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效亮:和南懷瑾先生《金剛經三十二品偈頌》敬步原韻

2021-01-08 傳承網

編者:本文為作者投稿,授權發表。

和南懷瑾先生

《金剛經三十二品偈頌》

敬步原韻

亓效亮

《金剛經三十二品偈頌》為南懷瑾先生昔年(1943-1945年)於四川峨眉山大坪寺掩關專修時,研讀《金剛經》一夕之作,於每品經文後題七言偈頌一首,提綱醒目,叮嚀後學,確甚有功。

筆者青年時初讀南師《金剛經說什麼》,對三十二品偈頌,深為感佩,即生賡和之心,因淺見寡學,久難成篇,畏難而罷。人到中年,耽習格律,吟詠成癖,不揣淺陋,重拈偈頌,步南師偈頌原韻皆和七絕一首,以紀廿五載殊勝因緣,筆者不解佛法,和詩純屬文人妄見,蠡測管窺,貽笑方家難免。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拳拳丹忱,略表仰慕緬懷南師之情。

第一品,法會因由分

著衣持缽事非輕,

應化人間次第行。

不戀蒲團耽寂樂,

芸芸萬物總關情。

附錄:南師第一品偈頌原文

緇衣換卻冕旒輕,

託缽千家汗漫行。

何事勞生終草草,

蒲團洗盡旅途情。

第二品,善現啟請分

善護初心一念波,

無言亦說修多羅。

懷中自有摩尼寶,

漫向東西覓什麼。

附錄:南師第二品偈頌原文

萬象都緣一念波,

護心哪用修多羅。

巖中宴坐已多事,

況起多餘問什麼。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六道升沉一念殊,

涅槃非是遁虛無。

泯然四相開雙眼,

大智原來是大愚。

附錄:南師第三品偈頌原文

四相初生四象殊,

義皇以上一無無。

劇憐多少修途客,

壽我迷人猶諱愚。

第四品,妙行無住分

仗劍天涯淪落人,

洪濤怒浪立閒身。

豪情熔煉媧皇石,

重補金甌月一輪。

附錄:南師第四品偈頌原文

形役心勞塵役人,

浮生碌碌一心身。

繁華過眼春風歇,

來往雙丸無住輪。

第五品,如理實見分

循業心生萬象形,

春秋大夢幾人醒。

分明諸相皆非相,

多少幽懷鎖舊扃。

附錄:南師第五品偈頌原文

反覆叮嚀無相形,

覺時戀夢夢戀醒。

慈悲空灑常滴淚,

沉醉心扉依舊扃。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東風滿地蟄雷鳴,

柳綠花紅照眼明。

捨得江南春色富,

徵鴻萬裡一身輕。

附錄:南師第六品偈頌原文

金雞夜半作雷鳴,

好夢驚回暗猶明。

悟到死生如旦暮,

信知萬象一毛輕。

第七品,無得無說分

滄桑幾度逝川紋,

蕩蕩空中無住雲。

笑看眾盲爭摸象,

不知花落又紛紛。

附錄:南師第七品偈頌原文

巢空鳥跡水波紋,

偶爾成章似錦雲。

得失往來都不是,

有無俱遣息紛紛。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身在橘中忘弈棋①,

落花埋盡幾多痴。

乾坤萬象終消散,

不汝還兮莫問誰②。

註:① 橘中,即橘中戲,中國象棋的別稱。②《楞嚴經》「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喪本受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附錄:南師第八品偈頌原文

錦繡乾坤似弈棋,

人天福德狂成痴。

原來佛法無多子,

脫縛離粘說向誰。

第九品,一相無相分

萬紫千紅心畫成,

由來春水最難平。

剛剛候得東風歇,

又見魚竿岸上擎。

附錄:南師第九品偈頌原文

四果階梯著意成,

由來一念最難平。

兒啼黃葉飄然落,

誑捏空拳大小擎。

第十品,莊嚴淨土分

五蘊空空名有身,

心耽無念又生塵。

本無所住家何在,

日月棲棲空裡尋。

附錄:南師第十品偈頌原文

外我無身是大身,

若留淨土即留塵。

燃燈吩咐莊嚴地,

掛角羚羊何處尋。

第十一品,無為福勝分

大浪淘沙說霸豪,

有為事業蜃樓高。

心空及第歸來坐,

萬古乾坤輕一毛。

附錄:南師第十一品偈頌原文

萬斛珠量鬥富豪,

江山無主月輪高。

娑婆淚海三千界,

爭入空王眼睫毛。

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

中流砥柱百家師,

三教經綸決大疑。

能斷金剛霜刃在,

一輪明月出峨眉。

附錄:南師第十二品偈頌原文

天人針砭一言師,

尊敬方知無可疑。

涕淚感恩拜未了,

萬緣放卻只低眉。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波粒二重知幻身①,

莫輕科學亦傳薪②。

春風欲覓曹溪路,

雲水茫茫難問津。

註:①波粒二重性又稱波粒二象性,是微觀粒子的基本屬性之一,通過科學證實了諸相非相的真諦。

②《圓覺經略說》「以未來的趨勢來看,不可忽視科學的力量,一個新的理論出現,馬上可以使整個世界改觀,在科學上的成就也是最高的智慧,也是菩薩,並不簡單!我在此預言,今後的菩薩大都將出現於科學界,不如此不能轉變這個世界。我們現在的世界不是靠敲敲木魚、打打坐所能改變,這是時代趨勢,各位拭目以待吧!」

附錄:南師第十三品偈頌原文

世界微塵漚沫身,

懸崖撒手漫傳薪。

黃花翠竹尋常事,

般若由來觸處津。

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

蛙聲自在唱南無,

絕世馨香醒故吾。

一朵蓮花才出水,

滿池荷葉獻明珠。

附錄:南師第十四品偈頌原文

優曇花發實還無,

塵剎今吾非故吾。

笑指白蓮閒處看,

淤泥香裡養靈珠。

第十五品,持經功德分

滄海驚濤一槊橫,

楚歌四面響雷鳴。

老僧罷弈歸閒坐,

萬古江山貝葉輕。

附錄:南師第十五品偈頌原文

躍馬投鞭星鬥橫,

一呼百諾作雷鳴。

江山無恙漁翁老,

何似靈山補衲輕。

第十六品,能淨業障分

種現生薰如瀑流①,

盲龜浮海幾抬頭。

慈悲咐囑千千遍,

怎奈有情疑未休。

註:①唯識「二重之因果者:一為種子生現行,二為現行薰種子。」

附錄:南師第十六品偈頌原文

業識奔馳相續流,

茫茫無岸可回頭。

同為苦海飄零客,

但了無心當下休。

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

花開花謝幻如真,

執著菩提亦是塵。

善現慈悲重啟請,

實無有法付於人。

附錄:南師第十七品偈頌原文

摶空為塊塊非真,

粉塊為空空亦塵。

網象玄珠蹤跡杳,

故留色相幻人人。

第十八品,一體同觀分

分明五眼見同觀,

世界空空覺後看。

念念遷流誰是我,

狂心頓歇把頭安。

附錄:南師第十八品偈頌原文

形形色色不同觀,

手眼分明一道看。

宇宙浮漚心起滅,

虛空無著為誰安。

第十九品,法界通化分

有求皆苦奈何天,

垂老英雄更惘然。

落日低眉觀自在,

樂遊原上綠如煙。

附錄:南師第十九品偈頌原文

浮圖樓閣立中天,

點滴功勳豈自然。

倒卻剎竿回首望,

繁華散盡夢如煙。

第二十品,離色離相分

量子糾纏探理真①,

各從心物覓元因②。

銀河漫指三千界,

心法雙亡何處尋。

註:①量子糾纏,是一種量子力學現象,量子領域的科研成果正走近佛學的「緣起性空」。

②《如何修證佛法》「心法是了不起的,色法同樣地不可思議。佛法偏重於心法方面的開展,了了心,才能了色,了物質這一面。佛法不曾向物質這一面開展,其實心物兩個是一元的,物也是同樣地不可思議。道家是向色法這方面走,先把它破掉,破掉後再修成功,這是了身。後世密宗也走這個路子,科學現在正在研究階段,也是向這一條路走。我們學佛的人,不要輕視了現在的科學,隨時要接觸它,要看現代科學資料。」

附錄:南師第二十品偈頌原文

形象由來不是真,

都依心色起閒因。

可堪舉世痴狂客,

偏向枯樁境內尋。

第二十一品,非說所說分

萬松如海一招提,

門掩春深日又西。

不拒白雲閒過客,

空山花落子規啼。

註:招提,寺院的別稱。

附錄:南師第二十一品偈頌原文

為誰辛苦說菩提,

倦臥空山日又西。

遙指海東新月上,

夜深忽聞遠雞啼。

第二十二品,無法可得分

辭家萬裡忘歸途,

卅載雲鄉問智愚。

老去偶然回首望,

喚兒慈母一筇扶。

南師第二十二品偈頌原文

多年行腳覓歸途,

入室知為道路愚。

檢點舊時新衣缽,

了無一物可提扶。

第二十三品,淨心行善分

有心為善善為塵,

無相布施沙作珍。

撒下菩提真種子,

東風感遇萬枝春。

附錄:南師第二十三品偈頌原文

鏡花水月夢中塵,

無住方知塵亦珍。

畫出牡丹終是幻,

若無根土復何春。

第二十四品,福智無比分

妙高獨坐慨伶仃,

眼底山河似避刑。

鐵笛一聲天欲裂,

眾星驚散日初醒。

南師第二十四品偈頌原文

富嫌千口猶伶仃,

貧恨身存似紲刑。

何事莊生齊物了,

一聲青磬萬緣醒。

第二十五品,化無所化分

春風化雨到娑婆,

擊楫中流自放歌。

影落太湖三萬頃,

一輪明月現澄波。

南師第二十五品偈頌原文

同為物化到娑婆,

憂樂無端且放歌。

鐘鼓歇時魔舞散,

悠然一曲定風波。

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

山下春歸五色濃,

香雲歌舞幻重重。

偶然撞見摩登女,

白骨風流忘舊蹤①。

註:①即「縱然白骨也風流」。

南師第二十六品偈頌原文

粉墨登場笙管濃,

誰知檻外雪花重。

推窗窺見清涼界,

明月蘆花不定蹤。

第二十七品,無斷無滅分

質能互換理常雲①,

黑洞時空難定分②。

雪淨乾坤消萬象,

春來芳草沐晴曛。

註:①現代物理學認為物質可以轉變為輻射能,輻射能也可以轉變為物質。

②黑洞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宇宙空間內存在的一種天體。黑洞的引力很大,使得視界內的逃逸速度大於光速,時空被扭曲。

南師第二十七品偈頌原文

翻雲覆雨雨成雲,

點滴如絲亂不分。

凍作冰河冰化水,

漫從光影捉斜曛。

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貪分

巖中宴坐釋天聞,

出水芙蓉清氣薰。

葉底鰍蝦耽味厚,

只從溷濁覓奇勳。

南師第二十八品偈頌原文

默然無語是真聞,

情到無心意已薰。

撒手大千無一物,

莫憑世味論功勳。

第二十九品,威儀寂靜分

萬人海裡意惟他,

情債三生作繭磨。

倦眼偶舒窗外看,

白雲深處隱青螺。

南師第二十九品偈頌原文

安排擺布只為他,

身外無心不著磨。

若向畫眉深淺看,

迷人豈止髻堆螺。

第三十品,一合理相分

宇宙三災毀又成,

名韁利鎖縛多情。

眾生不識僧家富,

貧到錐無是大贏。

註:智閒禪師偈頌云:「去年貧,未足為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

南師第三十品偈頌原文

塵沙聚會偶然成,

蝶亂蜂忙無限情。

同是劫灰過往客,

枉從得失計輸贏。

第三十一品,知見不生分

知見立知鏡上痕,

楞嚴圈破識真魂。①

搬柴運水神通事,

龐蘊齊家隱舊村。②

註:①宋朝遇安禪師,天天看經。一天他看到《楞嚴經》的句子「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改了標點,變成「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改了圈點破開來讀以後,自己忽然開悟了,明心見性。

②龐蘊,中唐時代禪門居士,又稱龐居士。一家四口人皆修行成就,印光大師贊曰:全家皆悉徹悟自性,親證無生,去來自在,得大解脫也。

南師第三十一品偈頌原文

九霄鶴唳響無痕,

泣血杜鵑落盡魂。

譜到獅弦聲斷續,

為誰辛苦唱荒村。

第三十二品,應化非真分

月落千江聞雁聲,

素襟未改物華更。

此身不上如來座,

收拾河山無住行。

註:南師詩云「此身不上如來座,收拾河山亦要人」。

南師第三十二品偈頌原文

衡陽歸雁一聲聲,

聖域賢關幾度更。

蓑笠橫挑煙雨散,

蒼茫雲水漫閒行。

脫稿之日恰逢普賢菩薩聖誕

(庚子年農曆二月二十一日),

感賦二絕以紀勝緣。

其一

指月峨眉八十年,

金剛般若述新編。

神州春色回天地,

再和滄桑未了緣。

其二

蜀道崢嶸遁昔賢,

燃燈續寫印心篇。

嘉陵江水西來意,

流到峨眉白象前。

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南懷瑾先生的生平、事跡與學術研究

相關焦點

  • 南懷瑾切身經歷:《金剛經》的力量不可思議
    《金剛經》是一部開啟智慧,了脫生死的無上法藏。南懷瑾先生曾數次講述自己誦念《金剛經》的切身體驗。南懷瑾先生不僅多次講《金剛經》的智慧,還多次分享自己與《金剛經》的因緣,誦念《金剛經》的體驗。聖士和尚請南懷瑾教他打拳練劍,南懷瑾開玩笑叫聖士和尚「四眼和尚」,因為聖士和尚戴個眼鏡。又一次,南懷瑾在聖士和尚的桌子上看到一本很漂亮的《金剛經》,覺得很有興趣,有種特別的感情,就跟聖士和尚說:「送給我吧」。南懷瑾那時住學校宿舍,早上一定四點起床去操場練功夫,練完了有時再鑽回床上,和大家一起睡到吹起床號再起床。
  • 《金剛經說什麼》:為何叫金剛經
    摘自:南懷瑾  著 《金剛經說什麼》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2年10月 閱讀提示:《金剛經》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經典之一,也是般若類佛經的綱要書。
  • 南懷瑾:念誦金剛經感應實例
    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
  • 金剛經精華40句最高智慧 南懷瑾
    金剛經精華40句最高智慧 南懷瑾《金剛經》,全名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佛教史上最偉大的佛教經典之一,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被奉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眾聖之所依」,是最能代表大乘般若思想的經典
  • 南懷瑾|國學大師從《金剛經》與《心經》來講述我們煩惱與執著
    南懷瑾|國學大師從《金剛經》與《心經》來講述我們煩惱與執著國學的智慧,是中國幾千年歷史傳承下來的文化源泉,這些悠遠的歷史是每一代中國人的精神食糧。凝聚了儒釋道的傳承經典,滲透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中。說國學,在現代國學領域,我們免不了說到我們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如果用佛家的一句話來評價,「功德圓滿」四個字不足為奇。南懷瑾先生的尊稱有許多,國學大師、禪宗大師、宗教家、哲學家、大居士等。他是現代為數不多,能把儒釋道精髓融會貫通的一人。他的言語句句精髓,無不讓人讚嘆不已。
  • 聽國學大師南懷瑾講《金剛經》,悟道更深了!
    但現代史上,真正能把儒釋道文化掛嘴邊,並且能出口成章,或許也只有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起碼大茶經是這麼認為!作為傳統文化的倡導者,南懷瑾先生可謂是奉獻了一生為之努力。看著他給後人留下的經典著作,在看他的紀錄片,足以讓人感而涕零。說到傳統文化,說到南懷瑾先生,就不得不讓人想起他對中國佛教文化的學識淵博。其中,佛教《金剛經說什麼》就是記錄他對經典中的開示講解。
  • 南懷瑾的點撥:《金剛經》只講3個字,真正悟透,功德無量
    佛學大師鳩摩羅什花費了極大的精力翻譯了《金剛經》中的「善護念」三個字,其後多少虔誠的佛學信徒花了畢生的精力領悟這三個字,而真正悟透的人實在是少數。中國當代著名的佛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就在他的著作中對「善護念」三個字做了自己的理解。
  • 南懷瑾先生的「文字般若」——佛門楹聯廿一幅
    提 示 點擊上方南師如是說即可關注編 按戊午年(1978)中秋,南懷瑾先生應星雲法師之請,南下高雄佛光山,為大殿圓柱題字。當晚北返,與諸學子談笑之間,兩三小時之內,信手拈成楹聯廿一幅,後輯為《佛門楹聯廿一幅》,堪稱文字般若之典範。現摘錄部分,以饗讀者。
  • 講解《金剛經》第二十六品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原文: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譯文:佛問:須菩提,你怎麼看?
  • 20萬字的《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先生究竟說了什麼?
    《金剛經說什麼》是南懷瑾完整講授《金剛經》的講演整理,全書20萬字。從書中精選出以下八段,是《金剛經》和南懷瑾老師,共同告訴我們的八大人生真相,一起來感悟:《金剛經》告訴我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時間是相對的,真正的時間,萬年一念,一念萬年,沒有古今,沒有去來,等於一首古詩:「風月無古今,情懷自淺深。」清風、明月、山川、太陽,它們永遠如此,古人看到的天、雲,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天和雲,是一樣的世界。未來人看到的也是。風月雖是一樣,但是情懷有淺深。
  • 南懷瑾先生:我每晚給父母念《金剛經》《心經》,非常有效​
    南懷瑾先生:我每晚給父母念《金剛經》《心經》,非常有效
  • 《金剛經說什麼》:平實懇切道真意
    摘自:南懷瑾  著 《金剛經說什麼》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2年10月 閱讀提示:《金剛經》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經典之一,也是般若類佛經的綱要書。
  • 南懷瑾說:《金剛經》說的無非就是三句話,看懂就知道什麼是人生
    南懷瑾說:《金剛經》說的無非就是三句話,看懂就知道什麼是人生南懷瑾老先生在一次《金剛經》的講座中說過:《金剛經》所講的,無非也就是三句話,你能看懂就知道什麼是人生了。第一句話: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南懷瑾讀《金剛經》:它揭示了人生9大真相,讓人如夢初醒
    關於人生的真相,《金剛經》中,佛陀以處世人的姿態告訴眾弟子和眾生,它告訴我們人生的終極秘密是什麼?這個世界的真相是什麼?萬物變化的規律是什麼?裡面的每一句話,都可以讓你我在每一個當下都洋溢著生命的喜悅。佛學大師南懷瑾說:「你看,佛陀穿上衣服、化緣、吃過飯,洗了泥巴腳,他不需要弟子來為他做,一切都是自己親力親為,這就是修行。
  • 南懷瑾:金剛經的感應力量非常大,我給大家講一個我的秘密
    《金剛經》在所有的佛教經典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往今來有無數的人因為讀金剛經而悟道,因為讀金剛經而得感應,佛祖在金剛經中也多次強調讀誦金剛經的的功德,甚至念誦四句偈的福德就會遠勝「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布施的功德,可見念誦金剛經的殊勝。
  • 南懷瑾:《金剛經》精華40句,最高智慧
    今天一起跟著南懷瑾大師走進《金剛經》甚深智慧,學習《金剛經》最精華句子。對於經典的學習是永遠不夠的,何況是《金剛經》這樣包含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最能代表大乘般若思想的經典。所以,今天繼續跟著南懷瑾大師一起學習《金剛經》中的精華句子,探討解脫生命困惑的大智慧,在其中獲得重要的人生啟迪。《金剛經》: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
  • 南懷瑾:開悟的人最可怕,人生至高境界,全在《金剛經》這20字!
    《金剛經》,乃是佛教最偉大的經典之一,道出了大成佛教最高智慧,被譽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中國古代時期,上至王侯將相、官宦大夫下至販夫走卒、尋常百姓,無不推崇《金剛經》,《金剛經》在中國傳頌千年,已深深融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 蔣勳:《金剛經》
    金剛經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經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
  • 金剛經的思想重心是什麼?
    《金剛經》說"無相"而沒有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二、著重"無我"的菩薩行:如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 漫談「佛教偈頌」|七佛通偈、無常偈、緣起偈、四宏誓偈、開經偈
    佛教文學體裁之中,偈頌是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一般來說,偈是以四言、五言、七言等之韻文或詩歌體的形式來表達其內容。偈頌以四句為一首,故有「四句偈」之說法,這是因為印度梵文多以詩歌來傳播,梵文一句詩歌以三十二音節為主,譯為漢語之後,多分為四句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