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古時候有一個年輕英俊的書生,他在趕考途中逗留在一家小店多日。店主的女兒自幼多才,看書生人品端正,才華橫溢,便生愛慕之情,而書生也十分仰慕姑娘的機敏博聞。一日,姑娘與考生打賭,喲按比對對子。書生先出了上聯:「氷冷酒,一點,二點,三點。」姑娘略想片刻,正要開口說出下聯,店主突然來到,店主見兩人私自幽會,勃然大怒,責罵女兒敗壞門風。姑娘哭訴兩人真心相愛,求老父成全。然而,固執的店主執意不允。姑娘性情剛烈,當夜氣絕身亡。店主追悔莫及,無奈木已成舟,只得遵照女兒的臨終所囑,將女兒安葬在後山坡上。不久,姑娘的墳頭上竟然長滿了鬱鬱蔥蔥的丁香樹,繁花似錦,芬芳四溢。書生不忘姑娘的情誼,日日看護墳塋,只是不解,姑娘為何單單綻放丁香?是無意所為,還是令有隱情?經年後,苦苦思索的書生突然頓悟:「她是在告訴我她對出來的對子啊!我的上聯是『氷冷酒』三個字的偏旁依次是一點水、二點水、三點水;她變成『丁香花』,這三個字的字首依次是:百字頭、千字頭、萬字頭!所以全聯便是『氷冷酒』一點,二點,三點;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這上下聯對的絕妙。從此,書生更是每日挑水澆花,悉心呵護,丁香花也開得美麗芬芳,書生與姑娘的愛情故事也越傳越遠。
丁香取自桃金孃科植物丁子香樹的花蕾。
丁子香樹(過去也稱丁香樹)並非中國北方多見的「丁香」,而是原產於南洋熱帶島嶼的一種香樹,也稱「洋丁香」,常高達10米以上,花蕾有黃、紫、粉紅各色,未開的花蕾曬乾後即呈紅棕色。除了花蕾和果實,其幹、枝、葉也可提煉丁香精油。我國多見的丁香樹為木犀科丁香屬植物,可生長在溫帶(甚至寒帶)地區,其花也有濃香,但精油含量遠低於熱帶地區的丁子香。
古代常用丁香「香口」,含在口中以「芬芳口辭」,蓋借公雞善鳴之意稱為「雞舌香」(一說是由於狀如雞舌)。又因丁香圓頭細身,狀如釘子,故也稱「丁子香」,「丁香」。
除了花蕾(雞舌香),丁子香樹的果實也有香氣併入藥。花蕾香氣濃、個頭小,也稱「公丁香」;果實香氣淡、個頭大,也稱「母丁香」。由於花蕾也曾被稱為「雌丁香」,名稱較雜,後來即統一將果實稱為「母丁香」(或丁香母),將花蕾稱為「丁香」(或公丁香、雄丁香)。
我國使用丁香的歷史悠久,南洋的丁香在漢代就已傳入內地,稱「雞舌香」。
「香口」是丁香的一大特有功效,漢朝尚書郎向皇帝奏事時還要口含雞舌香。後世還常以「含香「、「含雞舌」指代在朝為官或為人效力,如白居易「口厭含香握厭蘭,紫微青瑣舉頭看」,王維「何幸含香奉至尊,多慚未報主人恩」。
古代女子也喜用丁香香口,如歐陽修「丁香嚼碎偎人睡」,李煜「沉檀輕注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都是描寫口含丁香的美人。(不過,古代詩詞中的「丁香」大多是指木犀科的丁香。)
古代的「香口劑」(似口香糖)也常使用丁香。如唐代流行的「五香圓」就是一種用丁香、藿香、零陵香等製成的蜜丸,「常含一丸,如大豆許,咽汁」,可治口臭身臭,令「口香體香」。
丁香也是一味重要藥材,能殺菌、鎮痛、暖脾胃、溫中降逆、補腎助陽,更是治口臭的良藥。現在仍用於製作牙膏、漱口水、肥皂等物,以其殺菌功能治療齲齒、潰瘍、口臭等口腔病。飲酒前服用丁香,還可增加酒量,不易醉酒。
丁香原產於印度尼西亞,傳入歐洲之後即被視為珍物。自15世紀開始,南洋群島的丁香一直是葡、荷、英、法等歐洲列強爭奪的重要物品。麥哲倫環球航行結束時還從南洋帶回數十斤丁香 ,令西班牙國王大為歡喜。18世紀後,隨著亞州、非洲及加勒比海地區的廣泛栽培,丁香產量大增,使用範圍也逐步擴大。丁香現在主產於坦尚尼亞(奔巴島、桑給巴爾島)、馬達加斯加等地。
如果您喜歡此文章,請隨手分享給您的好友!
香道
微信號:xiangdao100
(香文化平臺)
「香,古人君子之交的象徵,傳播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