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煮酒」、「青梅竹馬」中的青梅,究竟是哪一種植物果實?
作者:花木君
「青梅煮酒」的典故,出自羅貫中的長篇小說《三國演義》,在第二十一章回中,曹操邀請劉備到相府後園相聚,文中寫道「隨至小亭,已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酒至半酣,忽陰雲漠漠,驟雨將至。」,然後二人評論天下豪傑,曹操睥睨群雄,劉備韜光養晦,恰當掩飾,這就是「青梅煮酒」的來歷,也是著名的經典片段「曹操煮酒論英雄」。
有人問,難道是用青梅煮酒?其實不然,古人飲酒都是加溫熱後飲用,這是古人的經驗智慧結晶。古代釀造的白酒都是純糧食釀造,含有乙醇、甲醇、和各類微量酯,沒有如今的各種添加劑,然而限於蒸餾技術,因而其中的甲醇很難徹底分離乾淨,對人有害。不過甲醇沸點是64.7°,乙醇沸點78°,於是把酒加溫熱,使得甲醇揮發,而乙醇還在,這對人非常有益處,不傷脾胃,這是古人經驗總結,非常科學。
而青梅則是下酒果品,是古老的飲酒習俗,既可以邊啖梅邊飲酒,又可以把梅子放入溫酒中飲用,梅子止渴生津,就如同現在有些人飲用黃酒添加話梅一樣。那麼其中的青梅又是什麼植物的果實?
按說不存在問題,細心的人在《三國演義》同章回中,前面有關於曹操邀請劉備的緣由,操曰:「適見枝頭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徵張繡時,道上缺水,將士皆渴;吾心生一計,以鞭虛指曰:『前面有梅林』。軍士聞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見此梅,不可不賞。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會。」,這就是「望梅止渴」成語的來歷,也說明青梅是梅樹的果實梅子,因為「梅子青青」,所以叫青梅。
本來是淺顯易懂的話題,可是,筆者發現,卻有不少人混淆,就連百科都解釋錯誤,原因出在「青梅」二字上。因為在植物學上和生活中,青梅有兩類植物,一類是龍腦香科青梅屬,一類是薔薇科杏屬。因而在一些百科資料和自媒體文章中,對於青梅的解釋和圖片的使用,相互混淆,交錯混亂,說來說去解釋不清,很讓人困惑不解。
在解釋青梅是哪一類植物果實前,筆者賣個關子,先追本溯源,談談古人對梅的認知。梅在我國古代生活當中非常普遍,在上古時期人們就開始栽培並且食用了,有7000年的食用史和3000年的栽培史,1979年在河南裴李崗遺址發現距今約7000年的梅核,1962年在上海青浦縣崧澤遺址中發現距今約5200-5900年的野生梅果核碎片,這些都說明古人很早就開始食用。
而文獻記載更是不勝枚舉,先秦典籍《尚書說命下》:「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就是記載殷高宗武丁((?-公元前1192年))任命中國刑法的鼻祖——傅說為宰相時說的話,意思是治理國家需要相互配合,比如我做羹湯,你就做鹽和梅子。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有多處關於梅的記錄,《詩經小雅四月》:「山有佳卉,侯慄侯梅」;《詩經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山海經》裡也有「靈山有木多梅」的記載等等,說明在三千多年前人們就有用鹽和梅子做調羹食用的習俗,並開始栽培。
梅子在《神農本草經》中為中品一種,稱為「梅實」,「味酸平」,《名醫別錄》中:「生漢中,五月採,火幹。」,梅子能夠生津止渴、止咳止瀉,因而很早就用作藥用和食用。而梅子食用,尤其是下酒,多用青梅,《三國演義》是後代小說演義,然而未必不是事實,比如南北朝時期文學家鮑照的詩詞《代輓歌》有「憶昔好飲酒,素盤進青梅。」就是明證。而詩仙李白的《長幹行》:「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從此「青梅竹馬」成為兩小無猜的代名詞,可見青梅在古代人們生活中就非常普遍。
青梅在古人生活中如此尋常,究竟是哪一種呢?其實在過去並不存在這個問題,而是到近些年才產生疑問,這是因為現代植物學的命名和古代發生重疊導致。首先我們得知,名字叫青梅的植物有兩類,一類是薔薇科(Rosaceae)、杏屬(Armeniaca)落葉喬木梅(A. mume Sieb.)的果實;一類是龍腦香科(Dipterocarpaceae)、青梅屬(Vatica)常綠喬木的名稱。這兩類植物的果實或者植物名都叫青梅,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兩類植物。
薔薇科、杏屬全屬有8種,我國有7種,以秦嶺淮河為界,北方為杏,南方多為梅,梅(A. mume Sieb.)有多種變種和栽培種,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觀花的花梅,一類是食果的果梅。不過我們統稱為梅樹,其果實稱為梅、梅子、青梅、梅實、酸梅等,在我國黃河流域以南廣泛分布。
花梅有直腳梅類(A. mume var. mume)、照水梅類(A.mume var.pendula Sieb.)、龍遊梅類(A. mume var. tortuosa T. Y. Chen et H. H. Lu)、杏梅類(A. mume var. bungo Makino)四大類,主要是觀賞樹種。果梅有白梅、青梅和花梅三大類,白梅果實黃白色,質粗,味苦,核大肉少,多用來製作梅幹;青梅果實青色或青黃色,味酸或稍帶苦澀,多數用來製作制蜜餞;花梅果也用來製作陳皮梅等果餞。
龍腦香科、青梅屬約65種,為典型熱帶植物種類,我國分布有3種,分別為分布在海南的青梅(V. mangachapoi)、分布在廣西的廣西青梅(V. guangxiensis)、分布在雲南的版納青梅(V. xishuangbannaensis)。這三種植物都是我國原產,並且青梅和廣西青梅都是比較珍稀的瀕危物種(筆者另文有專門介紹)。
(青梅)
從杏屬青梅和青梅屬青梅的分布可以看出,青梅屬物種在中原地帶是沒有分布的。而「青梅煮酒」、「望梅止渴」、「青梅竹馬」等典故或成語,都是說的漢唐時期中原地區,因而,其中的青梅,不可能是龍腦香科青梅屬的青梅,只能是薔薇科杏屬梅樹的果實,一般多指果梅的果實。
那麼為何那麼多自媒體和百科都會把資料混淆呢,其實這是缺乏嚴謹考核和望文生義導致,事實上青梅屬青梅最早發現並命名是1837年,直到1964年《海南植物志》才刊登,這和薔薇科梅樹早在7000年前就被發現並栽種的歷史是無法相比的。因而在過去從來不存在這個問題,反而是近些年才出現歧義。
(龍腦香科青梅果實)
了解了典故中青梅僅僅指的是薔薇科杏屬梅樹的果實,那麼如何和龍腦香科青梅進行區別呢?我們前面介紹過龍腦香科不少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比如望天樹、坡壘、鐵凌、龍腦香等等,青梅和這些物種屬於同科,因而非常相似。最明顯的特徵是:果實雖然和梅子相似,然而卻帶有「翅」,在植物學上指的是果實被增大的翅狀花萼裂片包圍。
(梅子)
因而分辨梅子(青梅)和青梅,有個訣竅,那就是在樹上的時候,梅樹的梅子是球果狀,直徑2-3釐米,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而青梅則果實球形,增大的花萼裂片其中2枚較長,長3-4釐米,寬1-1.5釐米,先端圓形,具縱脈5條。很容易分辨。
(廣西青梅)
至於植物學上青梅(V. xishuangbannaensis)的果實能否食用,從歷史上看,龍腦香科的青梅在過去多是作為優質木材,果實很少作為果品,現代則處於瀕危狀態,數量稀少,大多作為種子繁殖,很少像梅子那樣,製成各種果品銷售。
以上就是關於典故中「青梅」的辨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交流,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