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嬰兒宇宙」的照片揭示了宇宙中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精確數量

2020-12-27 老胡說科學

宇宙微波從天空的各個方向射向我們,提供了年輕宇宙的快照,它充滿了由黑暗和可見物質構成的凝結流體。2003年初,查克·貝內特了解了宇宙的精確內容。

那時,大多數宇宙學家已經得出結論,宇宙中包含的物質遠比我們看到的要多。對風車星系的觀察表明,看不見的物質支撐著它們的恆星,而一種排斥性的能量將星系分開。為了了解更多信息,貝內特和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團隊花了一年的時間收集來自天空中各個方向的微波——這些光線很久以前就離開了它們的星球,當時宇宙只有38萬年的歷史。通過拍攝這張年輕宇宙的照片,WMAP團隊可以確定它的年齡和形狀,並準確地確定它包含了多少所謂的暗物質和暗能量。

「突然之間,我們有了這個數字列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貝內特回憶說。

該小組在2003年2月公布了他們的第一個結果。他們在隨後幾年裡對「宇宙微波背景」(CMB)進行了改進,他們繪製的地圖顯示,人們熟悉的行星、氣體和恆星物質只佔宇宙的4.6%,而看不見的暗物質佔24%。剩下的71.4%的必須是暗能量,它被認為注入了空間本身的結構。10年後,WMAP的繼任者普朗克衛星拍攝了一張更清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像。儘管其他關於暗能量和暗物質的證據仍然存在爭議,但它們在宇宙微波背景中的「指紋」毫無疑問。

紐約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亞辛·阿里-海穆德說,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肯定是現代宇宙學的支柱之一。

一開始,在微波離開它們的源頭之前,宇宙幾乎是一種由黑暗和可見物質構成的無特徵的流體。在宇宙最初的幾十萬年裡,這種原始物質曾經發出白熱的光,然後冷卻成淡橙色。光線沒走多遠,就會反彈到鄰近的粒子上。這種散射光使液體保持霧狀並加壓。

但是今天的恆星和行星的種子已經播種了。自然界中沒有什麼是完美的,光滑的原始湯就如此凝結,有些區域的密度比周圍的流體高約百分之一,而有些則稀薄得多。

重力把物質拉到一起,光波把物質推開,流體流動起來。當過量的物質向外擴散時,這種拔河式的薄斑變薄了。當物質向內衝時,薄斑變厚了,當一個區域變得太薄時,粒子就會再次湧入,反之亦然,因此每個粒子就會在高密度和低密度之間來回擺動。幸運的是,物理學家已經擁有了他們需要的所有理論工具來分析在合理溫度下簡單流體的這種波動。

CMB在特定的時間捕捉到晃動的液體。經過38萬年的膨脹,宇宙冷卻到足底的溫度讓質子和電子配對成氫原子,這一事件被稱為重組。由於幾乎沒有帶電粒子可以撞擊,光束突然變得自由,釋放了壓力並凝結成了密度點。從那時起,不斷膨脹的宇宙將釋放出的光線的波長拉伸成微波。通過從天空中收集它們,WMAP和普朗克望遠鏡捕捉到了早期宇宙及其內容的中期晃動。他們的地圖顯示了一個由密度大的點和較薄的點組成的斑點狀圖案,這是由測量溫度高或低幾度的微波表示的。

圖片來源:Quanta

破解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關鍵在於重新組合想像一個原始物質的厚團,大到38萬年後才完全變薄,這時重組把它凍結成一個永恆的薄點。較大的斑點沒有時間完全變薄,較小的斑點又開始變厚。

研究人員通過在不同程度的模糊地圖上繪製他們所看到的密度變化來分析重疊的靜態背景。得到的圖稱為CMB功率譜,它有一系列的峰值,這些峰值表示在重組時達到最大厚度或最薄的特殊團塊的大小。卡耐基梅隆大學的宇宙學家斯科特·多德爾森說,如果宇宙以其他方式發展,或者包含了其他一些宇宙混合物,那麼在重新組合時就會形成一種不同的音調模式,科學家可以分辨出這種模式,就像耳朵可以分辨出鋼琴和單簧管一樣。

現代天空中最大的斑點跨度為1度,大約是滿月寬度的兩倍。由此,宇宙學家可以推斷出宇宙的形狀——空間是否平坦,因此平行的光線保持平行,或者像馬鞍或球體一樣彎曲。物質和能量使空間彎曲,這就是我們所體驗到的重力效應。與此同時,宇宙的膨脹使空間變平。不同的曲率會使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最大的團塊看起來更大或更小(想想如果我們把地球變平,非洲和格陵蘭島的表面尺寸是如何被扭曲的),但最大團塊的1度大小符合平坦宇宙的預期。WMAP發現,宇宙中有足夠的物質使光線的真實飛行距離控制在0.4%以內。

更小的氣泡揭示了宇宙的組成。它們的大小,以及它們變得多厚或多薄,取決於液體的成分。在原始流體中,暗物質感受到的是重力的拉力,而不是光線的電磁推力。正常物質對兩者都有反應。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宇宙學家特斯拉解釋說,研究人員可以通過比較不同大小的水滴向內和向外流動的強度來區分這兩種流體成分——即功率譜中峰值的相對高度。

目前還沒有人發現暗物質粒子,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揭示了這種難以捉摸的物質的大規模活動。任何試圖通過改變萬有引力定律來解釋暗物質的明顯影響的嘗試,都必須與原始流體的特定脈動相匹配。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模式能夠接受這一挑戰。

與此同時,暗能量在宇宙的形成過程中扮演了一個微不足道的角色。它的存在可以從宇宙背景的跡象中推斷出來,即今天的宇宙是平坦的。測量出的暗物質和可見物質的數量不足以使空間變平。但是,如果把71.4%的暗能量加到現代宇宙中,那麼一切就平衡了。

這幅圖並不完美,因為最近的天文觀測表明,今天的宇宙膨脹速度比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所顯示的要快。但是WMAP和普朗克的數據為理論學家們設置了一個很高的標準,他們正在為恆星和星系的運動尋找替代的、非黑暗的解釋。現在我們有了這些詳細的地圖,CMB本身就非常擅長獲取幾乎所有的信息。

宇宙的幾何結構是什麼——可能是不可思議的雙曲線結構!

相關焦點

  • 神秘的暗物質和暗能量
    我們經常在一些科幻電影中提到暗物質和暗能量這兩個名詞。在電影中它們擁有強大的能量,能操縱一切,或是能在瞬間毀滅一個星球。那麼在現實中,暗物質和暗能量真的存在嗎?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暗物質和暗能量。在宇宙中,我們常見的都是可以發光的恆星,星雲等我們所能看到的物質。
  • 暗能量光譜儀將啟用,繪製史上最細宇宙物質立體分布圖!
    經過十年的準備,暗能量光譜儀(DESI)即將於今年底啟動,開始一項為期五年的任務,繪製一套史上最細節的宇宙物質的立體分布圖。宇宙膨脹示意圖。(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Conceptual Image Lab)科學家認為這份地圖將有助於揭示宇宙的重要謎題,包括理論預測宇宙膨脹背後的神秘推動力量——暗能量。
  • 宇宙暗物質迷科學家的新發現
    暗物質是構成我們銀河系大部分星系的神秘的看不見的東西,它再次使科學家感到困惑,對遙遠星系的新觀察結果與當前對其性質的理解相矛盾。本周發表的研究表明,在圍繞著數萬億顆恆星的三個巨大星系團中,暗物質濃度的觀測結果與應如何分配暗物質的理論計算機模擬之間存在出乎意料的差異
  • 宇宙中的神秘暗物質到底是什麼?大發現顛覆人類的認知
    暗物質幾乎佔宇宙重量的85%,這意味著它是我們所熟悉的組成恆星、行星、人類和其他一切的「普通物質」的6倍。但是沒有人確切知道暗物質是什麼。這種神秘的存在是不發光的,它是極其困難的研究。學者們只能通過暗物質對天體的引力作用來揭示其存在。
  • 利用超級計算機模擬宇宙暗物質,科學家們放大了宇宙暗物質團塊結構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利用超級計算機,將虛擬宇宙中的暗物質團塊放大了。這項研究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論文揭示了,暗物質其實是活躍的,它們無處不在,它們不僅在每一個星繫結構中,而且它們還會散布放射線。
  • 新研究:宇宙可能是扁平環狀
    近期一份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的研究稱,利用新方法對暗能量進行的測量結果,更傾向於支持宇宙是扁平的理論。多數人熟悉的理論認為,宇宙是由一次大爆炸後誕生,之後像一個大氣泡一樣不斷地向各個方向膨脹。
  • 天體物理學家:揭示了史上最大的三維宇宙圖
    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鐵盧大學的威爾·珀西瓦爾(Will Percival)說,來自全球30多個機構的數百名科學家的努力,產生了「宇宙膨脹的完整故事」。他在一份聲明中說,在二十多年前啟動的項目中,研究人員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廣泛的宇宙時間最精確的膨脹歷史測量」。
  • 科學界無解的疑問:宇宙的外面是什麼?
    最奇特的太空照片之一是鷹狀星雲。照片本身顯示的是一顆恆星從氣體雲中誕生的情景。然而,當這張照片在有線電視新聞網發布後,許多網民說在老鷹星雲圖片中看到了一張人臉,當專家把照片的顏色調整了一下,發現星雲中真的出現了一張很大的人臉。科學家一直無法解釋這種現象。    直到最近,科學家才能夠解釋恆星和行星是怎麼形成的。
  • 宇宙中第一縷光從何而來?
    這種低能量的中微子的探測極度困難,然而它們的數量大得驚人。當宇宙年齡到達3分鐘時,溫度下降到109K。雖然在此之前質子與中子也可結合成氘核,但氘核卻會在熱碰撞中被光分裂,因此氘核的大量合成,須等到溫度繼續下降到某一特徵溫度,使分裂作用失效。這個溫度正是109K。從這時起宇宙才有大量的原子核。
  • 宇宙中質量最大的天體排名,人類的大腦已經不夠用了
    要知道這根本不是宇宙的實際大小,你無法想像我們的宇宙有多大,但很容易理解它充滿了巨大的天體。 你想知道這些天體大小的排序嗎? 在開始列出宇宙中質量最大的物體之前,理解質量的概念和天文質量單位至關重要。質量,根據定義,物體中物質的數量通常用克或千克來度量。
  • 大量原始的原初黑洞充斥在宇宙中,也許是暗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
    新的研究表明,我們的宇宙中可能充滿了古老的小黑洞。 這些來自宇宙誕生之初的微型黑洞,即原初黑洞(PBH)。研究人員提出它們是暗物質的一種潛在可能性,暗物質是一種看不見的物質,會在整個宇宙空間內施加引力。因為看不見,所以目前對於暗物質的研究還處於很初級的階段,大多數科學家對於暗物質的理解都是某種具有特殊性質的假象粒子構成,這樣可以避免很多潛在的問題。
  • 宇宙的結局?「熱寂」「大撕裂」還是「宇宙永動機」
    要談宇宙的結局,首先要談宇宙是什麼?第一種:主流的說法,宇宙是萬物的總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宇宙是由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包括暗物質及暗能量),所構成的統一體。(最新結果顯示:宇宙整體構成比例——70%暗能量,26%暗物質,4%普通物質。
  • ...暗物質研究新突破!天文學家首獲宇宙全尺度暗暈內部結構高清圖
    藝術家對宇宙中具有不同質量的暗暈的想像圖。(喻京川 繪製)  超級放大宇宙模擬裡暗物質密度分布示意圖:圖中展示的是其中的兩次放大過程。(中科院國家天文臺 供圖)  備受關注的暗物質研究最新獲得一項重要理論突破——天文學家在當前標準宇宙學模型下,首次獲得宇宙中從最小的類似地球質量大小到具有最大質量的超級星系團(跨越20個數量級)的暗物質暈(暗暈)內部結構的清晰圖像。
  • 暗物質究竟是什麼?來知德古河圖的無限宇宙模型給您圓滿的答案!
    河圖宇宙模型和暗物質現代科學明明知道暗物質是客觀存在的,但是由於暗物質粒子的顆粒太小,人類現有的觀測手段不能夠直接捕捉到它,好像它們躲在了暗處,我們就是找不到它們,於是就把它們稱為暗物質,不是因為顏色暗才稱為暗物質。
  • 宇宙高清大圖來了
    ◎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 宇宙高清大圖來了! 1月14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北京-亞利桑那巡天(BASS)團隊和暗能量光譜巡天(DESI)國際合作項目團隊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
  • 它可能決定著宇宙和人類的命運
    宇宙浩瀚廣闊,有著無數的星系和天體,而宇宙萬物都是由物質構成,在過去的認知裡,人們都認為能夠看得見的才是物質,可是隨著人類科技的快速發展,對宇宙探索的不斷深入,卻發現:宇宙中的可見物質只佔少數,大部分的物質是不可見物質,而這些不可見物質決定著宇宙的命運,也決定著未來人類的命運。那麼這些不可物質是什麼?它們就是暗物質和暗能量。
  • 我們生活在不對稱的宇宙中?美德團隊研究質疑宇宙基本特性
    其中包括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在191天的曝光時間中,觀測到的237個星系團;以及XMM牛頓望遠鏡在35天內觀測到的76個。隨後,為了進一步驗證其結果,研究團隊還結合了此前XMM牛頓望遠鏡和ASCA宇宙學和天體物理學高新衛星的大量數據。這樣,共有近850個星系團的距離信息被用於這項分析。
  • 暗物質是什麼?天文學家是如何發現它的?
    暗物質、暗能量是當前天文學研究中的難題,難就難在雖然科學家隱約的知道它們的存在,但是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探測到它,所以還無法真正的研究它們,只能是根據觀測結果間接地研究它們,猜測組成它們的粒子究竟是什麼?
  • 一項新研究發現,外星人的宇宙可能和我們真的不一樣!
    喬治·伽莫夫支持並且完善了勒梅特的大爆炸理論,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的太初合成理論,他的同事拉爾夫·阿爾菲和羅伯特·赫爾曼則理論上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存在!後期射電觀測技術的進步證明了伽莫夫的太初合成理論的物質比例,而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則在1965年無意中發現了為背景輻射!
  • 比宇宙的規模大小更難琢磨,科學解釋宇宙為什麼膨脹
    宇宙學的基本理論之一——宇宙膨脹這張數據圖為我們展示了宇宙中部分區域內星系的紅移數據,藍色的星系距離我們是最近的,紅色則代表更遠的距離地球,太陽系,包括整個銀河系和離我們最近的幾千個星系,都在一個直徑為2.5億光年的巨大「泡泡」結構中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