樣的特徵,恰恰是還未完全走向成熟,甚至拒絕成長的年輕人才會擁有的。《RENT》劃時代的現實意義在於,它不只屬於MTV一代。每個時代都會存在這樣一批熱血的人,能夠透過作品本身尋找到「志同道合」的精神狂歡。
如果說前一種共鳴還帶有「標新立異」的小眾色彩,在《RENT》中,那些關於「愛、夢想、堅持、生死」的共鳴則更具有普遍意義。
音樂劇《RENT》故事發生地——11街和B大道交叉口(位於紐約曼哈頓東村),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因為較低的房租成為了流浪漢和在紐約追求夢想的貧窮藝術家的聚集地。而這和喬納森·拉森自己的真實生活有著相似之處。大學畢業後為了「創作音樂劇」的夢想,他和幾個電影製片人朋友住在了一個和劇中差不多條件的公寓之中,開啟了為期幾年的追夢生涯。
喬納森·拉森不僅將自身的追夢經歷創作進了《RENT》,還把自己的伴侶、身邊的朋友、在非營利性組織Friends In Deed聽到的故事和話語,注入到每一個《RENT》的角色之中。
像《Life Support》中出現的「戈登、阿里、潘」這些人名來源於喬納森·拉森在現實中那些患上愛滋病的朋友(之後去世的人)。「No Day But Today」這句,Friends In Deed的創始人Cy O'Neal在採訪中提到:「這是我們的平日裡一直會說的一句話。」
而《Will I》中的歌詞「 我會失去尊嚴嗎?」則是來源喬納森·拉森的朋友在Friends In Deed會議上說過的一句話:「我不害怕死亡,但我擔心的一件事是,我是否會失去尊嚴。」這首歌真實表達了愛滋病患者的痛苦和恐懼。
虛構的邊緣化設定使角色與大眾不同,而「對夢想的堅持和對愛與生的珍視」,又讓他們與大眾,基本無差,觀眾最終能在角色的身上,或多或少地找尋到自己的影子。
12月24日-12月29日《吉屋出租RENT》中文版將把這群搖滾租客的故事帶到上海,用熱血演繹,在舞臺上「盡情燃」!
音樂劇《吉屋出租RENT》中文版
全國巡演-上海站
|演出信息|
|演出票價|
100/180/280/480/680
480及以上票價早鳥8.5折優惠
|演出時間|
2019.12.24-12.29
|演出地點|
雲峰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