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剛誇了杜蕾斯的文案水平,轉眼就讓渣浪的騷操作把人看懵。放出鞏俐跟老公私下生活照片不說,還調侃秀身材顯「幸福肥」。
估計渣浪自己也沒想到,這一波直接把鞏俐跟身材羞辱一起送上熱搜。路過的吃瓜網友表示,萬萬沒想到有一天會看到鞏俐身材被羞如成「肥」。
確實鞏俐的狀態比走紅毯時要豐滿一些,手臂與後輩線條都更圓潤,但這種地母風格本來也是她的路子。而且藝人私下怎麼穿、身材狀態什麼樣大可不必被廣而告之成為談資。
不禁讓人感嘆,哪怕輝煌如鞏俐,也逃不過body shaming。
Body shaming真的可悲又可怕。
body shaming的本質
身體羞辱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發生的邏輯跟審美發展的邏輯密不可分。身體羞辱的本質是自上而下的男性凝視(male gaze)。
男性凝視本身也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通俗理解就是男性自行站在高高在上的審判者角度,覺得自己是上帝是老天爺,有資格去評判一切。
男權社會下,女性是被看的第二性,男性則通過各種媒介和渠道享受窺視愉悅,成為觀看和凝視的第一性。這種思維模式,讓相當一部分自身條件平庸的男性,也敢大肆評論女性容貌:「範冰冰那種美豔程度可以考慮一下;劉亦菲太純太冷了,沒滋沒味...」
大多數人的生活成長環境、包括社會規範會傾向於把這種凝視與被凝視的關係定格+常態化。也就是說以生理性別為界限鼓勵男性的強勢姿態,同時妄圖限制女性的眼界。
正如李敖的「瘦高白秀幼」至今都統治著內娛審美,也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大眾審美:
世俗輿論中的「好壞」是從男性凝視角度來評判的,社會也對男女提出差別化的角色期待和要求。在男權基礎上,一旦女性出現某種「行為偏差」,便「自然地」被人們所「凝視」,被迫承受來自四面八方由外至內的強壓。
部分輿論調侃鞏俐肥的態度,一半玩笑一半認真。工作中的鞏皇是無懈可擊的實力派,她的成就是絕大多數男性都嘲無可嘲且一生都無法企及的高度,所以當50+的鞏俐自己「創造了把柄」,自然會有一波頭腦不清醒的人頂著200多斤的禿頭肚腩,企圖靠攻擊她的身材來獲得自我成就感。
很多電影中關於隱秘欲望的鏡頭表達,也是男性凝視下的審美呈現: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寧靜美的既直白又魅惑,姜文愛這種青春活力的地母式肉慾美感,並且用很多鏡頭來讚美這種美好。可氧叔還是發現有很多聲音覺得片中寧靜過於壯碩,甚至羞辱成:「肥碩的大鴨子」、「麒麟臂大象腿」。
所謂的胖,真的是女性遭受身體羞辱的原罪嗎?
身體羞辱不分高矮胖瘦
因為「胖」而遭受譏諷的情況不勝枚舉。氧叔還在朋友圈看過一位性格很爽朗的女性好友公開吐槽自己被男性惡意叫做:「坦克身材」;當這種羞辱來自同性時會更讓人難堪,很多年輕姑娘明明喜歡卻不敢穿吊帶裙,就怕聽到一句:「這樣的手臂也好意思穿吊帶裙?」
按照這個邏輯,鞏皇也得羞憤欲絕怎麼還敢穿露手臂的衣服驚豔坎城?
因為男性凝視本質上是男權霸權的體現,所以身體羞辱也幾乎完全針對女性的。這點可以解釋為什麼潘粵明依舊還能是可愛胖大叔,鞏俐就得是幸福肥(這還是美化過的說法,更難聽的就不說了)。
女明星作為審美承載體確實需要迎合大眾視覺審美。但鞏皇的問題在於一沒有影響影視作品的角色呈現,私下體重再波動,工作時還會瞬間找回適合的狀態;二這本來就是她的風格,地母審美再小眾,也大可不必被狙擊。
還有聲音說:「這不是我認識的鞏俐。」
難道不能一直保持白瘦美,鞏皇就不是鞏皇了嗎?不,她是。
土也是她,美也是她;高貴也是她,平凡也是她。
若社會大環境只能接受女性扮美,那未免太過狹隘。當鞏俐拿出十足的敬業精神重現中國女排總教練郎平的神韻時,竟還有聲音說她現在只能演中年婦女。
何其可笑。
所以總有人妄圖用「中年婦女」這樣的身份枷鎖框死每一位成功的女性,既看不到她們作為演員的敬業,也看不到她們為國爭光的榮耀。
這是自我意識上的PUA,胖被羞辱成坦克大象,瘦下來又要被說是骷髏飛機場;高是傻大個,矮是三級殘廢;人老珠黃更是被狙擊的原罪。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當你弱小時挑剔你、打壓你讓你成為被折斷翅膀的金絲雀;當你強大時窺視你、尋覓機會詆毀你,從而讓你覺得自己是有罪的。女德班的存在,正是男性凝視下精神PUA的產物:
這種自我價值觀上的PUA,比單純的情感PUA還要可怕。
估計有不少同學在童年時就遭受過男性親戚長輩「忠言逆耳」的言語教誨:「女孩子太瘦不好看,抱著割手,不好生養,男性不喜歡這樣的...」
又有多少青春期發育良好的女孩因為一句帶顏色的調侃從此含胸駝背抬不起頭好幾年。
先消費、再譏諷是身體羞辱的一貫套路。前段時間爭論不休的《浪姐》猥瑣鏡頭,也是同樣的作為:
這種做法跨越地域、覆蓋所有文化,任你是女團靚姐還是螢屏女王,都逃不過:
對抗一切羞辱式打壓
對抗身體羞辱,跟對抗情感PUA的本質是一樣的,最簡單的解決方式就是時刻牢記一句話:「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看清這些枷鎖的本質,就會發現它們都是對女性的打壓——「願你是弱小的、無知的、易碎的、聽話的、容易被掌控的。」
女性更美好更加大的本質,其實是擺脫了這些世俗強加的枷鎖,去創建自信的、判定自我價值的邏輯體系,在猥瑣唱衰的眼光下也能挺胸抬頭昂揚前進。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開拓自己的格局與眼界,在有限的條件內完成自我救贖。其實我們的一生都在對抗,對抗原身家庭的價值觀與自我意識的衝突;對抗成長環境中美育匱乏與社會大環境優先看臉的衝突;對抗性教育缺失與男性凝視的打壓。
包括用醫美手段變美是一個道理,這也是尋求情緒上的解脫。氧叔聽過不止一個姑娘說過,動刀這個過程不是為了讓自己變得跟明星一樣,而是經受過遭罪、恢復、變美這個過程,逐漸接納自己。最後變得多美不再重要了,因為終於發現自己有餘力把思緒放到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上。
變好的不僅僅是外在,而是內在的格局與眼界。這才是千金難換的寶物。
很多時候選擇比努力更重要。而選擇堅信什麼,也比在意世俗眼光更重要。
最後把《兼愛中》的一句話送給大家:「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
願我們都能從泥濘中開出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