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始於神農,興於唐宋。距今大概有五千年的歷史了。除了藥飲、湯飲、食飲、品飲之外,茶還當過祭天祀神的貢物。
南北朝時期,佛教興起,僧侶提倡坐禪飲茶,以除睡意,利於清心修行,從而使飲茶之風日益普及,當時,不僅上層統治者把飲茶作為一種高尚的生活享受,而且一些文人墨客以茶益思,用茶助文,品茶消遣。隋唐時期,飲茶之風開始普及全國。茶葉已不再是士大夫和貴族階層的專有品;也成為了普通老百姓的飲料。即使在一些邊疆地區,諸如新疆、西藏等地,兄弟民族在領略了飲茶對食用奶、肉後有助消化的特殊作用以及茶的風味之後,也視茶為珍品。
隨著飲茶之風的盛行,唐代還出現了茶道、茶宴、茶會等諸多的飲茶形式。始於南北朝、興於唐代的茶宴,宋代被推向盛期。茶宴主要在上層社會和禪林僧侶間進行,被看作是帝王對近臣的一種恩施。所以場面濃重,氣氛肅穆,禮儀嚴格。茶要貢品,水要玉液,具要玩珍,茶宴進行時,先由近侍施禮布茶,群臣面對皇上三呼萬歲,坐定後再聞茶香、品茶味、贊茶感恩,互相慶賀。這一情景在蔡京的《太清樓特宴計》、《保和殿曲宴計》、《延福宮曲宴計》都有記述。而文人茶宴多是在知己好友間進行,大都選在風景秀麗、環境宜人、裝飾優雅的場所進行。一般從相互致意開始,然後品茗嘗點,論書吟詩。
至於禪林茶宴,通常是在寺院內進行,參加的多為高僧及當地知名的文人學士。茶宴開始時,眾人團團圍坐,主持按程序衝沏香茗,依次遞給大家品嘗。對衝茶、、接遞、加水、品飲等都按教義進行。在稱讚茶美之後,也少不了談論道德修身。
元代,飲茶的形式和方法基本上延續了宋人的習俗,除了請飲雅賞外,待客用茶提倡清茗伴茶點、茶食。
明代,隨著茶葉加工方式的改革,成品已由唐代的茶餅、宋代的團茶改為炒青條散茶,人們不再需要將茶研成細末,而是將散茶放入壺或盞內,直接用沸水衝泡。
當今,普洱茶仍是保留了餅團的形態,還有小團狀,名曰「龍珠」,紅茶有塔狀的,張先生洺禎名其為「金葉寶塔紅」。
清代,飲茶盛況空前,不僅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茶,而且辦事、送禮、議事、慶典也同樣離不開茶。此時,我國的飲茶之風不但傳遍歐洲,而且還傳送到了美洲新大陸。
近代,茶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每個角落、每個階層。已成為老少皆宜、男女皆愛的舉國之飲。至於飲茶的方式更是多種多樣,有簡便快捷的,有民族的,有遵從傳統的,有表演形式的,有待客的,有注重精神內涵的等等。
老百姓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文人雅士的琴棋書畫詩酒茶,那麼為什麼大家愛喝茶呢,一是因為茶葉裡的內含物質對人體有諸多益處,二是因為它的歷史底蘊,三是因為幾千年來的習慣。
總之,茶與我們有著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