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前幾天包貝爾的女兒「餃子」登上了微博熱搜,不過一段時間沒露面,之前那個臉圓圓的萌萌小女孩,已經有了大姑娘的樣子。
現在的餃子,已經褪去了幼年的青澀,五官逐漸張開,已經是個小美人了。和外貌相比,餃子超高的情商在各種綜藝節目中也被人們稱道,不嬌氣、懂禮貌,這樣的女兒誰不想要呢?
當然了,餃子養成記中,包貝爾在採訪中講述的「一個巴掌」的故事,被網友稱為餃子「成長的轉折點」。
包貝爾曾經分享過自己的育兒經歷,其中一次經歷引起了網友的關注:某次包貝爾帶全家和保姆去動物園,一直到了晚上動物園要關門的時候打算離開,包貝爾看孩子不是很想離開,就買了支冰淇淋,想通過吃冰淇淋來分散女兒的注意力,直接把她帶回家。
沒想到餃子很「警覺」,察覺到爸爸想讓自己離開動物園,當場開始哭鬧,保姆看到父女兩個鬧矛盾,想先哄一下餃子,沒想到剛把餃子包起來,餃子就一巴掌打在了保姆的臉上。
包貝爾勸開了想要阻攔的家長,把還在哭鬧的餃子帶到一邊開始「上課」。經過包貝爾這一巴掌,加上耐心的教育,餃子終於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向保姆道了歉,並且表示不會再犯。
網友對於包貝爾的教育方式褒貶不一,有些人認為不應該直接打孩子,這樣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但是更多的網友認為,如果包貝爾當時沒有選擇制止,而是無底線的包容餃子的作為,那麼我們也看不到如今禮貌有加的餃子了。
小朋友們多半沒有清晰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在想要跟人溝通的時候怎麼辦?用肢體動作,希望能夠和身邊的人建立起來聯繫。
在孩子的眼中,你斥責他的行為可能是對他的回應,他無法判斷你的情緒,所以才會出現「屢教不改」的情況。
幼兒探索世界,最開始就用手,因此這個階段也是孩子的手的敏感期,除了動手打人,我們還會發現孩子有吃手、捏東西、抓東西的習慣,這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表現。
在家長忙於其他事物的時候,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疏忽的時候,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就會通過哭鬧、甚至動手打人來尋求存在感,吸引周圍人的注意。
很多家長會覺得,這個時候制止孩子是小題大做,反正孩子還小不懂事,打人也不是很疼,就隨他去了。
殊不知父母的放任會讓孩子以為「打人是對的」,是被默認可以進行的操作,由此形成習慣,長大了也改不了。
在孩子出現打人情況的時候,不管有意還是無意,家長們都要及時制止,並且給孩子立規律,不斷告訴孩子,這樣做是錯的,並且要求孩子道歉,給予一定的小懲罰,比如說取消今天的零食等等,讓孩子長記性。
在孩子因為憤怒、生氣等情緒而打人的時候,尤其是還不能自理的小朋友,家長可以通過一些方式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小孩子的忘性是很大的,一個玩具,一份零食,一部動畫片,很容易就能讓他們從消極的情緒中走出來。
家長要以身作則,很多孩子長大了還喜歡大人,多半是跟家長學的,因此家長也不能習慣通過暴力手段解決問題。
尤其是在孩子犯錯的時候,要養成說理為主、小懲為輔的教育手段,最好不要直接動手打孩子,這樣不僅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也會讓孩子產生「你能打人我為什麼不能打人」的心理,形成惡性循環。
結語:
幼兒期的孩子會動手打人,多半是生理原因,語言能力弱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在這個階段父母要做好合理的引導,讓孩子改變這個壞習慣,以免影響他的一生。
今日話題 :你是如何解決寶寶愛打人的問題的呢?歡迎留言和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