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預言並實驗發現固體中的無質量費米子態丨物理所入選「率先...

2020-12-19 中科院物理所

自2014年「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物理所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動力,堅持以「三個面向」、基本實現「四個率先」為目標,系統謀劃和推進研究所「一三五」規劃。超導、拓撲、納米、表面、極端條件等多個學科走在了世界科技最前沿,磁學、光學、先進材料、清潔能源等諸多領域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除了聚焦基礎前沿問題,紮根中關村外,物理所還積極參與北京科創中心懷柔科學城、粵港澳大灣區科創中心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以及長三角研究中心建設,為科技強國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近日,在系統梳理「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眾多科技成果基礎上,中科院按照「三個面向」凝練歸納出59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由中科院物理所主要完成的三項成果同時入選。

今天為大家介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理論預言並實驗發現固體中的無質量費米子態」成果進展。

實驗發現外爾費米子

1929年德國科學家外爾Weyl提出——存在一種無「質量」的可以分為左旋和右旋兩種不同「手性」的電子,這種電子被稱為「外爾費米子」。但是歷經80多年,科學家們一直沒有能夠找到外爾費米子存在的證據。但是近十多年來,拓撲絕緣體,尤其是拓撲半金屬等新奇量子態研究的快速發展為在凝聚態體系中實現和觀測外爾費米子的準粒子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備受矚目的就是找到真實的外爾半金屬材料。當兩個自旋非簡併的能帶在費米能級附近線性交叉時,其低能準粒子激發態與外爾費米子的行為一致,這類材料體系被稱為外爾半金屬。理論預言,由於外爾費米子態的存在,外爾半金屬會呈現出諸多新奇的物理現象,比如在體能帶結構中成對出現,具有相反手性的外爾錐;在晶體表面上有連接兩個外爾點表面投影的開放的費米面,即費米弧。此外,由於不同手性外爾費米子互相分離,會導致奇特的手性反常效應。所謂手性反常,是指材料中具有某種確定手性的電子的數量在某些條件下不守恆。直觀的說,就是當外加的磁場平行於電場時,在磁場不是很大的情況下,體系的電阻隨磁場的增加迅速的減少,即負的磁電阻現象。外爾費米子這些優異的性質使其在新型電子器件開發和拓撲量子計算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潛在應用前景。

如何找到合適的外爾半金屬材料體系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也是該領域國際競爭的焦點之一。突破來自狄拉克半金屬材料理論預言與實驗證實,人們在這類拓撲半金屬裡實現了無質量的狄拉克電子態。自然希望通過解除其狄拉克錐上的自旋簡併,使其劈裂成手性的外爾錐,從而將其調製為外爾半金屬。這一過程可以通過破缺時間或空間反演對稱性來實現。按照這一思路,眾多理論和實驗工作迅速開展。然而,這些理論預言大多是通過引入磁性原子破壞時間反演對稱性或者通過連續摻雜調控組分及能帶結構實現外爾電子態。體系中磁性原子帶來的磁疇以及雜質原子對平移對稱性的破壞無疑會嚴重阻礙實驗上對外爾費米子本徵性質的研究。

2014-2015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以下簡稱「物理所」)翁紅明、方忠、戴希及其合作者,通過第一性原理計算,首次理論預言TaAs家族材料是外爾半金屬。與之前的理論預言不同,TaAs這類材料通過破缺空間反演對稱性實現外爾電子態,並且無需進行摻雜等細緻繁複的調控有利於實驗的驗證。這一結果立刻引起了實驗物理學家的重視,許多研究組開始了競賽般的實驗驗證工作。

其中,物理所陳根富小組首先製備出了高質量TaAs晶體,丁洪小組的錢天副研究員與呂佰晴博士生利用上海光源「夢之線」ARPES實驗站立即對TaAs(001)表面電子態進行了高精度測量。通過與翁紅明、戴希、方忠緊密合作,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結果,證實了表面費米弧的存在,並且確定了費米弧與外爾點在(001)表面投影的連接方式,提供了TaAs材料外爾電子態的直接實驗證據。

圖1 實驗和計算獲得的TaAs (001)表面態費米弧

圖2 TaAs體態外爾點和表面態費米弧的關係

隨後,丁洪小組及其瑞士保羅謝勒研究所的合作者進一步測量了TaAs體電子態,直接觀測到外爾點及其附近的三維狄拉克錐,提供了進一步的實驗證據。與此同時,陳根富小組的博士生黃筱淳和趙凌霄同學通過精確的電輸運測量,首次在TaAs單晶中觀測到了由手性反常導致的負磁阻效應,進一步從輸運的角度證明了外爾費米子的存在。在該實驗過程中,呂力研究員給予了極大幫助。

圖3 TaAs的負磁阻現象

以上一系列工作是自1929年外爾費米子被提出以來,首次在凝聚態物質中證實存在外爾費米子態,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意義。

「固體宇宙」中的新型費米子---三重簡併費米子

繼「外爾費米子」之後,物理所的科研團隊在拓撲物態研究領域又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次觀測到三重簡併費米子,為固體材料中電子拓撲態研究開闢了新的方向。

與時空連續的宇宙空間不同,電子所處的「固體宇宙」只滿足不連續的分立空間對稱性,這就可能導致傳統理論中所沒有的新型費米子。尋找新型費米子是近年來拓撲物態領域一個挑戰性的前沿科學問題,也是該領域國際競爭的焦點之一。

2016年4月,物理所翁紅明、方辰、戴希、方忠預言在一類具有碳化鎢晶體結構的材料中存在三重簡併的電子態,其準粒子就是三重簡併費米子,是不同於四重簡併的狄拉克費米子和兩重簡併的外爾費米子的新型費米子(圖4和圖5a)。

圖4:固體材料中實驗發現的三種費米子:四重簡併的狄拉克費米子(左)、兩重簡併的外爾費米子(中)、三重簡併的新型費米子(右)。

物理所石友國指導博士生馮子力迅速製備出碳化鎢家族中的MoP(磷化鉬)單晶樣品,丁洪和錢天指導博士生呂佰晴,在上海光源「夢之線」和瑞士保羅謝勒研究所經過幾個月的實驗測量,成功解析出MoP的電子結構,觀測到其中的三重簡併點,與翁紅明指導博士生許秋楠的計算結果高度吻合,首次實驗證實突破傳統分類的三重簡併費米子。

圖5:(a)四重、三重和兩重簡併點的能帶示意圖,在這些簡併點附近的準粒子分別是狄拉克費米子、三重簡併的新費米子和外爾費米子。紅色或藍色的直線代表非簡併的能帶,紅藍交替的直線代表兩重簡併的能帶。(b)MoP的晶體結構。(c-e)實驗測量的布裡淵區三個方向C1、C2、C3的能帶色散。(f-h)相應的能帶計算結果。(i)C1、C2、C3在布裡淵區中的位置,其中C1和C3穿過三重簡併點(紅色圓點)。(j)從實驗中提取出的能帶色散構成的三維圖。

翁紅明等人的理論工作還指出,三重簡併費米子態與狄拉克費米子和外爾費米子態不同,它對外加磁場的方向敏感,使得含有它的母體材料具有磁場方向依賴的輸運性質。物理所陳根富研究組在碳化鎢中觀測到與狄拉克半金屬和外爾半金屬顯著不同的方向依賴輸運行為,緊接著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科學家在MoP中觀測到極低電阻行為,這些都有可能是這種新型費米子的獨特表現。

「固體宇宙」中新型粒子的研究剛剛開始,這一研究成果對促進人們認識電子拓撲物態,發現新奇物理現象,開發新型電子器件,以及深入理解基本粒子性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物理所預言並實驗發現外爾費米子和三重簡併費米子的存在,開闢了探索新型費米子的新途徑。這兩項成果先後獲得國際、國內的認可。固體中發現外爾費米子入選英國物理學會主辦的《物理世界》「2015 年十大突破」、美國物理學會2015年「八大標誌性進展」,2018年入選美國物理學會125周年紀念論文集,是收錄的49項重要科學成就中唯一來自中國本土的工作。首次觀測到三重簡併費米子入選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和「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參考文獻:

[1] H. Weng et al., Phys. Rev. X 5, 011029 (2015)

[2] B. Q. Lv, H. Weng et al., Phys. Rev. X 5, 031013 (2015)

[3] B. Q. Lv, N. Xu, H. Weng et al., Nat. Phys. 11, 724 (2015)

[4] X. C. Huang, L. X. Zhao et al., Phys. Rev. X 5, 031023 (2015)

[5] H. Weng et al., Phys. Rev. B 93, 241202(R) (2016)

[6] B. Q. Lv et al., Nature 546, 627 (2017)

編輯:米老貓

相關焦點

  • 首次在鐵基超導塊體中發現馬約拉納任意子丨物理所入選「率先行動...
    近日,在系統梳理「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眾多科技成果基礎上,中科院按照「三個面向」凝練歸納出59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由中科院物理所主要完成的三項成果同時入選。今天為大家介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首次在鐵基超導塊體中發現馬約拉納任意子」成果進展。
  • 實驗發現重費米子金屬UTe2為手性自旋三重態超導體
    發現新粒子是物理學家們樂此不疲的尋寶遊戲。有時候這樣的獵奇活動是藉助於巨大的加速器實現的,高能粒子束的碰撞可以產生新的粒子或者揭示新的物理規律。對於研究固體物理的科學家來說,這一遊戲則是在完全不同的環境中展開的,這裡沒有高能的粒子撞擊,但是固體材料中深藏的多種複雜的粒子間相互作用則可以湧現出類似於粒子的集體激發,又稱作準粒子。
  • 進展|新型手性費米子研究取得進展
    今年初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與中國人民大學物理系合作,利用角分辨光電子能譜證實了在CoSi這個手性晶體中,存在新型手性的spin-1和charge-2費米子,並在(001)表面觀測到跨過整個布裡淵區的螺旋結構的拓撲表面態【Nature567, 496 (2019)】。類似的新型手性費米子在RhSi、PtAl等體系也被實驗所確認。
  • 對稱破缺——凝聚態中的物理美
    然而實際上,當今的物理學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做凝聚態物理的相關研究,包括理論和實驗兩個方面。凝聚態物理的理論部分,與粒子物理理論有許多相通之處。近百年來從固體到凝聚態的研究,在實用上促進了信息技術蓬勃發展,帶給人們一次又一次的驚喜,典型範例是電晶體和超導。
  • 祛魅「天使粒子」:轟動一時的物理突破竟只是平庸 「短路」
    電導「半個臺階」何慶林、寇煦豐、張首晟、王康隆等人找到的決定性實驗證據,是「半個臺階」,即半整數電導機制。張首晟在2008年理論預言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並在2013年被其好友、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團隊證實。
  • 物質有固體、液體和氣體三種形態,火是什麼態?光又是什麼態?
    物質的極端形態當然除了物質的第四的等離子態外還有第五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和第六態費米子凝聚態,因為跟火焰實在相差太遠,下面簡單來介紹下兩種物質狀態。費米子凝聚態,與玻色子可以處在同一基態不一樣,費米子存在不相容原理,所以無法形成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但上述三位科學家在2004年利用庫柏對的機制,將費米子結合在了一起,形成了與玻色子性質類似「費米子」。這些費米子可以在溫度達到極限的時,慢慢佔據最低能態。
  • 進展|外爾費米子與鐵磁自旋波共舞
    雖然自由粒子形式的外爾費米子至今未能被實驗確認,但在外爾半金屬中卻能夠實現外爾費米子形式的準粒子,這為研究外爾費米子的行為提供了新的途徑。固體中的外爾費米子準粒子還具有不同於真空中真實粒子的獨特物理性質和新奇現象,譬如費米弧和手性反常導致的磁阻效應、內稟反常霍爾效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等。因此,首個非磁性外爾半金屬TaAs家族材料的發現具有重要科學意義,極大地推動了外爾半金屬的研究進展。
  • 不可能,已成為能:發現讓玻色子,表現得像費米子的方法!
    當粒子足夠冷或足夠密集時,玻色子的行為與費米子完全不同,玻色子形成『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聚集在相同的量子態中。另一方面,費米子一個接一個地填充可用態,形成所謂的『費米海』。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實驗證明:當玻色子在一個維度上膨脹時(原子線被允許擴展到更長)可以形成「費米海」,其研究成果現已發表在《科學》期刊上。
  • 王康隆教授談發現「天使粒子」實驗過程
    王教授表示,這次發現是實驗室13年來在材料和物理現象的基礎研究領域長期堅持的結果,是準備了大量的實驗材料,做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後,才一步步實現的。「對我們團隊而言,這是一個意外的驚喜。」標準物理理論模型中,12種基本粒子被分成兩大家族:電子、質子等8種粒子組成的費米子家族和光子、介子等4種粒子組成的玻色子家族。
  • 深扒愛因斯坦崎嶇的諾貝爾獎之路,實驗物理與理論物理的正面交鋒!
    物理學可分為理論物理和實驗物理兩大方向,自然而然,物理學家也可以分為理論物理學家和實驗物理學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好像華山派氣宗和劍宗之爭一樣,在 20 世紀初,實驗物理和理論物理之間是誰也看不上誰。(指部分極端的物理學家,並不是全部)
  • 進展|重費米子體系中雜化動力學的理論研究與實驗探測
    長期以來,對重費米子物理的理解主要基於平均場方法所提供的靜態雜化圖像。該圖像認為f電子在相干溫度T*之下會在費米面附近與導帶發生雜化,從而形成重電子能帶,並產生直接和間接雜化帶隙,引起f電子的局域-巡遊轉變。但是近些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據表明,真正理解重費米子的局域-巡遊轉變物理必須超越平均場理論的簡化圖像。
  • 上海光機所等在拓撲態貢獻的高次諧波產生研究中取得進展
    ,實驗上首次證實了拓撲表面態貢獻的高次諧波輻射,並揭示了其物理機制,為拓撲強場物理和強場與物質相互作用領域的研究帶來了新的推動力。三維拓撲絕緣體因其具有新穎的表面拓撲電子態,具有不同尋常的電荷和自旋的輸運性質,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用強雷射電場驅動拓撲表面態中的非線性電子動力學過程的研究尚處於初始階段。理論研究工作表明,強場驅動的高次諧波的產生過程敏感地依賴拓撲非平庸相,但目前,拓撲態產生高次諧波的實驗現象尚未見報導。
  • 張首晟團隊發現天使粒子 他說真正完美的世界是量子世界
    狄拉克和刻在他墓碑上的方程1928年,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狄拉克作出驚人的預言:宇宙中每一個基本粒子必然有相對應的反粒子。幾年之後,正電子果然在宇宙射線中被發現,驗證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理論預言之一。當一個粒子遇上它的反粒子時,根據愛因斯坦E=mc的質能公式,它們會相互湮滅從而將所有質量釋放出成能量。
  • 物理所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研究中獲進展
    2010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方忠、戴希等理論預言磁性離子摻雜的拓撲絕緣體Bi2Te3是磁性拓撲絕緣體,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並與物理所和清華大學實驗團隊合作在2013年在Cr摻雜的(Bi,Sb)2Te3薄膜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然而,磁性離子的引入會導致樣品組分的不均勻,需要精確調控生長條件,才能在極低溫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輕鬆理解凝聚態中的拓撲 諾獎深度解析 (之一)
    超導體系中渦旋運動的理論模型,他們發現兩種手性的渦旋(左旋和右旋)可以看成是被限制在二維平面內的正負「電荷」,互相之間存在二維「庫侖作用」。這種相位無序到「準長程序」的特殊相變,是渦旋游離態到束縛態轉變所導致的,並不伴隨著對稱性的破缺,因此不能用朗道相變理論來刻畫,後來以兩位發現者的姓名命名為Kosterlitz-Thouless相變。在實驗上,Kosterlitz-Thouless相變在許多超導薄膜中被觀測到,這種由拓撲元激發導致的相變,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 2021年的第一篇《Nature》,華人學者開創量子物理新篇章
    其中一個有趣的可能性是形成分數化、電中性的費米子(例如旋子和費米激子),從而導致中性費米面和絕緣子中的朗道量化。儘管先前在量子自旋液體、拓撲近藤絕緣子和量子霍爾系統中進行的實驗已經暗示了電中性費米表面的存在,但有關它們存在的實驗證據至今仍無定論。
  • 二維量子磁晶體中的「幽靈軟模」與KT物理
    籍此,研究者預言指出,磁性晶體TMGO將在特定的溫度範圍內展現出Kosterlitz-Thouless (KT) 相。此前人們在二維超流和超導中觀察到KT相變,而此項理論工作首次在實際二維磁性晶體中預言了KT物理的存在。
  • 我國學者在新型拓撲材料外爾半導體實驗發現中取得原創性進展
    集微網消息(文/圖圖)近日,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和物理系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曾長淦教授研究組與王徵飛教授研究組實驗與理論合作,首次在單元素半導體碲中發現了由外爾費米子主導的手性反常現象以及以磁場對數為周期的量子振蕩,成功將外爾物理拓展到半導體體系
  • | 來自電影靈感的天使粒子 解開80年量子物理謎團
    研究小組所觀察到的費米子特殊類型被稱為「手性費米子」,因為它沿著一維的路徑在一個方向上移動。「此次研究成果,是這一領域的裡程碑。「斯坦福材料與能源科學研究所(SIMES)所長、國家實驗加速器(SLAC)負責人Tom Devereaux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