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畫開天說伏羲
對於伏羲一畫開天創畫八卦的傳說,曾被一些人視為妄說,不為採信。
然而,伏羲創畫八卦畢竟是易經八卦可追溯的源頭。我們從伏羲創世神話中可以找到原始哲學的神話原型,並且能夠具體地看到從伏羲創世神話到易卦的演進軌跡。
關於神話伏羲氏的身世,《史綱評要》載:「帝生於成紀,以木德繼天而王,故姓風。有聖德,像日月之明,故日太昊。」《路史》載:「伏羲生於仇夷,長於成紀。」仇夷即仇池,成紀即天水。隴南既是秦人的發祥地,又是我國古代西部氐、羌等民族活動的核心。
相傳伏羲氏相貌奇特,神情異常,從小就聰慧英武,才智超群,長大後被推舉為部落首領。他領導部族辛勤勞作,
「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卻依舊食不果腹,饑寒交迫。
於是他帶領他的部落沿黃河遊牧東下,逐水而居,長途跋涉,歷盡艱辛,尋找人類生存的「天堂」。當到達宛丘(今河南淮陽)後,見這裡氣候適宜,土地平緩,水足草豐,植物繁多,動物充裕,且極少有兇猛野獸侵襲,這個部落便定居下來,從而結束了人類的遊牧狀態,在此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都城。
伏羲氏是中國從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時期起著決定作用的一個代表性人物。伏羲氏生活在人類的蒙昧時代,他依靠自己的智慧,帶領先民們與大自然頑強抗爭,超越洪荒,創造了華夏遠古文明。
相傳伏羲氏受蜘蛛結網捕食的啟發,教人們用植物的纖維結網捕魚狩獵,使當時的生產力發展大大推進,勞動果實開始出現剩餘。
勞動的果實吃不完了,伏羲氏讓人們把吃不完的動物飼養起來,開創了我國畜牧業的先河。伏羲氏還從被野火燒死的動物肉的味道變好中受到啟發,並引導人們用火燒烤動物、吃熟食,從而使人類結束了茹毛飲血的蒙昧狀態。他所處的時代人類無名無姓,過著群婚雜居、人倫不分的生活,存在很多弊端,於是他定姓氏、制嫁娶,推動了人類的文明和進步,成為萬姓之根、人倫之源。
關於伏羲氏創八卦,後世有「仰觀天象,俯察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的文字記載。相傳伏羲氏在蔡水即今天太吳陵前的蔡河一帶,通過對白龜的龜背紋理和蓍草草莖的觀察,開始「揲蓍畫卦」。後來,伏羲氏根據自然界的八種現象:天、地、水、火、山、雷、風、澤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用乾、坤、坎、離、艮、震、巽、兌八種符號相對應,創造了先天八卦,升起了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尚書•序》記載:「古者伏羲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相傳伏羲氏在閒暇之餘,修煉修行,苦思宇宙的奧秘。他時常盤坐渭河岸邊的卦臺巔,仰觀日月星辰的變化,俯察山川風物的法則,不斷地反省自己所處的蒼茫世界的變化。
有一天,伏羲氏的眼前出現了一派美妙的幻境,一聲炸響之後,渭河對岸古木掩映的龍馬山火星飛濺、豁然中開,但見龍馬振翼飛出,悠悠然順河而下,直落河心分心石上,通體卦爻分明,閃閃發光。而這時的分心石亦幻化成立體太極,陰陽纏繞,光輝四射。
此情此景驟然震撼了伏羲的心胸,太極神圖深深映入他的意識之中,他頓時目光如炬,徹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碼。原來天地萬物竟是如此的簡單明了,唯陰陽而巳。為了讓人們世世代代享受大自然的恩澤,他便將神聖的思想化作最為簡單的符號,以「一」表示陽,以「一一」表示陰,按四面八方排列而成了八卦。伏羲一畫開天,打開了人們理性思維的閘門,將困苦中掙扎的人們送上了幸福的彼岸,從而博得了人們永生永世的懷念和尊崇。
伏羲一畫開天,指出什麼是天、什麼是地、什麼是白天、什麼是黑夜,並根據春夏秋冬的變化,分出年月日時,創造了曆法。伏羲所創先天八卦,以揭示自然規律為主,它是伏羲文化的精髓,後經古聖先賢、歷代學者的研究、繼承、發展,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它是中國哲學的基礎。而哲學,又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一般規律的抽象。因此,我們可以說伏羲先天八卦孕育了中華民族文化。
伏羲創造八卦後,又根據事物的形狀,像日、月、山、水等,刻書契,創造了中國最早的象形文字,結束了人類的結繩記事時代;伏羲之前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一片空白,沒有天地四時的概念,他用黃土摶成梨樣的泥團,用棍子紮上孔,發明了原始樂器——壎,興起了禮樂;他把他的發明創造推廣到各個部落,各部落都相繼迅速發展。於是,各部落主動歸服於伏羲部落。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第一次大融合。
伏羲為了加強團結,增進合力,使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標誌,他綜合各部落圖騰的特點,如馬的頭、鹿的角、蛇的身、魚的鱗、鷹的爪等,創立了各部落共同的圖騰——龍。從此,龍成了中華民族的象徵和共同的族徽,華夏子孫始稱龍的傳人,伏羲被稱為龍師人皇,淮陽被稱為龍都。伏羲氏死後,葬在宛丘城附近,即今天的太昊陵。
關於伏羲氏的名號,古籍中有許多寫法,除「伏羲」(《莊子•人間世》)之外,還有「伏戲」(《莊子•大宗師》)、「伏犧」(《法言問題》)、「包犧」(《易•繫辭下》)、「宓羲」(《漢書•古今人表》)、「皰犧」(《水經注•渭水》)、「慮羲」(《管子•封禪》)等。寫法不同,皆為同音相轉。《路史後紀一》云:「伏、慮、羲、戲,字義皆同,史傳或謂服牛乘馬,因號伏犧,取犧牲以充庖廚,因號庖犧最為鄙妄。按莊周等古書皆作慮戲,無作橫者。且伏羲古或用戲,而牛之字未有用戲者,況伏豈得為服,御字乎?故《世紀》云:『後世音繆,或謂伏羲或作慮羲,皆失其旨。」
《御覽》卷二引《三五歷記》:「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
「混沌」與「葫蘆」即是「盤古(瓠)」,「盤瓠」、「伏羲」同聲之轉,故「盤古」又是「伏羲」。且楚詩人屈原《九歌》中有「東皇太一」,聞一多釋為伏羲,足可證實伏羲是從原始神話中的創世神和原始哲學觀中的宇宙本原、起源發展而來。
伏羲的原型是宇宙本原和起始。隨著文明的演進,對歷史思考和探索越來越深入,這種對中國易經文化的思考和探究,具體說就是對文明事實的一種根源性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