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原文: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注釋*
須菩提,若菩薩用恆河沙一樣多的七寶用來布施,若是有另一個菩薩知道一切法無我性,感悟得無我的智慧。這位菩薩比前面的那位用恆河沙一樣多的七寶布施的菩薩福德多得多。這是為什麼呢?須菩提,這是因為所有的菩薩都不受尤為的福德。
須菩提向佛提問:世尊,為什麼說菩薩都不受尤為的福德?
須菩提,菩薩對他所作的福德,不應該貪求,進而產生執著,所以才說所有菩薩不受有為功德。
這一品佛再次用恆河沙一樣多的七寶布施,和證得「無我」的福德做比較。這裡其實兩位菩薩的起心發念是不同的。
寶施菩薩
一位菩薩起心發念是財施,稱之為「寶施菩薩」用恆河沙數一樣都的七寶去布施,這對於我們凡人來說是心頭肉啊,最見不得錢出去。這位有錢的菩薩布施了這麼多得到的福德卻不多。
得忍菩薩
另一位菩薩窮些,沒有錢布施,起心發念法施,稱之為「得忍菩薩」他悟透了金剛經,為眾生講解,反而福報多些。
我們以前章節也說過,布施有三種,財施最次。財施也稱之為有為布施。法施則稱之為無為布施。
這裡通過兩位菩薩的布施,佛也明確的肯定這一說法。「寶施菩薩」比較容易理解,我們就不做過多解釋。這個「得忍菩薩」忍是一種智慧,過於忍是辱,忍而不過是智慧。
得忍菩薩布施是無為布施,他不求回報,更不執念回報,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緣起自性,不求回報並不是說沒有回報,而是不執著有沒有回報。
佛一次次地用這麼多的七寶,和這比,和那比,就是在告誡世人,錢和自己的思想,靈魂,生命相比,什麼都不是。身體健康可以多活幾年,思想境界高煩惱就少,靈魂乾淨,那就不用說了,不是神就是佛。
這一品佛說的非常的少,但是有些專業的詞更加難解釋,我本想和前幾品一樣勉強解釋下,最後發現很難解釋得通。深度解釋怕聽不懂,淺顯解釋又不到位。我就用一句大家似懂非懂的禪機來結尾。
有真不明白的,能感悟到這種感覺的,私聊吧!我試試是否能啟發你,寫在這裡誤人。
真法不可說;所謂言語道斷,一說就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