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美國和俄羅斯的科學家預測並獲得了鋇超氫化物,這是一種新的不尋常的超導體。
這項研究已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自20世紀上半葉以來,化學家和物理學家一直在尋找室溫超導體。起初,人們對金屬氫寄予厚望,但後來發現,固體金屬氫只有在幾百萬個大氣壓的極高壓力下才能變成超導。
化學家隨後嘗試向氫中添加其他元素,希望通過在不太困難的條件下穩定金屬狀態來獲得超導性。有科學家成功獲得了含大量氫原子的化合物,如ThH9、ThH10、PrH9、NdH7、NdH9、YH6等。
然而,對這種氫化物中更高氫含量的研究,尤其是對更高超導轉變溫度的研究仍在繼續。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來自中美俄三國的科學家使用獨特的理論方法分析了所有可能的鋇氫化物,最終獲得了BaH12,這是一種氫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研究人員通過實驗獲得了這種化合物,證明了它的超導性,並研究了它的晶體結構。
BaH12被證明是一種非常顯著的化合物,其結構由兩個和三個氫原子的分子組形成,並充當分子超導體。
由於其分子結構,BaH12不是高溫超導體:其臨界溫度為-253。這項研究標誌著在了解何種結構可能在真正的器件中用作室溫超導體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研究人員表示「應該繼續尋找新材料,研究它們的特性,這樣有朝一日就可以找到如何在常壓下實現室溫超導的方法。」
(文章來源:前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