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超導電性形成機理的一次新突破

2021-02-18 中科院物理所


 圖:磁懸浮,超導邁斯納效應

 

更便宜的電力,更高效的運輸,甚至科幻電影中的磁懸浮滑板。超導電性將要給我們的世界帶來徹底的改變。儘管在技術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現在一個關鍵性的高溫超導理論已經被證實了。這或許會大大縮短超導應用到現實的距離。

某些材料被冷卻到一個臨界溫度以下後,它們將變成超導體。超導體可以無阻礙地傳導電流,主要即是因為形成電子對的電子之間互不相斥,從而可以不損耗能量穿過材料內部。

普遍認為低溫下固體材料中兩個電子之間通過某種媒介相互作用產生吸引並形成電子對是驅動超導轉變的原因,是實現材料零電阻以及超導抗磁性的關鍵。但是有別於傳統超導材料,高溫超導材料中兩兩電子組成電子對的媒介相互作用一直是個未解之謎。早在1989年國際知名理論物理學家Chandra Varma教授就這一問題首次提出高溫超導電子配對是由材料中周期排列的不同原子間電荷轉移形成的內生「環形電流」周期陣列的量子漲落和電子發生關聯帶來的,而且於2003年完成這一理論的數學理論框架並對實驗有明確指導和獨特的預言。但由於實驗技術手段的限制而長期無法得到實驗證實。

「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猜測,因為從來沒有這樣的現象曾經被實驗觀測到過。」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物理與天文學教授Varma說

「通過我的理論,可以精確預言提高超導材料的臨界溫度所需要的參數,」Varma說到,「至於化學家和實驗物理學家們如何去實現這些參數,我尚不清楚,不過理論至少指明了一個可行的方向。」

 

圖:中科院物理所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SC7組,上圖為全景圖,下圖為3D示意圖



最近北京的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周興江研究組經過長達七年的積累,運用自主研發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際最先進深紫外雷射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儀進行了這個實驗。並和Chandra Varma教授 以及韓國科學家一道利用深紫外雷射高精度測量並獲得了不同溫度,不同動量坐標上高精度高可靠的最佳摻雜附近區域Bi2212單晶ARPES能譜,結合由Eliashberg理論為基礎自主開發的超導態準粒子自能函數ARPES能譜自洽數值分析方法,國際上首次系統性地成功提取出了該高溫超導體在不同動量方向,不同溫度超導態正常通道以及配對通道的準粒子自能函數。並以之成功驗證了Varma的理論。這一重要成果被發表在了最近一期Science Advances 上(http://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2/3/e1501329)。

 

圖1.  欠摻雜89K樣品的雷射ARPES能譜(測量動量方向沿35度偏離節點方向)A)T= 16 K, B) T=107 K. C) 大能量尺度不同溫度同一方向獲取的準粒子色散關係的比較。不同顏色標度不同的測量溫度。右下角高能部分的局部放大顯示測量的溫度穩定性好於5×10-3(π/a).這是定量自能分析的基礎。

 

不過所有超導材料的超導轉變溫度還是顯著的低於攝氏零度的。即使是最「熱」的超導體也仍然需要至少冷卻到攝氏零下七十度左右。但科學家們相信他們的研究對發展室溫超導體是有幫助的。科研需步步深入,經驗要點點積累,未來將會有更多更有效的技術去減少熱量損耗,去實現更快速的電力運輸,以及去獲得更先進的科學和醫療設備。

 

英文作者:    Alfredo Carpineti

來源:IFLScience

中文編譯:俞理(論文作者之一)、sym

感謝SC7組提供的照片,以及在譯文基礎上做的有益補充!

近期熱門文章Top10

↓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

1. 為什麼物理不能理解愛情?(2016-2-14)

2. 中科院最美的玫瑰:她一生都是時間的敵人(2016-2-14)

3. 怪不得引力波看起來像太極,原來隱藏著一個驚天計劃!(2016-2-17)

4. 為什麼時間無法回頭?(2016-2-9)

5. 尊重夢想,更要尊重科學(2016-2-22)

6. 什麼是「量子」?(2016-2-15)

7. 看物理學家怎樣搞定交通罰單(2016-2-19)

8. 時間的起點到底在哪裡?(2016-2-1)

9. 拓撲為何?(2016-2-25)

10. 探測引力波如果證實意味什麼? (2016-2-12)

點擊公眾號內菜單欄「Top10」可查看過往每月熱門文章Top10

相關焦點

  • 高溫超導機理—BCS理論與電子配對新媒介
    至今為止關於高溫超導的機理(就是如何解釋高溫超導現象)仍然沒有定論,另外人們一直期望能夠發現臨界溫度更高的超導體,這能夠擴大超導體的應用範圍。所以有人說,如果能夠解釋高溫超導現象或者發現室溫超導體,就能拿到諾貝爾獎。本文對高溫超導機理談談自己的觀點,錯誤在所難免,希望能夠引起讀者的興趣。
  • 超導研究的歷史與挑戰:曾經輝煌,今路在何方?
    再有,基於電子配對解釋超導電性的BCS理論,給從原子核結構到中子星這一跨度達13個量級尺度的物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最後,對於銅氧化物高溫超導機理的長達三十年的持續求索為人類超越現有凝聚態物理框架,發展全新的量子物態理論提供了重要的物理線索和機遇。
  • 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同行們為何評價不一?
    超導實驗中使用的鑽石砧示意圖 版權歸屬Michael Osadciw研究者先在4萬個大氣壓下用雷射照射樣本幾個小時,破壞硫-硫鍵以形成硫-氫化合物,他們稱這一過程為 「光化學合成法」。接著,研究者在實驗中逐漸增大壓強。在140萬到275萬個大氣壓這個區間裡,他們觀察到了樣本的超導性。而不斷加壓的過程中,樣本超導轉變的臨界溫度也不斷提高。
  • 電力百科|什麼是高溫超導電纜?高溫超導電纜具備哪些優點?
    在重量、尺寸相同的情況下,與常規電力電纜相比,高溫超導電纜的容量可提高3-5倍、損耗下降60%,可以明顯地節約佔地面積和空間,節省寶貴的土地資源。用高溫超導電纜改裝現有地下電纜系統,不但能將傳輸容量提高3倍以上,而且能將總費用降低20%。利用高溫超導電纜還可以改變傳統輸電方式,採用低電壓大電流傳輸電能。因此,高溫超導電纜可以大大降低電力系統的損耗,提高電力系統的總效率,具有可觀的經濟效益。
  • 首條高溫超導磁浮真車試驗線正式啟用 技術新在哪?一文了解→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今天(13日),採用我國自主研發的原創技術,世界首條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及試驗線在四川成都正式啟用,這標誌著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從無到有的突破,具備了工程化試驗示範條件。
  • 世界首條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試驗線啟用中國版超級高鐵啟動...
    中國青年報成都1月13日電(汪龍華 李欣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鑫昕)西南交通大學今天宣布,應用原創技術的世界首條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及試驗線在該校正式啟用。研究人員表示,這是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從無到有的突破,具備了工程化試驗示範條件。
  • 世界首輛高溫超導磁浮工程化樣車成都下線,設計時速600+
    1月13日上午,採用西南交通大學原創技術的世界首條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及試驗線在四川成都正式啟用,標誌著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從無到有的突破,具備了工程化試驗示範條件。
  • 20年潛心製造 世界首臺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成都啟用
    標誌著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將對我國軌道交通現代化事業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記者看到,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車頭採用流線設計,形狀如子彈頭。不同於高鐵靠車載電源驅動在鋼軌上「奔跑」,該樣車懸浮在永磁軌道上,軌道中間鋪有直線電機,在車子底部裝有超導懸浮裝置替代了車輪。據悉,該樣車採用全碳纖維輕量化車體、低阻力頭型、大載重高溫超導磁浮技術等新技術和新工藝,設計時速620千米,有望創造在大氣環境下陸地交通的速度新紀錄。
  • Schrieffer對超導BCS理論的貢獻
    之前也詳細討論過BCS理論,這裡主要關注一下超導的相關歷史以及Schrieffer對BCS理論的貢獻。超導具有比較悠久的歷史,從Onnes實驗發現超導現象到第一個微觀的理論(BCS)歷經了四十六年,且至今為止,高溫超導的機理依舊模糊不清,最近幾年報導的超高壓下的「高溫」超導依舊可以用BCS理論描述。
  • 運行速度大於600km/h 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在成都下線啟用
    ,標誌著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  該車採用全碳纖維輕量化車體、低阻力頭型、大載重高溫超導磁浮技術等新技術和新工藝,設計時速620千米,有望創造在大氣環境下陸地交通的速度新紀錄。在未來,結合低真空管(隧)道技術,開發填補陸地交通和航空交通速度空白的綜合交通系統,將為軌道交通帶來前瞻性、顛覆性變革。
  • 物理所預測非常規高溫超導體的電子結構基因
    對它們的超導機理的研究是凝聚態物理最具挑戰性的前沿工作。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國家實驗室(籌)研究員胡江平的研究組總結了過去一系列研究工作,提出要統一解釋這兩類超導體中的配對對稱性,必須認定只有超交換引起的反鐵磁交換耦合導致了超導配對,其他的磁交換作用不會導致超導配對。
  • 世界首條高溫超導磁浮列車,一隻手就能推動
    世界上首臺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列車正式亮相二零二一年的一月十三日,世界上首臺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列車正式亮相,它的亮相正地點正是我們的中國,這臺十二點五噸重的列車靜靜懸浮在軌道上,你只用伸手一推就能將整個列車推動,因為整個車身與軌道完全是懸空的。
  • 科學家實現高壓室溫超導 人類離完美材料又近了一步
    這也是目前網絡上對超導原理的解釋,但這樣的解釋根本沒有觸及根本,為什麼形成電子對後穿越時就不會受到阻礙了?   解釋BCS理論需要引入玻色子和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BEC)這兩種概念。
  • 科學家實現高壓室溫超導,人類離完美材料又近了一步
    這就是低溫超導的原理。提出BCS理論的3位科學家在1972年獲得諾貝爾獎。但是,這一理論卻也不是絕對正確的,它無法解釋高溫超導現象。零度以下的「高溫」超導低溫超導自首次發現以來已經有百年歷史,但是,目前生活中對超導的實際運用並不廣泛,一個瓶頸就在於超低溫。
  • 石墨烯超導和21歲博士生:對科學的宣傳要高調,對個人的宣傳要低調
    你可能聽說過,世界上有一樣東西叫做「石墨烯」。學過初中化學的人,應該都知道石墨的結構,它是一種碳的單質,由一層層的平面層疊而成。石墨烯,就是單層的石墨。石墨烯聽起來很容易理解,是吧?但是在很長的時間裡,人們並沒有製備出石墨烯。
  • 超導行業下遊應用市場及競爭格局分析
    2)MCZ用超導磁體 MCZ技術的物理基礎是通過磁場對導電矽流體的熱對流形成抑制作用,抑制單晶矽生長過程中雜質和缺陷的產生,晶體完整性、均勻性得到極大改善,可實現高質量大尺寸單晶矽快速生長。其中採用超導磁體提供5,000Gs穩定磁場的MCZ技術是目前國際上生產300mm以上大尺寸半導體級單晶矽的最主要方法。
  • 上海交大應用超導研究中心:讓成果走出實驗室
    進入本世紀以來,美、日、德等國家都圍繞第二代高溫超導帶材製造技術制定了研發計劃,將發展超導產業上升到戰略高度。  李貽傑領銜的上海交大應用超導研究中心,在過去幾年中屢創佳績:2011年首創國內百米級第二代高溫超導帶材;2013年,成功將實驗室科研成果轉移到位於張江高科技園區的生產線上,率先在國內實現了第二代高溫超導帶材的量產。
  • 超導到底能帶來啥?
    93K意味著我們突破了液氮溫區。我們以前做超導只能利用液氦,液氦很貴。一升液氦需要好幾百元,而一升液氮只要1元。銅基高溫超導體因為溫度很高且價格便宜,科學家找到了一系列的銅氧化物高溫超導材料。銅基高溫超導體,目前能達到134K的超導溫度,加壓可以達到16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