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中國歷史其實有六部《易經》

2020-12-19 思想界

人類核心需求是生存優化,

而社會的使命是高效發展。

歷史一再證明,人類合作帶來創新並獲得高效。而更大合作帶來更多效益。

但問題在於如何將不同族群、多元特性、不同偏好的人團結起來?

要讓合作價值觀與人類生存優化關聯,需要有一個規範社會的方法才能讓人類取得一致行動。 而這正是人類戰勝自我的一大難題。

奇怪的是中國從不依賴「神靈」召集人類,而是通過持續創新社會生產關係來現實更多族群的合作,由此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明自覺和文化自信,讓中國成為人類唯一沒有被歷史中斷的文明體。

中國歷史特有的社會生產關係是一種被古人從爻位管理中總結為《易經》的,形成了關於人類合作的社會道德規範和立法原則。

本文作者在《貨幣起源與華夏文明》(以下簡稱《貨》書)「多重證據法」中顯示,中國社會從上萬年前古羌人後裔盤古率眾創新圍獵用「爻位管理法」引導後人形成了一種中國最早的合作關係。

之後,中國人類在社會不斷融合中一路創新,在不同歷史時期,針對不同社會條件先後形成的爻位關係編入了六部《易經》在歷史長河中成就了一條唯物的「易經」之道簡稱易道,支撐了中國文明的演化。

漢代《周禮·春官宗伯》言「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這種歸納是因連山、洛書、河圖三者都是史前單一部落針對單一產業《易》的關係,讓「連山」代表了。

大禹時期女匽作金融易《歸藏》,與之前三《易》有大不同。而文王作《周易》的「客觀無咎」,是由孔子作《易傳》,並由漢武帝在應用中鎖定後才有了今天 「實事求是」這個思想圭臬的。

一、盤古、伏羲、女媧史前三《易》中的爻位思想

爻位在《易經》中顯示的是不同時期某人不同位置從具象到抽象的社會關係。中國古人由此構建起社會秩序並組織協同生產。好比今天公民法定的「權利與義務」關係。

研究認為,由古傳頌至今開創父系部落的盤古,或不是某人真名,其更像是如帝堯之女「盤」問老爹遠「古」人類族群演化故事而來的一個名稱。說的是一種社會關係。

伏羲作為三皇五帝之首,將中國人文始祖的美名傳頌至今的是伏羲女媧跨部落、跨血緣的融合,更象是中國族群合作理性的源頭。

被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一書中稱之為人類唯一延續的社會,即社會文明演化顯示,中國人類走了一條與其他人類族群不一樣的路。湯因比還看到中國黃河流域人類經歷了極艱難的困苦條件。

研究看到,正是在末冰期(7~1.2)萬年前非洲智人遷徙實現全球化,最後到達中國的這一支古羌人後裔盤古用單爻「I」的「I+I+I…」相連管理族群,創造了一種從傳統「追獵」到「圍獵」的合作轉型,被稱為「盤古開天」將族群帶進了」地緣經濟」時代。

從盤古用爻位相聯表達族人環山形成一個合圍來看。單爻「I」成了盤古要求族人在圍山時人與人左右相連點位關係的符號。「I」代表「圍和趕」的陽爻,而「連山」圖上沒有標「I」的地方則為陷阱,後人稱為陰爻。盤古在「圍與放」的爻位關係中約定時點,統一號令讓各爻位統一行動~「趕山」,最終將所圍山中的動物集中趕往所設之陷阱之中,達到天人合一高效圍獵的目的。

復爻「乂」是單爻「I」的進化,體現了伏羲女媧部落融合時的一種合抱關係。伏羲畫卦用這種交叉關係也表達了爻位關係的升級。

《史記·堯典》曰: 「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諮,有能俾乂?」這是帝堯在問,有阻攔大洪水的辦法嗎?這裡的「乂」是借用合圍合作來阻攔大洪水的意思。

從盤古《連山》圍獵一人一位的單爻「I」,到伏羲畫卦連山、洛書、河圖三《易》融合用「丿+乀」代表族群合抱的復爻「乂」,最後在文王作《周易》時將復爻「乂+乂「兩兩重疊顯示多民族及社會生產關係多元組織交叉的重卦,說明《易經》中爻位關係從「I>乂>爻」的逐步升級而成。而陰陽兩爻在女匽一爻多義的《歸藏-易》中顯示為「一」與「∧」的形狀。

盤古的文化關係到了1800年前,吳國徐整將其整理在《三五歷記》之中說,「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

「多重證據法」研究認為,徐整的觀點雖然是上萬年來人們口耳相傳的歸結,但基本顯示了中國北方族群社會源頭的歷史演化邏輯。

這種以爻位升級關係表達「天人合一」 管理模式創造了一種人類社會生產最早的合作。引導後人從客觀無咎中尋求戰勝自我和戰勝自然的力量及效率。也由此成為中國社會道德規範和立法原則形成的端倪。

伏羲畫卦的時代有說是8000年前和7000年前不一,但這與1萬多年前北方族群盤古的創新是一脈相承的。伏羲在畜牧業升級後,從爻位關係開始了管理升級。雙魚陰陽太極圖搭載了女媧巫文化後讓族群號令更加精準分工更細。

而同時代的女媧部落則最早發現並利用了黃河水周期性泛濫中肥力沉著的關係,開始沿水淹區畫成「河圖」引導了高效的北方農耕業。並根據農耕需要積累了天文、歷算和醫術等技能的巫文化。最後在伏羲部落東擴時融合了。

女媧巫字的文化含義是,上面一橫為天,下面一橫為地,中間兩個人在討論上下一豎的道。 巫文化在對春夏秋冬天象輪迴的周期變化中看到了人類的生存規律。

伏羲畫卦將畜牧業雙魚太極圖與巫文化天文、歷算農耕八卦關係融為一體表述為「乂」。盤古圍獵的《連山》、伏羲畜牧業的《洛書》和女媧農耕業的《河圖》在表達上形成了卦爻一脈升級的關係。中科院考古所趙信在天水發現了5000多年前的六爻卦骨。而義烏考古則發現了一個8000多年前持陶罐人所示的卦爻。今天雲南水族人則保存了《連山-易》,可見卦爻管理的思想在中國很早就廣泛傳播了。

爻位升級管理讓中國個體人類對集體合作具有天然依賴性。而族群之間對於合作融合取得更高效率具有天然依賴性。這兩個依賴形成的文明自覺和文化自信促進了後來中國走向無神的持續的社會大融合。

二、女匽,沿大禹稅法《禹貢》升級的卦爻關係

貞人女匽,帝堯次女、貨幣發明人典龍之妻,她也是北方巫師,即醫師,遠古文化人。中國第四部易經《歸藏》的主創者。

《貨》書研究顯示,作為帝堯的二女兒,她嫁給了帝舜的患難兄弟典龍(曾因古人文史用字極簡,讓後人誤將娥皇、女匽兩姐妹分別嫁給舜龍兩兄弟的事實合併述說而引發岐義及周朝時的婚姻制度而誤將其推測為隨姐一同嫁給了帝舜)。女匽隨夫來到上海沙岡,並由海邊的「貝」為一側發起了「象形+會意」的拼接造字。

《易經》歷來是酋長的生產號令,到了大禹時期怎麼會由女匽夫婦來作一種百族融合關係的金融易呢?顯然,複雜的貿易關係需要有專業實操了,但皇家專屬的名份呢?

帝堯改革,帶來社會財富大增,大禹統一九州後,隨即南下控制了上海的貨貝,並會聚百官在紹興會稽山討論稅法《禹貢》,制定貿易立國的方案。女匽夫婦針對大禹這一要求作金融易《歸藏》來配合。

舜、龍被帝堯雙雙選為附馬。在堯舜禹禪讓至帝舜主政後,他設九個職官崗位,(典)龍被任命為納言(官),負責內外通達(詳見《史記》)。典龍由此深入理解到中原地區社會需求與貨幣創新的關係。於是,他用家鄉上海沙岡的海貝為幣實現了人類貨幣的起源。

於是,《道教-神話》給典龍夫婦註上了一個「合理的」名稱,天皇氏古越王作《歸藏-易》。顯然,古越王是南方的王,怎麼關聯北方皇家了呢?於是,天皇「賜」氏的附馬來了,天皇指帝堯。這樣,《歸藏-易》行的令就是皇家號令了。

但《歸藏-易》由女匽夫婦來作不僅是外在名稱上古人給了一個解釋,而其在內容的關聯上更具有獨一無二的合理性。

大禹統一九州,讓中國南北文化走向融合,這一點在女匽造46個拼接字中充分體現了。作為懂醫的女匽認識到丈夫典龍創造貨幣引發九州貿易關係興起,並有力支撐人類生存優化多元性的意義。她以人體中「氣」 血關係作引導,對應社會貿易關係作《歸藏·易》。

女匽以坤卦為首,意思是讓萬物皆歸藏於地。《歸藏-易》每一象都以人體筋絡為引導,以「氣」為主,天氣為歸,地氣為藏,木氣為生,風氣為動,火氣為長,水氣為音,山氣為止,金氣為殺。

可惜《歸藏·易》也沒有完整的傳承至今。目前有的王家臺秦簡《歸藏》編號有一百六十四支,未編號的殘簡二百三十支,共計三百九十四支,總字數約四千餘字。由於殘缺過甚,至今尚未拼出一支整簡,順序也難以排定。這批竹簡共有卦畫五十四種,皆以一表示陽爻,以∧表示陰爻。卦名有五十三個。也可能存在多種抄本。

由於,孔子作《易傳》注重的是《周易》的社會應用關係,對爻位源頭演化涉及融合族群這個關係當時或沒有條件看到而未見研究。

孔子之前也只注重《易經》的效用,而沒有作爻位起源及演化歷史的關聯表述,也沒有對《易經》的目的作系統的陳述。到了孔子《十翼》才有了反映。

但女匽造字提供了一個史前《易經》之外關係的探問。從貞、易、申三字形成中可以看到大禹時期中國社會大轉型演變的關係。

如甲骨文大量出現的「貞」字,源自北方巫師的自稱。女匽在南下上海沙岡後看到貨幣起源對社會的影響,於是,對「貞」字從原本北方巫師對「天」卜的「卜+鼎」關係改造為~對「地」卜,即「卜+貝」,形成了今天南方巫師的「貞」字。這個關係在《歸藏-易》中,顯示了中國社會南北融合以及南北貞人之間的差異。之後的中國易道理性發生了「以天為本」 向「以人為本」 的關係轉型。這一轉型也奠定了後來文王、孔子綜合《易》的思想基礎。

女匽造 「易」字同樣神奇。她發現種稻的侗傣人與拾貝的侗傣人有很大差別,於是造: 偒=人+日+海岸線+勿(勿通物)。意思是~在日下海岸上拾起貝就能得到財富的為偒傣人,以區別靠一顆種子下去用5~6個月得到財富的侗傣人。李輝等著《偒傣話》顯示,人類元音最多的語言是「偒傣話」,正是由其民族性和產業特性鑄成。

之後,女匽又在偒字中減去「人和海岸線」留下了「日+勿」。意思是讓天(日)下人都有財富(勿),得到了一個延伸的~易字。易=易長、高效。

女匽造「易」字,為「連山」以來《易經》思想在文字中的展開提供了便利,讓易道理性在中國社會進入了快速傳播的軌道。也有了中國堅持社會發展效率傳承的標識。讓中國源頭理性及演化邏輯得以鎖定。

女匽深刻的思想性讓造字極為傳神。又如「申」字,申即「神」,在甲骨文中沒有「神」字。甲骨文顯示,女匽用一個反向的S,兩頭兩隻手: 一手拾貝、一手用貝。申的意思是~從地上拾起來的貝就是財富~很「神」。

對這個海邊來的「申」字,北方巫師認為,「神」不著衣不雅,於是,後人又給「申」加了衣旁,讓「申」成了今天的「神」。可見中國的「神」也是唯物的。而這個「申」今天成了上海市的簡稱。

三、文王,初定族群融合多元的《周易》卦爻關係

3100年前商末周公,《文王-易》又稱《周易》的主創人。

大禹統一九州貿易立國,作稅法《禹貢》,而女匽金融易《歸藏》是設計了對上百個原始酋長部落貿易的實操關係。讓原始低效的宗族體系在細水潤物中無聲的瓦解。但《歸藏-易》一爻多義的貿易關係沒有對百族融合更寬的人文關係建立規範。文王看清了這一點,由此著手去建立明確的道德規範及社會制度並在卦爻理性中去找依據。

作為中國地緣經濟進入百族融合後的高速發展時期,在夏商二朝演化的後期,文王對前王的「無道」感到困惑。要為社會找「有道」而形成了《周易》。

3100年前周文王做《周易》時,甲骨文已形成,中國社會也已進入了有史時代。而商末社會關係及文王窘迫的現實在《竹書》、《尚書》等文獻中顯示都已很清晰了。

姬昌(即周文王)是商紂王「三公」大夫被迫害致死中僅存的一位。文王也因不滿紂王無道而被囚關在羑裡(yǒu lǐ,即今天的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北4.5公裡處)。紂王以種種野蠻手段對其進行侮辱和折磨,甚至將其長子殺害後做成肉羹逼其吞食。文王姬昌被囚禁7年的這段時間裡深思紂王「無道」是因為沒有社會制度約束所致。那如何從無道中找「有道」的關係呢?

文王以伏羲(或女匽的)「三畫卦」尤其是《歸藏-易》的貿易關係為參考,將古人在雙魚太極圖上的卦爻通過重新排布推演,把「三畫卦」進行兩兩相疊(現稱「復卦、重卦」),改造成了「後天八卦」,並且為它寫了「彖辭」(彖 tuàn,彖者,材也。「材」通「裁」,有裁斷之義)。而孔子則直接表述為: 彖者,斷也。

文王作《周易》並在盤古圍山單「I」起,到伏羲女媧融合標識的復「乂」中演繹成了「乂乂」雙重疊加的六「爻」卦。文王去世後其弟周公旦則進一步推演了84卦384個爻位的關係。初步建立了人文規範治理系統。但因文王早逝,其弟周公旦推演爻位所針對的社會貿易引導的生產關係還很特別沒能讓易道理性在全社會理性中貫通。

到了周末禮崩樂破,百家爭鳴探尋社會新秩序時,是法家準確看清了當時紛亂社會必須通過嚴刑峻法來強國,並用武力來實現統一國家的前景。法家從商鞅變法發端,將大禹統一九州延用了近二千年的 「貿易立國」策略改變為「重農抑商」,讓秦始皇統一了中國。

王陽明《傳習錄》顯示,聖人對良知表述各不相同,如何理解文王作《彖》,周公系《爻》,孔子贊《易》,何以各自看理不同?

研究認為,文王與周公的不同是 「卦與爻」的著力點不同,兩者合二為一是《周易》。而文王《易》與孔子《易》的不同,雖然孔子名義上並沒有對《周易》增減一個字,但孔子是對應了文王后600年的社會現實條件來規範社會道德關係和制度方向的,解釋自然是不同了。文王是「有道對無道」,而孔子是「有序對無序」差異很大。同時,孔子導入了更為辯證的方法論~中庸之道,他從《十翼》即十個不同角度來陳述卦爻關係讓易道理性更清晰有利變通而實操。

有人總結《周易》有思想深邃、時中,陰陽對立哲理變動的特點。而其更為本質的是六部《易經》演化之道,是緊緊抓住了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生產關係的效率這個關鍵,最後是由孔子集了大成。

夏初「貿易立國」政策在夏商周演化近2000年,最終以諸侯國尾大不掉讓社會感到了統一的需要。百家爭鳴圍繞《周易》理清了社會發展趨勢。

《易經》被公認為是群經之首,由此社會的現實應用也是多元的。如鬼谷子教導弟子 「帝王之術」培養了諸多政治家、軍事家催化了社會要素的活力,順應了時代積極作為的要求。老子看到了《周易》中的唯物自然性,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思想顯然提供了另一種政治時期的選擇。而大多數思想者則走進了卦爻案例關係的引導之中,淪為風水先生、佔卜大師,而另一路則在人體「小宇宙」與社會「大宇宙」互通關係中走向了醫道~讓中醫升級。

2500年前,中國社會圍繞著《周易》唯物思想原則的「百家爭鳴」,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諸子百家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有4324篇著作。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

而百家中針對社會綜合治理論述的不到十家,其中數法、道、儒最具典型性。但這三家之法也是隨不同的社會條件而用的。這一點最為典型的應用要數漢武帝。他對應了三家之法因時而用。

孔子確實是獨具慧眼,從更長的歷史周期,更高的社會效率關係中看到了王道所在。 但孔子作為布衣以及當時的社會參照系不能以《易經》名義發表他的治國之道,因為孔子明白這是皇家專屬的。但孔子時期戰國紛爭,皇權分化搖擺,機智的孔子用《周易》舊瓶裝上《易傳》這瓶新酒走了一條便道。在400年後讓漢武帝接上了手。成了中國2000多年歷史演化的理性中軸。

四、孔子,以「中庸」在《易傳》中鎖定易道理性

2500年前的聖人孔子是中國古文化及易道理性的集大成者。

人類四大古文明在經歷了(4600~3600)年前「地神」阿蒙教大洪水衝擊時,西方人類大都上了諾亞方舟去避災,而避災後的情形是有了多元的思考,形成了20多個由「天神」和「天理」引導的大族群(又稱文明體),但「仙人打架」背後是帝國爭霸,最後將人類拖進了二次世界大戰。而中國人類則採用了治水種稻的方法來抗擊「地神」來犯。二次世界大戰災難發生後,人類終於意識到要放棄自身局限性和片面性走向全球合作。

但匪夷所思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出世界10大文化名人之首竟然是2500年前的中國孔子,這是為何?顯然,孔子「天下為公」的理性與人類和平、合作、發展的需求吻合了。

孔子「儒學」即需學,作為人類唯一沒有被中斷的文明理性的歸結自然是一條社會生產關係的效率之路。而在孔子《四書五經》學術體系中要數《易傳》為要。

回望並小結一下:

1.中國1.2萬~4100年前形成了針對「圍獵、畜牧、農耕」產業特點的酋長號令: 三《易》,開闢了一條中國唯物理性演化之易道,其單爻「I「升級到了族群合抱之爻「乂「;

2.到了4100年前大禹統一九州貿易立國,女匽夫婦尊稅法《禹貢》要求作金融易《歸藏》,讓中國社會產業關係升級到了金融貿易新高度。並有了「易」字為標識和陽爻「一」及陰爻「∧」的表達;

3.1000年後(3100年前)周文王針對前王治世「無道」找「有道」,作人文規範的《文王-易》。爻位形成了「乂乂」復爻的「爻」字,而由復爻疊加形成了重卦,讓卦爻表達了複雜的人文關係;

4.600年後(2500年前)孔子創建儒學,並從《周易》「無道找有道」的王道思想擴張為「舊瓶」裝上從「紛亂」中找「有序」的「新酒」代行君王號令。孔子讓易道有了方向也有了方法;

5.400年後(2100年前)漢武帝喝到了孔子這瓶中國易道理性的「老酒」並敬為神明,影響中國治世理性2000多年。從此易道理性被鎖定,其「河間王」從易道的客觀無咎中導出了「實事求是」的觀點;

6.中國社會針對不同時期社會產業、金融、人文特點六部《易經》的爻位,從「I>乂>爻」升級讓中國人類守成了一條唯物「易」道。而今天新中國從人類生存優化找發展效率出發的客觀無咎,接過「實事求是」的旗幟似乎正在譜寫現代版《共和·易》。

讓人感到奇怪的是中國學術界歷來沒有把孔子的《易傳》認作為《易經》,原因在於孔子自己沒有把它稱作為《易經》,這顯然是沒有把孔子難言之隱及內容關係單獨看。

今天,我們把《易傳》獨立的社會效用分離出來,就可以看清孔子《易傳》是一部中國歷史中古人最完整體現唯物理性和社會生產關係的《易經》。

在文王《周易》對社會綜合關係初探基礎上,孔子在50歲之後潛心從唯物理性的中庸方法論出發,從十個不同的視角延展寫了《十翼》來完善。「翼」是指動物翅膀的意思。《十翼》中的《序卦傳》是說文王設64卦周公解384爻之間的按排關係。《說卦》是說貞人用蓍草又稱莁草對事件的元、亨、利來斷判找客觀無咎。《雜卦》是說卦爻之間多重印證關係。《繫辭》即系統論。《象說》是由宏觀到微觀的解。《彖說》是由微觀到宏觀的解。《文言》即用常識來解。其中象、彖、文言上下對應卦爻案例數就有了千言萬語的解說詞,這樣細緻對待《周易》是孔子對應現實社會和引導未來關係的高度負責和嚴謹的治學精神。

正是《易經》涉及社會關係面廣量大,對事物尋真識別的複雜性也給人留下了中國理性的模糊性。所以,孔子又深入淺出地用一個「叩」字來解決萬物問「真」取中的辯證問題。

而事實上如此複雜的卦爻案例解說和吸收理解,正是體現了孔子對現實社會的複雜性和未來行為引導的艱難。 儘管孔子方向和方法都是正確的,但依然存在時代局限性讓很多難題未能解決。今天中國人類正努力創新解決這些難題。

中國《易經》中「天人合一」的爻位升級管理思想,對中國仍至世界走人類合作之路具有重大意義。

(作者:施雲江,系上海典龍文化研究院研究員,本文2020年11月30日於大船酒店)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原因有這些
    成吉思汗那為什麼歷代西方史學家都認為隋文帝才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呢?二、從政治、經濟角度來說,隋文帝的「開皇之治」影響深遠(一)在政治上的政策:楊堅的開皇之治,政治上改革制度,三省六部制,三省也就是中央設尚書、門下、內史三省,六部即吏部、禮部、兵部、都官(刑部)、度支(民部)、工部 6 部,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的三權分立體制
  • 楊振寧「跨行」談《易經》,周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如果只能找一本書代表中國文化,應該選哪本?答案是《易經》。它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書」:儒家、道家均深受其影響;它也是人生問題的「答案之書」:這本包羅萬象的神書,其實把你可能遇到的絕大多數問題,都回答了。
  • 《易經》到底有多難學?為什麼算命先生大部分都是瞎子?
    這本書有這麼強大嗎?《易經》講究著八卦,八卦變化多,這一點就是最難的一點。《易經》這一本書最近是有了3000多年歷史,早在文字出現以前就有了,而他出現的原因就是人們對未知事物的預測。直到後來,這本書被世人流傳下來,甚至這本書被後人越傳越邪乎,因為古人的佔卜,後人一致認為這是一本算命的書,但其實裡面的內容並不是講算命的,說是根據天地間的日月星辰的運行,其實就是根據過去的生活經驗,然後去推算出很多的可能性,也就是相當於我們現在的一種邏輯學的方法而已。
  • 【易經的歷史】:一畫開天說伏羲
    一畫開天說伏羲對於伏羲一畫開天創畫八卦的傳說,曾被一些人視為妄說,不為採信。然而,伏羲創畫八卦畢竟是易經八卦可追溯的源頭。當到達宛丘(今河南淮陽)後,見這裡氣候適宜,土地平緩,水足草豐,植物繁多,動物充裕,且極少有兇猛野獸侵襲,這個部落便定居下來,從而結束了人類的遊牧狀態,在此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都城。伏羲氏是中國從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時期起著決定作用的一個代表性人物。伏羲氏生活在人類的蒙昧時代,他依靠自己的智慧,帶領先民們與大自然頑強抗爭,超越洪荒,創造了華夏遠古文明。
  • 被質疑6500年的《易經》其實是超科學?一位中國院士臨終前的告誡
    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對《易經》這本書存在著「封建迷信」的刻板偏見,但是其中所涵蓋的內容包羅萬象,它的價值其實已經遠遠超出了國學的範疇。DNA三聯體總共擁有64種排列組合,其中鹼基A腺嘌呤對應於少陽,G鳥嘌呤對應於太陽,C胞嘧啶對應於太陰,U/T尿嘧啶對應於少陰,然而被證實為「超科學」近代西方發明的所謂「二進位」,其實在《易經》中早有呈現我們都知道,二進位是由一位叫做萊布尼茲的德國人發明的
  • 易經告誡:「傘有兩不放,否則財易散」,說的是什麼意思?
    傘是生活中最常見的工具,遮陽避雨可以說給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一把小小的傘卻有不同的說法,在古代有帝王用的華蓋傘,民間還有油紙傘,布傘等等,科技發展到現在各式各樣的傘都出現了,自動開收傘,鉛筆傘,太陽傘,帳篷傘等等,小小的一把傘被玩出了花樣,但其實傘還有2個注意的地方,要是放錯了就影響很大。
  • 易經六十四卦中為什麼說有四象生八卦
    《易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最先出自《易經》。四象繼而產生八卦,八卦是中國古代人民的基本哲學概念,是古代的陰陽學說。原始有太極,太極即陰陽未生渾茫廣大之氣,太極變而產生天地,是謂兩儀;兩儀變而產生木火金水,是謂四象;四象變而生生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因此有了《周易自測牌》六十四卦;遵循《易經》之道即能趨吉避兇,而造成偉大的事業。四象在中國早期文化中指《易傳》中的老陽,少陰,少陽,老陰,從方位角度論四象為:東、南、西、北。
  • 與其花錢算命,不如自學《易經》,看懂易經
    在世界中有兩種人,知道自己命運的人和不知道自己命運的人,他們之間最大的區別是他們是否讀過《周易》。眾所周知,《周易》或《易經》,是中國古代一部非常神秘的作品。可以說,未來有先行者。別誤會我,他說的不僅僅是算命的形上學。這是《易經》的真正的心理方法——通過選擇智慧,總是讓自己站在勝利的一邊。什麼意思?原來《易經》有64個卦,每一個卦都是一種生活腳本,他已經幫助你推斷出你的選擇的結果。
  • 為什麼有人抱怨生活不順?從易經的角度看「運勢」,讀懂受益一生
    如果結合河圖,洛書,《易經》,其實這三者都是人類種族起源和潛在發展的宇宙全息圖。這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所以不能在這裡陳述。命中注定的人自然會明白。從《易經》的角度告訴你,人為什麼不順?從《易經》的角度告訴你,人為什麼不順?用3招可化解很多人以為《易經》是算命的書,或推崇它,或詆毀它。《易經》最早的起源,現有記載的資料根本無法追蹤。
  • 《易經》有多傳神,看看這幾個歷史牛人就知道了
    相傳,伏羲發明八卦,衍生《易經》。又傳,《周易》之前有兩個版本的易經,分別是《連山經》和《歸藏經》。前者為神農所創,後者為皇帝所創。而《周易》,是周文王被囚禁期間,根據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繹出文王八卦和文王六十四卦。而後,孔子為《周易》加注易傳,世人稱易傳為「十翼」,是《周易》的導讀資料。
  • 《易經》是儒家六經之首,真相是什麼,明白這3點很重要
    唐代大學問家韓愈,在《師說》中曾經這樣評價李氏子蟠,說他「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六藝"之經一般指儒家的六部經典之作:《詩》《書》《禮》《樂》《易》《春秋》。「六藝"之傳是指對這六部儒家經典所作的註解。意思是說,孔子對老子說,我開始研究六部經典《詩》、《書》、《禮》、《樂》、《易》、《春秋》,自認為已經很久了。這是將儒家經典稱為「六經」的最早記載。有專家認為,在歷史上,把《易經》列為儒家經典之首的人是西漢末年的劉歆。
  • 歷史《易經》重要傳承人
    還有一位最重要的人物便是春秋時期的孔子,在文王周易後添加了易傳,是我們今天認識易經的重要思想導讀。背後人們稱作十翼。上面說的三位,是易經的最主要的創造者。後面的是易經的重要傳承和發揚者。董仲舒是西漢著名的思想家,他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對於易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另外一位是鄭玄,對易經作了註解,把象、彖和經文結合在一起,提出五行生成說與爻震說,對於易經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批評易經是要被罵的,迷信土壤深厚
    國外幾千年都沒有聽說過易經,為什麼他們都沒有凍死、餓死,反而可以發展的很好呢?易經本來就不是必需品,只是一個普通的調味品。」此外,在《從未有俄羅斯科學家證明靈魂離體》中,一位熱心的朋友特意趕來為我留言說:「我看了作者您對周易的評論,我是真的非常贊同作者的觀點,但我認為作者其實在論證方法上出了錯誤。
  • 現代人為什麼讀不懂《易經》?被專家帶溝裡了!
    《易經》熱已經好幾年了,如今學習《易經》的人越來越多,但真能理解和應用這部經典的人鳳毛麟角,甚至是閱讀越糊塗,這是為什麼呢?答案:文字。《易經》裡的每個字,我們可能都認識,但是語境變了,字義就變了,字義變了,全文思想也就變了。比如「奉承」這個詞,很多理解為「阿諛奉承」,但其實這個詞的本意是「奉命承辦」,是講執行力的。奉,即風,承,即成,順風成功,同音的字是具有相同字義的。
  • 為什麼人類努力一輩子,卻很難逃脫《易經》的系統?
    一切有定數。但是,數是活的,會變動,還沒有完成沒有定的時候叫變數,已經確定的時候就叫定數。中國人說,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中國人的《易經》是講數的,而數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是生生不息的。
  • 易經應用|探源《易經》的流派——明義理、解象數
    其實,孔子是義理學派最早的奠基人。儒理宗代表人物是孔子,由於儒家倫理思想長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因此被儒家奉為五經之首的《易經》,自然以義理為主導,為「大道」,象數則被視為「術數」,為「小道」。史事宗的易學突出特點是「引史證經」,這個引史證經不是從《周易》形成的歷史環境中探尋本義,而是在解釋經文時,引述古今王朝興替的歷史事件,來證明義理派的依據是正確的。王弼、韓康伯的義理,以老莊玄學闡發「易」,入老莊宗。著重發揮卦象說講的道理。
  • 西方學者眼裡的易經,猶如一部「神書」,令中國人難以相信
    據說,在中國文字還未出現之前,《易經》就已誕生,三皇之一的伏羲氏創立八卦,開啟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後又經過神農氏、軒轅氏、周文王、周公旦等的不斷完善,最終形成了《易經》,可以說是一部包含上古先民智慧結集的經書,因此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
  • 《易經》到底是偽科學還是超科學?為什麼至今還有人爭論不休?
    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不僅是一位數學家,而且他可以說是位全才,在法學、歷史、地質等等領域也有一定建樹。而且,萊布尼茲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方面也很有研究。1697年10月,傳教士白晉與萊布尼茲開始來往,在後來與萊布尼茲的通信中,萊布尼茲向白晉介紹了二進位觀點與他的設想,而且希望白晉把它推薦給當時中國的皇帝康熙。沒想到白晉的回信給了他當頭一棒,告訴他,二進位不能算作一個新的發現,幾千年前中國的伏羲已經有相關的研究。
  • 易經的起源和發展
    在中國《易經》不單是儒家的經典、道家、兵家、農家、醫家、法家、小說家、雜家等等,無不將《易經》尊為圭臬。《易經》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它的思想貫穿於中國古代所有文化中,是中國文化的總樞紐。大醫學家孫思邈大醫學家孫思邈說:「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孫思邈:唐代醫藥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藥王」。)近年來,《易經》走向世界,被國外譽為「萬有概念寶庫」。
  • 《易經》是如何從巫術變成經典的?
    古人好古非今,傳說伏羲「觀物取象」始作八卦;又有說周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的。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晚而喜《易》」,序《易傳》。史書說孔子翻來覆去地讀《周易》,使穿連《周易》竹簡的皮條都斷了好幾次。後來人們用「韋(皮條)編三絕」來形容讀書勤奮。其實這些都是附會之說。不過是為了抬高《易經》的地位,故意編造的神奇說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