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原來是膚施

2021-02-12 老郭說史

 

伏羲是三皇之一,比黃帝和炎帝更古老,主要功績是推演八卦,而八卦又發展為易經。八卦和易經有什麼具體功能?老郭不懂,有人把它描繪得神乎其神,且權理解為中國原始哲學吧。

易是什麼,為什麼這樣厲害,讓無數人推崇備至?

漢朝的許慎研究了一番,說易是蜥蜴,蜥蜴能斷尾能變色,變化多端。而八卦,就那幾根長短不一的棍棍,排列組合,變化萬千,讓你眼花繚亂。蜥蜴也吧,八卦也吧,總之都是變化。

後世人大都認同許慎的說法,因為沒有更好的解釋。

韓國八卦旗,其實只有四卦。

 

伏羲為什麼叫伏羲?

有人說伏羲是蜥蜴,「羲」同「易」,而「易」正是蜥蜴。伏羲推演的八卦變化莫測,就像會變色會斷尾的蜥蜴。

這樣的解釋不知別人能否接受,老郭不能接受。

甲骨文就有「易」字,畫兩個水杯,水從一個水杯轉入另一水杯,這就是「易」。很明顯,這是變化、轉變,易就是變化的意思。

甲骨文「易」字,水從一隻杯轉入另一杯,變化。

 

到了金文,簡化為一隻水杯,杯內有三滴水。

金文「易」字,杯內有三滴水。

 

再後來,易字又變化了,是一個傾斜的水杯,杯內的三滴水正外洩,突出動態。

「易」字,水杯傾斜,水外洩,突出動態。

 

這正是易字的本來面目,「變化」。

「易」字和蜥蜴沒一毛錢關係啊,伏羲也就和蜥蜴沒任何關係了。

伏羲到底是什麼?

原來是膚施。

 

延安原名膚施,張學良去陝西「剿匪」,把膚施讓給紅軍,老人家大喜,把膚施改名延安。

有個傳說。釋迦牟尼的曾孫屍毗正在修煉,一隻餓鷹追捕一隻白鴿,白鴿慌不擇路,躲進屍毗的袈裟。到嘴的肥肉沒了,餓鷹找屍毗理論,屍毗以不得殺生、慈悲為懷的理論教導餓鷹。餓鷹說,你少廢話,鷹吃鴿是天經地義,你不讓我吃鴿,我就得餓死,這算不算殺生?

屍毗一聽,也有道理,如何是好啊?

屍毗想了半天,也沒想出個好辦法,不得已,割自己身上的肉餵餓鷹,這就是「膚施」。後世把屍毗割膚飼鷹的地方叫膚施,就是現在的延安。

傳說很動人,但宋人就提出疑義,理由是東漢佛教才傳入,而膚施一詞早在戰國就有。

 

「民國四少」之張學良。

 

膚施,要從四五千年前說起。

四五千年前,還是黃帝時期,以至夏商時期,陝北、晉北、河北太行以北,生活著獫狁人,也可寫作「鮮虞」「燻育」「薰育」「葷粥」「薰粥」「獯鬻」「玁狁」「燻鬻」「獫允」「軒轅」等,發音大同小異,差不多都是「鮮魚」一樣的發音。

怎麼,還有軒轅?這不是黃帝嗎?

正是。

黃帝一詞,春秋才出現,春秋以前沒有。您如果給周文王、周武王、商紂王說黃帝故事,他一頭霧水,聞所末聞。到了春秋,文人們根據民間傳說,加上自己的想像,意造了「黃帝」這樣一位祖先,並給這位祖先附加了許多功績,如造字、造車、指南針,還有黃帝內經,等等,都是他老人家的發明創造,總之黃帝是一位光芒四射、無所不能的偉大人物。

其實,您從「黃帝」一詞的字面意思就可推斷這不是一個人名,誰會給自己或自己的兒子取個「黃帝」的名字呢?他很可能是一個職位,或一組擔任某職位的偉人,更可能是一個部落名。

夏商時,陝北生活的是獫狁人,音「xiǎn yǔn」,這是一個能徵善戰的部落。「獫狁」不是中原人對他們的蔑稱,是自稱。到了春秋戰國,中原人稱他們為「狄人」,或「北狄人」,這就是醜化他們的蔑稱了。狄人又分白狄、赤狄、長狄,生活在陝北的是白狄,晉文公重耳的舅家就是白狄,他也娶了個狄人老婆,叫季隗,是生活在山西離石的赤狄。可見,春秋時狄人和中原人區別並不大,等級也不十分明顯,他們互相通婚。

中國有七大方言,閩語、粵語、吳語、 湘語、 贛語、客家語,六大在南方,北方只有一個晉語。晉語怎麼產生的?

來自狄人,晉語、狄人和黃土高原幾乎完美地重合,操晉語的人正是四千年前狄人的後裔。

狄人操的不是漢語,他們操的是粘連語,像英語、日語一樣,多音節,比如獫狁、鮮虞、膚施、伏羲,還有周的先人不窋、子鞠、慶節、皇僕、差弗、高圉等,都是多音節。而漢語是孤立語,單音節。

狄人在春秋戰國以後陸續漢化,接受了中原漢語,但一些發音還保留著祖先遺風,比如「後鼻音」,說話老像感冒。其實他沒感冒,就這發音,改不了,外地人還學不會。現在,你在街上遇到一個說話「嗡嗡」響,帶著濃重鼻音的人,不用問,他肯定是狄人的後裔。

狄人中的白狄,又是正宗黃帝的後裔。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順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生牝牡,是為犬戎工,肉食。」白犬顯然指的是白狄,肉食,說明他們是遊牧民族。

《世本》:「鮮虞,姬姓,白狄也。」

杜預《春秋釋例》說:「鮮虞中山,白狄,姬姓。」

《春秋穀梁傳集解》的作者範寧與杜預同屬東晉人,他也說,「鮮虞,姬姓,白狄也。」

白狄,也叫鮮虞,姬姓,是正宗黃帝子孫,革命後代,根正苗紅。

膚施城方位圖。

 

關中、晉南、豫西是炎帝部落勢力範圍,這些地區現在說的是中原官話,與晉語有著明顯區別。這是因為這些地區處在東西交通大動脈上,經濟比較發達,降水等自然條件優越,經過千百年的交流,語言與中原充分融合。同時說明,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還是有一定差別。

這裡插一段。很多人說匈奴的祖先也是獫狁,匈奴一詞是中原人對他們的蔑稱。

這話不對。匈奴是自稱,匈奴人到了歐洲,歐洲人稱其為「hun」,音若「胡」,後綴詞尾「n」,我們翻譯為「奴」。

中原所稱的胡人、胡虜的「胡」,開始專指匈奴,「匈」字古代發音「hu」,唐宋以後發「xiōng」。後來,「胡人」泛指北方草原民族。

這一現象還有「倭」。

中國古代稱日本人為「倭」,很多人以為是蔑稱,其實不是。日本人自稱「wa」,我們寫作「倭」,一個帶有歧視的漢字,發音和「wa」近,還是音譯。

漢字3300年了,3300年以前只能口口相傳,傳到春秋時,把「獫狁」傳成了祖先的名字。這也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把部落名傳成人名

「獫狁」多難聽啊,怎麼聽也不像是一位偉大、光榮的偉人啊,於是寫個諧音吧,「軒轅」。雖然黃帝是一輛車也不上講,但總比「獫狁」強吧。這就是「軒轅」的由來。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南方方言保留了較多的古漢語發音,在某些南方方言中,軒轅的軒發「xiān」,軒轅發「xiān yuán」,與獫狁(xiǎn yǔn)很接近,從一個側面證明,「軒轅」正是「獫狁」。

春秋時,陝北生活的是白狄。這時候文字成熟了,春秋以後的歷史就很清晰。

白狄是鮮虞人,正是夏商時的「獫狁」,發音差不多。白狄在秦晉的雙重打壓和欺騙下,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550年,經過半個世紀的遷徙,大部分白狄人陸續離開陝北,跨黃河,躍太行,來到太行山以東,建了一系列國家,其中有著名的「中山國」。

公元前296年,趙滅中山,中山人也就是白狄人又返回老家陝北,在今天榆林南的魚河建了座城,這座城叫「膚施城」。

「膚施」一詞正式出現在先秦文獻中,此時距白馬馱42章經到洛陽還有364年。

白狄人回到闊別300年的陝北,他們像折戟而歸的將軍,又像創業失敗的青年,垂頭喪氣地返回故裡。白狄人走出陝北混世界,失敗後又回到陝北,跋涉幾千裡,上演了一段史詩般的民族大遷徙。

 

錯金雙翼神獸,中山國文物。

 

這個城為什麼叫「膚施」呢?

那時候,「膚施」發音與「白狄」同,「膚施」即「白狄」。延安大學的張小兵說,上古發音沒有現在的輕唇音,如「伏羲」應讀作「皰犧」。膚,正好與「白」「百」一音之轉。上古也沒舌上音,「施」正好讀作「狄」。膚施,就是「白狄」。

《辭海》:「一作宓羲、包犧、皰犧……」

白狄人也叫鮮虞(yú)人,鮮虞人生活的這條河叫「鮮虞河」,慢慢成了「魚河」。所以說,今天極普通的魚河可不是一個普通的鄉鎮,它大有來頭啊!

 

橫山黨岔「膚施城」遺址。

 

「膚施」正是「伏羲」,音相近。膚施人是白狄,那麼伏羲也是白狄。

我們可以作如下推斷:白狄越過黃河到河北之前,還有一部分白狄人,也就是「膚施」人南下,來到渭水流域。經過一代代口口相傳,這支人由一個部落傳成一個偉人,後來把這個偉人寫作「伏羲」。

如是說,伏羲是比黃帝晚的人物,正因為晚,他才能創造「八卦」這樣的複雜程序。

1、羌人、姜人、藏人,我們都是一家人

2、華人、夏人和夷人

3、中國人的祖先到底是誰?

4、從放羊娃到天子,學習改變命運

5、中國北方阿爾泰化,南方華夏化

6、晉語,為何是中國北方的唯一方言

7、大夏河,華夏文明的起點

8、哪是什麼党項,人家是「大夏」

9、「夏朝」是怎麼建立的?

再過100年,如果有人問你,當初為社會做過什麼貢獻?

您可以驕傲地說:我轉發過「老郭說史」。

 

長按下面「二維碼」

轉發「老郭說史 

 

 

相關焦點

  • 伏羲伏羲
    以前我都喜歡叫他大耳朵伏羲。這是我第一次養貓,伏羲的媽媽是一隻藍短狸花的混血,爸爸是一隻野貓。不知道伏羲從小頑皮是不是和有野貓混種的因素。伏羲剛到家的第一天,那時候他剛不滿兩個月,叫得奶聲奶氣,他不像別的小貓叫聲是「喵」,他是「miu...」。伏羲第一次來我床邊那會兒我住在自己的小院子裡,一樓是活動空間,二樓是臥室。
  • 女媧和伏羲原來是親兄妹?網友們:真是大吃一驚
    見證奇蹟的時刻到了伏羲去世後,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由他的妻子女媧來繼承。對於女媧,大家肯定是太不陌生了。中國有很多美麗的傳說都跟她有關,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補天了。在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中,《西遊記》和《紅樓夢》這兩本都跟這事兒有關。吳承恩雖然沒有明說孫猴子是女媧石變的,但那塊仙石的原型確實是雲臺山(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境內)青頂峰上的女媧遺石。吳老爺子沒有註冊商標,這創意就讓曹雪芹給拿走了。
  • 伏羲與伏羲文化簡說
    太昊伏羲畫卦雕塑、女媧補天雕塑圖 太昊伏羲是華夏民族人文始祖、三皇之首,我國文獻記載最早的創世神。所處時期是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的過渡時期。傳說華胥氏踩雷神腳印,有感而孕生伏羲。傳說滾磨成親創世。傳說伏羲有神聖之德、日月之明,故稱太昊。太昊亦曰太皞、太皓,伏羲亦作伏犧、伏戲、炮犧、包羲、庖犧、庖羲、慮戲、慮羲、宓犧,另伏羲氏號稱雄皇氏,太昊伏羲的長相,《列子 黃帝篇》曰「庖犧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關於太昊伏羲氏世系《帝王世紀》云:「伏羲氏共十七主、歷一千二百六十年。」
  • 【易經的歷史】:一畫開天說伏羲
    此情此景驟然震撼了伏羲的心胸,太極神圖深深映入他的意識之中,他頓時目光如炬,徹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碼。原來天地萬物竟是如此的簡單明了,唯陰陽而巳。為了讓人們世世代代享受大自然的恩澤,他便將神聖的思想化作最為簡單的符號,以「一」表示陽,以「一一」表示陰,按四面八方排列而成了八卦。
  • 伏羲八卦的傳說
    伏羲八卦的傳說  天水是伏羲誕生的地方,也是伏羲創始八卦的地方。在天水,說起伏羲演卦,人們自然就會想起卦臺山。卦臺山又稱畫卦臺、羲皇臺、羲臺、伏羲臺,相傳為伏羲氏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始畫八卦的地方。卦臺山地理風水和伏羲先天八卦暗相吻合,神聖神秘,妙不可言。  相傳八卦是伏羲畫的。在當時人類尚處在蒙昧時代,生產力十分低下,況又受到各種災害的侵襲,人們生活得十分困苦。就在當時,渭水上遊的氏族部落誕生了一位劃時代的偉大人物——伏羲。他領導部族辛勤勞作,「斷竹續肉、飛土逐肉」,卻抵禦不了風、雨、雷、電的襲擊,依舊過著食不果腹,饑寒交迫的生活。
  • 伏羲八卦和文王八卦什麼關係
    伏羲古時傳說人類的始祖。他創造了八卦的演算和運用。伏羲年代很早,關於他的個人傳說也很神。
  • 伏羲神話傳說
    古代典籍的記載,在菏澤境內的本土廟會祭祀、民間田野傳說、歌謠和戲曲中也有很多伏羲祖源相關的內容,近年來隨著菏澤堌堆研究和鄄城、定陶考古系列成果的發現,也為伏羲神話傳說向歷史人類起源研究演進提供了實證的推動。現在整理歸納比較有代表性的古典記載,把伏羲的神話傳說經典介紹給大家。  伏羲的誕生   傳說華胥是伏義的母親。
  • 創世神:人文始祖伏羲
    伏羲是我很喜歡的一位大神,可我卻非常不願寫這一章,因為伏羲的故事太多了,關於伏羲的身份定位也有著各種各樣的說法,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我也非常頭痛。閒言少續,還是先看一下伏羲的創世故事:天地之間還是混沌如雞子,不過跟盤古的故事中不同的是這次是個雙黃蛋,裡面孕育著伏羲跟女媧。不知道古人為何對雞蛋如此情有獨鍾,是為了展現大神與常人不同還是古人也有對進化論的思考。
  • 伏羲女媧 VS 亞當夏娃
    在文化身份上伏羲女媧神話代表著農耕文明,亞當夏娃神話則表現為遊牧文化;在哲學意義上,伏羲女媧神話反映著東方陰陽和諧、人本主義精神,而亞當夏娃神話則顯示著西方二元分立的哲學思想;在美學追求上,伏羲女媧神話流溢著寧靜空靈之美,亞當夏娃神話則激蕩著悲壯理想之情。 伏羲女媧和亞當夏娃神話分屬華夏民族和希伯來民族的始祖神話。在華夏文明裡,女媧既是一位創世神又是始祖神。
  • 趣歷史︱女媧伏羲究竟有著怎樣的「神力」
    伏羲、女媧的形象,可能和陰陽兩氣的觀念有關。在漢代的畫像中,伏羲和女媧常以人首蛇身的形象出現。伏羲手舉日或規,女媧手舉月或矩。這種內容的伏羲、女媧石刻畫像與墓葬磚畫,在山東、河南、陝西、四川、湖南等地區都有發現。這種畫像,在廊廟祠堂裡也可以見到。據記載,西漢初期魯恭王劉餘的靈光殿牆壁上就有伏羲、女媧畫像,並將伏羲、女媧看成開闢之神。
  • 「三皇之二」伏羲女媧圖賞析
    目前高昌遺址發現這種伏羲女蝸圖總數達三十幅以上。這些圖一般都畫在抹布或絹上,用木釘釘在墓室頂部,畫面向下朝向被葬者的臉。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的傳說,伏羲和女媧都是「三皇」(伏羲、女媧、神農)之一。這幅伏羲女蝸圖最上方和最下方的正中央分別是群星圍繞的太陽與月亮(月中繪有鴞xiao面,即抽象的貓頭鷹的臉,形制與北大賽克勒博物館收存的陝西出土新石器時代黑陶鴞面全同)。畫中伏羲女媧下半身交纏在一起,周圍畫滿星辰,包括北鬥七星(還有一個彗星)。鴞形目鳥類的俗名就是貓頭鷹。貓頭鷹只在夜間活動,而且飛翔起來沒有聲音。
  • 伏羲女媧圖的文化天機
    這裡面本身就隱藏著老子對伏羲女媧的隱藏見解,還不夠清楚我們就接著往下看其他的含義。伏羲女媧圖的第二重含義:「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福兮另指的就是伏羲的含義,禍另指的就是媧的意思,紅顏禍水這句成語大概是指的越漂亮的女人越是禍,而女性的始祖也是女媧,這個禍代表的就是媧的含義,不僅僅是越美麗的女性越危險,任何美麗的事物也都是越危險的,所以這句話的的第二重疊加含義不僅是用來描述人生無常的天機,是用來描述女媧伏羲的天機。
  • 拜謁伏羲廟|伏羲故裡,中華第一廟歷經數次大地震,千年屹立不倒
    因為這則新聞,天水伏羲廟又一次勾起了我對它的無限嚮往……我們也早已知道:祭祀伏羲氏的遺俗,源自秦代,之後歷朝歷代得以延續。如今甘肅天水「太昊伏羲祭奠」,早已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天水伏羲廟公祭大典,以全球最大規模的官方祭祀伏羲活動,名聞遐邇、享譽海內外......我們若再來仔細了解伏羲生平,去拜謁伏羲廟已經變得勢在必行。
  • 伏羲八卦:為什麼通行全世界?
    伏羲八卦,天人合一,內含天地之道。……諸葛長青伏羲,中華民族始祖。伏羲,開創中華民族文化,尤其是伏羲八卦。伏羲八卦,包含宇宙,囊括萬物。伏羲八卦,通天徹地,神通廣大。諸葛長青認為,伏羲八卦,保護人類的珍貴法寶!諸葛長青認為,我中華民族應當好好學習弘揚伏羲八卦,用伏羲八卦保護中華民族,造福世界!實際上,各國名流都在悄悄運用伏羲八卦、堪輿風水。諸葛長青發現,全世界很多名門望族、世界五百強、各行業名人明星都在藉助中國伏羲八卦!可以說,伏羲八卦,是保護這個世界的強力法寶。
  • 中國的亞當與夏娃——伏羲與女媧
    其實大家也許不知道,在上古的另一傳說中,女神女媧也和另一位男神伏羲也被緊密聯繫在一起, 今天我們就來八卦一下女神和伏羲的感情史吧! 女媧與伏羲圖 說了這麼多傳說,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中,女媧和伏羲真的存在嗎?女媧和伏羲現實中究竟是什麼關係呢?
  • 伏羲為什麼創造陰陽八卦
    伏羲為什麼創造陰陽八卦諸葛長青感恩伏羲大帝為中華民族創八卦,八卦是保護中華民族的秘密法寶。伏羲大帝為什麼創造陰陽八卦?諸葛長青認為,這是伏羲大帝、女媧娘娘保護中華民族的大願心設計出來的。在研究國學傳統文化過程中,諸葛長青認為,一個人只要發願造福人類,他就會有無窮無盡的智慧,就會創造出無窮無盡的法寶。譬如:我國很多聖賢都是精通易經的高人。
  • 女媧與伏羲,一個徹頭徹尾的錯誤
    這段話所表達的思想顯然是受《莊子》的影響,而這裡講的伏戲和女媧顯然是上古的氏族,是伏戲氏、女媧氏的簡寫,這也是我們可以查到的最早的伏羲和女媧同框,但這時候的他們還不產生關係。同樣是《淮南子·覽冥訓》,還記載了一個與女媧有關的神話。
  • 【伏羲琴院】奏響2021新樂章!
    多年來【伏羲琴院】立足於古琴傳統製作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倡導將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融入書畫、太極、國學,進入社區百姓文化健康時尚生活之路!李祥霆 , 滿族,伏羲琴院院長,1940年出生於吉林省遼源市。李明竹,伏羲琴院古琴教師,伏羲琴院通州分院負責人,榮寶齋畫院古琴教師,中央音樂學院古琴認證教師。李祥霆教授督造「泰嶽松」古琴
  • 伏羲智庫項目落戶菏澤高新區
    會上,菏澤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平與中科院網際網路基礎技術實驗室主任、研究員,清華大學網際網路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曉東(原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主任),籤署了伏羲智庫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據了解,伏羲智庫項目總投資近百億元,以研究、論壇、產業和教育四位一體的方式推進,首先建設伏羲智庫,以此為基礎打造伏羲科技、伏羲資本、伏羲論壇和伏羲大學。
  • 伏羲女媧與亞當夏娃的比較研究
    因此,對伏羲女媧和亞當夏娃神話進行比較研究,有利於準確理解中國、希伯來民族意識之差異,促進彼此理解與尊重,減少民族文化的隔閡與誤解,進而促進其共同發展。    一、相同的敘事模式和視角    首先,伏羲女媧與亞當夏娃神話雖然是在兩個完全隔絕,而又相對封閉的文化系統中形成的神話,但它們在敘事模式和視角攝定方面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