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超級計算機模擬宇宙暗物質,科學家們放大了宇宙暗物質團塊結構

2020-11-17 騰訊網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利用超級計算機,將虛擬宇宙中的暗物質團塊放大了。這項研究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論文揭示了,暗物質其實是活躍的,它們無處不在,它們不僅在每一個星繫結構中,而且它們還會散布放射線。

「我們從模擬中學到的東西是,引力導致暗物質粒子在宇宙中過於密集,並沉降到暗物質團塊中。」天體物理學中心的博士後Sownak Bose說:「從本質上講,可以認為是充滿了暗物質粒子的星系。我們推測宇宙中的每個星系周圍包括內部都有暗物質,暗物質的質量比星系的發光物質,也就是可見物質大10到100倍,這取決於星系的類型。因為這些暗物質環繞著整個星系,所以我們將其稱為光暈。」

「模擬是有幫助的,因為它們不僅幫助我們量化了宇宙中暗物質的整體分布,而且還量化了這些暗物質團塊的詳細內部結構。」Bose說。「在冷暗物質模型中,建立並且探索整個暗物質光暈範圍的豐度和內部結構是很令人興奮的,因為這使我們能夠計算在真實宇宙中檢測到暗物質的難易程度。」

相關焦點

  • ...暗物質研究新突破!天文學家首獲宇宙全尺度暗暈內部結構高清圖
    藝術家對宇宙中具有不同質量的暗暈的想像圖。(喻京川 繪製)  超級放大宇宙模擬裡暗物質密度分布示意圖:圖中展示的是其中的兩次放大過程。  這一重大天文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王傑研究員領銜、中德英美等天文學家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歷時5年開發、測試模擬程序,利用中國和歐洲的超級計算機,採用一項全新的多重放大模擬技術,最終全尺度解析暗暈內部結構並獲得高清圖。該成果論文已在北京時間9月2日深夜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
  • 宇宙暗物質迷科學家的新發現
    暗物質是構成我們銀河系大部分星系的神秘的看不見的東西,它再次使科學家感到困惑,對遙遠星系的新觀察結果與當前對其性質的理解相矛盾。本周發表的研究表明,在圍繞著數萬億顆恆星的三個巨大星系團中,暗物質濃度的觀測結果與應如何分配暗物質的理論計算機模擬之間存在出乎意料的差異
  • 【微話題】今日科技話題:暗物質暈、宇宙全尺度暗暈、新型半導體...
    1 Hey,你見過暗物質暈嗎?(喻京川繪製) 宇宙中約85%的物質成分是暗物質,它們的物質屬性和組成跟人類世界的普通物質截然不同。這些暗物質受引力塌縮,形成的結構體則被稱為暗物質暈(簡稱暗暈)。 9月3日凌晨,《自然》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王傑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的一項重要理論發現。
  • 最小暗物質團塊科學家發現,暗物質真的存在嗎?或許事實並非如此
    宇宙在無限的膨脹之中,而且根據現在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這種大膨脹在加速之中。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宇宙大膨脹和我們以往以往的理論,相互之間完全違背,似乎有一種力量在加速宇宙的膨脹速度。另外星系之間的引力,完全無法拉住恆星、行星的離心力,但是星系依然存在,並且我們人類就在銀河系中存在。
  • 一張「嬰兒宇宙」的照片揭示了宇宙中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精確數量
    他們在隨後幾年裡對「宇宙微波背景」(CMB)進行了改進,他們繪製的地圖顯示,人們熟悉的行星、氣體和恆星物質只佔宇宙的4.6%,而看不見的暗物質佔24%。剩下的71.4%的必須是暗能量,它被認為注入了空間本身的結構。10年後,WMAP的繼任者普朗克衛星拍攝了一張更清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像。儘管其他關於暗能量和暗物質的證據仍然存在爭議,但它們在宇宙微波背景中的「指紋」毫無疑問。
  • 「暗物質」的候選粒子是什麼,網友:黑色的物質
    宇宙之大,從來不能阻止人類探索的腳步,人類的探索之眼已經看向了幾百萬光年之外。在美麗的夜空下,天上繁星眾多,然而黑色的空白區域是什麼呢,也許那是我們看不見的地方,裡面有我們不知道的物質。首次發現暗物質暗物質是那些不發光,不能用常規方法進行觀測,不與電磁力相互作用的物質。20世紀,美國天文學家薇拉.魯賓首次為暗物質的提供了最基礎的數據。
  • 宇宙全尺度暗暈什麼模樣?8個「放大鏡」接力模擬出清晰圖像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9月3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科學家領銜的一支國際研究團隊採用一項全新的多重放大模擬技術,在當前標準宇宙學模型下,首次獲得了宇宙中全尺度暗暈內部結構的清晰圖像。研究成果2日由國際知名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科學家將類星體變成「放大鏡」觀測到最小暗物質團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3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研究小組探測到類星體附近最小的暗物質團,這是基於哈勃太空望遠鏡的最新觀測數據獲得的。該項研究代表著科學家在試圖理解暗物質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捕獲了有關暗物質行為的新數據,觀測到的暗物質團很少,僅是之前觀測數據的萬分之一至十萬分之一。由於暗物質具有獨特屬性——既不發光,也不反射光,我們不可能直接觀察到它,科學家不得不通過計算恆星或者整個星系等大型能量發射體的光線引力效應來推斷暗物質存在。
  • 關於暗物質的十一大未解之謎
    那之後,研究人員證實了這種神秘物質在整個宇宙中都有,而且其質量是構成恆星和人等普通事物的一般物質的六倍。 儘管整個宇宙中都充滿了暗物質,但科學家們仍有許多不清楚之處。這是有關暗物質的十一大未解之謎。什麼是暗物質?
  • 宇宙中的神秘暗物質到底是什麼?大發現顛覆人類的認知
    暗物質幾乎佔宇宙重量的85%,這意味著它是我們所熟悉的組成恆星、行星、人類和其他一切的「普通物質」的6倍。但是沒有人確切知道暗物質是什麼。這種神秘的存在是不發光的,它是極其困難的研究。學者們只能通過暗物質對天體的引力作用來揭示其存在。
  • 暗物質——藏在收音機裡的秘密
    簡述:研究人員正致力尋找暗物質波。科研人員正在測試一種原型「無線電」,它可以讓他們收到神秘暗物質粒子發出的波頻。暗物質是一種看不見的物質,被認為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物質的五倍。根據相關研究理論,每秒會有數十億個暗物質粒子掠過地球。
  • 星空中的重力透鏡——偏折的光透露暗能量、暗物質與黑洞的秘密
    描述宇宙膨脹的歷史與未來的最佳方法,是透過尺度因子 a(t) 這個單一函數,它正比於星系間平均距離,而且是宇宙時間 t 的函數 [2] 。長久以來,觀測宇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精準量測這個尺度因子,並利用描述宇宙膨脹的運動方程式來推估宇宙的物質內涵。
  • 藉助黏菌繪製宇宙結構?也許我們的宇宙就是個培養皿
    近日,美國宇航局NASA公布了一項有趣新研究——天文學家基於黏菌(slime mold)的行為模式設計了一種計算機算法,用以繪製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首先簡單介紹本項研究中的兩個主角,黏菌和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黏菌是一種奇特的單細胞生物,它們雖然「無腦」,但又似乎頗具智能。
  • 神秘的暗物質和暗能量
    我們經常在一些科幻電影中提到暗物質和暗能量這兩個名詞。在電影中它們擁有強大的能量,能操縱一切,或是能在瞬間毀滅一個星球。那麼在現實中,暗物質和暗能量真的存在嗎?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暗物質和暗能量。在宇宙中,我們常見的都是可以發光的恆星,星雲等我們所能看到的物質。
  • 一隻無聊的阿米巴蟲破譯了宇宙結構密碼?
    / sagejenson.com看過詹森的作品後,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天文學家喬·伯切特、計算機科學家奧斯卡·埃萊克和他們的同事們萌發了一個更大膽的想法,他們打算用多頭絨泡菌生長模型來模擬宇宙中最大的結構——宇宙網。
  • 大量原始的原初黑洞充斥在宇宙中,也許是暗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
    新的研究表明,我們的宇宙中可能充滿了古老的小黑洞。 這些來自宇宙誕生之初的微型黑洞,即原初黑洞(PBH)。研究人員提出它們是暗物質的一種潛在可能性,暗物質是一種看不見的物質,會在整個宇宙空間內施加引力。因為看不見,所以目前對於暗物質的研究還處於很初級的階段,大多數科學家對於暗物質的理解都是某種具有特殊性質的假象粒子構成,這樣可以避免很多潛在的問題。
  • 滄海與一粟的相遇:科學家發現人腦與宇宙存在結構相似性
    早有科幻小說推想人類的大腦就是一個宇宙,通過想像力和文學將這個理念傳播開來。而在更早的研究裡,有研究人員利用大型計算機模擬了宇宙的生長演變,在模擬進行了一段時間後,他們驚訝地發現,宇宙生長出來的結構竟然和人腦十分相似。
  • 暗物質是什麼?天文學家是如何發現它的?
    暗物質、暗能量是當前天文學研究中的難題,難就難在雖然科學家隱約的知道它們的存在,但是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探測到它,所以還無法真正的研究它們,只能是根據觀測結果間接地研究它們,猜測組成它們的粒子究竟是什麼?
  • ...大部分宇宙或由其構成|暗物質|X射線|天文臺_新浪科技_新浪網
    核心提示:科學家1月29日在阿奇夫論文預印本網站上發表報告稱,美國航空航天局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的數據顯示,以特定能量發出的超量X射線令圖表上出現一個隆起。眾所周知,X射線譜線能揭示暗物質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