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rieffer對超導BCS理論的貢獻

2021-02-08 daodaophysics

1972年物理諾獎得主John Robert Schrieffer於07.27.2019去世,他在研究生做RA的時候就完成了BCS理論。之前也詳細討論過BCS理論,這裡主要關注一下超導的相關歷史以及Schrieffer對BCS理論的貢獻。


超導具有比較悠久的歷史,從Onnes實驗發現超導現象到第一個微觀的理論(BCS)歷經了四十六年,且至今為止,高溫超導的機理依舊模糊不清,最近幾年報導的超高壓下的「高溫」超導依舊可以用BCS理論描述。


基於London兄弟的唯象理論,以及Frohlich的electron-phonon coupling,Nakajima討論了screened Coulomb interaction,Bardeen 和Pines 考慮了effective screened electron-phonon和Coulomb interaction, 證明電聲耦合可以使得電子之間產生吸引Nakajima included the screened Coulomb interaction

之後Cooper具體考慮了兩個電子的情況(所以超導電子對也稱作Cooper pair)


其思路就是解一個二體的薛丁格方程,從而得到一個Gap,即bound state, 這就是Cooper pair的起源



Schrieffer的貢獻在於把上面的結論推廣到多體(many-body), 這個是之前討論過的:


BCS 的Hamiltonian為

通過平均場近似可得

用產生湮滅算符表示

再通過Bogoliubov's transformation對角化可得

便可以得到著名的超導能隙

--







相關焦點

  • 高溫超導機理—BCS理論與電子配對新媒介
    高溫超導一般指超導臨界溫度在77 K (液氮溫度)以上的超導體,是相對於汞(Hg)和鉛(Pb)等低溫超導(臨界溫度10K左右)而言的。歷史上,高溫超導一般特指YBaCuO和HgBaCaCuO等銅氧化物陶瓷超導體,其超導臨界溫度在100 K左右。高溫超導具有重要理論研究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 超導研究的歷史與挑戰:曾經輝煌,今路在何方?
    想必,如果Matthias先生在世,聽到高溫超導體的發現,除了震驚,一定會為自己的學生驕傲吧,甚至他本人也有可能為高溫超導研究再做出重大貢獻呢。畢竟Matthias先生去世時僅63歲。超導機理研究隨後的突破發生在1950年。這一年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超導金茲堡-朗道理論的提出,二是超導臨界溫度的同位素效應的發現。我們先來介紹超導金茲堡-朗道理論。這一理論是朗道關於物態的對稱破缺理論最偉大的應用。朗道指出,對於一個宏觀物質,區分其高溫無序態和低溫有序態的關鍵是對稱性。
  • 超導「小時代」之十:四兩撥千斤
    古希臘最有名的物理學家,當屬「力學之父」——阿基米德,在幾何學、力學、天文學都做出了非常偉大的貢獻。有關阿基米德的科學故事,就總是充滿濃濃的哲學味兒。比如他在泡澡時頓悟了浮力原理,然後大喊「ερηκα」 ( 英文Eureka, 即「 找到了」)裸奔上街,玩起了類哲學家的行為藝術[2]。阿基米德對他從事的力學研究充滿自信,曾豪言壯語道:「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整個地球!」
  • 超導到底能帶來啥?
    超導研究的歷史雖然只有108年,但是通過超導研究直接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一共有10位。超導研究是物理裡很小的分支領域,但是有這麼多的科學家直接因為超導研究獲得諾貝爾獎,可見非常重要。超導是有相關理論解釋的,這個理論就叫作BCS理論,以三位科學家名字命名,一位叫Bardeen,一位是Cooper,一位是Schrieffer,BCS是他們名字的縮寫。
  • 高溫超導電性形成機理的一次新突破
    超導電性將要給我們的世界帶來徹底的改變。儘管在技術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現在一個關鍵性的高溫超導理論已經被證實了。這或許會大大縮短超導應用到現實的距離。某些材料被冷卻到一個臨界溫度以下後,它們將變成超導體。超導體可以無阻礙地傳導電流,主要即是因為形成電子對的電子之間互不相斥,從而可以不損耗能量穿過材料內部。
  • 中美俄科學家聯合開發超導鋇超氫化物室溫超導再近一步
    起初,人們對金屬氫寄予厚望,但後來發現,固體金屬氫只有在幾百萬個大氣壓的極高壓力下才能變成超導。化學家隨後嘗試向氫中添加其他元素,希望通過在不太困難的條件下穩定金屬狀態來獲得超導性。有科學家成功獲得了含大量氫原子的化合物,如ThH9、ThH10、PrH9、NdH7、NdH9、YH6等。然而,對這種氫化物中更高氫含量的研究,尤其是對更高超導轉變溫度的研究仍在繼續。
  • 石墨烯超導和21歲博士生:對科學的宣傳要高調,對個人的宣傳要低調
    它的定義是,把零下273.15攝氏度定義為絕對零度,在此之上每一度的間隔都跟攝氏度相同。絕對溫標的單位叫做開爾文(Kelvin),簡寫為K,所以零下135攝氏度就約等於138 K。為什麼絕對溫標比攝氏溫標好用呢?因為大自然不會出現絕對零度以下的溫度。我們再次強調一下,室溫超導還從來沒有實現過。
  • 科學家實現高壓室溫超導 人類離完美材料又近了一步
    對這一現象,後來有物理學家做出了解釋,1957年羅伯特·施裡弗(Robert Schrieffer)、約翰·巴丁(John Bardeen)和萊昂·庫珀(Leon Cooper)3位科學家對低溫超導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最終提出一個超導理論一一「電子對理論」,又稱BCS理論(以3人名字的第一個字母命名)。
  • 科學家實現高壓室溫超導,人類離完美材料又近了一步
    對這一現象,後來有物理學家做出了解釋,1957年羅伯特·施裡弗(Robert Schrieffer)、約翰·巴丁(John Bardeen)和萊昂·庫珀(Leon Cooper)3位科學家對低溫超導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最終提出一個超導理論一一「電子對理論」,又稱BCS理論(以3人名字的第一個字母命名)。
  • 首次在鐵基超導塊體中發現馬約拉納任意子丨物理所入選「率先行動...
    超導、拓撲、納米、表面、極端條件等多個學科走在了世界科技最前沿,磁學、光學、先進材料、清潔能源等諸多領域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除了聚焦基礎前沿問題,紮根中關村外,物理所還積極參與北京科創中心懷柔科學城、粵港澳大灣區科創中心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以及長三角研究中心建設,為科技強國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首條高溫超導磁浮真車試驗線正式啟用 技術新在哪?一文了解→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今天(13日),採用我國自主研發的原創技術,世界首條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及試驗線在四川成都正式啟用,這標誌著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從無到有的突破,具備了工程化試驗示範條件。
  • 電力百科|什麼是高溫超導電纜?高溫超導電纜具備哪些優點?
    該項目核心技術國產化率達100%,預計將於2020年底建成投產,屆時將成為世界上輸送容量最大、距離最長、全商業化運行的35千伏超導電纜工程。高溫超導電纜是採用無阻的、能傳輸高電流密度的超導材料作為導電體並能傳輸大電流的一種電力設施,具有體積小、重量輕、損耗低和傳輸容量大的優點,可以實現低損耗、高效率、大容量輸電。
  • 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同行們為何評價不一?
    撰文|王一葦責編 | 陳曉雪2020年10月14日,一篇關於室溫超導的論文登上了《自然》(Nature)封面,引發轟動。論文顯示,研究人員觀察到一種氫化物材料在超高壓下產生了室溫超導現象,實現溫度在15攝氏度左右。
  • 20年潛心製造 世界首臺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成都啟用
    記者看到,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車頭採用流線設計,形狀如子彈頭。不同於高鐵靠車載電源驅動在鋼軌上「奔跑」,該樣車懸浮在永磁軌道上,軌道中間鋪有直線電機,在車子底部裝有超導懸浮裝置替代了車輪。據悉,該樣車採用全碳纖維輕量化車體、低阻力頭型、大載重高溫超導磁浮技術等新技術和新工藝,設計時速620千米,有望創造在大氣環境下陸地交通的速度新紀錄。
  • 超導行業下遊應用市場及競爭格局分析
    分類:根據超導材料的臨界溫度,可將超導材料分為低溫超導材料和高溫超導材料。一般認為,Tc 2、低溫超導材料行業概述 實用低溫超導材料主要是NbTi和Nb3Sn超導線。
  • 航行不用螺旋槳的超導電磁推進船
    超導電磁推進船。超導船的運動不靠螺旋槳,人們可能會感到吃驚。其原理卻非常簡單,它是運用了中學物理學過的夫累鉻法則,利用電磁力推動船舶前進。夫累銘法則,即用左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相互組成直角,食指指向磁場方向,中指指向電流流動方向,則姆指就是在磁場中的電流受力方向。
  •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學術地位與理論貢獻
    我們不同意這種簡單的認識,在我們看來,儘管馬克思恩格斯沒有直接闡述自己的社會學概念,並且嚴厲批判了實證社會學的基本立場和方法原則,但他們實質上為創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做了奠基性貢獻。  如何看待馬克思恩格斯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作出了奠基性貢獻?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可以借鑑迪爾凱姆評價孟德斯鳩為社會學創立所作貢獻的方法原則。
  • 上海交大應用超導研究中心:讓成果走出實驗室
    進入本世紀以來,美、日、德等國家都圍繞第二代高溫超導帶材製造技術制定了研發計劃,將發展超導產業上升到戰略高度。  李貽傑領銜的上海交大應用超導研究中心,在過去幾年中屢創佳績:2011年首創國內百米級第二代高溫超導帶材;2013年,成功將實驗室科研成果轉移到位於張江高科技園區的生產線上,率先在國內實現了第二代高溫超導帶材的量產。
  • 24歲天才實現石墨烯技術超導,拒絕美國橄欖枝:我是中國人
    超導體材質曾在1911年被荷蘭科學家發現,但很遺憾,只有在絕對零度的環境下,此材料才能實現超導特性。之後一百年中,不斷有科學家進行嘗試,但均以失敗告終,所以一直以來,世界各國科學家們,都被這個問題給難住了,直到曹原的出現,才打破了這個僵局。
  • 科學家在銅酸鹽實驗中,觀察到費米口袋,證實了理論預測!
    科學家在五層銅酸鹽實驗中觀察到了費米口袋,證實了理論,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期刊上,描述了對銅酸鹽Ba2Ca4Cu5O10(FO)2的研究,以對超導電性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