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核心需求是生存優化,
而社會的使命是高效發展。
歷史一再證明,人類合作帶來創新並獲得高效。而更大合作帶來更多效益。
但問題在於如何將不同族群、多元特性、不同偏好的人團結起來?
要讓合作價值觀與人類生存優化關聯,需要有一個規範社會的方法才能讓人類取得一致行動。 而這正是人類戰勝自我的一大難題。
奇怪的是中國從不依賴「神靈」召集人類,而是通過持續創新社會生產關係來現實更多族群的合作,由此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明自覺和文化自信,讓中國成為人類唯一沒有被歷史中斷的文明體。
中國歷史特有的社會生產關係是一種被古人從爻位管理中總結為《易經》的,形成了關於人類合作的社會道德規範和立法原則。
本文作者在《貨幣起源與華夏文明》(以下簡稱《貨》書)「多重證據法」中顯示,中國社會從上萬年前古羌人後裔盤古率眾創新圍獵用「爻位管理法」引導後人形成了一種中國最早的合作關係。
之後,中國人類在社會不斷融合中一路創新,在不同歷史時期,針對不同社會條件先後形成的爻位關係編入了六部《易經》在歷史長河中成就了一條唯物的「易經」之道簡稱易道,支撐了中國文明的演化。
漢代《周禮·春官宗伯》言「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這種歸納是因連山、洛書、河圖三者都是史前單一部落針對單一產業《易》的關係,讓「連山」代表了。
大禹時期女匽作金融易《歸藏》,與之前三《易》有大不同。而文王作《周易》的「客觀無咎」,是由孔子作《易傳》,並由漢武帝在應用中鎖定後才有了今天 「實事求是」這個思想圭臬的。
一、盤古、伏羲、女媧史前三《易》中的爻位思想
爻位在《易經》中顯示的是不同時期某人不同位置從具象到抽象的社會關係。中國古人由此構建起社會秩序並組織協同生產。好比今天公民法定的「權利與義務」關係。
研究認為,由古傳頌至今開創父系部落的盤古,或不是某人真名,其更像是如帝堯之女「盤」問老爹遠「古」人類族群演化故事而來的一個名稱。說的是一種社會關係。
伏羲作為三皇五帝之首,將中國人文始祖的美名傳頌至今的是伏羲女媧跨部落、跨血緣的融合,更象是中國族群合作理性的源頭。
被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一書中稱之為人類唯一延續的社會,即社會文明演化顯示,中國人類走了一條與其他人類族群不一樣的路。湯因比還看到中國黃河流域人類經歷了極艱難的困苦條件。
研究看到,正是在末冰期(7~1.2)萬年前非洲智人遷徙實現全球化,最後到達中國的這一支古羌人後裔盤古用單爻「I」的「I+I+I…」相連管理族群,創造了一種從傳統「追獵」到「圍獵」的合作轉型,被稱為「盤古開天」將族群帶進了」地緣經濟」時代。
從盤古用爻位相聯表達族人環山形成一個合圍來看。單爻「I」成了盤古要求族人在圍山時人與人左右相連點位關係的符號。「I」代表「圍和趕」的陽爻,而「連山」圖上沒有標「I」的地方則為陷阱,後人稱為陰爻。盤古在「圍與放」的爻位關係中約定時點,統一號令讓各爻位統一行動~「趕山」,最終將所圍山中的動物集中趕往所設之陷阱之中,達到天人合一高效圍獵的目的。
復爻「乂」是單爻「I」的進化,體現了伏羲女媧部落融合時的一種合抱關係。伏羲畫卦用這種交叉關係也表達了爻位關係的升級。
《史記·堯典》曰: 「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諮,有能俾乂?」這是帝堯在問,有阻攔大洪水的辦法嗎?這裡的「乂」是借用合圍合作來阻攔大洪水的意思。
從盤古《連山》圍獵一人一位的單爻「I」,到伏羲畫卦連山、洛書、河圖三《易》融合用「丿+乀」代表族群合抱的復爻「乂」,最後在文王作《周易》時將復爻「乂+乂「兩兩重疊顯示多民族及社會生產關係多元組織交叉的重卦,說明《易經》中爻位關係從「I>乂>爻」的逐步升級而成。而陰陽兩爻在女匽一爻多義的《歸藏-易》中顯示為「一」與「∧」的形狀。
盤古的文化關係到了1800年前,吳國徐整將其整理在《三五歷記》之中說,「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
「多重證據法」研究認為,徐整的觀點雖然是上萬年來人們口耳相傳的歸結,但基本顯示了中國北方族群社會源頭的歷史演化邏輯。
這種以爻位升級關係表達「天人合一」 管理模式創造了一種人類社會生產最早的合作。引導後人從客觀無咎中尋求戰勝自我和戰勝自然的力量及效率。也由此成為中國社會道德規範和立法原則形成的端倪。
伏羲畫卦的時代有說是8000年前和7000年前不一,但這與1萬多年前北方族群盤古的創新是一脈相承的。伏羲在畜牧業升級後,從爻位關係開始了管理升級。雙魚陰陽太極圖搭載了女媧巫文化後讓族群號令更加精準分工更細。
而同時代的女媧部落則最早發現並利用了黃河水周期性泛濫中肥力沉著的關係,開始沿水淹區畫成「河圖」引導了高效的北方農耕業。並根據農耕需要積累了天文、歷算和醫術等技能的巫文化。最後在伏羲部落東擴時融合了。
女媧巫字的文化含義是,上面一橫為天,下面一橫為地,中間兩個人在討論上下一豎的道。 巫文化在對春夏秋冬天象輪迴的周期變化中看到了人類的生存規律。
伏羲畫卦將畜牧業雙魚太極圖與巫文化天文、歷算農耕八卦關係融為一體表述為「乂」。盤古圍獵的《連山》、伏羲畜牧業的《洛書》和女媧農耕業的《河圖》在表達上形成了卦爻一脈升級的關係。中科院考古所趙信在天水發現了5000多年前的六爻卦骨。而義烏考古則發現了一個8000多年前持陶罐人所示的卦爻。今天雲南水族人則保存了《連山-易》,可見卦爻管理的思想在中國很早就廣泛傳播了。
爻位升級管理讓中國個體人類對集體合作具有天然依賴性。而族群之間對於合作融合取得更高效率具有天然依賴性。這兩個依賴形成的文明自覺和文化自信促進了後來中國走向無神的持續的社會大融合。
二、女匽,沿大禹稅法《禹貢》升級的卦爻關係
貞人女匽,帝堯次女、貨幣發明人典龍之妻,她也是北方巫師,即醫師,遠古文化人。中國第四部易經《歸藏》的主創者。
《貨》書研究顯示,作為帝堯的二女兒,她嫁給了帝舜的患難兄弟典龍(曾因古人文史用字極簡,讓後人誤將娥皇、女匽兩姐妹分別嫁給舜龍兩兄弟的事實合併述說而引發岐義及周朝時的婚姻制度而誤將其推測為隨姐一同嫁給了帝舜)。女匽隨夫來到上海沙岡,並由海邊的「貝」為一側發起了「象形+會意」的拼接造字。
《易經》歷來是酋長的生產號令,到了大禹時期怎麼會由女匽夫婦來作一種百族融合關係的金融易呢?顯然,複雜的貿易關係需要有專業實操了,但皇家專屬的名份呢?
帝堯改革,帶來社會財富大增,大禹統一九州後,隨即南下控制了上海的貨貝,並會聚百官在紹興會稽山討論稅法《禹貢》,制定貿易立國的方案。女匽夫婦針對大禹這一要求作金融易《歸藏》來配合。
舜、龍被帝堯雙雙選為附馬。在堯舜禹禪讓至帝舜主政後,他設九個職官崗位,(典)龍被任命為納言(官),負責內外通達(詳見《史記》)。典龍由此深入理解到中原地區社會需求與貨幣創新的關係。於是,他用家鄉上海沙岡的海貝為幣實現了人類貨幣的起源。
於是,《道教-神話》給典龍夫婦註上了一個「合理的」名稱,天皇氏古越王作《歸藏-易》。顯然,古越王是南方的王,怎麼關聯北方皇家了呢?於是,天皇「賜」氏的附馬來了,天皇指帝堯。這樣,《歸藏-易》行的令就是皇家號令了。
但《歸藏-易》由女匽夫婦來作不僅是外在名稱上古人給了一個解釋,而其在內容的關聯上更具有獨一無二的合理性。
大禹統一九州,讓中國南北文化走向融合,這一點在女匽造46個拼接字中充分體現了。作為懂醫的女匽認識到丈夫典龍創造貨幣引發九州貿易關係興起,並有力支撐人類生存優化多元性的意義。她以人體中「氣」 血關係作引導,對應社會貿易關係作《歸藏·易》。
女匽以坤卦為首,意思是讓萬物皆歸藏於地。《歸藏-易》每一象都以人體筋絡為引導,以「氣」為主,天氣為歸,地氣為藏,木氣為生,風氣為動,火氣為長,水氣為音,山氣為止,金氣為殺。
可惜《歸藏·易》也沒有完整的傳承至今。目前有的王家臺秦簡《歸藏》編號有一百六十四支,未編號的殘簡二百三十支,共計三百九十四支,總字數約四千餘字。由於殘缺過甚,至今尚未拼出一支整簡,順序也難以排定。這批竹簡共有卦畫五十四種,皆以一表示陽爻,以∧表示陰爻。卦名有五十三個。也可能存在多種抄本。
由於,孔子作《易傳》注重的是《周易》的社會應用關係,對爻位源頭演化涉及融合族群這個關係當時或沒有條件看到而未見研究。
孔子之前也只注重《易經》的效用,而沒有作爻位起源及演化歷史的關聯表述,也沒有對《易經》的目的作系統的陳述。到了孔子《十翼》才有了反映。
但女匽造字提供了一個史前《易經》之外關係的探問。從貞、易、申三字形成中可以看到大禹時期中國社會大轉型演變的關係。
如甲骨文大量出現的「貞」字,源自北方巫師的自稱。女匽在南下上海沙岡後看到貨幣起源對社會的影響,於是,對「貞」字從原本北方巫師對「天」卜的「卜+鼎」關係改造為~對「地」卜,即「卜+貝」,形成了今天南方巫師的「貞」字。這個關係在《歸藏-易》中,顯示了中國社會南北融合以及南北貞人之間的差異。之後的中國易道理性發生了「以天為本」 向「以人為本」 的關係轉型。這一轉型也奠定了後來文王、孔子綜合《易》的思想基礎。
女匽造 「易」字同樣神奇。她發現種稻的侗傣人與拾貝的侗傣人有很大差別,於是造: 偒=人+日+海岸線+勿(勿通物)。意思是~在日下海岸上拾起貝就能得到財富的為偒傣人,以區別靠一顆種子下去用5~6個月得到財富的侗傣人。李輝等著《偒傣話》顯示,人類元音最多的語言是「偒傣話」,正是由其民族性和產業特性鑄成。
之後,女匽又在偒字中減去「人和海岸線」留下了「日+勿」。意思是讓天(日)下人都有財富(勿),得到了一個延伸的~易字。易=易長、高效。
女匽造「易」字,為「連山」以來《易經》思想在文字中的展開提供了便利,讓易道理性在中國社會進入了快速傳播的軌道。也有了中國堅持社會發展效率傳承的標識。讓中國源頭理性及演化邏輯得以鎖定。
女匽深刻的思想性讓造字極為傳神。又如「申」字,申即「神」,在甲骨文中沒有「神」字。甲骨文顯示,女匽用一個反向的S,兩頭兩隻手: 一手拾貝、一手用貝。申的意思是~從地上拾起來的貝就是財富~很「神」。
對這個海邊來的「申」字,北方巫師認為,「神」不著衣不雅,於是,後人又給「申」加了衣旁,讓「申」成了今天的「神」。可見中國的「神」也是唯物的。而這個「申」今天成了上海市的簡稱。
三、文王,初定族群融合多元的《周易》卦爻關係
3100年前商末周公,《文王-易》又稱《周易》的主創人。
大禹統一九州貿易立國,作稅法《禹貢》,而女匽金融易《歸藏》是設計了對上百個原始酋長部落貿易的實操關係。讓原始低效的宗族體系在細水潤物中無聲的瓦解。但《歸藏-易》一爻多義的貿易關係沒有對百族融合更寬的人文關係建立規範。文王看清了這一點,由此著手去建立明確的道德規範及社會制度並在卦爻理性中去找依據。
作為中國地緣經濟進入百族融合後的高速發展時期,在夏商二朝演化的後期,文王對前王的「無道」感到困惑。要為社會找「有道」而形成了《周易》。
3100年前周文王做《周易》時,甲骨文已形成,中國社會也已進入了有史時代。而商末社會關係及文王窘迫的現實在《竹書》、《尚書》等文獻中顯示都已很清晰了。
姬昌(即周文王)是商紂王「三公」大夫被迫害致死中僅存的一位。文王也因不滿紂王無道而被囚關在羑裡(yǒu lǐ,即今天的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北4.5公裡處)。紂王以種種野蠻手段對其進行侮辱和折磨,甚至將其長子殺害後做成肉羹逼其吞食。文王姬昌被囚禁7年的這段時間裡深思紂王「無道」是因為沒有社會制度約束所致。那如何從無道中找「有道」的關係呢?
文王以伏羲(或女匽的)「三畫卦」尤其是《歸藏-易》的貿易關係為參考,將古人在雙魚太極圖上的卦爻通過重新排布推演,把「三畫卦」進行兩兩相疊(現稱「復卦、重卦」),改造成了「後天八卦」,並且為它寫了「彖辭」(彖 tuàn,彖者,材也。「材」通「裁」,有裁斷之義)。而孔子則直接表述為: 彖者,斷也。
文王作《周易》並在盤古圍山單「I」起,到伏羲女媧融合標識的復「乂」中演繹成了「乂乂」雙重疊加的六「爻」卦。文王去世後其弟周公旦則進一步推演了84卦384個爻位的關係。初步建立了人文規範治理系統。但因文王早逝,其弟周公旦推演爻位所針對的社會貿易引導的生產關係還很特別沒能讓易道理性在全社會理性中貫通。
到了周末禮崩樂破,百家爭鳴探尋社會新秩序時,是法家準確看清了當時紛亂社會必須通過嚴刑峻法來強國,並用武力來實現統一國家的前景。法家從商鞅變法發端,將大禹統一九州延用了近二千年的 「貿易立國」策略改變為「重農抑商」,讓秦始皇統一了中國。
王陽明《傳習錄》顯示,聖人對良知表述各不相同,如何理解文王作《彖》,周公系《爻》,孔子贊《易》,何以各自看理不同?
研究認為,文王與周公的不同是 「卦與爻」的著力點不同,兩者合二為一是《周易》。而文王《易》與孔子《易》的不同,雖然孔子名義上並沒有對《周易》增減一個字,但孔子是對應了文王后600年的社會現實條件來規範社會道德關係和制度方向的,解釋自然是不同了。文王是「有道對無道」,而孔子是「有序對無序」差異很大。同時,孔子導入了更為辯證的方法論~中庸之道,他從《十翼》即十個不同角度來陳述卦爻關係讓易道理性更清晰有利變通而實操。
有人總結《周易》有思想深邃、時中,陰陽對立哲理變動的特點。而其更為本質的是六部《易經》演化之道,是緊緊抓住了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生產關係的效率這個關鍵,最後是由孔子集了大成。
夏初「貿易立國」政策在夏商周演化近2000年,最終以諸侯國尾大不掉讓社會感到了統一的需要。百家爭鳴圍繞《周易》理清了社會發展趨勢。
《易經》被公認為是群經之首,由此社會的現實應用也是多元的。如鬼谷子教導弟子 「帝王之術」培養了諸多政治家、軍事家催化了社會要素的活力,順應了時代積極作為的要求。老子看到了《周易》中的唯物自然性,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思想顯然提供了另一種政治時期的選擇。而大多數思想者則走進了卦爻案例關係的引導之中,淪為風水先生、佔卜大師,而另一路則在人體「小宇宙」與社會「大宇宙」互通關係中走向了醫道~讓中醫升級。
2500年前,中國社會圍繞著《周易》唯物思想原則的「百家爭鳴」,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諸子百家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有4324篇著作。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
而百家中針對社會綜合治理論述的不到十家,其中數法、道、儒最具典型性。但這三家之法也是隨不同的社會條件而用的。這一點最為典型的應用要數漢武帝。他對應了三家之法因時而用。
孔子確實是獨具慧眼,從更長的歷史周期,更高的社會效率關係中看到了王道所在。 但孔子作為布衣以及當時的社會參照系不能以《易經》名義發表他的治國之道,因為孔子明白這是皇家專屬的。但孔子時期戰國紛爭,皇權分化搖擺,機智的孔子用《周易》舊瓶裝上《易傳》這瓶新酒走了一條便道。在400年後讓漢武帝接上了手。成了中國2000多年歷史演化的理性中軸。
四、孔子,以「中庸」在《易傳》中鎖定易道理性
2500年前的聖人孔子是中國古文化及易道理性的集大成者。
人類四大古文明在經歷了(4600~3600)年前「地神」阿蒙教大洪水衝擊時,西方人類大都上了諾亞方舟去避災,而避災後的情形是有了多元的思考,形成了20多個由「天神」和「天理」引導的大族群(又稱文明體),但「仙人打架」背後是帝國爭霸,最後將人類拖進了二次世界大戰。而中國人類則採用了治水種稻的方法來抗擊「地神」來犯。二次世界大戰災難發生後,人類終於意識到要放棄自身局限性和片面性走向全球合作。
但匪夷所思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出世界10大文化名人之首竟然是2500年前的中國孔子,這是為何?顯然,孔子「天下為公」的理性與人類和平、合作、發展的需求吻合了。
孔子「儒學」即需學,作為人類唯一沒有被中斷的文明理性的歸結自然是一條社會生產關係的效率之路。而在孔子《四書五經》學術體系中要數《易傳》為要。
回望並小結一下:
1.中國1.2萬~4100年前形成了針對「圍獵、畜牧、農耕」產業特點的酋長號令: 三《易》,開闢了一條中國唯物理性演化之易道,其單爻「I「升級到了族群合抱之爻「乂「;
2.到了4100年前大禹統一九州貿易立國,女匽夫婦尊稅法《禹貢》要求作金融易《歸藏》,讓中國社會產業關係升級到了金融貿易新高度。並有了「易」字為標識和陽爻「一」及陰爻「∧」的表達;
3.1000年後(3100年前)周文王針對前王治世「無道」找「有道」,作人文規範的《文王-易》。爻位形成了「乂乂」復爻的「爻」字,而由復爻疊加形成了重卦,讓卦爻表達了複雜的人文關係;
4.600年後(2500年前)孔子創建儒學,並從《周易》「無道找有道」的王道思想擴張為「舊瓶」裝上從「紛亂」中找「有序」的「新酒」代行君王號令。孔子讓易道有了方向也有了方法;
5.400年後(2100年前)漢武帝喝到了孔子這瓶中國易道理性的「老酒」並敬為神明,影響中國治世理性2000多年。從此易道理性被鎖定,其「河間王」從易道的客觀無咎中導出了「實事求是」的觀點;
6.中國社會針對不同時期社會產業、金融、人文特點六部《易經》的爻位,從「I>乂>爻」升級讓中國人類守成了一條唯物「易」道。而今天新中國從人類生存優化找發展效率出發的客觀無咎,接過「實事求是」的旗幟似乎正在譜寫現代版《共和·易》。
讓人感到奇怪的是中國學術界歷來沒有把孔子的《易傳》認作為《易經》,原因在於孔子自己沒有把它稱作為《易經》,這顯然是沒有把孔子難言之隱及內容關係單獨看。
今天,我們把《易傳》獨立的社會效用分離出來,就可以看清孔子《易傳》是一部中國歷史中古人最完整體現唯物理性和社會生產關係的《易經》。
在文王《周易》對社會綜合關係初探基礎上,孔子在50歲之後潛心從唯物理性的中庸方法論出發,從十個不同的視角延展寫了《十翼》來完善。「翼」是指動物翅膀的意思。《十翼》中的《序卦傳》是說文王設64卦周公解384爻之間的按排關係。《說卦》是說貞人用蓍草又稱莁草對事件的元、亨、利來斷判找客觀無咎。《雜卦》是說卦爻之間多重印證關係。《繫辭》即系統論。《象說》是由宏觀到微觀的解。《彖說》是由微觀到宏觀的解。《文言》即用常識來解。其中象、彖、文言上下對應卦爻案例數就有了千言萬語的解說詞,這樣細緻對待《周易》是孔子對應現實社會和引導未來關係的高度負責和嚴謹的治學精神。
正是《易經》涉及社會關係面廣量大,對事物尋真識別的複雜性也給人留下了中國理性的模糊性。所以,孔子又深入淺出地用一個「叩」字來解決萬物問「真」取中的辯證問題。
而事實上如此複雜的卦爻案例解說和吸收理解,正是體現了孔子對現實社會的複雜性和未來行為引導的艱難。 儘管孔子方向和方法都是正確的,但依然存在時代局限性讓很多難題未能解決。今天中國人類正努力創新解決這些難題。
中國《易經》中「天人合一」的爻位升級管理思想,對中國仍至世界走人類合作之路具有重大意義。
(作者:施雲江,系上海典龍文化研究院研究員,本文2020年11月30日於大船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