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火朝天的女性群像劇背後:男性群像戲為何集體失語?

2020-11-30 騰訊網

2020年可謂是女性群像戲的爆發之年,暑期爆款《三十而已》《二十不惑》,這兩部劇不僅一舉斬獲了高收視與好口碑,更是以其強話題度點燃暑期檔引爆社交平臺。

除此之外,今年已上線或即將上線的女性群像戲還有《老閨蜜》《親愛的自己》《誰說我結不了婚》《正青春》《他其實沒有那麼愛你》《澀女郎》等十餘部劇,女性群像戲著實是迎來了它的春天。

反觀男性群像戲,在今年的片單中卻未見其有任何水花,那麼為何女性群像戲在都市情感劇中找到了著力點迎來了春天,男性群像戲卻在都市情感劇中遭遇了集體失語?

都市情感劇,女性唱戲男性失聲

從已播的女性群像戲中,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劇大多是都市情感劇,且呈現出以年齡為界,講述不同階段的女性婚戀為其主要內容的創作趨勢。

第一部國產女性群像戲是誕生於2003年的《粉紅女郎》,該故事講述的是四位二十歲左右的女孩的生活圖景;隨即2004年《好想好想談戀愛》開播,該劇敘述了三位三十多歲的姐姐的戀愛故事,剖析了21世紀之初30+女性的婚戀觀,這便是零零年代的「二十」與「三十」。

如今二零年代的「二十」與「三十」與之相比,在創作上越發精進,整體故事脫胎於略帶稚氣的偶像劇情節,內容越發貼近實際情況,貫徹落實大時代小人物的現實主義路線,對觀眾更具有啟示意義。

除此之外,還有《青春鬥》和《女人幫》這兩部「二十」與「三十」。2016年的爆款劇《歡樂頌》則是將「二十」與「三十」混搭,綜合講述了二十歲與三十歲這兩個階段的女孩的生活。

女性群像戲在都市情感劇中找到了著地點,而男性群像戲卻無法在此生根發芽。

這是源於:都市情感劇本就作為女性向的常見劇集類型,以男性視角展開自是與其主要受眾:女性觀眾不相匹配,且描繪男性情感心理狀況往往達不到女性觀眾的預期,處於吃力不討好的狀況,因此男性題材的都市情感劇少之又少,廣度描摹更是屈指可數。

2007年的《奮鬥》一經播出便引發了收視狂潮,該劇便是以三位大學畢業男生的奮鬥歷程為故事線,當年的觀眾評價該劇「非常好,主人公在為夢想奮鬥,堅持做自己」;如今的觀眾再次回顧該劇時卻變成了「矯情做作偽勵志」。

2011年的《男人幫》當年觀眾認為這是男人戀愛寶典,如今觀眾卻評價其為男人的臆想戀愛世界;2012年的《北京青年》當年的熱血口號「青春再走一回」令觀眾心潮澎湃,如今看來這就是一夥生長在皇城根下、過慣了好日子的人閒得無聊非要來體驗一回人間疾苦的故事。

2020年靳東的新作《如果歲月可回頭》,自開播以來「浮誇」「油膩」「假大空」等批評之聲便緊緊圍繞著這部劇,最終以豆瓣評分3.5分的成績慘澹收場。

從這些實際操作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在都市情感題材中的男性群像戲並不那麼討喜,且隨著時間的流逝,觀眾對男性群像戲的包容度越來越低,無法認同劇中男主角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以下河豚君便從工作篇與戀愛篇這兩個維度來解析男性群像戲,深度挖掘其創作困境。

工作篇:放飛自我的作精們

在都市情感劇的男性群像戲中,工作可謂是處於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要麼男主角的職業只是一個符號,承載的內容過少;要麼男主角在工作上就如同爽文男主角一般,一路開掛卻淡泊名利毫不在意。

在《男人幫》中顧小白作為一位職業編劇,他的生活卻與真實編劇的生活大相逕庭,絲毫沒有一點創作的快樂與苦惱,處於一種有房無貸、有錢有閒、陸家嘴逛街、外灘喝咖啡、出入各種高檔餐廳、與各類女孩談戀愛的生活中。

顧小白作為這樣一個「我只不過是把你們工作、學習和還房貸的時間,用來喝咖啡而已」的懸浮男主自然是得不到觀眾對其生活狀態的認同。

《奮鬥》中的陸濤則是爽文男主的存在,陸濤個人心懷夢想,要成為優秀的建築設計師,千方百計地躲避親爹的庇護,非要自己奮鬥。然而他在親爹、後爸,甚至是前女友的父親的照顧下即將走向成功達成奮鬥之際,突然醒悟自己奮鬥的目標是女朋友夏琳,當即拋下被項目套牢的親爹和前女友的父親以及自己的夢想,與自己的女朋友前往法國開啟自己的幸福生活。

這樣的男主角在當年看來似乎還有些吸引力,然而如今的觀眾卻只會認為他得了便宜還賣乖。那麼為何會發生這樣的審美流變呢?

無論是符號化的職業還是爽文男主的開掛事業,這都是具有偶像劇氣質的明顯表達,這類人設在十年前的國產電視劇中是很常見的,也是當時的主要受眾不太在意或是很滿意的一種設定。

然而經歷這十年的蛻變,現實主義題材已在國產劇中紮根,觀眾更喜愛的是大時代小人物的故事,期待看到令自己感同身受的主角,而不是這一類懸浮型人物。在人物的塑造上,觀眾更希望看到的是有血有肉立體多面既有工作又有生活的完整主角,而非是削弱了某一方面只展現片面的人物角色。

再者國產劇的進化、海外劇的引入使得觀眾的審美越發精緻,對劇集的包容度也逐漸縮小。觀眾對《北京青年》中「青春再走一回」的口號越發覺得中二又不切實際;對《如果歲月可回頭》中酗酒、蹦迪、燙頭、潮服傍身、放飛自我的中年男人自是不待見,非但不認同他們這重活一遍的行為,反而認為他們只是自以為是的中年油膩老男人。

這些在工作中放飛自我的作精們,不僅在國產劇的進化中被大多數創作者所拋棄,還在觀眾進階的審美中被嫌棄。

戀愛篇:符號化的女性角色

都市情感劇中男性群像戲的男主角在工作方面是放飛自我的作精們,在戀愛方面卻是如魚得水大展身手,然而這樣的創作也有問題。

在近十年劇集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大量女性向劇集順利出產,女性人設越發紛繁複雜,故事也是精彩頻出,女性向劇集的確越發產業化了,然而我們不得不直視的是女性向劇集中男性角色的人設越發單一,甚至成為了一個簡單的符號化人設。

從霸道總裁到經濟適用男,從高冷學霸男到體貼備胎男;從小奶狗到小狼狗;從禁慾系男神到綠茶弟弟。在近期火爆的《三十而已》中也有這樣一群被臉譜化的男性角色:家有仙妻仍要出軌的「許放炮」;追妻火葬場的「陳養魚」;空間管理大師「梁海王」;年下小奶狗鍾曉陽。

女性向劇集陷入男性角色扁平化、符號化的泥潭,男性向劇集中也存在女性角色扁平化與符號化的情況,而這在如今的「她視角」下是萬萬不能容忍的。

在《男人幫》中就有不少被符號化的女性角色,如涉世未深的小白兔小雪;精明刻薄的Amy;溫柔體貼的莫小閔……劇中人設較豐滿的女性角色只有米琪一角,然而她前期拜金,後期華麗歸來卻主動向拋棄她的人求婚。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在這部劇中顧小白的感情經歷著實讓人大跌眼鏡。當顧小白同時遇上知書達理長相一般的小藍和胸無點墨長相漂亮的小秦時,顧小白做出了同時和兩人交往的決定;女孩阿千試圖以「紅顏知己」之名,來到顧小白家蹭吃蹭喝同吃同住,顧小白不僅接受了,甚至還以指使阿千幹活來找到做男人的感覺。

劇中還有很多男性戀愛視角的「金句」,如男女關係可以很純潔,除非那個女人長得非常醜;女人從前交往的男友多了點,會讓人看不起,男人交往的女人多了點,人家反而會覺得他很有魅力。

這部劇上映於2011年,幸虧這部劇上映於2011年,以如今的審美來看待這部劇可謂是男性幻想的戀愛烏託邦,如若如今才上映,必定是話題不斷,每日網絡批鬥大會必不可少,很有可能劇集沒播完就被迫下架。

然而這部劇在上映之時還收穫了不少較好的評價,豆瓣評分如今也保持在7.4分,造成這巨大差異的背景便是近十年內「她經濟」「她視角」的迅猛發展,在十年之前國產劇的創作是趨向於男女平等的視角的,然而在這十年之中女權思潮的蜂擁而至,社交平臺出現了大量的女權鬥士,影視創作也越發偏向女性視角。

社會思潮以及影視創作的雙重助力使得女性觀眾視角越發單薄,所有男性角色只需要滿足女性喜歡或女性討厭這兩點即可,於是影視劇中所塑造的男性角色依據女性觀眾的審美點呈現出兩極化的趨勢,第一類自是由女性審美點提煉出來的,如霸道總裁李澤言,禁慾男神趙啟平;第二類則是與之相反,女性人人喊打的角色,如出軌男許幻山,海王梁正賢。

在女性向劇集中的男性角色生根於女性的審美,被高度概括凝結為一兩個詞語,再由演員表演出這一兩個詞語的要義,達到女性觀眾所想看到這些詞語被人格化的目的,完成在審美點的驅使下這些詞語的破譯,而顧小白這類思想豐富、多金、浪漫、體貼的多面渣男在女性向劇集中是缺失的。

《奮鬥》中夏琳和陸濤以愛之名行出軌之實;楊曉芸和向南閃婚閃離,離婚後又苦苦糾纏;《北京青年》中何東在結婚之際突然要去重活青春放棄女友,卻又在大結局之際再次攜手女友;《如果歲月可回頭》中藍天愚在和妻子離婚後,被美女企業家倒貼以及萌妹子倒追,卻幡然醒悟自己愛的還是妻子……這些劇情在如今的審美大環境之下,全都是觀眾不能容忍的狗血劇情。

雖然在男性群像戲的戀愛篇中,故事情節豐富表現空間廣闊,然而其所塑造的單薄女性角色以及敘述的懸浮劇情是當今觀眾所不接受的,再者其豐滿的男性角色不同于禁欲男神、出軌男這些能夠立刻引發女性觀眾的極高關注度以及極強話題度的人設,在如今的都市情感劇的創作中並不是那麼具有競爭力。

總之現如今都市情感劇中的男性群像戲由於種種原因還處於較為冷門的狀況之中,暫時無法達到女性群像戲的火熱局面。

相關焦點

  • 熱火朝天的女性群像劇背後:男性群像戲為何集體失語?
    2020年可謂是女性群像戲的爆發之年,暑期爆款《三十而已》《二十不惑》,這兩部劇不僅一舉斬獲了高收視與好口碑,更是以其強話題度點燃暑期檔引爆社交平臺。反觀男性群像戲,在今年的片單中卻未見其有任何水花,那麼為何女性群像戲在都市情感劇中找到了著力點迎來了春天,男性群像戲卻在都市情感劇中遭遇了集體失語?
  • 「她題材」接連霸屏,男性劇卻集體「失語」?
    別說是專門的男性題材、或是男性群像劇鳳毛麟角,就是在女性劇中,多數的男性角色也是想像匱乏的「工具人」,不是個性模糊的小奶狗,千篇一律的出軌渣男,就是優哉遊哉衣食無憂的富二代,換個名字和劇情連臺詞都能照搬。和敘事背景創作視野日益開闊、直面痛點癢點越來越精準的女性劇相比,男性劇究竟怎麼了?他們去哪兒了?
  • 從二十不惑到三十而已,女性群像劇為什麼成了最大贏家?
    可能是這個夏天女性角色過於亮眼,也可能是30+字眼過於灼熱,讓不少人產生疑惑,為何這些女性群像的電視劇和綜藝可以成為頂流?從姐姐到三十而已 女性為何成為暑期檔的關鍵詞?因此,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社會都為女性群像影視節目創造了一個良好的語境,讓最為廣大的女性觀眾有了彼此交流的最大的共通意義空間,女性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和發聲渠道。同時,影視節目觀眾本來就是女性居多,無論是男性偶像劇時代還是綜藝時代到現在的女性群像劇。
  • 女性群像劇的男性困境
    男性氣質並非生理意義上的存在,而是被構建的產物。女性群像劇中,男性角色會用客觀條件的差異,告訴觀眾「我變了」。但隨著劇情深入,他們又用共同的內在邏輯宣告:「我裝的」。禁慾綠茶,兩種暢銷飲品類型化生產,既是敬業,也是偷懶。喬治·貝克的《戲劇技巧》指出,劇作者創作的類型化人物,承擔著敘事意義的重要功能。
  • 《三十而已》爆了,國產女性群像的「破圈」之路還遠嗎?
    女性群像,打破男性凝視「女性群像劇特定因素可以是年齡、可以是職業、可以是興趣愛好、可以是婚戀困境......三個女人一臺戲,女人天生細膩敏感的性別特性決定了她們故事的精彩,題眼是女性主義,破題者是女性,解題思路是女性視覺,最終答案是時代女性成長風貌,男性只是背景板而已。
  • 【聚焦】群像劇的創作秘籍
    若以劇集性別屬性來劃分,高分群像劇裡男性向要比女性向多。說明這類人物關係和故事線錯綜複雜的燒腦或荷爾蒙爆棚的「爽」劇,更符合男性受眾硬核的審美和觀看口味。群像劇的創作指南優秀的群像劇,人物與劇情各自出彩、相輔相成,共同服務於具有一定封閉性的特定文本體系,圍繞劇作主旨來鋪陳推進故事的發展、凸顯人物特質。群像劇猶如一面稜鏡,每個剖面都映射出時代、社會和人性在宏觀和微觀層面的影像。要打造一部群像戲口碑佳作,需遵循幾條創作規律。
  • 罵得不行,愛個不停,女性群像劇中的男性角色也太難了
    少女們的青春成長,中生代的職業婚育困擾,老閨蜜的夕陽哲學……都市題材儼然已經成為女性群像的天下。時下大火的《三十而已》「史上最強糟心姐夫團」,即是集各式女性群像劇渣男角色之大成。天才煙花設計師許幻山,一邊坐擁越大越強的事業,一邊享受著全能妻子和可愛寶貝的美滿家庭。
  • 罵得不行,愛個不停 ,女性群像劇中的男性角色也太難了......
    在都市現實題材濫觴的當下,兩部作品最終還是以年齡為切口,喚醒了全民對不同人生困境中都市女性的強烈共情。近年來,聚焦在「她題材」的都市劇越來越多,僅在2020年就將近有13部女性題材劇陸續備播。少女們的青春成長,中生代的職業婚育困擾,老閨蜜的夕陽哲學……都市題材儼然已經成為女性群像的天下。
  • 女性群像劇劇情引爭議,女性群像劇破局之路該怎麼走?
    ,隨便打開電視機,就能看到女性群像劇,在國內三大視頻網站及其APP,女性群像劇也經常被放在顯眼的推廣位。有需求就會有市場,女性群像劇之所以能夠井噴式增長,得益於背後日漸龐大的女性市場。社會發展,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越來越多的獨立女性有了自己的追求,世面上常見的婆媳倫理大戲已經無法滿足她們的需求。女性需要更貼近她們的現實生活、更能夠引起她們共鳴的題材,女性群像劇應運而生。
  • 從女性「群像劇」扎堆來襲,看國產劇女性角色的崛起
    那麼,什麼是女性群像劇呢?女性群像劇裡沒有單一女主角,往往是多個女性以共同主人公的身份撐起整部劇,將自己的人生故事拼湊在一起,從而反映女性的不同問題。無論是現代劇,或是古裝劇,許多以女性為主要視角的影視劇都的確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 女性群像劇中的「姐妹情誼」:含情脈脈背後的階層破綻
    或許是觀念太「超前」,這兩部劇的優質口碑並未帶動女性群像劇的創作。郭敬明執導的《小時代》系列(第一部2013年上映,第四部2015年上映)雖然口碑不佳,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電影系列重拾了女性群像創作,電影主要刻畫了林蕭、顧裡、南湘、唐宛如組成的「時代姐妹花」的友情。而從2016年的《歡樂頌》開始,女性群像劇才開始成為電視劇熱門的創作模式。
  • 女性群像劇中的「姐妹情誼」:含情脈脈背後的階層破綻
    或許是觀念太「超前」,這兩部劇的優質口碑並未帶動女性群像劇的創作。郭敬明執導的《小時代》系列(第一部2013年上映,第四部2015年上映)雖然口碑不佳,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電影系列重拾了女性群像創作,電影主要刻畫了林蕭、顧裡、南湘、唐宛如組成的「時代姐妹花」的友情。而從2016年的《歡樂頌》開始,女性群像劇才開始成為電視劇熱門的創作模式。
  • 不強化對立、不宣洩情緒,愛奇藝的這部女性群像劇做到了「中理客」
    由劇情延伸至社會話題探討,令女性不僅能夠發聲,且聲音能被聽到,原是女性群像劇承載社會責任的體現,然而不可否認,在大量女性群像劇扎堆湧向螢屏的時候,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為迎合女性觀眾審美而造夢,明面上是女性奮鬥,實際仍建立在大量男性角色幫助的基礎上才能獲得成功
  • 女性群像劇到底該怎麼拍
    作為《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背後的製作公司,檸萌影業對這樣的聲音並不感到奇怪。女性群像劇爆發的背後,是「她經濟」的崛起。女性話語權日益提高,觀眾對傳統的大女主戲逐漸審美疲勞。群像戲既可以展現「姐妹」情誼,給觀眾更多新鮮感,又可以擴大故事範圍,展現更廣闊的生活面。角色之間的互動也容易製造更多層次的議題,增強現實意義。如今,《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雙雙結局,這兩部劇的熱播能給行業帶來哪些啟發?
  • 不強化對立、不宣洩情緒,愛奇藝這部女性群像劇做到了「中理客」
    ,且聲音能被聽到,原是女性群像劇承載社會責任的體現,然而不可否認,在大量女性群像劇扎堆湧向螢屏的時候,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為迎合女性觀眾審美而造夢,明面上是女性奮鬥,實際仍建立在大量男性角色幫助的基礎上才能獲得成功;為追求話題熱度、戲劇效果而將女性生活中面對的困境、矛盾無限放大,原生家庭、不幸婚姻、職場不公等橋段反覆出現,不僅容易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且易適得其反,將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創作初衷片面化
  • 國產女性群像劇扎堆,最好的還是17年前的「她」
    熱播劇《三十而已》中三位不同人設、代表不同階層的近三十歲女性構成了一幅都市女性群像,引發網絡關於獨立女性話題的熱議。 2020年,女性群像戲迎來大爆發。 事實上,女性群像話題劇一直以來都是全世界女性題材創作的重要類型。由於社會、文化背景,女性主義發展進程的不同,對女性角色的塑造,社會現實的反映程度不同。
  • 馮小剛將開拍原創都市女性群像劇《北轍南轅》,網傳陣容強大
    貌似現在市場都市女性群像劇很受歡迎喲,前有《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後有《他其實沒有那麼愛你》以及正在開拍的《機智的上半場》(沈月、章若楠等主演)等都是女性群像戲,如今有消息稱馮小剛也開始要拍女性群像劇了
  • 8月開機新劇:《張公案》加入耽改101,男性群像劇PK女性話題劇
    與女性勵志劇相比,男性勵志劇在國內一直是稀缺題材,今年除了一部講述三個中年失婚男的《如果歲月可回頭》之外,電視螢屏上幾乎見不到相關題材作品。 8月份開機的《先生們請立正》是今年第一部男性群像勵志劇,由張翰、王曉晨、杜淳、經超、黃宥明主演,講述四位大學室友在各自的生活中走著不同的路,實現事業和愛情雙豐收的故事。
  • 女性群像劇扎堆,《三十》後宋茜新劇待播,能否大爆還得看劇情
    「女性群像劇」其實是一個很容易大爆的影視題材,這些作品裡探討的現實話題,很容易引發觀眾的集體思考,從而引發熱議,登上熱搜,從而推動作品的熱度。很多觀眾指出,相較於女性角色在劇裡和各類男性的愛恨情仇,他們更想看到女性角色專心拼事業、最終實現自我價值這樣的情節。
  • 女性群像劇的爆發,到底是中年女演員的及時雨還是「偽命題」?
    而差評多數圍繞著劇情和唐嫣在劇中的人設展開,魔改歷史的基礎上還上演了一出瑪麗蘇大戲,而已經年近40的唐嫣還在演著傻白甜。雖然這幾年女性地位在社會中逐漸提高,而中生代女演員也被市場和觀眾所認可,從而引發了「她劇集」的爆發,但看似是擴展了女演員的生存空間的一場及時雨,但對於唐嫣這樣出道多年,但一直在演技上沒有任何突破的女演員來說,又何嘗不是一道「偽命題」?