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十一國慶期間跳檔的電影裡,有兩部國產片是比較惹人矚目的。一部是馮小剛導演的《芳華》,另一部是現代都市犯罪片《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巧的是,這兩部作品重新定檔的時間都選擇了今年的賀歲檔。
關於《芳華》,想必大家也都有個大概的了解。在影叔這裡,不想那麼輕易的把「近十年馮導最佳」的Title給它掛上,可能是對那個時代的執念感不強,也可能是對《集結號》的感情更深一些。
而關於《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影叔的感覺倒是很簡單——非常普通的一部作品。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改編自雷米的《心理罪》系列小說的最後一部,也是風格最為黑暗,案件尺度最大的一部,改編難度確實不小。
是原著黨的朋友,可能會說電影的情節還原度很高,但是還原度高不等於改編好
單從演員陣容上來看,這部作品多少還是讓觀眾有些期待。
雖然說劉詩詩的演技經常被大家詬病的,但是有鄧超和阮經天的加盟,文戲多少有些看頭。
不過,事情有時候不會照你想像的那樣發展——演員的表演沒有給我驚喜。
先說鄧超吧。他是一個讓人愛又讓人恨的演員。
讓觀眾愛他,是因為他的確是一個有實力的演員,不僅在《中國合伙人》《李米的猜想》裡有優異的表現,還憑藉《烈日灼心》拿到了金雞獎的影帝。
讓觀眾恨他,是因為他非得浪費自己表演的天賦去拍一些爛片。原本以為《分手大師》已經是他的底線了,結果又給你來了一部《惡棍天使》。
所以網友就調侃了,只要鄧超不演自己導演的電影,他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演員。
我覺得,這和自己的野心有關——想不想演好,對劇本對角色有沒有吃透。
在《心理罪》裡,你不能說鄧超演技爛,因為他基本全程演技在線的。但關鍵是,我覺得他沒有露出他的野心,給我一種發揮欠佳的感覺。
整部戲裡,鄧超並沒有流露出多麼自然的表演,基本上是在讓情緒牽著走,而不是節奏。
這裡該憤怒了,他就嚎一聲,這裡該悲傷了,他就哭一下,演的痕跡有點重。
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看到自己領養的女兒被殺害時的那場哭戲,說句實在話,多少有些小尷尬,情緒明顯沒進入啊。
看到這裡的時候,我立刻想到了古天樂在《貪狼》裡的表現,同樣是看到女兒的屍體,古仔的表現要好上很多。
再說阮經天。他也是一個有料的演員,拿過金馬獎的影帝。
影片裡,他飾演的是一個癲狂的反派,對於他在裡面的表現,尤其是審訊室的那場戲,很多觀眾會聯想到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
但我覺得,阮經天在戲中的表現有點「過火」,太極力想表現出一個瘋癲,目無法律的的反派,想用誇張的語調,表情告訴你「看看,老子很牛逼」。
但太刻意,就會太假。所以我只看到了歇斯底裡,沒有看到一個罪犯的內心瘋狂的一面——所以儘管他的作案手法很牛逼,但仍給我一種「這是一個很低級的罪犯」的感覺。
至於劉詩詩,本來演技就備受詬病,然而這次連表現的機會都沒有,我都沒有搞清楚他在戲裡的作用是什麼,完完全全一個花瓶。
最搞笑的是影片開頭的那場遊樂場追逐戲——劉詩詩緝拿一個罪犯。
結果看到最後,我都不知道這場戲的意義在哪裡?可能是導演也知道劉詩詩的角色存在感很低,又不想浪費這麼大的一個卡司,特意加上去的吧?
說出來你還別不信,演技發揮最佳的是配角李嘉欣。
她在裡面的戲份也就幾分鐘,但足以堪稱全場最佳,哭戲的力度把握的恰到好處,完全演出了那種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覺。
小演員文淇,戲份也是不多。
不過有幾場和鄧超的對手戲,坦白來講,絲毫不落下風,畢竟也是拿過金馬獎最佳女配。
從故事上來看,影片也是存在不小的瑕疵。
據說影片上映之前,《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打出的口號是「中國版的《七宗罪》。
看完之後,你會很明顯的感覺到導演的敘事手法上的確很像《七宗罪》,但是連高仿版都算不上。
影片的幾個犯罪案件設計的都很好,和《七宗罪》一樣,儀式感十足。特別是第二個,真正的驚豔到我了。
然而這幾個案件並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繫,這就導致了故事的不連續,不緊湊,給人一種在拼接的感覺。
《七宗罪》裡的故事為什麼那麼緊湊,是因為它環環相扣。
暴食、貪婪、懶惰、嫉妒、驕傲、淫慾、憤怒這七種罪惡一個接一個的呈現,破案過程也是根據這七個關鍵詞抽絲剝繭般的循序漸進。
相比之下,《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劇情太散,它沒有在好好給我們講故事,而是想用一系列刻意為之的故事性反轉製造出情節很飽滿的假象。然而這些反轉,都是提前就能預測到的。就比如反派江亞拐走亞凡那次轉折。
再者就是故事的邏輯。
影叔把影片中鄧超飾演的方木推理的手法稱為「天賦流」。我實在沒有看出來哪裡有推理,咣咣咣說一大堆,然後就一副這樣的狀態:
我雖然找不到證據!但我知道你丫的就是罪犯!
別說局長不信了,我也不信。
最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就是裡面穿插的愛情戲,不知道這部份戲的意義在哪裡。
並且還很老套,先是不和——然後互相欣賞——墜入愛河——生死離別——最後重逢。
所以說,我一般不相信什麼中國版的「XXX」這些噱頭的,大部分情況都是對自己敘事的不自信,有自信的導演不弄這一出的。
你看當初寧浩的《瘋狂的石頭》上映,人家也沒說是中國版的《兩桿大煙槍》,不照樣牛逼哄哄嘛。
一句話,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沒有被劇情帶進去。以至於後來生死離別的感情戲,哪怕是文淇飾演的亞凡被害的時候,我也沒有感覺。
並不是我心腸硬,因為電影是個很個人化的東西,如果你在我旁邊看哭了,我肯定會給你遞上紙巾。但是我看完沒有感覺,你也不能說我沒良心啊。
當然了,最後的兩分鐘看的我眼淚的確在眼眶裡打轉了,然而我是被真人真事的英雄事跡感動的,和電影沒關係。
要說這部電影有沒有好的地方?當然有,關於「輿論」以及「以暴制暴」問題的討論,確實值得我們思考。
電影中阮經天飾演的反派自詡正義人士、城市之光,他藐視法律的存在隨意殺人,認為自己是黑暗中的正義,其實他才是最應該被繩之以法的。
同時,那些在網上嚷嚷這要把那些惡棍殺死的人也是幫兇,處於局外人的他們或許只是想看個熱鬧,並沒有意識到到自己的言論決定別人生死這種結果的可怕性。
以暴制暴,只會製造更多的暴力與不幸。
總的來說,從《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於我們國家的導演來說,犯罪片仍然是難度不小的一個題材,這或許和我們的審查制度有關,拍攝過程中要時刻把握著一個「度「,不能逾越雷池。
但同時,我們也從《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中看到了國產犯罪片進步的一面——把現實介入的尺度更深了一步。
最後總結一下:
一,就電影角度而言,並沒有什麼驚喜的地方。
二,但是這部電影出現的確實是個時候,現在網絡時代輿論有著不小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