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國學大師從《金剛經》與《心經》來講述我們煩惱與執著
國學的智慧,是中國幾千年歷史傳承下來的文化源泉,這些悠遠的歷史是每一代中國人的精神食糧。凝聚了儒釋道的傳承經典,滲透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中。說國學,在現代國學領域,我們免不了說到我們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如果用佛家的一句話來評價,「功德圓滿」四個字不足為奇。南懷瑾先生的尊稱有許多,國學大師、禪宗大師、宗教家、哲學家、大居士等。他是現代為數不多,能把儒釋道精髓融會貫通的一人。他的言語句句精髓,無不讓人讚嘆不已。

南懷瑾:很多煩惱都是自找的,樂天派與多愁善感型就是明顯的例子。樂天派的人一般很少自找煩惱,而且善於淡化煩惱,所以活得輕鬆、瀟灑;而多愁善感的人喜歡自尋煩惱,一旦有了煩惱,憂愁萬千,牽腸掛肚,離不開,扔不掉,活得有些窩囊。
這句話,看似不好聽,但是是我們生活中必然出現而要面對的。就好比積極人生觀與消極人生觀的不同觀。南大師認為,「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慾和喜怒哀樂,人類必然存在煩惱,而煩惱是生命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很少有人看到,大多數煩惱都是自找的,或許本來就沒有煩惱,或者本來就沒有煩惱。」喜與怒、哀與樂其實都是對立面的,如果沒有喜何來的怒,沒有哀何來樂呢?我們生活中有追求,就有煩惱的時候,只是我們在心中應該如何處理好這個煩惱,「如果我們把煩惱當做處理品」這句話是出自淨慧長老的《柏林禪語》中講到的,這是個意識問題。所以南懷瑾大師這段話,是告誡人們,要積極的面對每一件事物,我們要做一個樂天派的人,懂淡化煩惱,少一點自尋煩惱,應該把煩惱當做「處理品」來做。
南懷瑾:執著給人生帶來煩惱,而欲望又是滋生妄想的溫床。
佛家的《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到無苦集滅道,都是針對人們對『有』的錯誤認識和執著,其目的就是要人去放棄錯誤的認識,放棄對它的執著,要像《金剛經》所說的『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那樣去生活」。」這是南懷瑾從《心經》與《金剛經》給人們開解的經典之說。如果我們都有《金剛經》的解譯與理解,最多的就是釋迦摩尼佛與諸佛開示中提到的執著與表象,煩惱多數是妄念與執著的根源。反觀我們現實生活中,功名利祿、財富的得與失都是人們的執著帶來的煩惱,所以南懷瑾說「執著給人生帶來煩惱,而欲望又是滋生妄想的溫床。」一切都是欲望才有煩惱。
南懷瑾說:「水的本性是清澈平和的,如果攪動它就會變得混濁。如果堵塞住不讓它流動,它也就不會純清了。人一出生下來,本性就是清淨平和的,也就是漸漸被妄念和欲望所迷惑,自然而然的如清水被攪動變得渾濁一般。如果我們停止一切過度的欲望,心也就自然清淨了。所以,煩惱是必然,是因為我們許多妄念和欲望的存在。有生活,要吃飯,要工作就會有煩惱。就看我們如何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少一點妄念,少一點欲望,我們的煩惱自然就會揮之而去。所以累了,讓自己心靜下來,煩惱了,也讓自己妄念欲望放鬆下來。安住自己的心,讓煩惱揮之而去,讓自己內心如清澈的水一般安閒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