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在鐵基超導塊體中發現馬約拉納任意子丨物理所入選「率先行動...

2020-12-19 中科院物理所

自2014年「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物理所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動力,堅持以「三個面向」、基本實現「四個率先」為目標,系統謀劃和推進研究所「一三五」規劃。超導、拓撲、納米、表面、極端條件等多個學科走在了世界科技最前沿,磁學、光學、先進材料、清潔能源等諸多領域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除了聚焦基礎前沿問題,紮根中關村外,物理所還積極參與北京科創中心懷柔科學城、粵港澳大灣區科創中心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以及長三角研究中心建設,為科技強國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近日,在系統梳理「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眾多科技成果基礎上,中科院按照「三個面向」凝練歸納出59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由中科院物理所主要完成的三項成果同時入選。

今天為大家介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首次在鐵基超導塊體中發現馬約拉納任意子」成果進展。

01

1937年,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Ettore Majorana預言了自旋為1/2的中性費米子,其反粒子是它本身,並認為是一種基本粒子。之後人們把這種神奇的粒子稱為馬約拉納費米子,並猜測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粒子中的中微子有可能是馬約拉納費米子,但目前尚未得到實驗上的證實。馬約拉納費米子不帶電荷,理論上認為馬約拉納費米子是由粒子及其反粒子構成。近年來,理論研究表明在凝聚態物質中也可能存在遵守馬約拉納性質的準粒子,被稱為「固體宇宙」中的馬約拉納費米子。當一個馬約拉納費米子被束縛在一「點」上時,會變成兩個馬約拉納任意子,具有奇特的非阿貝爾統計,可用來構造拓撲量子比特,應用於自容錯的量子計算機。

量子計算機相較於傳統計算機具有更快的運行速度與更大的計算量。然而,制約量子計算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傳統的量子比特特別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幹擾而發生退相干,從而導致計算的失敗;而基於馬約拉納任意子的拓撲量子計算機對於環境的這種局部擾動有很強的抗幹擾能力,自身帶有高容錯的秉性。因此,在材料中發現馬約拉納任意子對構建高度穩定的量子計算機具有重要意義。

近二十年來凝聚態物理領域湧現出許多激動人心的理論預言以及新奇實驗現象。如果我們把宇宙中真實的基本粒子看作是某種量子基態的激發,固體材料中滿足同一運動方程的準粒子就可以看作是基本粒子在高階場(具有空間群對稱性的晶體)中的對偶。固體材料中的新奇費米子研究成為了近年來凝聚態物理和拓撲材料領域的一大熱點。除了具有真實粒子對應的狄拉克費米子(Na3Bi)、外爾費米子(TaAs)之外,凝聚態物理學家們還在固體材料中發現了超越宇宙對稱性保護下存在的奇異準粒子,如沙漏費米子(KHgSb)、三重簡併費米子(MoP)等。在此類研究日臻完善的背景下,凝聚態物理中尋找馬約拉納準粒子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02

馬約拉納費米子具有電中性。可以利用超導體準粒子電子空穴混合的性質妥善調製,實現符合馬約拉納費米子行為的準粒子激發。早在2000年左右,理論學家就預言零維的馬約拉納束縛態和一維的馬約拉納手性模式存在於p波超導體中。進一步研究發現零維的馬約拉納束縛態服從非阿貝爾任意子統計(Non-Abelian anyon),可以利用其編織(Braiding)操作構築拓撲量子比特,對實現拓撲量子計算具有巨大的應用價值。然而p波超導體極易受雜質影響,在實驗上實現極為困難。

2008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的Liang Fu(傅亮)和C. L. Kane 開創性地利用超導近鄰效應,誘導非簡併的狄拉克拓撲表面態打開s波超導能隙(Fu-Kane Model),他們理論論證了馬約拉納束縛態存在於磁通渦旋中。這一可行的實驗方案激起了凝聚態領域理論和實驗學家的廣泛興趣。隨後凝聚態物理學家們在半導體納米線異質結、磁性原子鏈異質結、拓撲絕緣體異質結中進行了探索,在拓撲絕緣體異質結和磁性原子鏈異質結髮現了馬約拉納束縛態的證據。然而,這些體系具有複雜的界面效應、極低的溫度和超導能隙偏小等限制,這使得馬約拉納束縛態的實驗信號與平庸態信號相互混合,不僅降低了實驗證據的可信性,也限制了潛在的應用價值。

03

2017年,丁洪研究團隊與東京大學等合作,利用超高分辨角分辨光電子能譜,發現了FeTe0.55Se0.45具有較大的超導能隙(Δ)以及很小的費米能(EF),證實了其拓撲表面態的存在,為直接觀測馬約拉納束縛態(零能模或任意子)提供了可能的平臺(圖1)。相關結果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P. Zhang et al., Science 360, 182 (2018))。

圖1. FeTe0.55Se0.45樣品表面的拓撲超導表面態

2018年,高鴻鈞、丁洪等聯合研究團隊利用高鴻鈞研究組自主設計組裝的具國際頂尖水平的極低溫強磁場掃描隧道顯微鏡/譜(STM/S),精確觀測到了FeTe0.55Se0.45單晶樣品表面上的超導渦旋。強大的STM/S研究平臺和豐富的測量研究經驗為STM/S實驗研究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通過對大量樣品(百餘個)進行低溫強磁場STM/S的多次反覆測量,成功地在FeTe0.55Se0.45單晶的磁通渦旋中發現了馬約拉納零能模(任意子)。

圖2. 在FeTe0.55Se0.45樣品表面磁通渦旋中觀察到的馬約拉納零能束縛態(任意子,STS譜圖)

該工作觀察到的馬約拉納零能模與以往發表的實驗結果不同,探測到的馬約拉納束縛態峰位不隨空間位置變化,實驗峰寬接近於系統的能量解析度。該聯合研究團隊還驗證了馬約拉納束縛態在不同隧道結、磁場以及溫度下的行為。理論擬合顯示磁通渦旋中的馬約拉納束縛態來源於拓撲表面態超導的準粒子激發。與此同時,體態磁通渦旋線中的準粒子熱激發會抑制表面的馬約拉納束縛態。結果表明,實驗所觀測到的馬約拉納束縛態不與平庸的低能激發態混合。這是首次清晰地觀測到了純淨的馬約拉納束縛態。相關結果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 (D. Wang et al.,Science362, 333 (2018))。

2019年,高鴻鈞、丁洪等聯合研究團隊利用上述的極低溫強磁場STM/S,更加系統深入地研究了馬約拉納零能模的本質特徵(電子空穴等價性)。通過連續可控改變針尖與FeTe0.55Se0.45單晶樣品之間的距離(相應地改變隧穿耦合強度),觀測到了馬約拉納零能模的近量子化電導平臺特徵。大量的實驗研究表明,該近量子化電導平臺是受到馬約拉納本徵電子/空穴對稱性保護的馬約拉納零能模所特有的,其他非零能磁通渦旋束縛態不存在這種電導平臺特徵。通過設計對照實驗,測量到了零磁場超導譜隨隧穿耦合強度的變化,超導能隙內外的隧穿電導呈現平庸的單調增長,這排除了量子化彈道輸運產生電導平臺的可能性。通過對磁通渦旋統計分析,他們發現了近量子化平臺電導值的分布規律。進一步分析表明,系統能量展寬和準粒子中毒效應可能是導致平臺電導值小於量子化電導2e2/h的影響因素。整個測量過程保證了樣品與針尖狀態不會發生改變,測量過程可重複。該研究結果證明了近量子化電導平臺特徵在馬約拉納零能模中普遍存在(圖3)。相關結果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 (S. Zhuet al.,Science367, 189 (2020))。

圖3. 在FeTe0.55Se0.45樣品表面磁通渦旋中發現馬約拉納零能束縛態的近量子化電導平臺(STS譜圖與STM針尖逼近表面示意圖)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在單一塊體超導材料中發現了高純度的馬約拉納任意子,預示著在其它多帶高溫超導體中可能實現馬約拉納任意子,為相關研究開闢了新的方向。該馬約拉納零能束縛態能在相對高的溫度下實現,且具有純度高和材料結構簡單等特點,不容易受到其它準粒子的幹擾,對進一步實現馬約拉納任意子的操縱、編織,並應用於構建穩定的、高容錯、可拓展的量子計算機等具有重要意義。相關成果入選2018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編輯:xx

相關焦點

  • 理論預言並實驗發現固體中的無質量費米子態丨物理所入選「率先...
    自2014年「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物理所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動力,堅持以「三個面向」、基本實現「四個率先」為目標,系統謀劃和推進研究所「一三五」規劃。近日,在系統梳理「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眾多科技成果基礎上,中科院按照「三個面向」凝練歸納出59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由中科院物理所主要完成的三項成果同時入選。今天為大家介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理論預言並實驗發現固體中的無質量費米子態」成果進展。
  • 物理所預測非常規高溫超導體的電子結構基因
    物理所預測非常規高溫超導體的電子結構基因 2015-11-06 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這兩類超導體都是在實驗中偶然發現的。對它們的超導機理的研究是凝聚態物理最具挑戰性的前沿工作。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國家實驗室(籌)研究員胡江平的研究組總結了過去一系列研究工作,提出要統一解釋這兩類超導體中的配對對稱性,必須認定只有超交換引起的反鐵磁交換耦合導致了超導配對,其他的磁交換作用不會導致超導配對。
  • 超導到底能帶來啥?
    這是現在凝聚態物理所研究的一個基本的問題。我們知道,一個材料是由原子組成的,電子在材料裡「跑」,必然會受到一定的阻礙,這種阻礙叫電阻。「大雄哥」來救場2008年,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很重要的材料——鐵基超導體,發現者是日本科學家細野秀雄。他發現鑭鐵砷氧氟材料的超導溫度可以達到26K。20k以上已經很高了。
  • 超導研究的歷史與挑戰:曾經輝煌,今路在何方?
    近日,首次實現15℃室溫超導的成果引發關注,即使需要近乎地心的高壓,但仍讓人們對於未來使用真正的室溫超導而浮想聯翩。超導的研究歷史已經超過100年,尤其在近30多年裡,源於對其機理的探索開闢了基礎物理與應用技術新的方向,甚至已有成果走入了百姓生活。
  • 高溫超導機理—BCS理論與電子配對新媒介
    1911年,Onnes (圖1)首次在4.2K溫度下在Hg金屬中發現超導現象,其直流電阻率嚴格為0。Onnes於191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因在1908年使氦液化)。超導體除了電阻率為0,還有一個重要的性質叫「完全抗磁性」,就是磁場不能進入超導體內部,所以超導體並不完全等價於電阻率為0的導體。
  • 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同行們為何評價不一?
    論文通訊作者、羅切斯特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 Ranga Dias 在回復《知識分子》郵件時表示,「我們相信它會打開預測高溫超導材料研究的新途徑。」多位同行對於這一發現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人類第一次發現室溫超導現象,是 「一個裡程碑」。亦有專家表示,該實驗仍是在約3/4地心壓力的超高壓條件下實現,實際應用意義不大,而研究本身創新性亦不強。
  • 《物理世界》今年十大科學突破評出:首獲室溫超導體等入選
    在最新研究中,科學家製作的碳硫氫化材料將此前的超導溫度紀錄提升了大約35攝氏度,首次在室溫下觀測到了超導現象,不過,這還需要高達260萬個大氣壓的高壓,研究人員認為,改變材料的化學組成或許能減少所需壓力。這些突破涵蓋材料學、量子力學、天文學、醫學、物理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其宗旨都是為了拓展人類的認知邊界,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加健康美好。
  • 物理所發現金屬冰川玻璃
    物理所發現金屬冰川玻璃 2020-12-17 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已有的分子動力學模擬工作發現,銀液體在其玻璃化轉變溫度附近等溫退火後會轉變為一種新的「G」相,該相在徑向分布函數中表現為非晶態;同時,在升溫過程中,「G」相會出現一個明顯的「吸熱峰」,這些都是冰川玻璃態的特徵。
  • 王康隆教授談發現「天使粒子」實驗過程
    21日被華人科學家團隊首次發現並公布的馬約拉納費米子,張首晟根據《天使與魔鬼》的內容將其稱為「天使粒子」。他指出,在馬約拉納費米子的「量子世界」中,只有天使,沒有魔鬼。但主導這次研究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王康隆,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認為,馬約拉納費米子正反同體,就像道家的陰陽八卦圖一樣,因此叫「太極粒子」可能更貼切。
  • 摩爾紋中的物理
    摩爾紋是一種周期性圖案,而周期性恰好是凝聚態物理能帶理論的基礎,電子在周期性晶格勢場中運動而形成能帶,如果能在材料中引入除了布洛赫晶格以外的周期勢場,原則上會產生新型的能帶調製。以石墨烯為代表的二維材料的出現使得這種設想成為現實。
  • Schrieffer對超導BCS理論的貢獻
    1972年物理諾獎得主John Robert Schrieffer於07.27.2019去世,他在研究生做RA的時候就完成了BCS
  • 祛魅「天使粒子」:轟動一時的物理突破竟只是平庸 「短路」
    第一重爭議:有沒有發現真實的粒子?其實,馬約拉納費米子一直有個「最佳嫌疑人」,就是中微子。不過,證明這一點需要進行無中微子的beta雙衰變實驗,人類暫時還沒有能力達到相應的實驗精度。因此,一些科學家將目光轉向了凝聚態物理。
  • 凝心聚力 築強國之基|重點實驗室巡禮
    趙忠賢等人因在鐵基高溫超導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斬獲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科學》雜誌在《新超導體將中國物理學家推到最前沿》專題中如是評述:「中國如洪流般湧現的研究結果標誌著,在凝聚態物理領域,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強國。」
  • 二維量子磁晶體中的「幽靈軟模」與KT物理
    此前人們在二維超流和超導中觀察到KT相變,而此項理論工作首次在實際二維磁性晶體中預言了KT物理的存在。通過分析自旋譜發現了三角晶格反鐵磁體中存在類似超流體中的旋子激發,並解釋為條紋反鐵磁序競爭失敗後留下的「幽靈軟模」,團隊結合贗自旋映射闡明了TMGO磁性晶體中旋子的拓撲起源 。
  • 生物物理所基於納米酶仿生設計人工過氧化物酶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納米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高利增、範克龍和中科院院士閻錫蘊團隊通過整合納米酶的結構和功能特點,仿照天然酶的活性中心和輔因子的協同作用,設計了一種能夠模擬過氧化物酶體內多種天然酶活性的納米酶,並基於此納米酶構建了一種可在生理條件下工作的人工過氧化物酶體(artificial peroxisome),並將其用於改善高尿酸血症和缺血性中風的治療
  • 物理所舉行慶祝建黨九十九周年暨「信念·黨旗·科學」黨員主題...
    物理所黨委委員、黨支部書記、副書記及相關獲獎人員參加會議。  在「致敬身邊榜樣,銘記初心使命」板塊,會議播放了物理所疫情防控工作紀實宣傳片,對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現突出的人員進行表彰。面向黨旗,獲表彰者重溫了入黨誓詞,新黨員進行宣誓。
  • 上海交大應用超導研究中心:讓成果走出實驗室
    日前,本報記者深入海歸實驗室採訪,零距離感受科學家「領跑創新」的銳氣,發現創新活力背後的機制動力。  東方網3月26日消息:回國10年,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特聘教授李貽傑從未停止過「奔跑」,在超導研究這條學術跑道上,與國際同行展開了分外激烈的競爭。
  • 《物理世界》評選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全看懂的厲害了
    但超導體在工作時必須冷卻到極低的溫度,成本高且要使用氦,因此,凝聚態物理學家一直期望開發出能在室溫下工作的超導材料。在最新研究中,科學家製作的碳硫氫化材料將此前的超導溫度紀錄提升了大約35攝氏度,首次在室溫下觀測到了超導現象,不過,這還需要高達260萬個大氣壓的高壓,研究人員認為,改變材料的化學組成或許能減少所需壓力。
  • 高溫超導電性形成機理的一次新突破
    圖:磁懸浮,超導邁斯納效應 更便宜的電力,更高效的運輸,甚至科幻電影中的磁懸浮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